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豪浩,等 || 素养时代中小学劳动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

汪豪浩,等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劳动课堂可以从“如何实施”“学生何为”“备得如何”“课堂何态”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评估。教学实施要关注情境创设、讲解示范、过程指导、价值引领、人文关怀、榜样激励。学生表现要关注精神面貌、参与程度、技能掌握、素养呈现。课前准备要关注情况分析、目标预设、内容安排、环节设计、资源准备、场域选择。对课堂形态的整体观察要关注实践特色、教学规范、课堂活力、时代特征。

全文共6342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程标准》)的先后颁布,劳动课程正从“技术时代”逐步迈进“素养时代”。尤其是《劳动课程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基于主观经验的粗放式实施阶段逐步进入基于课程标准的标准化建设阶段。


目前各地纷纷加大在地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研发精度,建立了规范科学、特色各异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但在中小学劳动课堂上,教师的行为、课堂的样态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还不够匹配,亟须建立规范科学的课堂形态来适应新劳动教育的时代需求。基于对众多劳动课例和劳动项目比赛案例的观察分析,笔者根据“备-教-劳-评”一致性原则和“以评预设,以评定教”的逆向思维,试图从“如何实施”“学生何为”“备得如何”“课堂何态”四个维度观察中小学劳动课堂,进而为破解“如何依据劳动课程标准上好劳动课”这一关键问题提供新思路。




聚焦“台前”:如何实施?



劳动项目实施是劳动实践的核心阶段,是展现一位劳动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功底、教学智慧的重要窗口,也是评判一节劳动课是否优质的“诊断切片”。在此阶段教师如何在活动现场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将是劳动课堂观察的重点。


1. 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观察者可以从真实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等方面评价教师情境创设。其一,是否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经历,面向现实生活,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出发,指导学生明确劳动任务。其二,是否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劳动任务价值、激发劳动热情、解决挑战性问题的劳动情境,是否注重劳动文化在情境创设中的有机融入,例如充分挖掘相关儿歌、谚语、警句、人物事迹等在劳动实践中的育人价值。其三,是否注重从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时间空间。


2. 如何进行讲解示范


教师讲解示范是劳动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课堂观察的重要指标。其一,关注教师是否围绕“为什么-是什么-学什么”问题链,有重点地讲解主要方法步骤或技术要领,并且言简意赅、达意准确、示范精确;是否利用现场示范或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其二,关注教师是否把握讲解示范与学生动手实践在时间分配上的合理性,避免简单冗长的劳动知识讲解;是否充分预估学生实践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与启迪、示范、锤炼、指导等结合起来。


3. 如何进行过程指导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是实践任务的执行者和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呵护者。在此阶段,观察者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需要,适当放手,适时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大胆创新,并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像专业的劳动者一样高度专注地研究问题,精益求精地躬身实践,并关注指向学生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总结权发挥的师生行为如何;关注学生的表现,如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设的任务,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技能,是否在安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敢于试错纠错等。


4. 如何进行价值引领


目前,一些劳动教师在课堂上依然只是零散地、单向度地传授技能,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缺乏劳动兴趣激发,会出现“就种植说种植”的浅表化倾向。因此“价值引领”将成为劳动课堂观察的关键指标。价值引领强调通过明确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指导和规范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一方面,观察教师如何预设价值。例如:在对“如何使用美工刀裁出光滑的边缘”进行指导时,教师不仅要指导使用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在裁剪时养成专心致志、安全规范的劳动习惯与品质。另一方面,观察教师能否把握稍纵即逝的细节。优秀教师往往会通过适时、贴切的语言放大某些细节,凸显劳动过程的育人价值。例如:当学生纷纷对劳动成果进行最后的加工修饰时,教师就可以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学生点赞,让学生获得认同感,提升收获感,激发成就感。


5. 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关怀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温暖、操守和风范。一方面,关注教师如何面对全体学生,是否能够对小组建设、方案制定、分工协调、步骤实施等方面进行指导,并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筹划思维、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关注教师如何面向个别学生,是否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陷入的误区进行温和耐心的答疑解惑和及时点拨,是否通过经验分享和知识补充为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强化毅力,应对困难,是否能关注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需求。


6. 如何进行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主要是通过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人的行为动机,使学习者在观察、学习和模仿榜样的过程中激发出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榜样的树立往往严肃且多元:一是通过评选活动树身边榜样,如劳动小能手;二是通过重磅表彰寻大众榜样,如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三是通过典型事迹立群体榜样,如志愿者群体、环卫工人群体;四是通过精美的成果找历史榜样,如鲁班锁与鲁班。所以,教师如何认识和树立榜样,如何指导学生领悟榜样的核心力量、优良品质和高尚精神,如何激发学生学榜样、爱劳动的热情等,成为“如何进行榜样激励”的观察指标。




关注“主角”:学生何为?



