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03封面报道 || 张菊荣:成为教育现象的研究者与创造者

张菊荣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成为教育现象的研究者与创造者,这是校长的难题,也是校长的使命、校长的幸运。

全文共6461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新近,我从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吴江实小”)总校长调任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从2009年创办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汾湖实小”),八年时间做出一所新建学校发展的典型案例;到2017年至今五年半时间书写了一个基于百年老校的教育集团成长故事,这十余年的校长生涯,感觉像过了几十年一样。我与老师们在一起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有着太多太多的体验,可是当我静心梳理“校长心得”的时候,却又觉得无从说起。


这时,窦桂梅校长的一番话让我找到了一个思考的“切口”。在知道我的工作变动后,她说:“像您这样,真正带着研究的眼光,把教育的现场当作现象去研究,然后以课程作为载体,推动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发展,我特别欣赏也特别敬佩!”窦桂梅校长的溢美之词,像一根红线一样串联起我的体验。我联想起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句——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现象的创造者”时的怦然心动。他还说:“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缺乏热情——学校生活中所有这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蔓延滋长,就是因为那里的老师没有看出教育现象的生机蓬勃的生命力,没有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1]感觉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这对于一个校长来说何等重要。在教育的现场,把教育中发生的一切作为种种教育现象去研究,并努力创造新的教育现象,这些年,我还真是潜心于此,并借此获得了作为一名校长的高峰体验。


事实上,学校的现场并不清晰,甚至还是纷乱的,如果我们没有研究的眼光,那么我们很可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现场当作现象去研究,就可以让我们从错综复杂的情境中看清主旨,从烦琐平淡的事务中看到意义,从纠结与焦虑中发现乐趣,在研究中创造,享受一个平凡校长在平凡生活中的深刻幸福。那么在学校现场,我们能够看到哪些教育现象?我以为,学校现场中最重要的教育现象有三种,包括文化现象、课程现象和师生发展现象。在我看来,一所学校的内涵不外乎此三者,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通过课程与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校长的使命,在于通过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现象。




创造深刻而独特的文化现象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老师有个观点:学校除了文化,一无所有。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学校是一个文化现场,学校文化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附着”,学校中发生的一切现象,从根本上说都是文化现象。学校文化不应是一个冰冷的概念,不只是几条好看的标语,而应该是一种火热的存在,一种直抵人心的现实力量。学校文化必须关切共同心愿,体现人类的共同价值,但又深深地扎根脚下这片土地,独一无二地作为“这一个”的存在。


▲ 寻找历史起点,创造新校文化现象


2009年暑假我来到汾湖实小的时候,学校还是一片工地。一所全新的学校,一支由清一色年轻教师组成的团队,一批从周边各校中分流出来的孩子,从那些年轻的眸子里,我看到的是渴望成长的意愿——将全新学校、全新同事、全新同学带来的期待感转化成创业和学习的激情,一切都充满希望。暑假,我们分批召开“学校愿景描述会”,让每一个人都站在学校历史的源头。很多人说,新学校是没有历史的;我却说,从我们到来的第一天起,这所学校的历史就开始了。“第一批”,多么重要;“第一批”,就是学校文化的缔造者。我们提出了学校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是的,不仅仅是“成长”,更要拥有“成长的感觉”,这是一种强能量的心理体验。“成长”来之不易,“成长的感觉”来之不易,而那些轻易获得的,常常也会轻易飘散。


