西安要连下半月的雨?西安的雨,为何越来越多了
了解更多请关注 西安城记
封景=雨后钟楼
前言 | Preface
近几年,西安有点不太像是传统意义上的西北——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雨越来越多。2019年西安的夏天,好像是一个“假夏天”。
尤其最近,我国天气形势不像是九月中旬白露过后。中央气象台监控数字显示,我国西部、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雨天气。尤其是四川盆地、陕西和甘肃,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及大暴雨级别;相反,南方主要以晴朗为主高温肆虐。
九月中旬西安的“雨季”◎来源/墨迹天气
这背后,是整个西北气象条件的变化。对于西安来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治理“全城看海”等……这些都将长时间同步。
新华社 | 寒旱的大西北正在起变化
戈壁长草、蔬菜“爬山”、旱地防汛……“另类”情况提示,寒旱的大西北正在起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关注到西北降水增多的变化。后来,他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
“三十多年来的情况证实了这一推断。降水增多主要由于气候变暖,趋势预计持续到21世纪中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一汇说。
新华社记者从陕甘宁青等省区的气象部门了解到:1961年以来西北呈升温趋势,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后,暖湿化更为显著。
陕西毛乌素沙漠治理后的实景◎NEWS
以甘肃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温0.29摄氏度,降水东西有异,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
“自然变暖的正周期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正趋势叠加,导致这一情况。这是趋势,而非周期震荡。”丁一汇说。
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说,西北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敏感,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更显著。如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温0.45摄氏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
专家认为,这是西北发展和生态改善的大好机会。
甘肃生态环境的变化◎◎NEWS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2018年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18年来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显著恢复。”
经济作物适种区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在海拔超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建立农业合作社的何甲奇说:“现在高海拔地区也能种菜,错季上市菜价高。”
气候变化是“双刃剑”。专家介绍,西北地区出现“旱涝并存并增”新情况,极端天气增多加大了防灾减灾压力。
中科院副研究员李宗省说,气候变化为西北带来新机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环境不会改变,应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以应对新挑战。
◎本部分内容来自新华社报道
历史 | 记忆犹新的沙尘暴
气象变化,直接促进了土地荒漠化治理:它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华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这其中,广袤的西北地区就成“沙尘暴源地”。中国气象局研究表明: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
我国沙尘暴问题,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人口的增加、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
2013年3月9日西安沙尘暴天气 摄影/新华社丁海涛
不过,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还有很多“连片”因素,危害更甚。有研究表明,影响中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境外和境内两种:
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中国境内共发生55次12次沙尘天气,有31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 这三分之二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的沙尘天气,途经中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为三分之一。
回到陕西,我们最熟悉的沙漠莫过于毛乌素:位于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
古代,毛乌素沙漠地区曾经水草丰美,河水澄清。五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形成沙漠。大约从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成茫茫大漠。
毛乌素沙漠治理后的实景◎来源/网络
1959年以来,中国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21世纪初,榆林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成为林地、草地和良田。黄河年输沙量,因此足足减少了四亿吨。
目前,榆林已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总长1500公里的四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每年沙尘天气已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二十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
据统计,这几十年世界绿化面积上涨了5%,相当于多出一个亚马逊森林面积。过去17年,中国植被增长量占全世界植被总增加量的25%。
世界增加的绿色面积◎来源/NASA卫星地图
美国NASA官网描述:“来自NASA地球的卫星资料显示,是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
中国和印度国土面积占全球陆地9%,但在这几十年来对绿化面积增长贡献高达三分之一。数据显示,中国新增绿化面积农林占32%,植树造林占42%。印度新增绿化面积82%,来自农林。
图中绿色,代表2000至2017年绿化面积增长趋势。这就是为何黄土高原是绿色,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却是白色。图片显示,我国黄土高原绿色增长已超过16%。
城市 | 西安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中国很多城市来说,下水管道成为“软肋”之一。“全城看海”,屡屡在各地演。
对于西安这座西北内陆城市来说,气象的变化将更加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活。最近几年,西安也多次出现“全城看海”。最严重的一次,应该当属2016年7月24日的大暴雨:飞机停飞、城市看海、交通拥堵、汽车浸泡、地铁越站……
在2016年那次暴雨之后,朋友圈就流传一份《西安城区低洼易积水明细表(共七十二处)》。这些易积水之地,分布在西安城市的东西南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南方的水患。对于西安来说,当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雨季越来越多,就意味着“水患”很可能将长期伴随西安。毕竟,一方水土一方人,城市当年规划很重要一点就是参照了当时的气候。
在“海绵城市”广泛提倡、城市基建加大地下管廊在内的投资时,西安就必须考虑这个全新问题——这是一个全域性、人力无法更改的趋势。
西安,是一个整体缺水的城市。在1990年代,曾爆发了大规模的“水荒”,严重制约了西安的发展,也影响了西安以后对产业布局(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的规划。
秦岭,号称有“七十二峪”。为解决引水问题,西安采用秦岭“群峪引水系统”。后来,黑河水库成为西安主要水源,其它水库为备用水源。再到后来,“引汉济渭”工程一旦竣工,关中地区的引水问题将彻底解决。
气象条件的变化,雨水增多最为明显。自古“八水绕长安”,西安依靠河流来形成城市公园系统:渭河、沣河、灞河等水源充沛的河流,已建立大大小小数十个湿地公园,并对斗门水库(昆明池遗址公园)、皂河公园等建立有直接促进作用。
自然气候条件,是一个地区一切发展和定位的根本。西安迎来新的气象时代,城市发展该如何面对?这值得我们思考。
自然气候条件,是地区发展和定位的根本。西安迎来新的气象时代,城市如何面对值得我们思考。『城记智库』及其首席顾问聂海峰等,发表多次西安环境的专题文章。
这几十年来,西安城为何一直都“城运不济”王永康“经济遗产”:这两年,西安发生什么▶专题❶:政策解读
“后王永康时代”的西安经济:浙商何去何从
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独家,背后更有深意▶专题❷:发展建言
写给西安“一把手谈规划”:我们有这些建议再谈“秦岭保卫战”:如何来拯救“伤疤”乡村
一把手力争为大西安新设之区,已正式获批高新南拓战略:城市重心,至少南移六公里西咸新区最新规划出炉:我们为你划出重点▶专题❸:区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