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宏启观察 69 || ​改善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

褚宏启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3-26

导读

教师的思维能力,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磨炼和培养。教师的反思可从以下六方面展开:“备课”中存在什么问题?教学实施即“上课”中存在什么问题?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什么问题?沟通与合作中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个人专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全文共3047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别人尤其对于权威不盲从、不轻信,自己思考问题不随意、不情绪化。简而言之,思维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比记忆能力重要得多,现在学生培养强调“能力为重”,主要指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这也是建设一个理性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当前国内外炙手可热的“核心素养”,就把批判性思维列为其重要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在教师专业能力中都明确提出了关于教师思维能力的两项要求,而且两个文件的要求完全相同、只字不差,即“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种要求,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做“反思型教师”。反思就是思考,就是研究。


一个人怎么做,取决于怎么想。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其工作方式。如果其思维墨守成规,或者简单粗放,其教学工作就很难有创新,就很难优质化。可以说,教师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工作水平的高低。会研究、善思考、能探索的教师是“有智慧”的教师。思维或者反思,不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空想或幻想,不是“为思而思”,而是要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教言教,就教师而言,其反思就是研究教学、研究学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教师的思维能力,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磨炼和培养。


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反思或研究什么呢?主要是六个方面。(1)教学设计即“备课”中存在什么问题?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2)教学实施即“上课”中存在什么问题?涉及学习氛围、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手段等。(3)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涉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德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4)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什么问题?涉及评价工具、评价方法、评价效果等。(5)沟通与合作中存在什么问题?包括与学生、同事、家长等的沟通与合作等。(6)个人专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涉及个人发展规划、个人能力、个人动力等。这六个方面是教师思考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六点要求。教师的思维或反思活动不能脱离自己的主业,尤其要关注“如何上好每节常态课”,否则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把上述问题研究透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就会发生实质性改善,正所谓“研究兴教”,如同“科研兴校”一样。


思维或反思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反思型教师:教师行动研究指南》一书强调,教师要重点反思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并在获取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以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


思维或反思应该是理性的、科学的、系统化的,不应该是随意的、情绪化的、零散的。著名教育家杜威所力倡的思维是reflective thinking,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思”,意指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杜威认为思维共有五个步骤,胡适将其作了通俗的诠释,认为这五步分别为:感觉到的困难;困难的所在和定义;设想可能的解决办法;通过推理,看哪一个假定能解决这个疑难;通过观察或试验,证实结论是否可信。


借鉴上述看法,本文认为,教师的思维或者反思可以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问题大致是什么。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感觉到”学生们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不是一个空想出来的问题,是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的“真问题”。但这只是对问题的“初步锁定”,主要是基于自己的观察、其他任课教师的反映等,至于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背后原因,尚不清楚。


第二,问题到底是什么。对初步锁定的问题予以明确化和具体化:是全体学生都兴趣不高?还是部分学生?兴趣不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有没有学科差异、性别差异、成绩高低差异、家庭背景差异?有的学生是不是偏科?这就需要运用问卷或者访谈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然后做出准确的问题描述。这个过程就是问题的具体化和明确化的过程。俗话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而搞好调研首先就要求教师掌握调研的技巧和方法,保证获得的信息是真实的。


第三,到底为什么。教师要学会问“到底为什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思维的核心是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找到因果关系。只有找到成因,搞清楚“到底为什么”,才能对症下药并药到病除,才能真正回答“怎么办”。不问为什么,就主观臆断、直接出招去解决问题,往往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实质上都是主观主义。在“是什么”和“怎么办”之间没有“为什么”,是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理性化程度不高的表现。


第四,应该怎么办。教师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设想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和措施。例如:两个学生数学成绩都比较差,在问题“是什么”方面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可能不同,一个是基础差,另一个是沉迷于打网络游戏,也就是在“为什么”方面有差别。原因不同,对症下药,“应该怎么办”也应该因人而异,如对基础差的,我们可以通过补课补短板提升成绩;对沉溺于游戏的,首先要解决其网瘾问题。


第五,到底怎么样。对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看看到底解决了什么老问题?有哪些老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带来了什么新问题?对这些新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问题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不仅增加了教学经验与理性认识,还克服了职业倦怠问题,走出了“教书匠”的陷阱,因为思维或反思能给教师带来新鲜感,让教师对于教学工作保持长久的热情。


从问题是什么、问题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应该怎么办,到对解决办法的检验和评价,构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流程。这种思维的过程包括了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多种能力的运用,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


稍加深究可以发现,上述几个步骤也是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基本步骤。杜威认为思维方法与教学方法是同构的,他将思维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当然,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这五个阶段不一定按固定的次序出现。


不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思维品质都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而且,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会了科学思维、理性思维,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相长,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中,更体现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再者,教师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不仅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人生,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发现、分析并解决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美好。


(本文作者系本刊编委、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9期文章回顾
 


杨晓梦 | 减负,从培养教师高品质思维开始

成尚荣 | 让教师静下心来

李政涛 | 判断教师思维品质的八个基本维度

冯志刚 | 始终聚焦学术志趣:大学与中学深度合作育人模式探索

谢   凡 | 冯志刚:“简单”是一种幸福

李    伟 黄   艺 | 教师理论思维的内涵与特性探析

孔晓玲 | 教师教学思维转型: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开始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9期 · 宏启观察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邮发代号:82-372(国内) M4238(国际)
               ISSN 1002-238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CN11-2545/G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