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摄制于1952年,虽然是上影出品,但发挥的是国家体制,中央电影局对这个重大题材格外小心,据说是每个演员的每个镜头都要审看。老革命成荫是北影的人,与上影合作的初期并不愉快,后来上影把能做到“忍辱负重”的汤晓丹派了出去,而且也留了一手,万一成荫真的与上影合作不下去,汤晓丹就顶上去。汤晓丹干电影导演的经验比成荫丰富得多,他抱着“有戏拍就好”的理念,比较妥帖地处理好和第一导演的关系,也深得组里上影厂弟兄姐妹们的支持,副手王炎更是非常得力(王炎在1974版《南征北战》中担任成荫的副手)。虽然《南征北战》是以歌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旨“立项”,但是由于影片做到了战争与生活共存,中间事务相对客观,人文体验比较丰富,跳出了这类影片图解意识形态、艺术形象干瘪的危险区。汤晓丹分工执导的国军戏,在造型、语言、形体上基本做到了不丑化。作为刚刚见证“《武训传》被批判”的上影人来说,做到这点非常非常不容易。
上影作曲组老大葛炎担任该片配乐,我以为葛先生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化妆”作用。就说对于国军形象的帮助吧,虽然汤导这组演员们身着精良的制服、谈吐带着文言腔,也尽量往正常里演,但是不是真的没危险其实挺难说,而葛炎先生用音符就让这组人物“暴露了反动本质”,客观上也消解了一些汤晓丹们可能被挑毛病的危险。
葛炎为《南征北战》写到国民党军队败逃的音乐,出人意料地选用了国民党平日宜用浑厚的中音于庄严、深沉的党歌之旋律,配以尖利刺耳的不谐和音,将原先简洁、一字、一音、一拍的音调,全部加以切分、滑音、颤音,听来,起先有点人在打摆子的感觉,随着音量的加大、节奏变异的强烈,似乎有点现代的摇滚,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多数观众来说,哪怕解放前才是六七岁刚上学的孩子,当时的教育也使他们无法不熟悉,且要那么严肃地经常唱的一支歌,此时也为葛炎对它如此的艺术处理,加以配有的电影画面,以及自身感悟于新旧两个时代的变化,由此,是再也形象不过地感到一个体制,一个主义,一种信仰轰然散架、倾塌、崩溃的视听确认。有此一曲。我就要说他是位天才的音乐家。不能不对他有更多的期望。
《阿诗玛在哪里 》周良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14.04
全片配乐最精彩的当属“抢占摩天岭”那段配乐。画面给出的信息是我方基层指挥员冲在前面带动士兵,敌方是当官的让兵士在前、自己在后头督阵。台词重点顾及了我方指挥官对跌倒兵士的关爱,而敌方军官则是骂骂咧咧”连踢带踹地驱使着士兵。两方军队攀爬的镜头交替出现,音乐严格按照双方军队的出现,交替出现两方的音乐主题,最后当我方先控制了山顶时,正方音乐主题充分地延展,让声音对画面的烘托基本做到了极致。一般来说,电影音乐与影片的关系大致可以分成“音画同步”和“音画对立”两种,抢占摩天岭”这段配乐属于典型的音画同步类。
片中敌我双方抢占制高点摩天岭的段落,被当作平行蒙太奇的典范载入了多种艺术教科书。以创作铜管乐见长的作曲家葛炎,为这个经典的段落设计了音乐主题 ,随着平行蒙太奇画面的反复切换 ,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听觉冲击 , 成为电影音乐史上“音画同步 ”的经典段落:解放军的音乐来自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朴实坚定,充满必胜的信心;而国民党军队的音乐主题则是把国民党党歌的节奏变型,在配器中突出了铜管乐器的嘈杂音色,表现了敌人的残暴和濒临失败的垂死挣扎。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研究 大陆部分 》
杨宣华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14.09
1974年的《南征北战》,配乐换成总政的作曲家彦克,但“抢占摩天岭”的音乐依然沿用了首版思路--音画同步、切换主题、实现对比。这个不改动是编导坚持还是作曲家觉得应该承袭,我没看到资料就不白呼了。74版在我看来乏善可陈槽点太多,也懒得剪辑了。
葛炎(1922-2003.3.27),作曲家,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上海。
1936年2月,葛炎在读初中时参加上海市职业界救国联合会。他学习小提琴演奏,演唱救亡歌曲,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8月,葛炎奔赴延安,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先锋剧团,开始音乐创作生涯。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他到东北军政大学担任音乐队队长,1948年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是解放区第一代电影音乐人。他和黄准等人在东影筹建了乐队和音乐组,然后随着大军南下,1950年葛炎到了上海,参加筹建了上影作曲组和上影乐团的工作。我忘记在哪个文章里看到,组织上把葛炎调入上影厂,除了那里是他的老家外还有一层原因——“掺沙子”,但葛炎这个“沙子”跟旧上海影人们的关系处得相当和谐,大概没有“斗争”发生过。在那样一个位置能做到这点我感觉还是很不容易的,我胡乱忖度葛炎在上影取得辉煌成就的道理,诚心实意跟精英合作、融通好学可能是最重要的。
六十多岁的葛炎与爱人在澳洲
葛炎1936年就参加了革命,在上影作曲组他的历史最“红”,他一直担任着上影作曲组组长。归葛炎管的作曲家们不坐班都在家工作,这样的队伍其实不太好带,所以葛炎管人得有威信。有足够的革命资历打底虽然重要,但他的业务确实也真好。别看没进过正规音乐学院就靠自学成才,但他的创作大胆有魄力,一生中完成了几十部电影音乐和独立音乐作品。葛炎这一生总有病缠着,他常和同事说从小一身病,为什么叫葛炎?就是浑身都是“炎”,得过脑炎,肺炎,肝炎等等,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能够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81岁时他的肺部已经完全衰竭,才最后放弃了生命。
1960年代《阿诗玛》工作照,左2起, 罗宗贤 杜丽华 葛炎
葛先生有几个电影配乐作品让我难忘。首先是《阿诗玛》,如果没有他去当编剧,这片子完全不能成为后来的样子,而且他拉有歌剧素养的罗宗贤一起干,现在想来真是一大善举。葛炎为谢晋的片子写过的配乐我也很喜欢,有空再聊。今天先说了说他进入上影后“一鸣惊人”的《南征北战》。
* 葛炎的两张彩色图片来自blog.sina,博主“司马山云”
与罗宗贤的合影来自blog.sina,博主“永远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