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志愿者说丨汉语之花盛开的地方——斯洛伐克
我们每个人都去过不同的地方,遇见过不同的人,发生过不一样的故事。但在每个人心里,总会有一个角落,是留给一些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平淡无奇的生活跳动起涟漪;因为他们在那里,所以即便跨越千山万水,你一直在用心到达。
早安!亲爱的多瑙河畔!亲爱的斯洛伐克!
多瑙河畔
斯洛伐克是城堡最多的国家之一
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起航他乡
2017年8月28日,在机场和家人惜别后,我便和小伙伴一起启程了。
摇晃的机舱,机长的广播,打开遮光板折射进的第一抹晨光,混杂交错的语言萦绕在耳畔,一幕幕快速切换的画面,恍如自己沉睡在一个新奇的长梦里。直到飞机点地滑行的那一刻,我的新征程就此拉开帷幕。
下飞机后,任教机构派汉语的本土老师Igor来机场接我们。Igor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要去往的是一个叫班斯卡的城市。它地处斯洛伐克的中南部,与匈牙利接壤。和斯洛伐克的其他城市相比,班斯卡是一个地形多样、气候多变的城市。我们所任教的学校就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它是一个五年制的双语高中,汉语是这个学校与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开设的新项目。我们是第一批到这里任教的志愿者。更特别的地方是,这个学校不仅开设汉语语言课,还开设了汉语的理科课程。虽然赴任前已经对这座城市和学校做了功课,但收集在心里的答案被一点一点揭晓的时候还是点燃了我的期待。
坐上去往班斯卡的车,看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缓慢转动的大风车,一个焕然一新的世界在等待着我们。Igor老师突然兴致勃勃地问我们:“为什么会到斯洛伐克工作?”是啊,为什么是它?一个小到坐个汽车就能跨出国界的小国家。其实从被汉办录取的那一刻,我就回答过无数次这样的疑惑。那时候只是一心想要出来实习的我并没有考虑那么多。现在再回想起这个问题,我想这座城市带给我的点点滴滴足够替我很好地答复了。它的热情似火,它的安静如诗,它的一砖一瓦逐渐打破我对它的刻板印象,也慢慢丰富了我对它狭隘的想象。
抵达班斯卡的第一天,我已经迫不及待地邀上一起到任的小伙伴去熟悉班斯卡的地形地貌。知道么?对于从小生长在南方的我来说,很难想象生活里的秋天可以是教科书里描绘的金黄色,风中洋洋洒洒、飞舞旋转的树叶,带着明亮动人的光晕闪烁在眼前。调皮地踩过发出窸窸窣窣声响的落叶,坐在长椅上喂着肥得飞不起来的鸽子。漫步在广场上,有瞪大着眼睛和我对视,如同看到外星人一样一脸惊愕的小朋友。还有牵手漫步的老爷爷老奶奶,周末出来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走进热闹却不拥挤的市集,看着琳琅满目的地方特色,微笑着回应主动和我们say hi的路人。喜欢每到周末教堂里传来洗涤人心的歌声,喜欢广场上不绝于耳的萨克斯和手风琴,一路领略吉普赛人的能歌善舞,虽然他们在当地的口碑不太好。一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街道开始变得昏黄,但很明亮。路上人来人往却让人觉得安宁,偶尔一些年轻的身影经过,一阵欢声笑语过后,空气又会陷入另一番沉寂。我们常说这座城市白天像极了活蹦乱跳的孩子,到了夜晚就是昏沉入睡的老人。不是喜欢这座城市的静谧与热情,而是喜欢上了这座城市给人带来的安全感。
如果说秋季的班斯卡是绚烂的,冬季的班斯卡就是童话故事里的雪城,还记得第一次在下着鹅毛大雪的雪地里翻滚,和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不知不觉,班斯卡路边的树绿了。蜿蜒的小路上,从初春的玉兰花、郁金香,再到开得绚烂,却也叫不出名字的那些“五颜六色”。每一次惊艳的盛开,再到悄声无息的凋零,都如一次次带着仪式感的告别。但有些美好一旦定格在眼里就不会舍得忘记吧。
汉语之花盛开的地方,编织梦想
从不曾想过有一天,我会跨越千山万水到这里,认识一群挚爱汉语的高中生。他们的热情像北半球升起的太阳一样闪耀而炙热,但有时候又腼腆得让人无所适从。 还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几十双蓝眼睛目不转睛地打量着我。后来他们告诉我,汉语老师上课总是手舞足蹈的,像一个喝了Kofala(碳酸饮料)情绪高涨的孩子,很有意思。或许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既热情又略带几分腼腆,课上总是需要经过一番鼓励之后,他们才肯开口。在听说课上,为了让他们多说汉语,我也费了不少心思。和他们熟悉后,我发现他们很喜欢听有节奏的说唱,于是就把课上的语言表达训练换成说唱的练习方式。这群孩子好像一下子解放了天性一样,不仅课上积极配合,有时候课下在走廊里还会听到他们一群人聚在一起用汉语说唱的声音。有趣的是他们非常喜欢打乒乓球和羽毛球,所以中文部的教学主任特别在教室的长廊里为他们摆设了球桌。一到下课,他们就会到办公室里邀请我们一起切磋球技。这群孩子还非常喜欢成龙,喜欢中国的功夫。他们听说中国人同一个姓氏多半是本家,为了和成龙同一个姓,他们便要求汉字课老师给他们改姓,全班一起改姓“成”,为此他们还骄傲了好久。很多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说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但是这群可爱的孩子却告诉我,和斯洛伐克语复杂的语法相比,汉语并不难。他们一直很努力,希望有一天真的能去中国看看。
