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习作| 金华游学报告 第一辑

中学实验班 辛庄师范 2022-06-08

【编者按】

    为期三周的金华游学,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住在金华北山的层山之中,此地钟灵毓秀,山水清明,是道家地三十六洞天。我们在山中练剑,学习中医,上山采药,探访古镇、山洞,在身体力行中实践、学习。


 

此图为学生于山中所摄


 文一:


在金华

学生:直方

刚到金华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可要离开时,却有了一些不舍。

这三周有龚老师的中医课、刘道长的中华剑道课、田社长的鼓乐课,有时也会上山采药,外出游玩,每一日学习生活都比较紧凑,但并不觉得紧张,而是非常充实。


有一次在龚老师的课上,老师问我们为何而学习?当时我没有回答,老师也可能是随口一问,可这一问引发了我的思考。以前,这个问题也不断的出现,却没有具体答案,老师今天这一问,我心里出现了两个字——“自明”。这只是我初步的一个方向,因为我想,不管是教还是学,都要首先做到自明。平日,自己也发现社会存在一些好像不大太平的事情,“江湖骗子”似乎还挺多的,我并不想以后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伤害到自己和别人。我也想让自己活得明明白白的,思绪不会被轻易的带走,希望以后我在做一些决定的时候,可以做出最好的那个决定。


当然了,要做到并不容易。我想,我不单单要学习书本,我也要认识自己的身体。通过这些天每日坚持练剑,我开始感觉到了自己的一些变化。首先,就是觉得我的气发生了变化。有一天,忽然感觉周围的气好像变得大了一圈,开始以为是幻觉,还不大相信,可是这个感觉一直很明显,强烈的存在着。


那天任何人在我身旁,我都感觉有一个热源在旁边,还挺强烈的,但是每个人的热度也都不大一样,有的特别热,有的就相对没有那么热,特别有意思。所以那天,我几乎在每个人的身边都站了一会儿。晚上睡了一觉,第二天这个感觉就没那么强烈,随之慢慢的消失了。后来,雷蒙老师来时也说感觉我变了,因为对剑很是喜欢,所以感觉能通过自己喜欢的东西完善自己,也是非常幸福的了。


临走前两天,我们几个同学跟道长学习了“走八卦”。很受益!走的时候身体特别热,走完满身是汗。之前在杭州游学时,了解到我的体内有一些毒素,走八卦时感觉是在排毒,走完身体也清爽了。走八卦还可以加强下身的功夫。以后每天都要练剑和走八卦。


通过这三周的学习发现,山上的人都比较朴实,周围的环境也很好,自己也没有之前那么迷茫了,还结识了一位良师益友“克遇”。如果以后有机会或时机成熟时,我想到那儿去学习一段时间。

 

                             

 文二:


当仁不让

学生:子儒

金华这地方很养人,山青水绿,百花争艳,时不时飘下来一团雾,让自己以为飘到天上去了。我们在金华山,度过了三周美好的时光,每早练剑,白天上中医或剑道课。


这次中医课,自己其实收获并不大,老师讲的方法、知识,大多熟识,新的知识,零零碎碎记住的不多。老师讲到中医的精神,也与我们之前所知很是一致。


剑道这个事情是想过,却从未见过。小时就喜拿着木棍,想手中木棍即是剑,就玩得不亦乐乎。练剑时,始拿木剑,也有剑形,执于手上就带些感觉,之前站桩,总觉胸闷,就是气顺不出来。道长讲,用剑的时候,气自然就到剑尖,不会憋在体内,当时就想试试,正好对症。头两天学剑,总觉没甚意思,挥来挥去,根本使不上力嘛,如何用得上。


但越往后练,就越有些体会。绕着村子劈剑,一圈劈下来真舒服。使不上力,其实就是没做对,没找到感觉。在自己练得有些手感之后,再去听课,才更有心得了。道长练剑时说过,要玩剑,不是傻练。玩味,有这个理儿,但摸不着门,不知怎么去品、去玩。我试着单练劈剑,练了一段之后,确能寻到些节奏,身体的节奏,环境的节奏,不一定快,但也不一定慢,在快与慢,力大与小之间,去找感觉,就非常舒服。


