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财有道——佛陀教你“佛系经济学”
把你的财富分作四份
佛经里有一种教导,它让我们把所得的财富分作四份:一份自己用;一份投资或经营企业用;一份存起来;还有一份要作慈善用,救济贫困的人。
开头就讲慈善,是因为在佛教的认识里,即使是讲经济,也不是纯粹在说外在财富,而更多会强调——
内在财富更重要
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认识不到内在财富的重要性,钱多钱少都不一定快乐,相反,深重的执著,还会给人带来极度的痛苦。
所以,请大家记住佛陀的教导——
知足少欲
知足少欲不是让我们不要工作、不要做生意。佛陀在世时,出家人为了僧众或众生的利益,适当做些商业或贸易是开许的,更何况在家人?因此,佛教提倡的是——
中道
佛教对钱财的态度是中道,为遮止贪婪,很多教义中说金钱如毒蛇;而为了启发利他的修行,也说这是善财,以此鼓励佛教徒上供下施、慈悲济世。
总之,钱财本身无害,关键是——
不要让钱伤害你
钱伤人,最重要的是伤害人的性灵。人有了钱就会傲慢起来,不循规蹈矩,让好端端的家庭不和睦,让社会不安定,处处散发贪婪与腐败气息。当人们善念殆尽、行为失去准则的时候,整个社会就被恶行感染,漏洞百出。
所以,佛教里常常教诫,一定要用智慧和善心来驾驭钱,否则,钱的可怕有甚于毒蛇。
今天讲的是“佛教的经济观”,就一个人的生活来看,以中道的方式,不特别奢侈,也不特别落魄,过中等日子,算是比较符合这种理念。当然,在此基础上,也不要忘记利他,而且——
利他,要有心
什么时候,如果能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像对待家人一样,就有了真正的利他心,由此可以发展出佛教的菩提心。如果是发自内心地想做好事,那么每天做一件,甚至一个月或者一年中做一件,也都是真正的好事。
今生是乐是苦、是富是贫,都是前世的善业和恶业导致的;而今生是修福还是造恶,又会决定来世的穷通荣辱。在明明白白的因果面前,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最好能随缘。生活上满足于温饱就可以了,其他精力,还是要多积累些精神财富。当你有了精神财富,是贫是富,都没关系了,内心的幸福无法言喻。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
《佛教的经济观》中央财经大学演讲
本文转载自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
若有不当或侵权,请告知删除。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