“如蚕食叶读专著”“聚沙成塔做课题”“学科课堂细揣摩”……当时开辟在学校论坛上的各类板块以及所发布的帖子,每一个都是咬定了就要往下做的决定。开学前,我就跟老师们约定,到学期结束时,每一个人都拿出“自己的书”,证明我们的“创业”。刚开始大家不以为然,可是到期末,第一批“土书”齐刷刷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没有人不为“恒”的力量所震撼,“无限相信坚持的力量”成为我们的共同信仰。从2009年到2017年我离开汾湖实小时,教师们共撰写了个人“土书”(我们称之为“我在汾小”丛书)444本。这里记录着第一代汾小人的情怀与智慧。慢慢地,我们形成了“恒”字校训,完善了“能恒乐成汾小学子”的育人目标,建成了散发着“恒文化”的校园景观。2013年12月,《江苏教育报》分两期以1万多字的篇幅报道了名不见经传的汾湖实小;《江苏教育》杂志社现场组织了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案例研讨,并推出了我校文化发展案例以及专家点评……这些都因“恒”字所得,因为坚持所以成长,因为成长更加坚持,这种奇妙的因果循环创造着学校的文化现象。


▲ 基于现实基础,再造老校文化现象


汾湖实小在人们的惊叹中成长。但也有人说:你在汾湖实小的做法换到我们学校是行不通的。我说:我不会在别的学校这样做的。文化现象其实是共同价值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现象。2017年6月我来到吴江实小的时候,情况比较特殊,团队士气低落,大家都很迷茫,我更迷茫。一个暑假,我们做了三件事:调研座谈,了解学校的现在;查阅资料,了解学校的过去;组织“读苏”(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在经典作品中叩问教育本质,寻找学校的未来。新学期,我们提炼了以“老师们愿意把主要精力花在学生身上的整体价值取向始终没有变”为核心的“老实小精神”,提出这是百年风雨中学校能够屹立在百姓心中的根本原因,必须长期坚持与发扬;同时分析困境,引领教师思考如何把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相统一,形成“把学校建设成为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的新时代愿景,这个新时代愿景正是“爱德求真”校训的时代表达。老实小精神的提炼与新时代愿景的提出,既说到了老师的心里(“对,是这样的!”),又让老师看到了前行的希望(“嗯,应该这样的!”),在文化困顿阶段凝聚了人心,为接下来五年学校生动发展的文化现象奠定了思想基础。


2020年,在与老师们一起丰富“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感动于师生积极生长的状态,我们又把“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人”凝练为“积极生长者”育人目标,认定“以积极生长者成就积极生长者”教育学“铁律”——这一理念符合师生发展的状态与愿望。之后,我们通过积极生长好教师系列讲述、积极生长实小学子持续推介、积极生长教师自述、《积极生长者》旬刊(2021年元旦创刊,至2023年2月11日共77期)、《积极生长者》学报(2021年国庆创刊,至2023年2月11日共50期)、积极生长者论坛、积极生长者学期及年度讲述等平台,全方位、持续性地推进“积极生长者文化”建设。文化能量相互激荡,“以积极生长者成就积极生长者”的学校理念正在转化成生动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今天看来似乎顺理成章、顺风顺水,其实,每一个积极生长故事都来之不易。


一所学校的校长,在复杂困境中不能止于唉声叹气,在一路顺风时也不可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校长必须置身教育现场而又不能囿于教育现场,要抱着一种研究的心态去琢磨,在不同的学校现实中创造学校文化新现象。




创造科学而丰富的课程现象



课程是落实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教学是落实学校文化的主要途径,学校是学校文化引领下的课程与教学现场,课程与教学在学校中、在课堂里发生。因此,我们也必须把课程与教学现场发生的一切当作教育现象去研究,并且保持浓烈的兴致与敏锐性,这样才能创造科学合理而丰富多彩的课程现象。同时课程与教学的现场又是极其复杂的,我们看到的课程现象是在课堂上发生的,但仅仅如此还不是完整的全景,课前准备与课后讨论同样是课程现象的重要组成。


▲ 从“细节先行”到“框架先构”,创造备课新现象


教师的备课常常习惯于“细节先行”——在还没有研究单元布局之前,就直奔具体的课时甚至具体的活动;在还没有设计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之前,就在考虑安排怎样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在汾湖实小还是在吴江实小,我无数次地在备课的现场、在具体的备课活动中,与老师们一起思考教学设计的应循逻辑。逐步地,教师中出现了“框架先构”的备课新现象。