之前一直想着跟阿龙老师学鞭杆,我问了老师,老师让我好好练剑。我想鞭杆多好,那么实用(当时老师虽也说过变化气质,但自己就是有点排斥),到道长在早上练剑的时候跟我们说了,其实把剑放下,就是一套拳,而且直接练武,会有股野劲,虽阿龙老师已然没有,但也是老师那么多年文武兼修,才能把身上那股蛮劲卸掉。而剑本身,就带着一份英气,练久了由内而外,会有气质的变化。这样好的机缘,一定得珍惜。


每次练完剑,心情都很爽朗。拿真剑的感觉,就更不一样了。劈剑的时候,光听那劈出的风声,就让人着迷,而且拿到真剑,就兴奋得不行。

  道长课上也提过多次,至武为文,以文化武,以武化文,学剑,主就是变化气质,做人也要有点剑气,平常藏于鞘中,朴实做人,但关键时能挺身而出,当仁不让。


在自己的心头也要养一把宝剑,每每想事,做事,看事时,也都用到那把剑。当然不是一顿乱劈,但有些事当断则断,当了则了,得干净利落。不拖拖沓沓,含糊不清,打扰自己。

 

                             

 文三:


游学有感

学生:翰如

近三周在金华的学习十分放松,环境又令人心旷神怡,有几日起大雾,早上在雾中练剑,真是神清气爽。


这次到金华的主要课程,是龚老师的中医课。主要讲《医学三字经》,再带一点《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龚老师这个人,在我们还没去的时候,已经有所传闻。初次授课之时,就觉得不同寻常。后来听老师弹古琴,整个气场非常静,但并不柔弱,这是我弹琴时所欠缺的。

这次的中医课,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思维,一种中医的思维方式。阴阳、五行、六经辨证(症),这里面的东西,能用到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中,可以说是至广大而尽精微。


最后一天的晚上,和几位同学去散步,聊到学中医。道长也在一节课上,谈到龚老师的经历,和这个时代中医的形式。最后老师也十分感慨,治人是治不完的,是要当一个治病的医生,还是当一个自修的大医。我们散步的时候也感叹:龚老师是实修的人啊!


这次游学,大家最感兴趣的,应该是剑道的学习。后来每天早上的五十遍,不说是明心见性,也是可以觉察自己是否用了“心”。每一招每一式的开合,有没有把意送到。每天练到最后十几遍时,每一式都必须全神贯注,不然稍有失神就会跑偏。练到“走马回头”时最明显,很容易丢掉左手的意念。写到这里,不禁想到明代剑诀中,作者感慨道:“自笑学兵已白头,初识囊中三尺练。”这练剑,真的是一辈子的事。


近几次游学,每次吃饭我都感觉不太好。不说饭桌上见人品、见修养什么的,我们还是有很多习性在做作。镇华老师讲:“可以错,但不可以不反省。反省后不改,一样的。”而这一点,能做到自然而然,最妙。


                             

 文四:


山人生活

学生:懿中

金华这个地方,小时就来过。从小就听人说,南方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但去过很多南方城市,尤其杭州,只觉太吵闹,走在人群中,莫名的,只觉得心不安定。这应该就是大都市的气质吧。金华不一样。人没有那么多,山也不高。但身在其中,就很舒适,很惬意。怪不得金华山,是道家第三十六洞天。


山上会起雾,起得快,去得也快。早上还晴空万里,下午便云雾缭绕。老师曾戏说:从山里下去,个个都是仙人。仙这个字,拆成两半,人在山上,便是仙。我想,天天吞云吐雾,说不定还真生出些仙气呢。


晨起练剑,应是每天最舒服之时。和着空气中清新的晨气,凝神练剑,一招一式都能感到别样的生机。老师说,学剑不能练剑,要会玩它。玩的时候较练时更为放松,更能体会其中真意,进步得会更快。当然,如果愿意,劈他几百万剑,照样也能出功夫。对我来说,应是用玩的方式去练剑,既不紧绷,又不松懈。


