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教育界泰斗顾明远
顾明远
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要关系到尊重生命、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这种尊重生命、人格尊严的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201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 ”的理念转变》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教育是全球共同的利益,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
2016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堂,年近九旬的教育泰斗顾明远先生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顾明远说,教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平等、尊重公正,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生活。想要实现教育的全球共同利益,就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同时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年近九十的顾明远老师坚持站着为我们演讲
报告里对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化、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报告里面强调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发挥自身潜力,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对教育的一个新认识,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之上。
这个报告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
怎么理解全球共同利益呢?我个人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平等、尊重公正,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国家不仅要为每个人提供教育,还要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不仅要提供教育,还要成为受教育者、所有的学生的担保人,受教育者,不仅仅包括在学校的学生。
报告还特别批评教育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教育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我们要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中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摒弃将个人作为商品的学习体系。
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要关系到尊重生命、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这种尊重生命、人格尊严的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跟我们提出的相一致,课改里也讲到不仅要培养知识能力还要培养人的价值观、态度,要尊重人,尊重生命。
报告把“共同利益”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相互交流的各种善意,比如说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认为共同利益是通过“集体努力、紧密团结的社会成员关系中的固有因素”,人类通过这种关系实现自身幸福,因此教育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种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要把它作为共同利益。
应该把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强调人人参与教育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种社会集体努力。
报告把“共同利益”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相互交流的各种善意,比如说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认为共同利益是通过“集体努力、紧密团结的社会成员关系中的固有因素”,人类通过这种关系实现自身幸福,因此教育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种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要把它作为共同利益。
认真做笔记的参会校长
应该把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强调人人参与教育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种社会集体努力。
过去人们总是用理性来解释教育,缺乏对教育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认识,缺乏教育对人的本体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而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知识应该人类共享。
我们强调个人发展、个性发展,但是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发展,个人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中发展起来的。
教育它还有一个很根本的任务,教育是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人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只有人发展了,他才能够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所以这个也不是矛盾的。
首先,重新定位学习的概念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
这与我们现在的课改有相同的地方,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掌握信息、培养能力、培养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态度。
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注重结果,特别是把考试成绩作为一个结果,而不是把人的发展作为一个结果,这就是不重视过程。
学习是由多方面的、各种环境的影响决定的,不仅仅是个人读书发展,还有各种因素,所谓各种因素是一个环境决定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这个我觉得也是对学习的理解。
其次,采取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报告批评了当前学界主要关注教育过程的结果,关注学习的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
面对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将来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同时需要采取开放、灵活、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改变思维方式,所以我非常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
2012年“经合组织”还有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叫做《教师领导力》,这个报告里说,我们21世纪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二、工作方式。工作中要会与人沟通,要会和别人相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很重要。
第三个,工具方式。工具能力,即会利用信息化和信息技术。
第四,生活方式。即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个人作为公民的意识等等。
最后,要采用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
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都是非正式的。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都是制度化,人受教育往往是非正式的,无意识的。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三个人里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东西。我们听一个报告、看一个电影、参观一个博物馆,甚至到超市买东西,都会影响你的思维,都会有学习的地方。
所以说,我们许多人的学习都是非正式的,要重视非正式的学习,要支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不分年龄的为所有人提供适当学习机会的做法。
报告提出要“反思课程编制”,强调人文主义课程和多元化课程,反对一切文化“霸权”,反对定型观念和偏见,主张把课程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础上。
这个也就是主张要扩大我们的视野,我们现在提倡理解教育,理解教育就是国际理解,理解别人的文化别人的价值观,也就是多文化的教育,反对定型的观念和偏见。
在现在变革的时代要培养学生非定势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不能定型,要根据社会变革不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对于互联网,报告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交流的方式。数字信息为自由表达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互联网的变与不变,对我们教育的冲击确实很大,改变了我们学习的环境,改变了我们教育生态,改变了我们教育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师生关系等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革。
数字技术为自由表达创造了更多机会,但同时它也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安全等问题,所以需要用法律和其它保障措施来防止数字技术的误用。
有些技术我们要注意,怎么正确运用,不要把数字技术误用,教育工作者要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准备,如何去应对数字技术,乃至今后更新的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既然互联网用得那么广泛,数字化那么广泛,学校和教师会不会消亡呢?
报告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2000人的会场,几乎只有顾明远老师的声音
我到美国参观,他们幼儿园没有全托,因为他们认为儿童离开家庭是不幸福的,一定要跟父母在一块。
但是他们都要送孩子到幼儿园,一个礼拜送两天或者每天半天,我说你为什么送孩子到幼儿园去?美国家长回答说:到幼儿园去就是为了学生和同伴沟通,和同伴一起玩,培养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以及同伴合作能力。所以说,社会化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数字化、互联网拓宽了学习空间,也为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挑战,但是目前发展的趋势是从传统的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可以引起教育的革命,改变教育环境、改变教育方式、改变师生关系等等,但是并不是说把所有的传统教育都颠覆了,而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一种混合、多元化、复杂的学习格局。
我们现在讲探究性教学、参与式教学,我觉得并不是否定讲授式的教学,虽然有些地方把讲授式都给划掉了,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我觉得也并不是这样。需要讲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讲,讲授并不一定是坏的。讲课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我觉得这是一堂好课,你讲课讲多了,但是你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这也是一堂好课,并不是学生自由活动就是一堂好课。
多种格局,要实现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密切互动,并且这种互动要从幼儿开始,延续终生。
某些人预测,教师职业会消亡。报告认为,这种预测已不再令人信服,教师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不断扩大合知识库来实现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讲教师是引路人,教师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报告认为,必须反思师范教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具吸引力、更激发他们积极性及更稳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薪酬和职业前景,这是一个国家对教师的尊重,包括教师薪酬和职业的前景。
教师需要接受培训,要学会促进学习、理解多样性,做到包容、培养与他人共存的能力。
教师必须促进尊敬他人和安全的课堂环境、鼓励自尊和自主,并且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和辅导策略。教师必须与家长和社区进行有效沟通。教师应与其他教师开展团队合作,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质。
现场直击
| 校长派万卉整理编辑
|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