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 | 有些素质教育,是在逼普通人家的孩子装贵族
精彩导读
所谓“素质教育”,本质上,已经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并非所有“素质”都有助于你被名校录取,你需要的是有贵族气质的、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如果你不是贵族,所有这些素质教育的要求,都是逼着你假装贵族。
【作者简介】
万维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家
现在很多忧国忧民的老派人物,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用北大钱理群的话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是,大热的美国常春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都是德才兼备,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满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人中之龙凤吗?
前耶鲁教授WilliamDeresiewicz去年出了一本书——《优秀的绵羊》,这个称号并不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听。书中批评美国名校教育,虽然没提中国,但我想,如果把中美两国名校教育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为说话方便,我们虚构两个学生——
中国清华大学的小明。来自中国某个边远地区,身体谈不上健壮,带个眼镜,社会经验相当有限,也不怎么善于言谈,简直除了成绩好一无所长。刻薄的人可能会说小明有点读书读傻了,是高考的受害者。
美国耶鲁大学的Joe。父亲是某大公司CEO,母亲在家做全职主妇。由于父母二人都是耶鲁的毕业生,Joe上耶鲁只不过是遵循了家族传统。美国大学录取并不只看分数,非常讲究综合素质。Joe高中时就跟同学搞过乐队,能写能弹能唱,从小就精通游泳、网球和冰球,而且入选校队参加比赛。Joe的组织能力很强,是高中学生会副主席,而且他很有爱心,经常去社区医院帮助残疾人做康复运动。
中美大学教育的确是非常不同。可是如果你据此认为,相对于小明的苦兮兮的应试教育,Joe正经历的素质教育就非常快乐,或者,你认为Joe是比小明更优秀的人才,那你就完全错了。
事实上,Joe和小明是非常相似的一类人。
Joe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美国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考试分数一样重要。
跟小明刷学分绩点一样,Joe刷课外活动的经验值也只不过是完成各种考核指标而已。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Joe,对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的热情。比一心只想着考试的小明更苦的是,Joe还必须顾及自己在师生中的日常形象。
当身边的人经常谈论每一本书都说了什么——他用只读开头、结尾和书评的方式,假装读过很多本书。至于能从一本书中真正学到什么,Joe可能根本没时间在乎。
如果说小明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Joe也是。
Joe和小明的内心都非常脆弱。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名校,他们从小早就是取悦老师和家长的高手。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期待,他们就做什么,而且一定能做好。层层过关的选拔制度确保了这些学生都是习惯性的成功者,他们从未遇到挫折——所以他们特别害怕失败。
面对无数跟自己一样聪明、一样勤奋的人,他们的情绪经常波动,充满焦虑。他们选课非常小心谨慎,专门挑自己擅长的选,根本不敢选那些有可能证明自己不行的课程。
什么时候考托福、哪个老师的课不容易拿分、考研找工作的各种手续、就连办出国打预防针总共会被扎几次,BBS上都有详细的“攻略”。小明对这些进身之道门清,津津乐道,遇到与攻略稍有差异的局面都要上网仔细询问,不敢越雷池半步。
前几年有个新闻——小明的师兄梁植,在清华拿了三个学位,却苦于没找到“毕业后该去干什么工作”的攻略,习惯性地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向评委——清华师兄高晓松请教,结果遭到了高晓松的怒斥。
高晓松说:“你不去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高晓松大概也会看不起Joe。
刚入学时,Joe们被告知耶鲁是个特别讲究多样性的大学,他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种族、身怀多项技能的青年才俊,将来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么,这些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的精英学生,是否会有很多人去研究古生物学,很多人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很多人苦学政治一心救国,很多人毕业后去了乌干达扶贫呢?
当然不是。学生们慢慢发现真正值得选择的职业只有两个:金融和咨询。有统计发现,2014年,70%的哈佛学生把简历投到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麦卡锡等咨询公司,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学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对比之下,选择政府和政治相关工作的只有3.5%。
金融和咨询,这两种职业的共同点是工资很高,写在简历里很好看,而且不管你之前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去做。事实上这些公司也不在乎你学了什么,他们只要求你出身名校、聪明能干。
别人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反应。不敢冒险,互相模仿。一群一群的都往同样的方向走。这不就是绵羊吗?
既然是绵羊,那就好办了。中国学生也许不擅长当超级英雄,当个绵羊还是非常擅长的。
你只要使用“虎妈”式的训练法,甭管钢琴还是大提琴,你要什么经验值,我就给你什么经验值,不就行了吗?如果清华大学入学有音乐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小明一定会熟练掌握小提琴。如果说中国教育的特点是分数至上,现在美国教育不也是讲“履历至上”吗?美国名校难道不应该迅速被华人学生占领吗?
