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最小化公开输出的第一步
曾经我心中有一条鄙视链:看书比追剧高级,看非虚构类的书比看小说高级…… 但最近我发现,无论是看书还是追剧,本质上都是在「消费」。
消费的意思是,你在被动输入现有的资源,不同的只是花费脑力的多少——也就是「量」的区别,并没有「质」的区别。
而什么才是「质」的区别呢?是输出未曾有的资源,也就是「创造」。
仅仅只有消费的生活,时间长了会让人陷入无聊;有了创造,则随着时间的流淌,生命会注入越来越多的鲜活动力和意义。
要说明的是,创造当然不是仅仅指写作,自媒体里的录播客、做视频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画画、做手工等等,只要是输出都是创造。
但这篇,我仅从写作谈起,和大家分享最小化公开输出的心法+技法;并且,在最后一部分我将向大家展示,几位小伙伴基于这套方法的输出成果。
CHAPTER 01
想要写作又迟迟无法动笔的小伙伴,多半存在有一个思维误区:觉得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够智慧不够高明,没有价值,害怕被人笑话。
首先,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主要是看针对谁。
当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一些知识的时候,我们会默认其他人也了解熟悉,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诅咒」;我们因而觉得这些我们知晓的知识,对于他人也没有价值,这就被知识的诅咒反噬了。
而事实不是这样的。比如在我们医疗行业人群中,「吃哪些药时不能喝酒」是一个基本常识——也就是「没有价值」;但在非医疗行业人群中,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话题。
此外,就算你想写的内容别人之前有所了解,也并不妨碍你的分享可以在不同维度上给予别人启发。
比如L先生每期智识营都会花大量时间去答疑,他在回答同学的「简单」问题的时候,会思考「我今后如何可以把这个点讲的更加清楚明白」。
这个获得看似不是同学的提问直接给予的,但如果没有同学的提问,L先生也不会想到。所以,这个提问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问题本身。
最后,没有人会笑话一个创作者,如果有,那个人也不值得深交,他的意见不需要考虑。
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在自我批判,进而把这样的心态投射到外人身上了。我们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于是羞于公开表达。但就像我的好友Mien说的「如果有笃定自己会一直成长的底气,又何惧暴露自己的无知?」
我回顾自己几年前写的东西,那些或稚嫩或偏激的想法并没有让我觉得丢脸,相反的,正是有了这些记录才让我看到了自己实实在在的成长。
CHAPTER 02
明确了输出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以后,下一步就是写什么和如何写。
很简单,写一切你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你喜欢读书,你可以写读书笔记;如果你喜欢看电影,你可以写影评;如果你喜欢购物,你也可以写产品测评安利分享……
当你有输出意识的时候,一切的「消费」行为,都可以转变为写作的创造行为;
也因为你想要输出,所以你会在每天做事的过程中,主动寻找意义感和美好点,有更细致的觉察和更深刻的思考。
不要觉得自己的生活枯燥单调,写作本身不是生活的评判,而是生活的滤镜。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以把它诠释得很深刻,有的人可以把它诠释得很美好,也有的人把它诠释得稀松平常。
李子柒没有红之前,有多少人会觉得田间劳作的乡村生活,是诗意和浪漫的?而她,把这种生活做出了无比美好的呈现。
写作的魅力就在于这样独特个体的表达。独特是核心,越纯粹、越真实就越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所以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先「写」,无需过多思考,把那一团飘忽不定想要表达的东西,先呈现于文字而不去管逻辑、结构、写得好不好等等。
写作的第二步,才是把写的东西按「用户思维」去做进一步的整理和修改。
我在之前《关于分享 我想对你说》中也举过具体例子,我原来仅仅写下我今天做了运动,读了什么书;但现在,我会写下自己的思考、小tips等等。
从健身和名言,联想到投资相关的分享
当然,用户思维不仅仅指内容,还包括路标词语的设置、长短句的交错、编辑排版的空气感等等,用以减轻读者的阅读疲劳。
但!这些都是一学就会的技巧,最重要的还是「写下来」的激情和灵感。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你想写的、你擅长的与别人想看的相重合,但如果你发现,这两者并不重合,又要怎样取舍?
