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亚庆,等 || 培养有温度的学生:学校推进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践框架及策略

毛亚庆,等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学校作为育人的关键场所,在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各地各校的实践经验,构建提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目标框架,以及包含核心要素、过程要素、环境要素和机制要素的社会情感学习实践框架。同时,建议通过整合学校发展规划、校长领导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和家校社合作等多种策略,系统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

毛亚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全文共6674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成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掌握并应用的一系列与个体适应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1]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校行为表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乃至未来职场成功都具有积极影响,[2-3]是学生在学校及未来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核心场域,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发展机会,也是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理想场所。[4]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构建并实践全面可行的社会情感学习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对于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帮助其形成积极人格、获得终身幸福感和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意义



生物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是在相互嵌套的生态系统中发育和发展的,学校是与儿童直接接触的重要微观系统环境之一,是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近环境。[5]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抓住学生发展关键期,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其中“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的育人目标要求与社会情感能力紧密相连,二者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既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由于它更加强调情感、价值观和人际互动的重要性,因此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转变。


2. 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加强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将社会情感学习纳入其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7]等重要国际组织也在其国际性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将社会情感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趋势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结构和工作模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具备较好社会情感能力的学生能够在未来高度技术依赖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变化、应对挑战、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人类独特价值。因此,实施与推广社会情感学习,对于提升国家的教育质量和全球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


3. 是解决学生身心健康现实问题的有效抓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社交平台、网络游戏等广泛流行,学生的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过去三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此外,在信息时代,由于儿童青少年接触网络时间长、范围广,过度的网络社交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孤僻、冷漠、不善与人合作等人际交往问题,其背后反映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缺失。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管理情绪、如何有效解决冲突,有助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和减少校园欺凌,[8]还能够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抗压能力,帮助其应对自我发展、学业压力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对青少年的成功和幸福至关重要。




学校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框架



自2011年以来,本研究团队依托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合作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优先关注课题等项目支持,聚焦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目标,以学校管理改进为立足点,先后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的500余所学校开展了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学校管理综合变革。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研究团队不断深化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理解,逐步扩展项目学校范围,从小学向上延伸至初中甚至高中阶段,并基于各地各校的实践经验构建出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框架。


1. 构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目标框架


社会情感能力内嵌于关系之中,其本质是关系的社会性构建。[9]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个体的境遇空间已经由生活所在的家庭、社区延伸到所居住的国家与世界,形成“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四层社会主体。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个人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就包括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个体与家国、个体与世界。这些关系相互交织影响,共同构成当下中国社会背景下一个人的社会存在状态。


基于上述理解与认识,研究团队构建了中国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目标框架,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目标划分为三个关系圈、六大领域(见表1),力图通过学校教育促使学生学习建立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适当关系,从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最终达成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满发展。



一是自我关系圈。即学生如何构建与自我的关系,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两个领域。“自我认知”是如何看待自己,识别自己的情绪、情感、价值观,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保持充分的自信与开放,做到知自己、有自信、能自强。“自我管理”是指学会调适情绪和行为以适应环境、应对变化和压力,建立目标,激励自我意志,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能够坚持不懈,保持好奇心,尝试新想法,形成和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与行为表现。


二是他人关系圈。即学生如何构建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他人认知”和“他人管理”两个领域。“他人认知”是通过不同视角看待与他人的关系,对他人有同理心,能够识别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绪、情感、兴趣和行为,信任他人,心存善念。“他人管理”是尊重差异,学会包容,能够有效与他人沟通,化解冲突,主动建立并维持健康有益的人际关系与合作关系。


三是社会关系圈。即学生如何构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管理”两个领域。这里的社会包括“集体-家国-世界”三个主体,体现出个体与社会关系中的三个层次。“社会认知”强调认同集体规范,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尊重家庭伦理,树立正确的国家认知,形成家国情怀;正确认识与世界的关系,形成人类社会共同体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社会管理”强调遵循集体规范,融入集体;具有遵守家庭伦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关心国家命运的家国认同;具有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意识,具备尊重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的天下情怀。


2. 构建学校推进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践框架


基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规律,研究团队建立了学校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框架。该框架由核心要素、过程要素、环境要素和机制要素四个部分构成,它们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一是核心要素:设定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基于对前述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目标框架的理解,研究团队根据小、初、高不同学段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特征和发展特点,明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能力表现,构建形成了阶段性的培养目标体系。例如:针对小学生,更侧重于基础性的情感识别和表达;针对中学生,更注重复合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等。这一培养目标体系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了明确方向,学校可以据此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以保证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全面而连续地发展。


二是过程要素:设计开展社会情感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过程要素是指围绕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以确保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有序推进。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其中一些基础能力是后续更复杂能力的基石。因此,将社会情感能力融入学校课程,需要在每个年级设定特定的学习目标,并按照递进式、螺旋式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同时运用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解决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遇到的发展性问题。


三是环境要素:创造有利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学校氛围。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不仅在课堂内通过教学活动得到发展,还会受到学校文化和管理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关系,如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成人间的互动关系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环境要素关注的是学校管理层面的变革,即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变革主体作用,按照整体、系统、协同的设计模式,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与学生彼此协调和互动形成合力。具体而言,学校在基于社会情感学习视角的学校发展规划统领下,从校长领导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改进、学校氛围营造和家校社合作等方面开展系统变革,以此提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创建支持性和尊重多样性的校园文化,鼓励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并通过建立持续的评估与反馈系统监测进展和效果,同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策略。