在中小学劳动课堂上,观察者要始终聚焦学生的表现,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充分评估授课教师的执教效果。


1. 精神面貌如何


精神面貌一方面体现了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深度、价值判断以及所持有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通过个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整体形象来传达出内心的情绪和态度。劳动课上学生的精神面貌主要体现在对劳动的态度和意识,包括是否尊重劳动、是否理解劳动的重要性、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劳动等。例如:在一次劳动技能竞赛中,某班派出的学生代表队身着统一服装,在过程中始终有章有法,团结协作;当遭遇突发情况时,能够从容面对,冷静应对;在任务结束之后,自觉整队,敬待评判。该队展现出的良好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指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要求和价值引领。


2. 参与程度如何


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从个人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三个指标切入进行观察。在个人参与方面,需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否愿意接受新技能和新任务,是否高效完成劳动任务以及有多少贡献率。师生互动方面,需注意学生是否能提出操作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是否能提出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否能积极表达自己的价值倾向。生生交流方面,要注意学生是否主动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否能有效与他人沟通协调。


3. 技能掌握如何


一方面,要从技能层面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是否熟练、准确,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是否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另一方面,要考虑在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是否亲历情境、明确任务目标,是否亲手操作习得劳动知识与能力,是否亲身体验加深劳动体验,是否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


4. 素养呈现如何


其一,观察行为倾向。关注在活动中学生是否认真负责,是否有耐心毅力,是否遵守安全规则,是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其二,观察创新能力。注意学生是否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其三,观察精神特质。注意学生是否专心致志,是否攻坚克难,是否坚韧不拔,是否精益求精,是否善于合作。其四,观察责任担当。注意学生是否展现出公共责任感,是否通过劳动活动强化了担当意识。例如:在“包饺子”活动中,学生在发现公共洗菜池淤堵时能够主动疏通水道,就体现出一定的责任担当。




透析“幕后”:备得如何?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与其他学科相比,劳动教育更加强调“人、物、场、技、案、识”等方面的“幕后”准备。基于对“台前”和“主角”的现场直击,观察者可从6个视角研判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


1. 情况分析是否精准


首先,研判教师对政策精神的理解把握情况。评估教师是否理解劳动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是否准确把握《劳动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是否注重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与《劳动课程标准》对标。其次,研判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解析整合情况。目前多地已开发了《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它是各省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教师应基于《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结合学校情况,深度分析本地课程实施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项目,选用合适的资源,形成实践活动方案并不断优化。再次,研判教师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情况。劳动课堂上的学情应包括学生对劳动观念的理解深度、劳动能力的可提升程度、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状态以及劳动精神的涵养基础。对这些学情的全面精准分析将有助于提升实施方案的适切性。


2. 目标预设是否合理


基于“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导向,教师应按照“任务群学段目标-学段任务群内容要求-学段素养表现”的分解顺序,结合项目实施和当地实际,兼顾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具体学情,预设能全面体现劳动素养培养的劳动目标,避免目标不清晰、不全面、不匹配等现象。因此,观察者要评估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否合理,是否可落实、可评价。例如:某教师在小学六年级《竹节人》一课中,预设了“认识并能熟练使用手锯、砂纸、手捻钻等工具,掌握锯割、打磨、钻孔等技术方法;通过手工制作,引导学生养成精工细作的劳动习惯,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并能运用所学的技术要领进行创新实践”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且明确具体。


3. 内容安排是否适切


适合贴切的内容安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劳动素养,还可避免“中小学劳动混同化”现象。一是分析内容的序列化。评估教师是否按照劳动实施的自然顺序或劳动主题精选项目内容,分解劳动任务,使内容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是否注意将劳动实践与其他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分析内容的贴合性。评估教师是否基于学生的经验基础,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努力体现与学段相适应的劳动强度和难度,并考虑实施课时和内容进阶。三是分析内容的方向性。评估教师是否在注重传统劳动的同时,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的现代劳动。四是分析内容的在地性。评估教师是否立足学校实际、本土产业、在地资源和社会需要等情况,体现在地特色。


