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 】人类很难想象佛性可以存在于我们这种凡俗的生物当中...
人类很难想象佛性可以存在于我们这种凡俗的生物当中
皈依:窍诀教授
皈依有多种的窍诀教授。
一种方法是我们皈依「佛」为导师、皈依「法」为道路、皈依「僧」为道途上的友伴。
另一种,是金刚乘所教授的方法,是要具足绝对的信心认定上师即是「佛」、上师即是「法」、上师即是「僧」;甚至更为明确的——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心即是「僧」。
我们为何要观想上师为佛或其它尊胜的形相?事实上,我们到底为何要观想上师?为何不直接观想释迦牟尼佛的形相,并且相信他就是释迦牟尼就好?
一个非常好的理由是,人类很难想象佛性可以存在于我们这种凡俗的生物当中。其次,我们同样地难以相信,又打哈欠、又喝茶的人类上师,会是一位真正的佛,他怎么可能是呢?很多事情他都还不知道,他平时都茫茫然,我们因而在对他全然信任与怀疑猜忌之间,左右摇摆。
蒋扬·钦哲·秋吉·罗卓(JamyangKhyentse Chökyi Lodrö)在他关于「上师瑜伽」的解释中写到,依据大乘与金刚乘的说法,佛性持续不断地显现。然而,如果这种显现尚未被福德所纯凈化(refined),它通常就会以烦恼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瞋恨等情绪。一旦「纯凈化」的过程开始进展,佛性就会显现为悲心、慈爱、理解与宽容,而有时它会以最为纯凈的形式——虔敬心——显现出来。只有透过「虔敬」之门凝视时,才能看见某个我们认为值得聆听与仿效的人,而我们称此人为「上师」。
据说,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佛与菩萨曾经示现,并且持续地示现于此世间,但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因福德不够而见不到他们;即使能遇见佛,也不具备足够的福德来认出他,或理解他所说的教法,或对他生起任何虔敬心。提婆达多(Devadatta)就是如此,他是佛陀的堂弟,始终生活在佛陀的身边,可是他却未能从中得到丝毫好处,因为他十分嫉妒佛陀。
对我们而言,上师是自己个人的佛。他不仅对我们开示,还无倦、无私地尽力让我们沮丧、失望,更让我们脆弱的骄慢受到致命伤,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一个目的——根除我们的我执。所以,从今起直到证悟,我们不仅要以皈依来摧毁表面的迷惑,更要以皈依来拔除迷惑之根,藉由请求上师痛打它、撕裂它、粉碎它,直到它完全被摧毁为止。
那么,我们何不索性以上师日常的样貌来观想他?
我们经常见到他,很清楚他的长相,甚至还跟他一起共进过几次晚餐,或曾陪他散步。为何要把事情变得如此困难,费力地去想象他身披厚重的织锦袍,头上还顶着西藏人喜欢让莲师戴的那种奇怪的帽子?毕竟,现今在世者无人见过莲师,也不知道他的装束到底是如何,我们唯一能参考的只有西藏的绘画和雕塑。
再次的,在理论上,金刚乘教法的主要目的是教导我们如何从不净显相转化为清凈显相。我们都以惯常的不净显相来检视人类上师,然而,这正是我们必须尽力去转化的显相。虽然我们曾听过,当我们有纯凈显相时,包括墙壁、天花板、地板等身边的一切看起来相当不同,但在我们之中,鲜少有人可以在看待世界的方式上立即跨出这么大的一步。但是缺乏这种能力并非我们当下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尽快去除自己对上师的任何不净显相。当他打哈欠、睡觉、无节制地购物或行为古怪时,立即提醒自己,你所看到的只是自心的诠释,而这诠释正是需要被转化的。
要转化僵硬且二元分别的心所需的努力,远超过你在心眼中维持着上师是普通人的形相。因此,当你在修持中需要观想上师时,要想象他以莲师或金刚总持的形相,出现在你面前的虚空中。以普通人的形相观想上师,只会让你对他不净显相的习气永远存在,或者最多只把他看成是一位友伴而已,因而无法让你接受自己是上师是「无以伦比」的想法。
皈依:修持
当我们皈依时,必须向「纯正的皈依对象」皈依。但这代表什么?皈依的对象必须是遍知的、悲心的、全能的;具足这三种特质,才可能纯正「无欺」(nondeceptive)。如果皈依对象不是遍知的,他将不能辨明我们的困难;如果他是遍知的、但缺乏悲心,或者是具遍知、悲心但缺乏帮助他人的力量,那么他将不具格做为「皈依的对象」。
皈依对象的遍知如同太阳,遍在且遍照四方;他们的悲心迅疾如闪电,并且全然平等;他们具有全能的威力,能拔除我们所有问题的究竟根源。
我们必须一再地提醒自己这三种特质,也应该一如先前所讨论的,充分运用智识上的「假装相信」。不过,这并不容易,你认识的人有多少是全能的、遍知的或悲心的呢?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还是这种想法古怪得不值一顾?
