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 | 厉害了word国务院!30年首次职称大改革送老师4份福利!
评职称关系到老师的工资和前途,但一直以来,一线老师纷纷坦言评职称太难了,职称制度改革成为了教师们最迫切的期盼。
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实行了三十年的职称制度终于迎来了大改革!
此次职称制度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哪些福利?
当前现状
“考核标准更多考虑了学术成果,拼的是科研、论文。”之前,少老师认为,“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
所以,一些并不擅长科研和论文的一线教师,往往那些特别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能手,在职称评聘中没有得到肯定。在职称评聘过程中,不能过于看重证书和论文材料,对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有更多关注,就成了众多教师的期盼。
改革之后
《意见》的其中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强调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
此次公布的《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意见》,对论文的要求实行了三放宽的改革措施,即:
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做论文要求;
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做论文要求。
论文、职称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作统一要求,取而代之的评价材料更倾向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并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将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点评
这么改的主要好处,是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乡村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不再吃亏,让他们能够留得住。
过去的职称评定制度过于看重论文等评价指标,而乡村地区的许多老师课上得好、实操能力强,却不善于、也没有条件做科研、做论文,因此,他们在职称评聘中“屡战屡败”。
此次职称制度改革的新政出台,无疑将使农村老师的付出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回报!不仅如此,对于那些常年工作在城市教育教学一线,注重教学实操的老师来说,这项政策也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当前现状
此前的职称评聘制度,被人诟病的一个环节就是:
同时,一些老师与学校的领导干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比其他老师更容易评上职称的情况。
在一些地方,“年龄在35岁以下”是提拔学校中层干部的硬件条件之一,而老师在“35岁以下”就获得高级职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许多中层干部想要评高级职称,就得和普通教师“在一个锅里争饭吃”。一些普通教师觉得,和身处领导岗位的同事竞争职称,怎么竞争得过!
改革之后
在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方面,《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单独评价。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职称申报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严肃评审纪律,加强评审监督。
在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意见》提出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点评
本次改革,建立了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这就让评审的专业性、行业性、透明度等得到了改善,进一步降低了评审过程中出现猫腻的可能性。
有专家指出,同行评价在将来还要尽可能取消与行政部门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师职称评聘才能更加公平、公开。
有专家甚至还建议,同行评定应该由相同学科的老师进行,比如语文教师职称就需要教语文的同行来评。要是如此,中小学教师参评时就没那么心累了!
当前现状
此前,工程、经济、会计、中专教师等11个职业,都没有设置正高级职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
改革之后
《意见》规定,健全层级设置。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此次改革将全部没有正高级职称的系列都设置了正高级,这也让“小学老师”成为“小学教授”变成可能。
这样一来,相当于打通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通道:
点评
48岁的李明新是北京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他参加了北京市试点的首批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评定,成为了一名“小学教授”。
李老师表示,允许中小学教师来参评教授,拓宽了老师们的职业发展空间,也让中小学老师更有了荣誉感,工作积极性都提高了。目前北京市已经有86名教师有了正高级职称。
当前现状
评中学高级条件是比较苛刻的,除了要有论文省或市级一等奖,还需要学课带头人、骨干老师、市优秀教师荣誉证书、优质课、说课一等奖……
为了达到这些条件,有的教师不惜花高价去购买文章,出高价买通管理证书的教育局工作人员进行学术造假。
改革之后
点评
此次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最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就是评价标准之变——《意见》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了评价标准的首位,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职称制度改革,如何真正让教师受益?
文/雒会龙,单位系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
职称制度改革打破了教师发展的“天窗”,为教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职称制度改革涉及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激活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是职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职称制度改革的喜讯重磅推出后,教师们翘首期盼,渴望从中受益。
我认为,职称制度改革要抓好以下三个“发力点”:
首先,以职称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解决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难题,必须促进人员合理流动,让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薄弱学校环境相对较差、师资短缺,下得去、留得住教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教师职称评聘要向薄弱学校,尤其是要向广大农村学校倾斜,以此作为“撬动”教师交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突出工作实践经历,把农村任教和薄弱学校任教的工作履历作为优先享受职称评聘的重要“套餐”,以促进优秀教师“送教下乡”;
人走职称不能走,以帮助薄弱学校留住更多的教师;
要鼓励跨校竞聘,激活教师在不同学校流动,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工作环境,破解教师在一所学校论资排辈式的苦熬困局;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把教师“走教”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并作为职称评聘优先考虑的方面,以此解决薄弱学校某些学科教师短缺的现状。
其次,以职称制度改革倒逼依法治校的落实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教育决策民主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看似讨论职称问题,其核心是依法治校。
长期以来,职称评聘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备受关注和质疑。公平、公正地评聘职称,不仅是关系教师尊严的面子问题,更是事关教师经济利益的“里子”问题。
公平、公正必然要求学校管理民主。政策制定要公开,走访教师征求意见、形成草案,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完善、表决,公示后执行;评优选先要公开,职称评聘竞争也是教师间荣誉的比拼,教师荣誉的获得要让教师各抒己见、议一议、评一评,不能让同在一所学校的教师成为身处局外的“桃花源中人”。
此外,做到专家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也离不开依法治校的氛围,不唯上、不唯情、只唯规,这样才能在职称评聘中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最后,以职称制度改革助推新课程改革
职称制度改革要求“注重教学实践”,这有利于推动新课改的发展。“咱职称评上了就看大门去!”曾有教师这样调侃。玩笑话却折射出许多教师评上职称后,脱离教学岗位的真现状。
教师评上职称不能脱离相应的教学岗位,而且也是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要条件。评上职称不是万事大吉,更不是溜之大吉。相反,教师评上职称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表率,投身新课改,钻研教材、探索新教方法、传播新理念,指导年轻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在职称评聘上,不能过分看重学历,而应特别注重教书育人的能力,把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难题,作为衡量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评教授,这既是一份厚礼,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小课堂有大智慧,中小学教师也能写出大文章、承担大课题。
因此,职称制度改革应该向教学一线、教研人员倾斜,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师从中受益,从而有力助推新课改的发展。
推荐文章
○权威 |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不仅要读懂教师,还要为教师办实事
○深度 | 李希贵30年总结3把尺子:当你为了学生,整个世界会为你让路
| 根据中国政府网、中国教育报、新校长传媒综编
|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