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是一生的功课

冰清小仙女 冰清的爱与成长 2023-03-17


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稳妥的投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二是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使情绪不会影响自己背离既定的知识体系。


——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


PART-01

2020年的投资成绩怎么样?

在两年半的投资实操中,我逐步建立了四个账户——资产配置主账户、网格账户、大宗商品账户、纯债账户;分别分配不同比例的资金分开管理,呈现不同的风险喜好。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相对于每一块钱都可以替代的经济学账户,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往往对应不同的消费策略。


这本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但对于我投资的决策很有帮助。比如,我的网格账户是利用网格策略赚取价格上下波动的钱,向下则撒网,向上则收网。正因为这个账户在我的「心理账户」中波动极大,所以我不会因为它的浮盈浮亏而焦虑。


再比如,纯债券账户的目的是做好备用保障,这部分资金是为了「防守」而不是进攻。所以这个账户的对标是债券指数、货币基金、是CPI,只要跑赢了通胀,这个账户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我不会拿这个账户的收益和沪深300指数比较。


利用「心理账户」设立的四个分开管理的账户,对于我心态的平衡帮助很大,至于怎样分配各个账户的资金比例,则需要根据市场行情微调了。


2020年我的四个账户情况分别是:

  • 资产配置主账户  年化12.32%

  • 网格账户  年化26.52%

  • 大宗商品账户  年化8.40%

  • 纯债券账户  年化6.79%

根据资金量大小加权平均,2020年的投资收益率在年化14.6%左右。


PART-02

2020年是如何应对行情的?

2月


2月3日是年后第一个交易日,也是疫情爆发以来的第一个交易日,开盘暴跌8%,场面极其凶险。


我动用了10%的资金,在开盘前挂单买入了12支宽基+行业ETF做网格,3个交易日收回10网(每网收益5%),一周内资金回笼。


现在回想,我当时如何有那么大的胆子,在大家疯狂出逃的时候毅然杀入。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经历过18年底的2450点,19年全年拖延的毛衣战,再经历疫情的恐慌,我知道每次「这次不一样」的故事,最后都会「天下没有新鲜事」。


第二,我对于国家有信心。我在医疗机构工作,在整个春节期间,我看到了「秩序」和「决心」。对于国家的信心是投资的基石,很大程度上,投资是要有信念的。


第三,春节后我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我当时的计划是,涨了我可以卖出,再跌我可以加仓,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但这次操作也有一个问题


由于行情波动太大,持续时间太短,我除了短线资金,没有给长线资金安排机会,导致短线套利结束后,长线仓位没有在低位增加,非常遗憾。


3月


在我国疫情基本控制的一个月后,全球疫情全面爆发。在3月我又如法炮制,选取了香港恒生ETF、日经ETF、德国DEX三个外围标的做网格套利。但这次,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同样是暴跌,我在外围跌了10%以后才进场,但我没有想到由于体制差异,外围的防疫如此无力,也没有想到疫情由短期迁延到长期,更没有想到我同样在做网格的大宗商品石油和白银也一路崩盘。


下跌到25%的时候,我手头的资金无力支撑我按计划补仓了,更重要的是,我信念产生了动摇,难道这次真的不一样?


最终到底部的时候,日经和德国下跌了30%,而石油和白银腰斩。我放弃了短线仓位,把给短线补仓的钱全部给到了长线仓位,后来又卖掉了一部分债券仓位,把新的现金流给了网格账户。


尽管后来证明,这个决策非常明智,我的长线仓位在纳斯达克指数、德国和日经的最低位积累了足够筹码,截至今天,不但早已回到疫情前的点位,还不断走出了新高,涨幅都超过了50%。


但是这次操作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教训:网格策略一定要做好压力测试,在投资中留有足够多的现金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认为账户里的现金没有带来收益,长期看来市场永远不缺机会而是缺钱,机会来的时候没有资金将会非常被动。