近十个月的相处,他们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这群孩子不仅会用简单的汉语讲故事、用饱满的感情读诗词,前些日子受“上海之窗”活动的邀请,他们还自学了《青花瓷》的舞蹈和诗歌朗诵。开学初的剪纸课、中秋节活动海报设计再到后来的汉字大赛...他们用努力和能力,让我一次次惊叹和折服,甚至是感动。还记得有一次进教室,学生突然全体站起来用汉语和斯洛伐克语唱起生日歌,几个学生向我走来,把生日礼物送到我手里,礼物上的卡片用方正工整的汉字写着:生日快乐。我才知道他们看了我脸书上新历生日,大家一起为我准备了生日礼物。说起唱歌,每两周我会教他们唱一首中文歌,他们除了能唱,还很会跳舞。去年圣诞节,学校举办圣诞歌唱比赛。他们用汉语唱完圣诞节的歌曲后,把一脸茫然的我拉上台,当背景音乐响起我教他们的第一首中文歌《好想你》时,内心深处早已被这群孩子的声音捂暖。那次活动以后连西班牙语班的孩子也学会这首歌的高潮部分。
物理力学上常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付出的外力和他们的努力也相互有了回响。
荆棘与鲜花的路,我们与共
初到这里,我以为远走他乡的我会想家,想念家乡的食物,遇到问题会沮丧无助。可是没想到,孔院的小伙伴们都是一群正能量满格的美少女战士。她们不仅上得了厅堂,还下得了厨房。对于一个远在他乡的吃货来说,最享受的时光自然是每周末与小伙伴们一起相聚在“周末厨房”。无论是麻辣香锅还是小鸡炖蘑菇,饺子、馄饨…只要你能报上菜名儿,孔院的“小厨娘”们就能为你上线食材。我脸上的幸福肥就是铁铮铮的证明呀!有时候连我自己都羡慕嫉妒自己的好福气,能和这样一群优秀的小伙伴们在一起。上课的时候一起勤勤恳恳地工作,下课了一起潇潇洒洒地吃喝。为了上好汉语课,共同研讨教学的我们;为了举办好活动,努力想策划方案的我们;忘不了有一次要去别的学校上公开课,大家集体备课、试讲到很晚。由于我从班斯卡到首都有很长一段距离,去的时候没赶上吃晚饭。首都的小伙伴怕我饿坏了,贴心地给我们准备了夜宵。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的志愿者虽然很少,但是每一个小伙伴都很敬业。由于我们任教的学校课时较多,志愿者的人数少,又和首都距离得远,人手支援不足的我们有时候一天上七节课,中午轮到值班的时候连午饭的时间也会被挤掉。一开始大家虽然有些不适应,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院长大人平时对我们工作严格要求,但是工作之余,他又像父亲一样怕我们穿不暖、吃不好。也总担心着教学点会不会“欺负”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孩子”,为此院长每次来教学点开会的时候,总要和学校交涉我们工作量的问题。
虽然只是短暂相聚,在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在同一个屋檐下,有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家,家里有了我们最好的家人。
尾声,梦是否还有余响
近来常有人问我,你毕业了想做什么?
而当梦想回到现实,可能只有本专业的人才能够理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正能在对外汉语这条路上继续前进的人真的寥寥无几。在这个专业七年的时光里,从懵懂茫然到自信满满,从跌跌撞撞到步履坚定的我,在欢笑与泪水相伴的路上收获了一枚枚成长的“勋章”,我贪婪地想把他们永久地雕刻在我岁月的长河里。梦终究还是要画上一个静止的句号。毕业临近,也许这是自己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最后一次对着台下的他们“手舞足蹈”,甚至变戏法般地想把汉语这门语言不那么生涩强硬地传递给他们。全力以赴,就是生怕留下太多的不完整。即便有一天,离别正式到来,希望我们能带着美好的回忆继续前行。
梦的路上总有荆棘和血汗,相逢与别离。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愿历尽千帆过的我们,归来仍是那翩翩少年。
汉语志愿者简介
姓名:钟慧
籍贯:福建漳州
出生年月:1991.04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任教学校:斯洛伐克班斯卡双语高中
往期回顾
来源:华文教育处/汉语国际教育办公室
编辑:陈加琳
监制:温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