剑的气场,要比拳大很多。所以练剑,气更能发出去,以免导致练拳时,气打不出去,憋在体内。老师打剑,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虽然看起来非常有力,但却十分放松,毫不紧绷。一张一弛,收放自如。观其人,就带有一种剑气,就像老师说的:“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中立不倚。


有一次练剑时,老师给我们讲山。练剑时,要想象自己握住的,不是那把木剑,而是山峰。山之重,不可估量。打剑时,就要带着那股气势,剑就不会轻飘飘的了。


自己练时,偏要打够四五十遍,才开始有感觉。此时不同开始,更进入状态。每一剑,都去体会那一丝丝剑意,久而久之,便能在自己的剑中用出来。有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时一式一顿,但神意不减。虽往往就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与剑已无分别,但那是一种非常美妙之事。最后要“沐浴”,有时自己身在这种感觉中,久久不愿睁眼。


但说到中医课,就很有意思了。有时课前明明精神百倍,课上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一次老师弹琴,我整个人仿佛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似醒非醒,似睡非睡。过了开始那两天,就好很多了。


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但总是离不开气和阴阳。另外,又从这引申了很多,如五行、六经、八纲等等。虽不似想象中那般全讲药性,但这样,又把中医基本思想,大概讲述了一遍。不同于曾经上过的中医版块,龚老师各方面都有涉及,偶尔还结合练剑的感受,十分生动。


老师说,金华这个地方,气很宁,有空多在外面走走,凝凝神,养养气。确实,走走很舒服。有时走入一片荫凉,听见几声鸟鸣,几缕微风。只觉:当下真好。

 


     

此图为学生于山中所摄

                        

文五:



游学有感

学生:嘉惠

过去三周,我们在金华游学,学习中医与剑道。我发现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有些同学都会早起晨读,与在学校的节奏无二。这种氛围更能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自己也会为舒适感到恐惧,变着法子找苦吃。

我们住的近仙居的房东婆婆,也让我很受教。没有平常老人家的不耐烦,而是帮助我们,也放手让我们去做饭。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临别时我们和婆婆依依不舍。与邻里关系和睦,受到大家的尊重,体现出一个人的德行。


在山中,人的欲望会减少很多。龚院长说,一个人欲望越强,上天给他的东西越少,而我们也正是要向着天学习。这个“无欲”,不是躲在山里不出来了,而是在入世的过程中,你可以摆脱很多诱惑。


以前从未了解的剑道,大家在两天内就把它学会了。学剑的套路很容易,但变成自己的却要用一生去实践。剑虽然看似外露锋芒,其实是内修。习武练出来了,要藏着、收敛。藏着不是小气,而是不张扬。所以习武的大家身上大多有一股文气,他们并非以武治人,而是靠自身的修为与德行,靠的是一股正气。今天的中国,正是要靠这股正气来治理天下,而不是靠强制与武力。


                             

 文六:


金星婺女争华之地

学生:子谦

金华三周游学,匆匆就过去了。我们住在金华山里,远离闹市喧嚣,在山上过着规律的生活。和平时上学一样,晨起练剑,白天上课,晚上自习。课程以玄同书院的中华古剑道和中医课为主,自习时和田老师一起唱鼓乐。


中医课的老师是玄同书院的院长,以《医学三字经》为主,讲中医知识,中医精神,中国精神。剑道课是由一位道长教授,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剑道,所以一开始觉得很新鲜。刚拿到木剑的时候,免不了劈砍一番,圆了幼时侠客梦的念想。真正练起来,才知道侠客不好当。


我们虽然只学了十个招式,但招招耐人琢磨。刚开始练的时候,总想着出招时要有力道,力气都往剑上使,结果练着练着自己就先站不稳了。单顾着稳住身形的话,剑上又虚了。后来看见道长他们出剑的时候,腰一拧,胳膊一抖,剑就随着开始走了。方知剑不过是身体的延伸,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打剑时何止是在打剑,练的是本身。