当然,我们通常可以从智识层面找到接受这种概念的方式,但问题是,皈依并非一种智识的活动。我们皈依之后要将佛法付诸修持,因此,我们几乎必须强迫自己去相信,具足遍知、悲心与全能的纯正皈依对象确实存在,并且要培养自己一再地忆起他们的习惯。
观想资粮田
在你开始做大礼拜之前,应该首先观想资粮田。
观想一切诸佛与菩萨众在你面前,包括上师、本尊、空行,以及上师的整个传承;或者,也可以专注观想上师以莲师或金刚总持的形象显现(关于此观想的细节,一般在长轨前行〈皈依〉章节的「资粮田」中会有详述)。
如果你观想的是整个资粮田,想象坛城主尊(莲师或金刚总持)坐在满愿树的中央枝干上。在他前方的枝干上,端坐着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三世诸佛;在他右方的枝干上,站立着全体菩萨圣众;左方站立着声闻与缘觉圣众;后方是无量的佛教典籍。在你上师的的头顶上,安坐着他的上师,其上方是他上师的上师,如此层迭直到最上方的莲师或金刚总持。
但是,你不用太过努力地想要将他的各个圣众都一一观想出来。往昔的大师告诉我们,当国王驾临时,他的随众就会自动地跟随到来。因此,观想上师为莲师之后,你只需要培养完全的信心,相信他的所有随众也已现前即可。
一开始,你也许会觉得难以看见资粮田。这常会发生,因为你还不习惯于看着它,也许这就如同澳洲土著在两百多年前,无法理解巨大的欧洲商船抵达岸边的景象,因此几乎视而不见。或者,就如安徒生童话《国王的新衣》里的那些子民,不愿意承认他们看不到的那件不存在的新衣一般。
再次的,诸位无须太过担心细节,而是应该专注于生起全然的信心,相信莲师或金刚总持就在你的面前,既鲜活又生动,还有一切诸佛与菩萨圣众环绕着他。
必须强调,「观想」并非要你在心中画出皈依树的图像,那是不可能的。观想很像是想起你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你现在试着想象自己的母亲站在面前,此时,我确定你并非在想她耳朵的精细轮廓,或她的脚趾头是否弯曲,或她的背上有多少颗痣。事实上,这类的细节也许从未在你心中出现过。但在此同时,我也确定你在心中生起了对母亲的强烈感觉,你确信那就是她。观想皈依对象就应如此,而且,你在观想中所感受到的信心是最重要的。
接着,想象那些令你厌烦、惹你生气的人站在最前方,靠近着皈依对象,然后是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曾被所关爱的人伤害过,虽然我们也许会坚称早已遗忘,但鲜少真能如此做到。
为了帮助你疗愈任何残留的痛苦,你观想这些众生位居上座,并且生起菩提心,祈愿他们得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如果一想到他们你仍会感到痛苦,那就表示你还未放下他们伤害过你的那种感觉。试着不要专注于此感觉,反而要跟自己承认,你仍然紧抓着痛苦不放。然后,再专注地祈愿,愿他们能得到所有的快乐,并且希望自己能承担他们所有的痛苦。
要记住,对于想认真修持佛法的人而言,困难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修持最肥沃的土壤。
接着,开始做大礼拜。此时,观想每个人——包括你的朋友、家人与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也跟你一起皈依并做大礼拜。这样做,你就是以追随菩萨乘的态度在修持「皈依」。
积聚大礼拜的数量
为何要做大礼拜?
