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司晓宏 王 桐 || “双减”之下: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

司晓宏 王 桐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3-26

导读

学生负担过重、教育焦虑情绪弥漫等情况已成为我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阻碍。纾解教育焦虑现象必须从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落实中小学“减负”任务、端正家长教育理念、推进全社会教育综合治理入手。


全文共4629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表明了党中央对长期以来备受社会诟病且阻碍我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教育焦虑现象的高度重视,表明了党中央彻底解决相关问题的态度与决心。


“双减”《意见》是引领教育发展走向新台阶的重要举措,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笔者认为应从教育焦虑现象的突出表现入手,分析其根本原因,从而理顺对应的缓解政策。

 

教育焦虑现象的“症状”聚焦


心理学通常把焦虑定义为人对觉察到的潜在危险的情绪反应和心理体验。在笔者看来,教育焦虑主要表现为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果的过度担心、忧虑乃至恐惧。归纳目前我国社会教育焦虑的基本症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拼命“抢跑”。众多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担忧子女所受的教育不公平、不如人,担心孩子上不了好的中小学,考不上好大学,以致将来无法在社会较好地就业和生存,于是从小学乃至幼儿园起就争抢着让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是升学考试焦虑和恐惧向低学段蔓延。除了较早就已经出现的高考焦虑和恐惧外,小升初和中考的焦虑与恐惧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多。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时限不断拉长,频次不断增多,程度不断加深,以至于弥漫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童年和少年本该拥有的天真烂漫与轻松快乐成了永远无法触及的梦想。


三是教育竞争“内卷化”发展。“内卷”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被广泛认同并迅速流行,说明其比较精准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一种真实现状,即在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普遍存在着同行间以付出更多努力去争取有限资源的现象。这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即学生们为了提高分数或考上名校而超时超限地学习,教师们也在各种竞争的压力下超时超限地加班,大搞“题海战术”“层层加码”“大运动量训练”等,最终形成了不断暗自加码的恶性循环。大家都明明知道这么做不对,但却被裹挟其中不能自拔。

 

教育焦虑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育焦虑在我国已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并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病症。透视这一现象生成的原因,可以发现其背后蕴含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机理。


1. 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

心理学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首先源于人错误的感知或认知。现阶段家长焦虑情绪之所以不断滋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家长对子女成长成才规律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这种认知上的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奉为圭臬,因此总想着给孩子“吃偏食”,选报各种补习班或聘请家教进行种种超前的或额外的教育。据2018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参与率高达48.3%,年人均费用2697元。其中,5%年消费支出最高的家庭生均校外培训支出达14372元/年。二是把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看成是最重要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品德完善、人格健全、情感发展等则处于被忽视和遮蔽的地位。三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无视或否认孩子的先天差异及承受能力,违背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基本原则。四是一些家长不恰当地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解读当代少年儿童,强迫孩子接受自己所认同的教育方式。更有个别家长总想把自己人生发展中的缺失、缺憾弥补在子女身上,因而不切实际地给孩子提出过高期望、苛刻要求。


2. 唯分数唯升学指挥棒的牵引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然而,事物是发展的,矛盾是转化的。高考制度逐渐衍生出了“唯分数唯升学”“一考定终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等应试教育的弊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党和政府早在20世纪末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次次强力纠正与矫治,但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巨大磁性与张力,以及因长期执行所导致的路径依赖,一直影响着学校与教师,束缚着家长与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导引下,义务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动能受到了扭曲,使学校产生了错误的政绩观,家长产生了错误的成才观,形成了极为不良的教育生态。


3. 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


由“择校”“升学”等引发的教育焦虑现象,从客观上讲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就使得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这一实际,自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就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大力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份、2809个县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数占比达96.8%。然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重点解决了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在生均经费和办学条件等“硬件”上的差距,而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差距还远未能消弭,这就使得“择校热”和“城挤乡空”现象难以根除。

 

纾解教育焦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1. 各级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造成教育焦虑现象经久不衰、持续发酵的一个客观原因是我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为此,各级政府要在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努力扩大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质均衡也称高位均衡,即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实质性均衡与公平。换言之,基本均衡重点解决的是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硬件条件上的均衡,优质均衡重点解决的是不同群体儿童所受教育的质和量的实质性均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关键是要强化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动,这就如同只有配置了好大夫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薄弱医院的医疗水平一样。


2. 中小学要认真落实“减负”任务


推进“减负”工作,纾解教育焦虑,各中小学校是责任主体。广大中小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双减”《意见》的精神,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企盼,通过深化改革、科学治理,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是要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及时长,使“减负”工作真正落实落地。《意见》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同时“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对于这些规定和要求,广大中小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二是要下大力气拓展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对于《意见》中明确提出的“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供延时托管服务”等要求,学校要全力落实。同时学校要严格审定课后服务提供者的资质,一般应由本校教师或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


三是要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做到应教尽教,保证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应注意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特别是要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应实行等级制,防止唯分数倾向。


3.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成才理念


纾解教育焦虑情绪,还应加强对于家长群体的观念引导,端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成长成才理念。


一是不要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误导。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不同于“赛跑”,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不能够用输赢来做比拟。如果非要拿“赛跑”来作比喻,那么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并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童年和少年需要的是按照自然规律与年龄特征对孩子施加正确适度的教育,促进孩子的身体和生理正常发育,心智和情感健康发展。


二是要防止和纠正家长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错误观念。就人一生的发展而言,身体健康永远是基础,是第一位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再从人类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来看,思想品德也总被置于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才能真正茁壮地、健康地、和谐地成长,因此政府和学校必须引导家长们牢固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


三是要防止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每个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仅在学业成绩上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与要求,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相反会造成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与压力,从而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4. 全社会要合力推进教育综合治理


许多教育问题的“病症或病灶”反映在教育领域里,但其“病根或病因”却来自社会诸多方面。以“减负”为例,政府在推动,学校在落实,但家长们却在形形色色的社会培训机构推波助澜下,变着法地“增负”。因此,推动“减负”工作,纾解教育焦虑,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实行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首先,要全面治理和规范校外辅导机构。“双减”《意见》对此已做出了全面、系统、细致的规定,各级政府应予以严格的贯彻执行。其次,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应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藩篱,把评价导向和机制真正扭转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应借鉴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差异性评价,激励人人都能出彩,行行皆有状元。再次,应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改革应进一步完善“3+X”制,并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文理融通。中考改革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同时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小升初招生录取应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并实行“公办民办同招”“电脑随机派位招生”等招生办法。最后,中小学校要牵头完善家校协同机制,明晰家校育人职责,密切家校沟通,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本文作者: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桐/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10期文章回顾 


柴纯青 | 重新认识作业

史建奎 | 以全链条改进提升集团校作业管理水平

王淑清 | 史建奎:教育是充满诗意的人间盛事

褚宏启 | 作业的异化与正常化

王月芬 | 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建构的价值与策略

杨晓梦 | 为“减负”破局:探寻作业管理与改进的实践智慧

陈文艳 马天明 | 减负行动40年:以作业改革撬动课堂“轻负高质”

成尚荣 | 走向“双减”的深处

徐长义 | 用心创设家校合作新气象 推动薄弱校改造升级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10期 · 大家论道

文章编辑:杨晓梦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邮发代号:82-372(国内) M4238(国际)
                ISSN 1002-238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CN11-2545/G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