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冥想:真实之境的正念探索

冰清小仙女 冰清的爱与成长 2023-03-10


「请问,你是不是日常会打坐之类呀?」最近被两位陌生人问了同样的问题。另有一位很多年没见的朋友,见面后也问了类似的问题。


我想,可能是最近一年断断续续的冥想练习,给我带来的改变开始外显了。


这篇就和大家聊一聊,半年前写下《冥想三个月后 我发生了哪些改变》之后,我关于冥想的一些新的心得和体会。


说明几点:

- 本文非专业观点,仅个人实践经验分享;

- 文中静坐、冥想、禅修等词语通用;

- 文末列了我看过的冥想相关书单。






01

日常的改变


冥想绝不是潜心修行无关世事之人的专享,冥想的习练对于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实际帮助。


最明显的一点是让我对于身体的感觉更加细微了,这种身体觉知是一点点显现的。



比如,有一天晚上笑笑不好好写作业,我模式化地想要提高嗓门「装」作发火的样子吓唬他。可是,那一口呼吸刚刚提上来,我就明显感觉到心跳开始加速、身体开始发热……


我突然意识到,原本「假装的发火」正迅速向着「真正的愤怒」那一边倒过去,而我很可能没有办法控制它,它很可能会变成一场真正的亲子战斗。


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要「装」作发火去吓唬小孩呢?


答案很明显,我还是想要控制孩子,想要他按我说的去做。但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的我,知道用恐吓来控制孩子是多么的无知无用后果严重,于是我就骗自己「我不是真生气,我就把情绪当作一种工具」…… 


本质上,这是一种基于「我执」的自欺,无论是真生气还是假生气,对于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有区别的是我自己,会「感觉好一点」。


当我觉察到这些时候,我放下了那口呼吸,心也瞬间平静下来了——我又开始耐心地辅导孩子了。


身和心是绝对连接着的。心一动,身体就会有相应的反应,而身体的反应又会激起心的习惯性信念。


我仅仅因为在那口呼吸提上来的一瞬间,觉察到了身体的细微变化,开始反思心的执念,于是毫无障碍地停了下来,打破了连锁反应的链条。



另一个非常大的改变是,对于什么事情在滋养着我,什么事情在消耗着我,我越来越清晰了,是我的身体在时刻向我反馈着


比如,我一犯胃病必然是因为情绪压力。而最近我发现,我不需要等待胃痛真正的发生来提醒自己了,我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能接收到它发给我的细微信号、做出回应


某天,我按待办清单准备做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可以算作是「创意性」工作,也就是我之前定义的可以滋养我的事情;但,当我想到这个工作的时候,胃部缩紧了一下。


就是那缩紧的一下,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工作。


这项工作中涉及和另一个人的合作,而那个人,我对于她是有抗拒的,我的抗拒来源于对她和我链接的动机存疑。我的这种存疑,实际上来源于我自己和她的链接意图的不纯粹。


当我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立刻暂缓了这项工作计划。


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证明,我和她之间确实彼此有隔阂与不认同,并不是她不好,也不是我不好,就是两人不来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合作,必然会产生很多内耗,工作也不一定能做好。


这样看来,我的一个小小的感觉(胃部紧缩),帮我做了预测,并且指引我做了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直觉」,或者是算命。




另外,对于身体的细微变化更敏感,让我在性爱中享受了更多乐趣。五感的逐渐敏锐,让我对刺激的阈值迅速下降,仿佛一个触碰就能带来惊涛骇浪。


写下这句的时候,一阵笑意浮上脸庞,这一条也能作为冥想的好处吸引来同修么?哈哈哈~





02

止观之别


虽然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冥想的书籍,但回顾这大半年来,我在冥想禅修的习练上还是走了一些弯路的。


