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祖荣:像教育家那样思考 办好农村学校教育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近段时间重读经典,再次翻阅了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两位教育家恰好都办农村学校,都研究农村学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工作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一所农村学校。虽然陶行知的论著发表在90多年前,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发表在50多年前,但是他们的思想仍然是那样深刻,他们的办学创造和研究经历依然是那样独特,值得我们今天的农村校长借鉴和学习,并结合中国今日实际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去创造新的经验。在此笔者愿意与大家分享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一是结合实际提出农村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校长领导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办学方向和目标。1926年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批判那时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农村教育脱离了农村农业,主张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今天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当今时代的教育目的。校长办学,要基于这一目的,结合农村社会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提出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同时,在这个目标中不能离开为农服务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强调了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中的极端重要性。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支撑,农村学校要引导学生关心农村发展、关注农业现代化、服务乡村建设。
二是深入研究农村学生的实际问题及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把整个身心献给孩子”的教育家,他既当校长,又亲自带班教课,扎根一线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他提出“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室中去”的口号,认为校长必须在第一线工作,否则便没有发言权。他直接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对有关学生发展的各类问题都进行过深入观察、分析和解决,并撰文揭示其中的教育规律。他的书中有大量的学生教育案例。今天的农村校长要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深入到孩子的心里,深入到教育的过程中去,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农村学生教育的规律。今天的农村学生教育中面临着许多时代难题,如留守儿童问题、沉迷游戏问题、学习动力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资本问题等,都值得我们去深入钻研。校长如果只是在外围做做管理,听听汇报,提提一般要求,是不能成为教育专家的。当然,校长不是一个人去战斗,而是要率领教师们一起研究,让研究成为农村学校的一种文化。
三是在教育资源上扬长补短,丰富教育供给。我们常常会说,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比较缺乏,此话有一定道理,又不尽全面。说比较缺乏,其实是以城市学校作为标准和样板进行比较的。实际上,农村学校有许多城市学校所不具有的资源优势,比如农业生活与农耕文化、独特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只是我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忽视了对这些环境和资源的利用。农村校长要将这些资源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同时也要尽量去弥补其他资源上的短板,如图书音像资料、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网络教育资源、专家资源等。当然,无论是扬长还是补短,都需要校长有宽广的视野,积极沟通学校与外部的关系,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尤其是乡镇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小范围里。
四是着力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国家和地方对乡村教师发展十分重视、大力支持,乡村教师也有情怀和担当,但农村学校往往面临着编制紧张、人员不够、教师外出困难、培训机会较少、研究氛围不浓等问题。因此,校长除了争取机会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争取外部专家进校指导、争取用好外部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搞好校本培训,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发挥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列出了学校在1960~1966年6年间讨论的96个题目,平均每年16个,可见其讨论的密度;这些题目涵盖了学生发展各个方面的问题,也足见其讨论的广度。他们每月两次在星期一举行科学—校务会议或心理学讲习班,由校长和教师们主讲,所讲内容事先都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讨论。他们认为,“全体教师都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是教师的职责。不简单依赖于外部专家,更多依赖本校教师的集体智慧,这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
期盼新时代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2期 · 卷首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