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封面人物 || 李建华:愿教育温暖如斯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李建华校长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教31年,从乡镇到城市,从公办到民办,从教师到校长,从烟雨江南到沃野中原,潇洒地书写着自己的教育人生,沉淀着自己的教育智慧。他把自己的教育故事结集出版,叫《教育的温度》,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凝练成一句话—“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故事的学校”。
在李建华校长的教育故事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没有一个多余的学生》。2010年12月,一次全国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举行,要用学校小学部的学生借班上课,被借的班级和学校都将此视为一种荣誉。但大赛对学生数有严格的限定,只允许30人,而被借的两个班都在36人左右。如何处理“多余”的学生呢?有些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指定某些学生上课,让平时表现最不好的学生直接回家。这对于那些不能上课的学生无疑是深深的伤害。为此,当时作为小学部校长的李建华提出“没有一个多余学生,哪怕我们不参加这样的赛事,我也不愿意让一个学生多余下来”。最终,“多余的学生”问题通过组建赛场小记者团完满解决,获得大赛组委会的高度认可。
可见,“有温度的教育”一定是心中有人的教育,学生永远是学校最重要的人;“有故事的学校”一定是关心人的学校,让孩子快乐而有尊严地生活在校园里。正是教育者心中有人,学生成长的细节才会被关注,教育的故事才会生发,学校才会变得温暖可亲。恰如李建华校长所说,学校不是简单的学生在这里上课、老师在这里教书的地方,而是一个用价值内核营造的关系生态,是温暖师生的家园,是承载梦想的“笑”园。我理解,这个价值内核就是关心人,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成长。
一个心中有人的教育者一定是温暖亲切的,吸引着孩子们环绕身边。老师们说,在学校里李校长总是“身边围满孩子,身上挂满孩子”。李校长办公室的一整面墙挂满了他与过生日孩子的合照,不知道这是不是全国那么多校长室中小寿星最多的一面“生日墙”。
温度不是一时的热度,它因坚持而恒常,因坚持而精进。新冠疫情以来,每天打开朋友圈,李建华校长的“每天60秒”总是如约而至,到现在已经780多天了。除此之外,他坚持每天“精进打卡”“燃梦·艾悦读”,每天“相约8:30电话”给家长表扬孩子的进步,每周听一节课,每周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故事、为“瑞德少年”颁奖,每周四中午与学生校长助理共进午餐,等等。
李建华校长的长期主义也成为团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源。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校教师均开通了个人公众号,坚持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几年下来已累计25000余篇文章、2500余万字。这些文字又转化为教师的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期刊上,正式成书公开出版。尤其是学校的劳动教育,从最初的教育农场发展为现在的“四园联动”,并入选全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优秀案例,成为2020年基础教育40个典型案例之一,学校也因此成为河南省首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李建华校长也成了孩子们心中最牵挂的那个人。他的满头白发已经成了他的标志,但最近我们在和他沟通封面照片时,他有些纠结,一再问现有照片是否可用,不行的话就抓紧时间补拍,因为自己的头发很快就要变黑了,也不知黑了以后效果会如何。原来是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给校长信箱写信,想看看他年轻时的样子,他要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他自我调侃说:“我担心的是,再有小学生说我黑头发不好看,想看看我现在的样子,那我还得变过来。”在他看来,校长就是学校温暖的符号,就是师生成长的“道具”,为了孩子们,青丝变白发、白发变青丝都是值得的。
当温度爬满教育的枝头,当故事别上童年的衣襟,美好的事物在校园里自然生长。愿教育温暖如斯。
相关文章推荐↓
李建华校长微信号,点击可查看他发布的700余条校长60秒↓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4期 · 封面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