四是机制要素:建立多方利益群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内部管理综合变革的基础上,学校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的支持。机制要素强调的是建立多方利益群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如建立区域社会情感学习共同体,构建“行政主导、培训跟进、教研指导、校际合作”的区域内联动变革工作机制,倡导多方互动,致力于共同发展,努力形成整合效应。其中,行政主导是指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建构,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整体部署,提出区域内实施社会情感学习的目标要求和行动路径;培训跟进是指借助高校和区域内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业力量,做好各级管理人员、校长和教师的理念引领和方法指导培训;教研指导是指组织区域专题教研会议以及社会情感学习专门教研活动;校际合作是指在区域范围内组织专题集体交流活动,通过开展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和经验分享,推进校际合作和整体改进。




学校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推进策略



立足社会情感学习实践框架,本研究从六个方面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具体推进策略。


1. 科学制定社会情感学习发展规划


社会情感学习的理念、内容和形式可以通过学校发展规划纳入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一是诊断现状,开展全校性需求评估,了解学校推进社会情感学习的已有基础、优势和不足,识别学生、教师、家长等利益相关群体在社会情感学习方面的需求和期望。二是确立愿景,通过全校参与并与相关领域专家合作,共同确立清晰的社会情感学习发展愿景。三是制定行动方案,基于愿景确定长期和短期目标、关键结果指标,并设计达成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丰富并重构学校已有实践。四是实施与评估,建立时间表和里程碑,全面实施社会情感学习规划,并定期监测进展,明确目标达成情况。


2. 全面提升校长的社会情感学习领导力


校长的领导和参与对学校推进社会情感学习至关重要。一是提升校长的社会情感能力,组织开展校长的社会情感学习示范性培训和专题工作坊,让校长理解和认识社会情感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二是为校长提供工具和资源,帮助其在学校内部领导实施社会情感学习,形成积极正面的示范与表率,并为教师进行社会情感学习提供支持。三是加强校长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校长参与区域社会情感学习共同体,与其他学校领导积极分享经验。四是积极培育示范性榜样,搭建平台,促进校长展示和交流,不断强化其社会情感学习的信念和行动。


3. 积极发展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


教师是学校推进社会情感学习的直接执行者,其能力和态度对学校开展社会情感学习成效有决定性影响。一是促进能力提升,建立持续性、个性化的教师社会情感学习专业发展计划,通过参与式培训、正念练习、同伴支持等方式提升所有教师的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提供专业支持,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南、课程教学案例等资源和工具,指导其实施积极的班级管理和课程教学。三是建立教师学习小组,鼓励组员定期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和合作,实现共同提升。四是强化激励,建立积极的教师评价和激励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4. 创新开展社会情感学习课程与教学


学校可以通过直接教学和学科融合的方式设置社会情感学习课程。一是设置专门的社会情感学习主题课程。可以紧扣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目标体系,设计一系列面向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主题,如“争吵与和好”“向欺凌说‘不’”“向目标迈进”等,并通过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跨学科学习等方式组织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二是在学科教学中融合社会情感学习。可以通过拓宽学科内容、深化学科主题、丰富教学方式等手段,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社会情感能力。三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可以遵循参与、体验、提升和反思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培养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撰写反思日志、参与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思考自身的社会情感表现,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及时改进提升自身的社会情感能力。


5. 创设社会情感学习的校内支持性氛围


学校需要营造积极、开放、包容的社会情感学习校内支持性氛围。一是建设安全有归属感的物质环境鼓励学生从儿童视角出发参与校园环境设计,关注学校物理环境中体现的精神特质。二是建立激励参与的学习环境,如建立积极的行为预期目标和规则,对学生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方式提出明确期望。三是建立信任和谐的人际环境,关注教师和管理者的行为方式以及师生共享的价值观,为学生提供自信开放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建立自信尊重的情感环境,如提供安静角落、放松空间等情感支持空间,供教师和学生在需要时使用。


6. 建立合作互助的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


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对于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定期举办家长教育工作坊,向家长强调社会情感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导其学习情绪管理,掌握实用易行的沟通技巧以及奖惩孩子的方法。二是开展社会情感学习亲子活动,如对应学校开展的社会情感学习主题教学内容,设计相应专题的亲子活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内容的整合衔接。三是增加家校联系渠道,通过组织家长专题讲座、邀请家长到校参加社会情感学习主题活动、建立微信群或组织定期会议等方式,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促进家长了解和参与。四是加强与社区组织合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活动和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为社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情感能力。



参考文献:

[1] Osher D MKidron YDymnicki Aet al.Advancing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Looking Back and Moving Forward[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16401):644-681.

[2] Durlak J AWeissberg R PDymnicki A Bet al.The Impact of Enhancing Students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Universal Interventions[J].Child Development2011821):405432.

[3] CASEL.2013 CASEL GuideEffec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Programs-Pre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Edition[EB/OL].(2013-03-19)[2024-05-15].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81699.pdf.

[4] Corcoran R PCheung A C KKim E.et al.Effective universal school-based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programs for 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50 years of research[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82511):56-72.

[5] Bronfenbrenner UMorris P A.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C]//Damon WLerner R M.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New YorkWiley2006793-825.

[6] 毛亚庆,杜媛,易坤权,等.基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学校改进——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管理,201811):31-33.

[7] 袁振国,黄忠敬,王,等.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基于第二轮SSES测评数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5):1-32.

[8] 杜媛,毛亚庆,杨传利.社会情感学习对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机制研究: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J].教育科学研究,201812):38-46.

[9] 杜媛,毛亚庆.基于关系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及发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88):43-50.



(作者单位:毛亚庆、张婉莹、张思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杜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 李明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6期文章回顾  



张志勇丨中小学要用好“规范管理”这把标尺

王定华丨规范管理 · 改进治理:夯实教育强国基点

谢小燕丨让梦想启动未来:办一所充满创造力的“梦想学校”

孙宏艳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困境亟待关注——基于对全国10省(市/自治区)24758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6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
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