为何要伸直全身,投向常是肮脏的地面,然后起身再做十万遍?因为大礼拜是非常直接的皈依方式,并且是摧毁骄慢的方法之一。这是臣服于佛法真理的外在表示,也是自己愿意暴露并抛弃骄慢的一种表达。
因此,当我们皈依时,将自己投在上师足前,并以身体的五个部分(前额、双手、双膝)触碰地面,尽己所能一再地做大礼拜,来显示我们彻底地臣服于上师。(在西藏传统中有两种礼拜的方式,一种是全长的大礼拜,另一种是半长的跪拜,我们通常积聚是全长的大礼拜。)
据说,大礼拜可以带来一些利益,例如来世相好庄严,或你的话语会具有份量又受人尊重,或能给朋友与同事带来正面的影响,或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员工等。有种说法是,积聚大礼拜的修行者将会与圣者为伴,因而庄严、富有,可转生善趣,并终得解脱。
不过对于凡俗之人而言,思惟大礼拜所有的心灵利益与所能积聚的福德,并不必然是激励我们最有效的方法。反而,做大礼拜有益健康的这个事实,倒是可以成为我们开始行动所需的诱因。没错!为了健身而做大礼拜,是个世俗的发心,但我不会反对它。在此未法时期,任何可以鼓励你修持佛法的方法,都有一些价值,所以,请为了锻炼身体开始做大礼拜吧!如果能这么做,你不仅能省下健身俱乐部的会费,还可以锻炼肌肉,并且积聚大量福德。
大礼拜计数:只管去算!
传统的目标是在此生完成十万遍大礼拜,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与体力的话,也可以做更多,这是你应该尽力去达成的目标。多快能实现此目标,反而并不太重要,你比道友更快速地完成十万遍大礼拜,并不代表一定可以最先获得证悟,你的态度与发心比速度更重要。同时请记住,做一百五十遍大礼拜需要大约半小时,如果每天都能做这么多,两年内你就能轻松地完成十万遍大礼拜。
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个预设的目标是很有帮助的。某些人主张不应该太在乎数量,但是很多修行者认为持续记录修持的数量,既是一种正面的戒律,也是很好的鼓舞。宣称不喜欢计数的人,老实说,常是因为太懒惰而不想计算,对他们而言,光是买一串念珠来计数就已经太吃力了。他们让自己对怠惰让步,是完全失去了重点,因为勉强自己费力去做大礼拜,正是这项修持很主要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人担心,他们会由计数而对自己的成就过分感到骄傲。他们的论点是,佛法修持是用来摧毁我执与骄慢的,为何反而要冒险去巩固它?甚至有人认为整个「积聚」的概念就是意味着自私,如何积聚财富一般,因此不值得去做。在修行中,如果你强烈地感觉不想计算大礼拜的数量,并且深信这样做不会帮助自己,那么无疑地,你就应该计数。除非你正巧是位隐名之佛,否则像我们这种无明众生,通常在希望达成目标的激励下,都能完成更多。因此,每天都要记下你的大礼拜数量,即使那天只有十遍。
并记住,由于做大礼拜比念诵更难,因此要统计的是大礼拜的数量,而非同时在念诵的皈依文数量。话虽如此,无论你是在往下拜或往上站,你在礼拜时都应该连续不断地念诵皈依文,但不需要去配合大礼拜的韵律。中途需要休息时,就安静地以禅坐姿势坐下,并继续念诵皈依文。
你可以在每十遍或二十五遍大礼拜之后,就重新提醒自己的发心,这会非常有用。以信心确认上师就在此处看着你,不时地提醒自己,你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并同时生起菩提心。
有时,你难免会发现自己做大礼拜只有动作,却毫无「感觉」。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只管继续做大礼拜。继续做,比浪费时间去等待「对」的感觉,结果什么也没做成要好得多。就我个人而言,当我做大礼拜时,几乎从来没有任何感觉。
如何克服你对修行的抗拒
在大礼拜中途禅坐
「厌倦」是另一个问题,如果让它生根,你就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感,而完全不想做大礼拜。克服这种「抗拒」的一种方法,是在大礼拜中途穿插禅坐的修持。其它的一些好方法,包括专注于身体的感受,例如膝盖的疼痛,或思惟每个大礼拜正在摧毁生生世世的恶业,或去想象当你完全如法地做一遍大礼拜时,必定积聚无量的福德。藉由这些方式修持,一旦你被引介到更高的大圆满禅定与心性时,你终将体会到禅定真正的滋味。
接受大圆满教法的人,一旦初尝禅定的滋味,一切就会豁然开朗,你会发现自己无可回头地迷上了禅定。当然,适应新的习惯需要时间,不过如果你坚持并规律地修行,你的世界将以未曾想象过的方式开展。从那时起,禅坐将一点都不会令人感到乏味。