4. 环节设计是否科学


课前科学的环节预设往往造就平顺高效的课堂实施。观察者需要评估教师是否能系统分析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和约束条件,形成清晰的活动思路,提前预设活动步骤;是否能结合学生在真实场域中的准备情况,围绕项目所涉及的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知识与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充分预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陷入的误区及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前建立指导方案和活动方案。例如:一般项目可按照“情境创设-讲解示范-安全提醒-劳动实施-团队合作-榜样激励-拓展延伸”的递进顺序进行环节预设;特殊劳动项目,如“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等人与社会类项目,因为活动的场域更开放,所以可结合任务特点对环节进行优化。


5. 资源准备是否充分


一是评估教师对劳动课程资源的认识。劳动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可以是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器物资源,也可以是场所资源。无形资源往往是浸润于劳动过程和场域中的劳动文化,包括劳动环境、劳动标语、劳动歌曲以及在地特色项目。二是评估教师对劳动课程资源的利用。由于目前多数师范院校还未设立劳动教育专业,劳动教师专业发展还不充分,因此我们暂时不能奢望劳动教师成为十大任务群的“全能选手”,但教师可以根据劳动项目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发和整合劳动课程资源,以弥补劳动教师对个别项目示范引领的专业性不足等缺陷。例如:教师可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库等渠道搜集资源,也可通过同行交流、教研活动等方式获取资源,还可利用多媒体整合专家、工匠、劳模的执教视频资源。


6. 场域选择是否到位


以“真实的劳动情境”去审视目前的班级授课制,我们会发现传统教室并非劳动课的最佳劳动场域。因此“在哪里上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对劳动场域的认识和准备是否到位。劳动场域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包括劳动场所、工具设备、材料及劳动文化氛围等。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尽量选择专业的劳动场所;若暂时不具备相关专业场域条件,可以注重营造相应的劳动文化,如张贴标语牌、模范人物挂图、操作规程图、劳动任务统计表等,并根据任务需要做好工具、材料准备及桌椅摆放等工作。




品鉴“味道”:课堂何态?



一节劳动课的观察视角从“台前”转移至“主角”,再切换至“幕后”之后,还需要从入微观察处跳出并进行远观,整体上品鉴一节劳动课的课堂形态。新时代劳动课的突出功能在于劳动价值观念的辨析、劳动精神的体悟、劳动技能的学习以及心得体会的分享等方面,理应体现“劳动味、规范度、活力感、时代性”特点。


1. 实践特色如何


显著的实践特色是劳动课“劳动味”的核心力量。一是评估课程设计。关注项目的综合性、内容的多样性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程度如何。二是评估教学方法。关注教师是否使用了适当的教学工具和劳动器材,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三是评估实践程度。关注是否引领全体学生亲自动手、出力流汗,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人数、时间和人际关系如何。四是评估劳动文化。关注课堂是否能够传承和弘扬劳动文化,是否通过作品展示、文化活动、口头表达等方式展现文化内核,是否通过唱、演、创、展传唱和演绎劳动歌曲。


2. 教学规范如何


一是关注教学环节链条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是关注授课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三是关注劳动场域的安全性,即要观察教学环境或劳动场域是否安全整洁,是否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定,是否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设施和指导。目前,一些省份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或教学指导意见,如《河南省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中小学劳动教师提供了行动参考。


3. 课堂活力如何


观察者可以关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关注实践任务是否由真实问题驱动,任务链或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关注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关注学生是否产生奇思妙想,以及教师如何巧妙处理;关注课堂生成了哪些新的目标或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关注教师如何应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实践氛围是否高效、民主、富有活力。


4. 时代特征如何


鲜明的素养导向是素养时代下劳动课应该呈现的时代特征。观察者可以聚焦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对照预设的教学目标,从态度观念、技能习得、实践参与、习惯品质、情感价值、精神升华等方面对该节课的目标达成进行综合评估,并研判是否体现出应有的时代性。



(作者单位:汪豪浩,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 王亚丽,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5期文章回顾  



薛二勇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贺宇良丨办一所理想的学校:让教育自然而然,让学生自主生长

黄荣怀丨提升数字素养:从容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新浪潮

王   雪  张新平丨转型时代的中小学校长数字化领导力:意涵特征与内容构成

唐晓勇丨校长数字素养提升:现实困境与实践推进

成尚荣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互相拥抱信任

林绍惠  黄洪霖丨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现状及纾解策略——基于对3197名教师的调查分析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5期 · 学与教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中小学管理》订阅GO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