在学期之初,我和老师们一起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在学校课程规划框架内,依据课程标准、分析班级学情、整体把握教材,对一学期的课程与教学做整体“预算”。我们一份份打磨,完成了所有年级、所有学科的课程纲要,然后在每一学期开学前再做修订,并且在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让学生看到“学期学习的地图”。在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具体课时的备课前,我们先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思考,把课时置于单元之中。如何从“知识单元”走向“课程单元”?我们以研究每一个单元的“单元组织者”为抓手,推进学生的学习组织化,于是,琢磨可以把单元组织起来的“单元大任务”“单元大观念”“单元大问题”成为备课新现象。细化到具体课时,我们也慢慢摒弃了“还没有讨论去哪里(目标),就在讨论怎样去(教学)”的习惯思维,通过一次次教学设计,把“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路贯通全过程。于是,我们的教案“减肥”了,教师不再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写进教案去追求“教师的教案”,而是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考量“学习目标是否正确明了”“评价任务是否匹配目标”“教学活动是否嵌入了评价任务”,创造着用课程基本原理指导日常教学设计的备课新现象。

 

▲ 从“造成思维惰性”到“听到大脑转动的声音”,创造课堂新现象


当下一些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在太多的课堂上,我们习惯于“你说”“我说”“他说”,面对所有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只要说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了,我们喜欢“小手如林,对答如流”,我们喜欢课堂上的热闹……可是,透过这种拼凑起来的表面繁荣,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真的深度思考过一个问题吗?他有时间与机会深究一个问题吗?如果课堂仅仅停留于浅尝辄止和“点到为止”,只是追求谁能快速还原教师的“告知”,那么长此以往,我们是不是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呢?这样的课堂,不会成为“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


为此,我就与老师们一起研究,探索创造“课堂四现象”,努力让课堂出现这样四种相互关联的现象:是儿童创造信息,而不仅仅是复制教师的信息;有整块学习时间,而不是用碎片的时间支解完整的学习;能穷尽思维的可能性,往更广处想、向更深处思;让同学成为“同学”,同学之间切磋问题、从同学处获得启迪成为习惯。我们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大脑转动的声音”,这样的课堂才是造就“积极生长者”的沃土。


▲ 从蜻蜓点水到主题观察,创造评课议课新现象


听评课现象也令人担忧。一节课之后,大家在一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每个人都是所谓的“想到什么说什么”,蜻蜓点水、不痛不痒、零零碎碎,难怪这样的教研活动没有人喜欢。我曾经总结过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专业主题、无专业方案、无专业思维。[2]于是我们就研究这种现象,不断地改进听评课,创造了“基于主题、证据和反思的专业化听评课”。我们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规范化的,一种是简约化的。所谓规范化,就是我们要做“全套工作”,从观课团队建立到观察主题分工、观察量表研制、观察报告发布,很具“学术范”,通过这种规范化课堂观察的训练,让教师扎实掌握专业化听评课的基本规范。所谓简约化,就是不强调主题的分工与完整,不强调观察报告的正式化,主要强调听评课现场“主题性观察”基本特征的彰显,重在选择一个主题、呈现相关证据、做出合理反思。从蜻蜓点水到主题观察,我们创造了会评课、共评课、乐评课的专业化听评课新现象。




创造师生发展的蓬勃现象



毫无疑问,创造师生发展的蓬勃现象,是每一位校长的光荣与梦想。文化现象与课程现象,都要通过“人”这个最高要素反映出来,如果没有人的发展,那么教育现象也就并不存在。对于校长而言,“带团队”的能力特别重要,因为就目前我们的“大学校”现状而言(吴江实小集团有12000多名学生),要靠校长直接地影响到每一个学生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有通过把行政团队、教师团队带起来,创造行政与教师团队发展的蓬勃现象,才能真正造福于每一名学子。