没有。
曾经有报道,华裔学生MichaelWang,2230分的SAT成绩(超过99%的考生),4.67的GPA,全班第二,13门AP课程,而且还“参加了国家的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数学竞赛,会弹钢琴,在2008年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上参加合唱团的合唱”,却在申请7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时,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
这又是什么道理?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哪怕是成绩再好,文体项目再多,你要求的我都会,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很多人认为这是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其实,他们根本没明白常春藤大学的本质。
常青藤,本来就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19世纪末,新教徒新贵涌现,需要一些精英大学,让自己的子弟互相认识和建立联系。这些大学刚开始成立时,录取要求会希腊语和拉丁文,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内容,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
虽然后来,精英们意识到,一味把可能会成为新贵族的社会力量排除在外,对统治阶层自己是不利的,率先取消了希腊语拉丁文考试,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但很快,又因为犹太学生比例突然增加,而赶紧修改了录取标准——增加了推荐信、校友面试、体育和“领导力”等要求,这才有了后来常青藤这个“体育”联盟。
到今天,常春藤录取新生,是既重视考试成绩,也要求体育等“素质”。但这些所谓“素质教育”,本质上,已经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并非所有“素质”都有助于你被名校录取,你需要的是有贵族气质的、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应该练吉他而应该练大提琴,不应该练武术而应该练击剑;你需要在面试时表现出良好教养,最好持有名人的推荐信;你光参加过学生社团还不够,你必须曾经是某个社团的领袖;你参加社区服务决不能像北京奥运志愿者那样一副三生有幸的表情,而应该使用亲切屈尊的姿态。
一句话,这些事儿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做到。如果你不是贵族,所有这些素质教育的要求,都是逼着你假装贵族。
这样说来,既然是为精英阶层服务,那肯定要严格要求精心培育,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未来领袖吧?
《优秀的绵羊》一书却告诉我们,现在名校其实并不重视学生教育,据Deresiewicz教授在耶鲁亲眼所见,只要你是靠家庭特权进来的,哪怕你遭遇最大的学业失败,哪怕你抄袭,哪怕你威胁同学的人身安全,你都不会被开除。
如果名校不关心教育,那么它们关心什么呢?是声望,更确切的说,是资金。
在现代大学里,教授的最重要任务是搞科研,而不是搞教学,因为好的研究成果不但能提升学校声望,还能带来更多科研拨款。在这方面,中美大学并无不同,讲课好的教授并不受校方重视。
但大学最重视的还不是基础科研,而是能直接带来利润的应用科研——Deresiewicz教授说,名校在这方面的贪婪和短视程度,连与之合作的公司都看不过去了。
校友捐赠,是名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哈佛正是凭借几百亿美元的校友捐赠基金成为世界最富大学。我们前面说过哈佛大部分学生去了华尔街和咨询公司,其实这正是大学希望你从事的工作。你将来想当个教授或者社会活动家?学校未必以你为荣。大学最希望你好好赚钱,将来给母校捐款。
总而言之,美国名校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排名、科研、录取和校友捐款,教学根本不在此列。
但如果小明和Joe跑来问我,我不知道应该给他们什么建议。也许大学根本就不是教人生观价值观和思考能力的地方。也许你应该自己学那些东西,也许你根本就没必要学。Deresiewicz教授说,他有好几个学生最终决定放弃华尔街工作,宁可拿低薪为理想而活——我想小明未必需要这样的建议。
但我的确觉得这个世界哪怕分工再细,专业化程度再高,也不太可能完全靠绵羊来运行。
何况绵羊的生活其实并不怎么愉快。
相关文章
○视野 | 为何国外学校非常重视Self-Esteem,因为它关乎孩子的生命!
○视野 | 美国一流老师用了一块奥利奥饼干,就让孩子爱上写作!
○视野 | BBC纪录片的真相:相信西方的宽松教育,中国人就输了
校长派独家文章
○独家 | 卓立:敢为教育先,史家小学“后现代化”学校落地生根
○私享塾 | 校长的大智慧就是“简单”——全国30余校长共话职业困顿与突围
○独家 | 清华附中“学生节”:从创客培养到创新课程,等待每个学生“花开”
○独家 | 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高峰:科学教育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水平
○独家·口述 | 清华附中王殿军: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为何与教育强国有差距?
| 来源:少年商学院
| 编辑:校长派
版权说明: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