在金华的课程安排比较宽松,自习时间很多。有些时候就在宿舍里自习,很放松,甚至是有些懈怠。才知道“君子慎独”的功夫不好练,常常是人前做一套,背后自己还有一套。其实事情都是做给自己的,做了,或没有做,收获了,或错过了,都是自己选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日三餐照样是自己做,但在金华我们用的是农家乐的厨房。一个人能顶五个人的农家乐婆婆,常嫌我们手脚不利索,饭后收拾也有很多没有做到位,老人家看着我们做事都着急。而且我们烧菜没什么章法,常常让她不能接受。对这么一帮突然闯进她生活的熊孩子,难得她还比较喜欢。每天晚上九点多了,老人家还要撑着眼皮等我们回来,她好给大门落锁。我们做饭的时候,她就看着我们说,哎呀,要是我的孩子在外面还要自己做饭,那我还不心疼死了唷。


我们离开前最后一个晚上,婆婆一定自己动手要为我们烧一桌饭菜。有鱼有肉,一大桌,还有好多当地野菜,虽然有些那边的口味不太习惯,但淳朴的农人一片心意,总是让人感觉温暖的。

 

 

                             

 文七:


剑气凛然

学生:丹田

记得某一次上山采药,走的都是小土路,走着走着就会想,下一条路在哪儿。看到脚下那条走出来的土路,与原本绿茸茸的地面有点不合。后来采黄精的时候听老师说,黄精的根上那么一小节,至少也要一年时间才能长成。听罢,随即观了一圈这山景,心想这么一小小草药尚且如此,这漫山遍野的大树又要长多少年。感觉我们行走在这山上,有点破坏这个自然的歉意。又想,倘若世上只有这些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周而复始,没有人的打扰,岂不是更好?


直到过了几天,每日早上练剑,静气凝神,体会其中的阴阳之道。凝神过后睁眼,抬头看见山上云雾缥缈,有浩瀚磅礴之感,遂觉跟练剑前的景象不同。大概是境随心转。一下子便想到行益老师以及黄老师提过的有功夫的人,一念动天地的事情。遂明白心的力量,自然万物也不过在自己心里,几天前采药时的小小困惑也就豁然明朗了。


练剑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气质变化。每天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几个特别喜爱练剑的,一趟金华之行下来,变化巨大,感觉他们身上有了刚强之气,变得沉稳了。应该是每天练剑形与神俱、用心体会的成果。


练剑的时候一直是一股气贯通的,打一遍也好,五十遍也好,都是一鼓作气。这股剑气是我需要培养的,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往往找不到节度分寸,要么用力过猛,要么蜻蜓点水不下功夫,整个人也少了点刚劲和骨气。剑是直的,拿在手里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式,刚柔相济。做人、学习也是一样,要有股正气,而不是用蛮劲儿,伤人伤己。武(舞)的是剑,入的是道。


最后用李大钊所书对联来结尾:“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共勉之。


                             

 文八:


生生,不息!

学生:岑沨

金华山很美,身在其中,很容易安静下来。而当心静下来的时候,抛开学习的内容不谈,仿佛这个“学”的过程,都会直接教人很多。跟道长学剑,开始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几天后,能觉到那剑里有自己的“神”。一收一刺的同时,那股“剑气”在身体里涌动,有种说不出的力量。道长的教学方法也特别,很有师傅带徒弟的味道。院长上中医课,总是很幽默,《医学三字经》和《本草》字字句句都能讲好多,并不脱离生活。不论是剑道课还是中医课,都能感受到老师们下过许多功夫,而其后,是生生不息的传承!


 游学期间,读《古文观止》和《国史大纲》,还读了林明进老师的《学生》一书,每一个感人故事背后都是那么多的真诚,用朴素的文字把世间最难得的师生真情自然表达。会不自觉想起自己同样有写随笔习惯的老师,如同那句“望之俨然,即之也俨然。严则严矣,他每一个言行都对得起天地良心,他每一个举措都是教育家的巍巍姿态,其节如竹,其介如石,其清如松。”言传身教中,是一颗赤诚的真心!有此心在,教育的力量自然如源泉滚滚,生生不息。


这一生,要学的,不就是“生生不息”这股劲儿吗?



                             


 

延伸阅读

学生习作|《世界是红的》读后第一辑

学生习作|《世界是红的》读后第二辑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