▲ 造就蓬勃生长的行政团队


在集团化办学的现场,行政团队的总人数相当可观,这支队伍的战斗力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精气神。虽然名为“学校行政”,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色彩,但是我一直认为,学校行政必须绝对摒弃官僚气息,在提升专业化与精神性上下功夫。在吴江实小,为了提升校长们的专业领导力与精神气质,我发起了“校长沙龙”,通过几十期的校长沙龙帮助集团20多位校级领导建立起精神的高度。沙龙地点从会场到教室,从学校到企业;沙龙的主题从学校文化到课堂改进,从宏观到微观,关涉学校发展的诸多基本问题,首期沙龙的主题则是“我的人生哲学”,因为在我看来,校长的人生哲学与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关系重大。为了帮助80多位学校行政优化思维方式,我用了两年多时间日不间断地在“行政学院”(微信群)发布千字文,让大家看到集团总校长的行走与思考。“行政学院”成为全体行政的精神会客厅与智力加油站,总校长日记全程展开了集团重大思考的开始、尝试、探索与发展,全体行政在每天的阅读与互动中提升思考能力与精神修养。无论是在汾湖实小还是吴江实小,与我们团队接触过的来访者无不羡慕这支团队的整体活力与精神气质。


▲ 创造教师发展的精神现象


在汾湖实小工作期间,我就决意要与老师一起过一种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我以为这种专业生活具有精神的意义。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成立八年的新学校的教学成果“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获评苏州市首届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吴江实小,我们更是把“共同专业生活”推向纵深。我在到吴江实小工作的第一时间,就排除当时极其复杂的事务干扰,成立由36名教师组成的“课程领导研修班”(后来一年年扩大,现有10余个学科研究中心,覆盖全体教师),在课堂现场理解与发展课程原理,我们称这样的研究为“在课堂现场处理理论问题”,创造“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3]并且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系统构架。2021年,“评价驱动的小学英语单元学习”获评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促进学习与发展的课堂评价模型建构与运用”获评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我也因为专注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与推广,获评第五届“明远教育奖”。


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以为还不能算是创造了一种现象,更重要的是集团教师的实践研究论文——那些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进入一个井喷式发表期,而让我们十分自豪的是,“不做,我们是一行也写不出来的”。我们的文章不是读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当然,仅仅是“做”,没有学术思考的介入,也是写不出来的。而对于我来说,在教师的课堂上产生思想,然后与教师分享切磋,帮助教师去发现与梳理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是作为校长最得意的事,为丰富教师的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贡献我的力量,我的精神高度自足。作为教师蓬勃生长的现象,吴江实小五年多来创造了小高峰,走出了1位特级教师、3位正高级教师;还有一个小高原,那就是苏州市级层面骨干的增加。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我最为看重的是集团教师的整体风貌:课,我来上;文章,我来写;青年教师说,很快,我将不再年轻,必须抓紧;名教师说,要有归零心态,才能勇往直前,要不然,很快我将落后于时代;老教师说,再也不能躺平了,我们躺平了,对不起孩子,我们不能交给孩子一张过期的旧船票。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现实存在,哪一所学校没有困难?哪一个校长没有烦恼?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当作教育现象去分析与研究,进而创造更好的教育现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津津有味。成为教育现象的研究者与创造者,这是校长的难题,也是校长的使命、校长的幸运。就这样,你在迷恋他人成长中创造了教育现象,而当他们以喜人的成长回报你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获得的是人间至宝。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02.

[2] 张菊荣.课堂观察:基于主题、证据和反思的专业化听评课[J].江苏教育,2019(6):7-10+23.

[3] 张菊荣.构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J].中国教师,2021(12):47-49.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原总校长




3期文章回顾
 


王   烽丨当ChatGPT、人、教育三者相遇

夏青峰丨好校长的修炼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3期 · 封面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