不用犹豫,选择你想写的就好。否则写作对于你而言,会成为一种「悦人」的消耗,而这并不是我们写作的初衷——千万不要让任何技巧和规则,消弱你的写作激情。
一些挺个人的分享 只有“我”又不求有“我”的心态
CHAPTER 03
最后一步,是选择一个公开平台去呈现我们所写的内容。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微信公众号了。但公众号的长文、复杂的编辑排版、以及新号没有留言功能等,对于写作新人来说并不友好。
另一些写作平台,比如简书等,从用户活跃度来讲,也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反馈。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就从朋友圈写起。我自己,也是从朋友圈开始写作的,直到现在。
在朋友圈里小到一个实物安利,大到一本书的主题概括,都要求你必须用结构性的语言去表达,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去阐述。而这种能力发展下去,就是写作的能力。反过来说,写作的能力也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表达开始训练的。
我的朋友圈被朋友日常催更哈~
此外,在朋友圈里写作,将面临很大的心理挑战,而这些挑战是每一位公开写作者的必经之路,既然是必经之路,那么早一点过这一关,比晚点更好。
这些心理挑战总结起来,主要是对于反馈的平常心建立。包括对于正面反馈的迫切期待;没有反馈的失望;负面反馈带来的自我质疑等。
这个时候,就是扪心自问的最佳时刻:我究竟为了什么而写?
很显然,能把写作这件事持续下去的动力,必然不能依赖于外界反馈,因为随着读者群越来越庞大,价值观不同的人群比例也会增加,被质疑被否定被误解是必然的。
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打通知识的从输入到输出的路径而写,是为了创造这件事本身带来的乐趣而写,就不会因为外界的不良反馈而自我质疑。
毕竟,朋友圈里的每一位「熟人」,认识的都是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我们。
当我们开始力求改变、活得更精彩了,如果他们可以给与支持和有意义的建议,那么我们欣然接受;如果只是无意义的「看法」甚至单纯的打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可以对我们的提升有帮助,那直接忽略就好。
从这个角度上而言,通过朋友圈输出这件事,我们也在做一个主动的朋友筛选。当然,生命这列快车有人下车,就有人上车,而上车的人是在这个阶段这个时期更适合我们的同行人。
最近开启的主动筛选 我称之为“每日一凡 妖魔退散”
剩下只有一个技术问题了,一些领导同事等人不想让他们看到内容的,做好分组就好。
CHAPTER 04
从一月到现在,在小报童专栏里我就「朋友圈输出分享」做了更为详细的行动计划指导。那么读者们的践行情况如何呢?
之前从不发朋友圈的丝巾酱和我说,自从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发一条高质量朋友圈的计划后,最大的改变不是文采的提升、逻辑的改善等等,而是「想法的转变」和「自我的反思」。
为了发圈,她每天一睁眼就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努力发现生活中闪光点,带着这样的念头开始了崭新的一天。在发圈的文字撰写中,她也得以梳理自己的念头,审视自己内心的诉求,对「住在身体里的自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她还告诉我,有久不联系的朋友在她开始发朋友圈以后留言,她的分享让他想到了他美好的过去;还有朋友留言,让她开个公众号,表示要订阅她的朋友圈……这些正面反馈让她备受鼓舞。
另一位读者宁和致远,就走的更远了一步,同样也是之前不发朋友圈的她,通过朋友圈的最小化公开输出的积累,最近写了一篇质量很高的公众号长文《如何实现快速自我成长》。
同样的,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突破自我以后的由内而外的绽放。她告诉我,现在的自己找到更和谐舒展的状态,不会再被外界异音所裹挟,内心温柔而坚定。
这样的读者例子还有很多,在指导她们发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公开输出」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输出」而是「公开」。
因为一旦公开,就面临了各种心态考验,而突破这些心态考验的意义,可能比输出本身的获得更多、更大。
当然,任何公开平台都可以承载你的输出,但朋友圈无疑会放大这种心态考验。我会对自己更狠一点,你也可以选择更温和的方式、更少熟人的平台,都没有关系。
每一篇长文的开始 也许只是100字的朋友圈随感
写作,并不是打开自来水龙头,文字就能自己流淌出来了。大家看到的流畅文字背后,大多经历了或长或短的「难产」阶段。我自己是这样,我知道的一些朋友、老师也是这样。
所以大可不必以一篇别人优秀成文的要求,来要求刚刚开始写文字的自己。
公开输出和其他所有工作技能一样,都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但只要开始第一步并持续走下去,都会越写越好。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和自己碰撞、和外界碰撞,逐步建立起对自己更清晰的认知和定位,这种自信和自立带来的成就感,远远超过来自外部的正向反馈。
我想,这才是公开输出最大的受益吧。
最后,介于第一批订阅专栏的读者最近陆续到了90天订阅期,再次说明一下专栏订阅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