禅修的最基本的法门(方法)有两个:「止」和「观」。


「止」的要义是定静,是迫使心稳定地安住在一点上,是主动的参与者


在练习「止」的时候,通常有一个目标锚点,这个锚点可以是呼吸、咒语、五感等等,我们专注于这个锚点,不想其他。


「观」的要义是觉察,它没有聚焦的固定对象,是被动的观察者,观察的是变化。


在练习「观」的时候,只需注意任何通过内心的事物,并且不加分类、没有评判,甚至分心与干扰也可以和呼吸一样,被当成禅修的对象加以观察。


1月份社群小伙伴一起共读的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乐的人》里所讲的,「有助缘的禅修」就是偏重于止的禅修;而「无助缘的禅修」就是偏重于观的禅修。


为什么要说「偏重」,因为任何一种禅修方法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止或观,就连最简单的数息,实际上也是止和观的结合:呼吸是锚点,数息是专注,觉察到的念头又拉回来,又是关照。


我在练习冥想的初期,并不能理解止观之别,可以说是完全糊涂。那时候我接触的书籍大部分是偏重于观的禅修,比如安迪的《十分钟冥想》,葛印卡的《内观》。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观是提供方向的,就好像是运营的经理;止是提供力量的,是真正做事情的职员。而我一开始完全没有修习止得来的定力,就试图去观照一切,难度非常大,也非常混乱,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


所以,我今年以来都在修习偏重于「止」的静坐方法,比如数呼吸、念经文咒语、身体扫描、还有我在专栏里写过的七个脉轮植入信念法、施受法冥想等。这些都是有明确锚点的静坐方法,能让烦乱的心安定下来,增加定静的力量。


一段时间过后,我感觉「猴子心」的现象略微平静下来,再把重心放在修习观照上,让感受越来越细微精妙。


通过不断调整偏重,让止观两者互相平衡,这样的方法对于我更为合适。





03

一些误解


在练习冥想的初期,有很长时间我都会对于自己「不能专注」感到烦恼,当了解止观之别后,就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说「专注」并不是禅修的目的。


我的冥想启蒙老师孟岩(已经本人认证哈哈哈)说过,当你通过冥想发现自己念头很多不能专注的时候,这本身就是冥想了。


还记得上一段中的这句么?「甚至分心与干扰也可以和呼吸一样,被当成禅修的对象加以观察。」当我觉察到「念头很多」的时候,我已经从念头中抽离出来了,我没有跟随念头的小车跑走,这一刻,我已经处于一个观者的位置了。


然而下一刻,当我开始责怪自己「不能专注」的时候,我又被「我怎么没能专注呀」这个念头的小车带跑了。如果我发现「我正在责怪自己不能专注」,那么又一次的,我从「我怎么没能专注呀」的念头中抽离了出来,处于观者的位置了。


一次次地从「我」的念头中抽离出来,一次次地重新回到「观者」的座位上,不认同、不评判、没有预期……这就是冥想在真正练习的东西。


当这个练习成为习惯了,那么自然而然地,在下座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就会渐渐地开始能够客观而如实地观察事物的持续发展与变化,突破思维和概念告诉自己的谎言假象,生出智慧来。


不但「专注」不是禅修的目的,「平静喜乐」也不是禅修的目的。


平静喜乐来自放松,而放松则来自压力的释放。在禅修中追求平静喜乐会造成压力,反而毁了整个禅修过程的平静喜乐链接。


这是很有趣的悖论:

- 唯有当你不追求放松时,才有可能放松;

- 唯有当你不追求平静喜乐时,才有可能平静喜乐。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所有伟大的禅师都在提醒禅修者,不要去追求任何神通体验——大约你听说过「开第三只眼」、白光照身、前世回忆之类的东西。它和「专注」「平静喜乐」一样,只应该被视为在修习定静和正念中的副产品


这种体验可能会在禅修过程中出现,也可能不会。如果它出现了,很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升起信心;如果它没出现,也很好,它根本不是衡量禅修是否做对、是否优秀的标尺。


