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丨张丰:卫健委新版新冠诊疗方案,释放了哪些信号?

蓟门决策 2022-05-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风声OPINION Author 张丰


卫健委新版新冠诊疗方案,

释放了哪些信号?


张丰

专栏作家


文章来源:凤凰网。

发布时间:2022年3月16日。




今早,朋友圈里都被一位住在燕郊的女孩的遭遇刷屏。燕郊出现疫情,“禁进禁出”,这位在北京上班的女孩,发现健康码弹窗了,回到燕郊后,她却不能进入“管控区”,那是她家的所在地。她在微博上记录了从凌晨2:23到早上7:59给各部门打电话的经过。


疫情防控的“悖论”,最终使她进退无门,在春寒中不得不在桥头等待了一夜。


本轮疫情陡升,防控形势严峻,各地都如临大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地方的表现,似乎仍像是我们第一次面对新冠病毒,无限制、一刀切地层层加码,越严格越好。比如,前几天某地推出来的“四个静止”,懂得汉语的人,都能读懂它的荒诞。


这位燕郊女子的遭遇不算是最惨的,她只是在户外冻了一夜。就网上反映的内容来看,更严重的事也曾发生:患疾病去医院,医院要求必须出示24小时核酸证明,病人不论急缓,都去做检测,在等待中耽误了治疗。


就当前防疫形势来说,设立救治急重病患者的“绿色通道”应该成为管控升级的“标配”。一座城市启动防疫管控措施的同时,就要考虑到老人、儿童、孕妇、急病和重病患者的医疗特殊性,其成效也应纳入对地方官员防疫效果的考核之中,而不是等到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时候再来处罚医院。


这种标配背后的价值取向,是不管我们面临的压力有多大,都必须树立“生命至上”的原则。每一种疾病都应该认真对待,相比病毒,突发疾病夺去的生命同样珍贵,只有把“人”放在第一位,才不会被防疫的紧迫性打乱阵脚,产生意外。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另一面:包括西安、天津、上海等地的数据都表明,奥密克戎病毒变体的感染者,均以轻症为主。


| 2022年3月16日,医务人员正在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上海这次局地爆发,更是以无症状患者为主。3月16日上海防疫发布会通报,本轮疫情的感染者94%都打了疫苗,重症率低于0.1%,没有危重病例,这说明大规模接种疫苗是有效的。


张文宏医生前天凌晨的微博也提到这一点。他认为,现在必须要坚持动态清零的战略,但是也应该为更智慧、可持续的疫情调整策略做准备。他提到了三个基础条件:更好的疫苗、特别是老年人打加强针;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还有民众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


此外,张文宏还提出需要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以及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


结论实际上是清晰的:尽管病毒的传播更快,无症状患者增多给防疫造成的压力也更大,但是病毒的“毒性”已经减弱,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病毒对健康的损害没有那么大。即便在香港,这轮疫情死亡的病例,除了年纪大是高风险因素以外,绝大多数是有明显基础疾病的。而免疫功能正常,且打过疫苗——无论何种疫苗,只是要加强过的,基本上都没事(张文宏语)。因此,防控的重点,应该放在自身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和儿童身上。


继张文宏发言之后,昨晚,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9版)。值得注意的是,和过往版本不同,这一次专门提出“轻型病例集中隔离管理,而不要求去定点医院治疗”,也把辉瑞的新药Paxlovid列入“治疗推荐”。


很多人把这理解为放松管控方式的信号,可能未必准确,因为疫情是一项“综合治理”,诊疗方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它至少反映出治疗方面的变化:轻症者,只需要隔离观察,病情加重再去定点医院,危重病例才需要重点“抢救”。


这无疑意味着要对感染者进行更精细的分类管理。在将来,也不排除无症状患者居家隔离——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办法。


国家卫健委最新版本的诊疗方案,强调了更精确防控的精神,也针对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此前,人们普遍担心,如果疫情管控突然放松,会导致“医疗挤兑”,大量患者涌入医院,还将影响到其他疾病患者的治疗。如果能够逐步实现患者的分类治疗,自然会缓解公众对医疗资源挤兑的担忧。


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认识到,感染病毒如果只是无症状和轻症,不需要特别忧虑——公众可以从对病毒的恐惧中走出来。


地方政府也应该从对病毒的恐惧和过度反应中走出来,把医疗资源应用到对危重症的治疗——不单是新冠病毒的危重症,还包括其他严重疾病不应受到疫情影响而耽误治疗。


这才是新版诊疗方案的“破窗效应”,从区分对待轻症和危重症开始,逐步采取更从容更科学的防控措施。


可以预见,“动态清零”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防疫策略,但正如同国家卫健委最新版诊疗方案所提示的,在坚持动态清零原则不动摇的前提下,精准、精细、更有人道关怀、兼顾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的措施,会逐步采纳实施。


“防疫”本身要与时俱进,以获得抗疫两年以来应有的进步。


编辑:王绪加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往期推荐

1.评论 | 孙娟娟:消费者为何难以吃得安心?
2.评论 | 沈伟伟:法律如何应对“大数据杀熟”?
3.前沿 | 赖成宇:名人直播带货中的消费者该何去何从?
4.评论 | 罗翔:今人有过——谈谈沉重的犯罪标签
5.评论 | 黎敏:建设高效又谦抑的责任政府,捍卫法律的道德性
6.特辑 | 罗翔、陈碧、李红勃、赵宏:法律能为妇女做些什么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决策资讯!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蓟门决策

微信号 : jimenjuece

新浪微博:@蓟门决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