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旅再回首】课改,不能牺牲掉学生的未来和老师的生活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程改革,如何平衡核心素养与应试考试的关系?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而校长仍有喝茶、钓鱼的时间?如何让教育既传承又创新,让教育与国际接轨以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
12月16日,“成为改变的力量——2016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创新教育分论坛在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召开,无论是专家点评,还是名校长间的思想碰撞,他们对核心素养时代的课程改革的多元见解,为教育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专家
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教授袁桂林
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的兴趣志向,让他们在学校获得充分的发展,另外要培养孩子坚韧的道德品质、意志品质,才能实现创新。
我们现在的核心素养是从人的主题来看的,不是从学科课程的概念来看的,我们不应该说哪个素养对应哪个课程,它对应的是整个知识体系,要融合、整合、综合、打破边界才能实现相应的素养。
学校不仅要用活动,还要用活动的效果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证明学校的特色。
总而言之,学校的特色链条要看得更长远一些,高考入学成绩不能证明什么,要看学生到大学后发展的后劲如何、品行如何、是否被退学。
学校不能只关注入学通知书,而不关注学校培养了多少被退回来的学生。链条放长一些,校友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反馈信息,才能证明学校的特色。
教育是一个百年工程。百年树人,校长应该长远地规划学校,不能功利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吴晗清
其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或许没有那么复杂。过于复杂反而可能无法深入人心,就像我们现在出台的核心素养该怎样内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价值体系,就是很难的一件事。
一流的校长,应该有时间去喝喝茶、钓钓鱼。
我走访了许多学校,发现一个问题:当一味强调教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时,这样的学校教育往往做得不好。将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是不太符合人性的。因为一个人把自己燃烧完之后,是无法去成就别人的。真正好的教育方式可能应该是,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自己。
德育不是培养道德标兵,而是培养做人的底线:珍爱自己的生命,以及敬畏他人的生命。
如果我们的社会全都是由像蜜蜂或者蚂蚁这样毫无个性的人组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没有生命力的社会;相反的,如果一个社会全都是由个性的人组成的,而这些有个性的人却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彼此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混乱的社会。
因此学校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两个重要的品质。
校长
发言
▲北师大二附中校长曹保义
应对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完全传承原有的经验已经不够用了,也没有横向的经验可以借鉴或照搬,所以发展靠创新,创新就是发展的表现。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
我们到底是教育知识还是教育经验,还是给孩子一种创立,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你不要让孩子钻在一篇课文里跟着作者跑,我们的思维里一定要能俯视这些资料,进一步仰视,最后能够把这些材料为我所用。驾驭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知识。
▲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校长马骊
做好教育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做好教育应该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按照育人的规律去办教育、去行事、去贯穿到我们所有的教育行径当中。第二个,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我们要做精品的教育。
国际部要培养的是让学生成为未来的跨文化人才,无论我们国际部是一个什么样的体制,无论它是什么样的模式,无论它有多少项目,无论它如何多元,回过头来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初心,就是我们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
▲河北玉田一中校长赵仁义
一所学校创新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想和责任担当:有怎样的追求,就会有怎样的办学行为;有多大的魄力,就会有多大的改革成效。
一所学校改革的好与坏、成与败,关键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定力、办学特点。作为一个优秀校长,或者负责任的校长,必须得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哲学。
▲济阳实验二小校长卢箭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独一无二的人,这说明每一个生命都不可代替,每一个生命都他的精彩和独特性,所以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课堂本身就应该像生命、生活一样,应该是和谐、快乐、进取、向上的,应该是人生高品质的浓缩,课堂还应该是快乐的地方,是师生心灵约会的地方。
教育就是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个性发展,把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出来、引领出来。所以说教育就是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守住再守住,强化再强化。
现场直击
【现场直击】袁桂林:教育是一个百年工程,校长的规划不能功利化
【现场直击】石国鹏: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幸福的普通人是我们脚下的路
|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