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鸿儒 王小莲 || 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主题选择的“五项原则”

张鸿儒 王小莲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主题”把散落在各个学科以及实践难题中的碎片联结起来,是跨学科得以实现的枢纽。判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是否适切,可依据以下五项表征:承载本学科的核心内容,联结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接受程度,具有可操作性。


全文共4806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主题”是跨学科得以实现的枢纽,是构建学科关联的桥梁。恰当的主题选择可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调,是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判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是否适切,可以从主题应该具备的五个特征入手。





承载本学科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中小学课程以分科课程设置为主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教学改革新要求。主题活动教学可以聚焦学科学习的某一重点或难点,整合跨学科资源,多科集中发力,使学生积累丰厚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嵌入中小学分科课程体系之中的,是对于学科课程教学的改进,但学科知识学习不能被弱化或边缘化。


跨学科主题需要着重关注学科中的大概念,以某个大概念或者核心议题为靶心,去主动关联其他学科中相近或相关内容的解读,促成学生对大概念的持续性、综合性的理解。例如:“空间”这个概念的深度理解对于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在以“空间”概念展开的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将“空间”概念放置在不同的学科知识结构内,用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打开学生对于空间主题的认识,用物理学科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将对空间的认识带入生活,再通过数学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对空间主题的认识具体化,最后通过美术知识让学生对空间主题展开创新式的发挥。[2]这一过程增进了学生对空间概念的认识深度,能够更好地触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


课程标准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主题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专门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参考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知识内容的介绍,厘定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承载的学科核心知识。





联结多学科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问题解决视角



好的跨学科主题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多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找到不同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耦合点。教师需要在设计主题时,不能仅满足于学科背景的简单拼接,而要反思不同学科在共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有效的问题解决视角。


教师在进行跨学科知识联结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耦合点既可以是由两门或多门课程内容的交叉部分确定的,也可以将某门或某几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更深入与便捷地学习另一学科或另几个学科内容的途径、方式或视角。”[3]例如:美国出版的《数学大概念》(Big Ideas Math)教科书提出,跨学科主题可以有以数学视角看他学科、以他学科视角看数学、以“数学+他学科”视角看事物三种角度。这三种角度均有别于简单地将“学科背景”与“数学问题”相拼接,体现出了不同学科间的深度交流,不论是哪种角度都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层交互。[4]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主题的学科整合程度可以分为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超学科的整合程度最高,跨学科次之,多学科最低。超学科将学科间的关系置于一个完整的问题系统中进行认知,学科之间不仅实现了整合,还能产生新的解释性体系,形成“跨学科理解”。[5]例如:碳循环是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需要跨学科理解的概念。理解碳循环的过程,首先需要从化学学科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其次需要理解生物课程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后还需要从地理的角度考察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基于三个学科视角,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最终才能促成学生对碳循环的跨学科理解。


在一个主题中联结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对跨学科主题设计者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对本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较为迅速和准确地整体把握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设计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积极地和不同学科教师展开讨论。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



教育必须在关注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公共福祉,把个人引向与他人和社会的共在。[6]跨学科主题学习也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导青少年儿童关心社会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社会并深刻地体会到自我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跨学科主题的问题情境应该来自学生的个人生活、公共常识、科学背景等,且描述要符合实际。日常教学中很多情境往往是教师为承载某个知识点而创设出来的,这样的情境常常缺乏真实性,忽视与学习内容的关联。而基于真实情境的真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与“我”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积极的态度倾向,有效连接学生的经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切实感受学习的价值与意义。[7]学生的生活世界里隐藏着许多复杂的情境,这些情境如果深究下去便会和学校里的科学世界相联系。用科学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可以深度链接学生的先验知识和学科知识,推开日常生活的大门,同时带领学生进入学科知识的殿堂。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结构不良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自觉地联系相关学科,建立跨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扎根于日常生活的跨学科主题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也打破了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的界限。唯其如此才能带领学生看到一个更完整、更生动和更深刻的世界。