每一次坐下来,都是没有目的、没有预期的,都是为了禅修而禅修。每一次坐下来,都将每一秒钟都看成宇宙中第一且是唯一的一秒,去研究、实验与探险。


每一个冲动与动机、思维与感情在内心生起时,能够静下来、观察它们」,再也没有比这更高远的目标了。





04

重在实践


越是深入练习冥想,我就越发能够体会,为什么冥想从来不是书上「学」来的「知识」,而必须经由独特的个人实践


只有通过自己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去验证书中或者别人说得是否真实,从而破除概念的偏见,也破除一些华丽伪装的迷信


举个例子,我完全可以理性地理解「人的能量场」,但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生活中「人的能量场」并不是像电磁场这种确切存在的「场」——直到几周前。


那天,我在一个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厅独自吃早饭,人非常多,餐厅嘈杂喧闹。我端着盘子目视一圈,一张长桌边有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独自用餐,我走到她身边的位子。


坐下来的那一瞬,我的心漏跳了一拍。如果这是在拍电影,那么此刻所有的声音都突然静止,那位半披着羊绒围巾的女士的侧脸特写背后是和煦温暖的阳光,刚及下颌的花白头发别在她耳后。


她坐姿端正,脊背挺直,眼睛直视着盘子,仔细地吃着盘子里的素菜沙拉。一口吃完咽下,再吃下一口;叉一块煎鸡蛋,慢慢嚼完咽下,喝一小口牛奶;再拿起一颗圣女果……那种认真简直可以用「神圣」来形容,仿佛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再无其他。


当我整个人沐浴在这位女士沉静的、包容的、祥和的光芒中时,我被这种巨大能量感征服了:「人的能量场」确实是一种物理性的存在!


本文开篇的那几位朋友,或许也是感受到了我身上的某种不一样的东西,于是不由得问了我是否在练习冥想的问题,并升起也想要练习的愿望。


就如同,我也看过了很多正念饮食的书,但直到那个当下,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正念饮食」。我决心以后再也不要像一只无心的木偶一样,往腔子里匆匆塞各种食物了。


当我实践正念饮食这几周来,我再也无法回到一边吃一边看手机的吃饭方式了,因为正念饮食太美好了!若让我讲怎么美好,我说的可能也和那些书本没有区别,但这和我看书时「知道」的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亲自验证」的力量。


冥想也是一样的。


仅仅看书和文字,很容易落入修行圈套中。太多修行人谈玄说理时头头是道,但转过头来,待人处事却又违背了自己高谈的领悟。


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像,每一个观点都依照实践来亲自验证,这是修行。


练习冥想不是为了一份知识的谈资,不是在头脑上玩文字游戏的;相反,它是靠定静和觉察来破除我们的「知识障」的。


练习冥想也不是为了一个「我在修行」的身份,不是当今焦虑世界上某种新形式的风潮;相反,它是靠定静和觉察来破除我们的各种身份认同的。


冥想,是不断向内深入的自我探索,无关他人,是从每个细胞深处活出来的身体力行;是任何时候,都选择遵守一条由正念、智慧与悲心构成的道路。



仅以此篇和所有正在练习冥想,或想要开始练习冥想的小伙伴共勉!

爱你们~



附,文中所提到的冥想相关书籍,及纯个人建议的阅读顺序:

- 杨定一《静坐》

- 德宝法师《观呼吸》

- 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 安迪·普迪科姆《十分钟冥想》

- 威廉·哈特《内观》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宝宝,下面是一个福利抽奖,奖品是1份冰清的专栏读者权益,3月12日晚8点开奖,欢迎大家参加呀~ 


如果是专栏读者中奖了,你可以选择将这份权益折现抵扣微咨询费用,或者你也可以将这份福利送给你的一位好友,邀请ta一起来冰清的社群学习、阅读和运动~


祝大家好运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