顺便说一下腰斩的石油,在我12月份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开始做T,目前已经转红;而我布局了两年却腰斩的白银在四个月后爬出坑,但我对这个品种彻底失去了信心在盈利10%后清空,之后半个月白银开始了30%的主升浪,然而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


7月


七月初A股迎来了一波10天的行情,从此站稳3000点。在那波行情开始后的周末,所有声音都在喊,「终于!2015年之后等了5年!牛市终于来了!」


我玩儿了两年,没有见过大盘一天飙5%的,看着账户每天五位数五位数的往上跳,心中也开始波澜壮阔起来,想着要顺应趋势,于是在短线上增加了网格品种,长线上增加了一部分主动基金的仓位。


当然,现在回头再看,10天以后A股就熄火了,陷入了长达数月的震荡中,想象中的牛市并没有到来。那,这个决定做的对吗?


从结果上来看,当时增加的网格品种目前都盈利了,当时增加的主动基金定投仓位目前盈利20%以上。如果当时没有牛市的幻觉,这部分钱就赚不到。


但从逻辑上来看,我的决策更多的是基于情绪而不是基于基本面、估值、等等,而情绪是市场上最危险的东西。我赚的这部分钱是因为市场从长期来看是向上的,而不是我做了正确的决策。


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当下也很有教育意义。2021年以来,A股一举突破了3600点,特别是大量资金涌入港股抢筹。此时是否要跟这一波去重仓港股?或者把港股换成白酒/医药/半导体/新能源?


提醒自己,所有股评文章大都可以自洽,继续涨有理由,要回调也有理由,但那是别人的理由,不是我自己的理由。我自己的理由永远要基于自己的投资体系和投资信念,「我感觉会涨/跌」「他们都说会涨/跌」肯定不是个理由。


9月


如果没记错的话,9月的大盘阴跌了7-8个点,欧美疫情开始二次爆发,美国总统之争开始进入白热化。面对极度不确定的未来,加之牛市幻觉的崩塌,我做了2020年投资最大的错误决策。


我把前期获利颇丰的短线网格仓位:军工主题、科技主题、中概互联网主题、医药主题全部清掉了。并且,我把美国纳斯达克和标普500的长线仓位也清掉了。


站在4个月后的今天来看,上述提到的所有,都已经新高。但在短期,上述都真的开始一波回调,以至于我还觉得自己的嗅觉足够灵敏了。


这就是企图依靠短线低买高卖获利而经常会掉的坑:一旦卖飞了,再也追不回来。


今天我依然坚信,美股目前的高位非常危险,未来会有一波50%以上的回调,但究竟在什么时候,我不知道。大空头伯利预言并做空次贷危机是在2006年,过了两年危机才全面爆发,而之前猛涨的两年差点逼疯伯利。


市场就是这样,你认知的对错不会立马转变为收益的盈亏,市场会疯狂,市场会恐惧,市场会延迟。而我得到的教训是:做出「卖出」的决定可能要比做出「买入」的决定更加谨慎。


PART-03

2020年的成长和收获是什么?

在用上帝视角回顾完我自己的2020投资实操以后,我发现从年头到年末,我在这「活久见」的行情中一直在调整和迭代自己。


1)流动性管理


现金不是辣鸡。

充足的现金才能在投资中占据主动地位,甚至业界有句话说,如果你有无限现金流,那么最终肯定会盈利。


如果我在3月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去补仓,那么我年末的收益率应该可以再高2个点。但是,市场中没有「如果」。


所以我目前的持仓中,现金占比高达15-20%,虽然在目前这个上升的市场中,对收益有一定的影响,但这让我很有安全感和掌控感,有利于我做出正确的决策。


2)仓位管理


这里的仓位并不单单指金融资产里的股债比例,而是指总的金融资产的仓位。


前两天我算了一下,我在2017年初投资的一套住房,四年的房价上涨加上租金收入,换算成复合年化收益的话,只有2.5%,算上通胀就等于根本没赚钱。


我又算了一下,我的儿子笑宝目前可以继承的房产,大大小小有6套,其中核心地段4套。我认为,目前家庭的资产配置极度扭曲,未来会考虑减少不动产比例,增加金融投资比例。


相对于房地产的前景,我对于金融资产的前景更加充满信心。我相信,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长期向上的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收益率在于你有多大比例参与其中:1000万赚10%肯定比100万赚30%要强。


