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尖峰之旅再回首】国际教育,也能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羊

2016-12-28 校长派 校长派
点击上方“校长派”可订阅哦!


近日,2016年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国际教育创新学校分论坛在北京四中国际校区举办。


教育界专家及北京多位名校校长共话“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教育创新实践”:如何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国际化脉搏,克服国际课程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何让国际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试验田与领头羊?……


专家

点评



▲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北京市中小学国际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吴凤琴


1

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学生

 

在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引进方面,校长们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洞察力,每一位校长的落脚点都在课程和培养学生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我想这是国际视野下本土化创新实践很重要的关注点,要培养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学生,有创新力的学生。

 

我特别赞同芳草地的刘飞校长的观点——变不是我们的追求,变化是永恒的,但不是为了变而变,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不断地完善,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

 

2

国际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出国


目前,我们各个学校在国际教育上的探索已经走过了浅层次的认识——国际交流就是你来我往,培养学生学习外语、出国。

 

但出国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当孩子们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有了开阔的视野,再回来报效我们的祖国。

 

让我们特别欣慰的是,校长们在各个学校进行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都更好地理解了国际视野、理解了本土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中外教师各有特色


我们在对中西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我们有很多优势,诸如我们的基础教育扎实,但是我们仍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态进行借鉴。

 

在比较中外课堂时,我们发现一个特点,中方老师擅长的恰恰是外教欠缺的,反之亦然。尤其是外教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他们为了一个创意要想很长时间,需要把教学流程做得非常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

 

校长们、管理者们要给教师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合作、交流,中外教师各有特色。要思考该怎么把资源引进校园,服务于我们的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我们给学生搭建更好的平台。


校长

发言


1


▲北京四中常务副校长常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国际进程、文化传承者的光荣使命,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地民族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课程。


在培养学生担当公民责任、激发他们终身学习兴趣、培育健康身心素养、健全美好人和的过程中,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不断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2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集团校长刘飞

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教育我们看?我觉得是四个字,执两用中。这个中应该是恰到好处,我们掌握好适度。应该以中国基础教育为基础或者说立足中国基础教育,值中西两端,找到一个恰到好处适度的点着力。

 

世界课本的问题怎样执两用中?最重要的是把握课程。


3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石国鹏


培养杰出的中国人是我们教育者的高远目标,培养幸福的普通人是教育者脚下的道路,每一个幸福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是构成一个杰出中国人的必备要素,而一群幸福的普通人将整体构成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这两点不矛盾。

 

但是这两点要同时做到,非常难。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好像比做杰出的中国人更难。


4


▲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朱善萍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能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人文主义的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自己的个人体系潜能,使他们能够合理地、熟练地、高尚地履行自己各种职责。一个孩子不够高尚,不对他人、社会、自然充满爱心,是没有办法完成各种职责的。


5


▲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副校长宋素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中的实践,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先要解决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要以课程为保障。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在一个全方位、多领域、大环境下才能有效地运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回首


【主论坛再回首】改变中国教育,需要“引路人”

【创新之旅再回首】课改,不能牺牲掉学生的未来和老师的生活

【特色之旅再回首】学校的特色改革,如何真正让学校师生受益?

【科学之旅再回首】名校培养“科学素养”的精髓,并非师资和设备

| 来源:校长派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