以数学学科为例,不同学段的跨学科主题需要不同程度地与社会生活情境相整合。低学段的跨学科主题可以着重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而高学段的跨学科主题则可以着手解决社会生活及科学技术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例如:同样以经济学和数学为背景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低学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以“购物”这种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现象为主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货币,以及理解和运用不同面值货币之间的单位换算。而高学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则可以从真实的经济案例出发,如大热的“盲盒经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身边的日常现象,揭示盲盒经济的背后正是数学中的概率问题。上述案例将数学思维和经济思维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了有机整合,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体察社会现象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关照学生真实的发展需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选择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并对学生的兴趣进行甄别和升华。学生兴趣并不是判断跨学科主题适切性的唯一标准,而是必须考虑的相关因素,同时学生的兴趣也不一定是学生真实的需要。“需要”是指“实然”与“应然”间的差距,学校应将精力集中于学生现阶段发展的严重差距上,发现学生的现状,再将现状和理想情况作对比以确定需要。[8]因此,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对学生兴趣进行甄别,考察其背后是否存在着真实的学生发展需要。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面对的是没有唯一答案的真实问题,所以他们可以感受主体介入发挥力量的真实价值,快速而直接地体会到个人努力的结果,感受和确证自身的主体力量。[9]跨学科主题学习像是一次具有开放性的智力冒险,让学生可以在跨学科主题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意义感和成功感。让学生激动不已的往往是“未来的成功”,但 “正确地失败”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成为有好奇心的、独立自信的学习者,能够不畏惧失败,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革命。                   

                                                  

如果学生在跨学科主题的学习过程中一直不断地遭遇挫折,则很可能是跨学科主题的选择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因此,在筛选跨学科主题的初期对学生进行学情检测、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认知支架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思考,关于这个主题学生现在已经知道了什么?为了顺利开展主题学习,学生还需要知道哪些知识、具备什么能力?如果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不属于本学段,教师可以尝试将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分多个学段完成,设计成多学段的系列课程。来自学生认知兴趣的主题往往需要进行两次转化:首先是把一个朴素的问题进行科学化呈现,与相关的学科知识建立链接;其次需要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进行跨学科转化,设计可操作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






具有可操作性:聚焦实践资源与现实条件



一切设想都需要落地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跨学科主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本班、本校的现实条件。尤其是一些需要走出校园与社会群体或企业接触的主题活动,更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才有可能实现。例如:很多学科的课程标准都给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示例,学科课程标准中提供的主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探索性,有多种可能的实现路径。而是否选择此主题则需要教师首先结合自己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考察这一主题是否能够关联到本学期的重要知识点;其次,还需要充分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实施条件。课程标准提供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只是跨学科主题确定的参考,是否具有可能性则需要结合实践资源和条件来判断。


在进行可操作性分析时,教师可以借鉴SWOT分析法。SWOT分析是指将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0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再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得出分析结论。其中优势和劣势分析集中于自身的分析,而机会和威胁则着重考虑外界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进行SWOT分析时,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表述得直接和具体,甚至可以指名道姓地列出目前有哪些教师是潜在的合作对象,而哪些校领导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当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教师要积极向教研组、教研员和学校管理层求助,在挑战中寻求变革与发展的机遇。


总之,跨学科主题应该具备的五项特征可以帮助教师对备选主题进行反思和筛选,可操作的方法如下。首先,从科学性上对跨学科主题进行审查,审查其是否承载了本学科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该主题能否联结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其次,考察跨学科主题的问题情境是否与社会生活有关联,是否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是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生活有所感、有所思。最后,充分考虑实施的条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和相应的知识储备及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学校是否具备相应的师资团队以及技术设备等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周素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逻辑理路与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2222):5-12.

[2] 王慧.课程统整理念下初中美术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20.

[3] 王飞.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跨学科主题统筹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29):5-7.

[4] 李健,李海东.数学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的设置与启示——基于美国《Big Ideas Math》教科书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28):17-23.

[5] 张玉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水平分析与深化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33):48-61.

[6] 刘铁芳,刘艳侠.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及其超越:当代教育向着公共生活的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1-8.

[7] 芮金芳.素养导向下数学真实情境的价值意蕴和设计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2):51-55.

[8]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8-9.

[9] 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7-11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5期文章回顾
 


蔡小雄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郭   华  袁   媛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及实施要点

袁晓萍  陶文迪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进阶设计和实施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5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