但管理资金的难度是和数量级成正比的:拿出10万块满仓一只股票追涨杀跌不会有太大心理负担,但100万就不是这个玩儿法,1000万就更不一样了。我在逐步增加仓位的同时,也在逐步锻炼着自己的仓位控制能力。


3)情绪管理


这可能是我最大的进步,心态稳了很多。


遥想我18年8月初,在支付宝用1万块买了一只黄金ETF,每天盯着十几块的波动很焦虑,到了月底发现亏了100块,就赶紧赎回了。如果你现在去看一眼黄金的走势,会发现18年8月是近几年黄金的底,至那时到现在已经涨了30%多。


而现在,面对账户的浮盈浮亏,我已经没有太大感觉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得益于我不断阅读价值投资类的书籍,越来越坚信「价值」,并且把「长期主义」作为了信念;另一方面,这两年半在市场的所见也着实大开了眼界。市场是情绪的放大器,而投资这件事,实操了不一定能有所得,但纸上谈兵是肯定不会有所得的——因为人们无法预知自己的情绪。


19年毛衣战最激烈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得了了,ZM经济要脱钩了,现在看也都过去了;20年大家都觉得不得了了,全球要被疫情干死了,现在看我国的第四季度GDP闪瞎了全世界人民的眼。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都压着相同的韵脚,多看金融历史类的书籍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4)独立思考能力


自从开始投资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市场是一片「黑暗森林」,也是信噪比极低的地方。很多人以为自己得到了内部消息,妄想坐轿子,最后却都成为了抬轿子的人。


目前,在面对任何信息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数据是否可靠,能否溯源?有没有偏颇?是否存在「幸存者效应」,是否存在「因果倒置」,是否存在「过度简化」?


第二,这个信息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和代理人奖励?

比如,机构大多数喜欢唱多,因为唱多才可以让大家去购买产品;而大V大多数喜欢唱空,因为唱空可以搏出位,得到更多的关注等等。


第三,这个信息有哪些人知道?

做过技术分析的人应该知道,如果大家都认为压力位在20%,那么大部分人不会等到20%再跑,所以最终不会涨到20%。


关于这点,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请全班每位同学在1-100中随机写一个数字,哪位同学写的数字最接近于全班平均值谁就获胜」那么聪明的你会写几?


总之,不盲从,任何决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逻辑支撑,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PART-04

结语

我发现,当很多人说,「可以教教我怎样理财吗?」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快告诉我一个买了就涨绝不会亏钱的产品让我躺赚!」大家都想要6位数致富代码,大家都不想「慢慢变富」。


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呢?


股神巴菲特的大部分资产在他58岁以后获得,而他投资生涯的50年间,平均年化收益率大约在21%(各人统计不一样,有人说不到20%)我们又何德何能,可以不问青红皂白冲进市场,幻想着大赚一笔从此财富自由呢?


这篇原本还想推荐一些理财书籍和课程,但篇幅限制就先到这里。大家如果感兴趣请点赞再看留言催更,我有空整理分享一下。


下篇见~


Blessing For U ”

往期精选

你并不需要列一个新年计划

关于分享 我想和你说

【年终总结】2020 | 月光下的雅典娜





感谢关注和点赞在看

添加微信请备注来意 


其实我和很多人讨论过投资

但真正听的进去,且开始学习的人,一只手数的过来

——他们几个都赚钱了

都是我很欣赏的好朋友 平时有很多互动 彼此熟悉人品


不然 这种赚了钱不带我分 亏了钱还要被骂的事情

为什么要做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