战胜怠惰
很多学生抱怨自己太过懒惰,什么修行也做不成,大礼拜更不用说。为了战胜他们的怠惰,我建议的方法是阅读往昔大师的故事,例如密勒日巴的传记。不过要注意,你精明的心很快就会找到方法来逃避这种启发之源。如果只靠这种方法,你很快就会变得麻木无感;一旦这种情况出现,那么即使释迦牟尼佛本人陪伴你一整个月,也无法保证你会变得较不怠惰。另一个克服怠惰的好方法是念诵祈愿文,请求自己受到保护,免于被这种沉闷与乏味的状态所困。供香、供灯,或每天修持前用心创造能激励自己的氛围,也会奏效。
找到激励自己修行的力量并不容易,即使是最老练的修行者,当他们忘记自己每天都步步接近死亡时,也会失去动力。至于那些需要照顾家庭或工作繁重、忙于餬口的人,就更难找到时间修行了。不过,讽刺的是,当我们有时间时,却缺乏动力意志力来激励自己,结果是花了更多的精力看足球赛,而非修持佛法。
抓住一切机会修行
根据巴楚仁波切所说,我们应该如同饥饿的牦牛,见到草就吃,完全不去思考要留下一块草地以后再吃。应该将你拥有的每个时刻都用于修行,并且不要忘记计数。要牢记,除非心已调伏且正念圆满,否则无论我们做什么,用来摧毁我执与骄慢的方法都会反过来变成它们强大的工具。
你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边工作边做大礼拜显然不可能,不过,你可以训练自己,每次走过一扇门或听到电话铃声,就想到「菩提心」。但是要记住,不论你用什么方法来提醒自己,很快都会变成老套,并且沦为另一个无意义的仪式。因此,要不断地更换提醒自己的东西,才能让修行保持清新。
修持佛法就如同剥除层层表皮。一开始,当你看到一层外皮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剥掉它。如此之后,你很可能突然被迷惑与怀疑所征服,甚至开始怀疑法道本身。不过,并非所有的怀疑都是有害的,有些是来自你很珍视的「分辨之心」(discriminating mind);但我们却很少去质疑它,事实上,我们总是轻易地就接受「我执」对各种事件的诠释版本。所以,如果你开始怀疑长久以来自己所接受的真理是否「真实」时,这也许是佛法开始深入你心的征兆了。
虽然更有分辨能力可能是个好征象,但切勿停驻在你的批判上,你应该继续前进。因为,也许你在法道上成功地剥除了一层表皮而有了一点进步,但很快地就要面临另一层,而那也必须剥除。事实上,无论何时你被困住,解决的方案始终是剥掉另一层表皮。只有当所有这些「进步」与「困顿」的表皮都已彻底清除,你才会抵达法道的终点。
切勿忘记,我们修持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证悟成佛,而非仅只成为慈善家或关怀病房义工等仁慈善良的人而已,更非为了获得认可或奖项。菩萨乘的弟子们不仅渴望自己证悟,更渴望一切有情众生证悟,重点是:证悟成佛就是奖品。
座修的结尾
当你完成了每天要积聚的大礼拜数量之后,就直接进入下一项修持。当你生起菩提心时,你的皈依对象就是你修行的见证者;而且,在此座修持结尾时,他们化光,而且融入于你。或者你也可以想象他们愈来愈靠近,慢慢地融入于你,而与你无二无别。尽量地安住在这种不可言说的合一境界之中。
摘自:《不是为了快乐》
诸功德中,法布施最!如您觉得本文有益请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点亮希望!!
近期相关推文:
【宗萨钦哲仁波切】《生活月刊》采访 —— 这是我们要给小孩非常重要的教育
【宗萨钦哲仁波切】究竟的闭关是出离过去及未来,一直维持于当下!
【宗萨钦哲仁波切】如果诸位想要结束轮回,就不应该继续给无明充电...
【宗萨钦哲仁波切】我觉得很快乐,没有什么痛苦,那我还需要学习佛法吗?
谁是真实的文殊师利?他在哪里?他是男的还是女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上师 — 弟子的礼仪基础,在于纯净的净观
【宗萨钦哲仁波切】初学者要能安于接受自己大部分的修持都以“伪装”做为基础...
【宗萨钦哲仁波切】聚集资粮最好的办法,所以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法修行的顺序,不管哪一乘,这些都是要最先了解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 】 若缺乏福德,即使上师像个天使,你也会找到批评的理由...
当菩萨了解到自己与他人平等地拥有佛性作为庄严时,菩萨将迅即达到证悟... 【宗萨钦哲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