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凌晨,南京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南外”)又成为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一天,世界商业巨头苹果公司召开“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在这项名为ConnectED的项目中,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向50000名学生捐献iPad,实现“Everyone Can Code”。
在这114所学校中,只有两所中国学校入选,南外就是其中之一。
点击上方“校长派”可订阅哦!
这是
未来教育系列报道 第 2 篇
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征
朱征
在南外副校长朱征看来,STEM最大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融合。“从爱因斯坦到苹果的乔布斯再到现在的库克,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到,当科技与艺术实现完美融合时确实会产生惊人的创造力。”
2016年9月8日凌晨,南京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南外”)又成为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一天,世界商业巨头苹果公司召开“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在这项名为ConnectED的项目中,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向50000名学生捐献iPad,实现“Everyone Can Code”。
在这114所学校中,只有两所中国学校入选,南外就是其中之一。
多年以来,在公众舆论体系中,南外一直以外语教育的强劲实力闻名,而苹果的这次发布将南外这一年多以来在STEM教育上的潜心探索和成绩展露在公众视线中。
在南外副校长朱征看来,STEM最大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融合。“从爱因斯坦到苹果的乔布斯再到现在的库克,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到,当科技与艺术实现完美融合时确实会产生惊人的创造力。”
此后,南外在STEM基础上提出了“STEM+”的概念,这个“+”强调,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融合的同时,也要融合艺术、人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月前,网上热传一篇文章:一位专家强调,用劣质的不锈钢水壶烧开水后水中金属锰的含量会超标,这种水不能喝,会影响健康。
南外的学生们为证实这个说法,在学校旁的菜市场买了一个几十块钱的普通水壶,于学校STEM课程实验室开始了测定,每煮开一次就测一次,结果煮开三次之后测出来的结果还远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
学生们认识到,媒体上热传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作为中学生更不能盲目相信,只有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才具有说服力。
谁知道学生们还不满足,又将老师办公室的各种茶叶水取来检测,结果意外发现了一个秘密:大红袍茶叶中锰的含量相当高。
如今,类似这些孩子所做的研究已经在南外形成了一个个课题,这些课题均来自于近年所构建的STEM创新实验班。南外每年都能在师生中孵化出几个“高大上”的项目。
▲南外学生在STEM+创新课程实验室做实验
去年,江苏省环境检测部门面向全省公开招课题,南外的师生申报了“PM2.5暴露与青少年体内重金属含量相关性的研究”,这是第一次有中学生申报,与他们同时报名的都是高校和科研所的专业团队。课题不仅通过了立项,还获得了八万元研究经费。
▲校园PM2.5课题组同学更换采样膜
STEM教育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部分组成。
经过对不少的中小学考察,朱征发现,有很多学校更偏重于技术层面,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他认为,中学阶段核心是“S”,即科学的部分。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研究的课题激发了他们的质疑精神,同时又能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去探究现象背后的真相,朱征认为,“这是该项目最大的意义”。
▲创新实践课程——木工制作
▲创新实践课程——制作鲁班锁
长久以来,外语是南外的传统优势项目,但语言仅是一门工具,学生未来的发展更需要良好的科技理工素养和艺术人文素养。
南外校长邹正经过思考酝酿,2015年初,在学校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的理念下,提出构建和实施STEM+课程,实现“融贯中西,文理并蓄”,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社会具备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强的竞争力。
引入STEM+教育后,南外对原先的学科进行重组和融合,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
2015年首先从化学学科上进行突破,建立了STEM创新实验班,当年暑假,南外装备了一间环境化学实验室,购买了大学实验室里的六大分析仪器。
几个月后,物理和生物的实验室也相继跟进。
在STEM+教育中,朱征最为看重的是它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孩子思维体系的构建。
“很多中国孩子只知道一味学习,但他的知识体系是零碎的,一旦遇到一个复杂或全新的问题就容易束手无策,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融合消化所学的知识。”
STEM+教育要求,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问题时,他们需要自己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南外的STEM+课题并不全都高大上,更多的是从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点上萌生的创意。而这些创意往往来自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批判性思考。
“老师千万不能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某个问题没价值或者不是学生现在应该考虑的,这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届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中同学们进行承重比赛
朱征在自己的课堂上尤其重视这一点。
他曾带过一门选修课,其中一个实验是测试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在初中课本上有这样一个结论:焰心温度最低,外焰温度最高。
但经过学生亲自实验后,学生竟然发现外焰的温度并非最高,而是稍微靠内焰一些的位置,并尝试解释原因。学生们意识到初中课本上的结论和老师所说的未必都是对的,要敢于质疑与释疑。
在朱征看来,苹果公司选中南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外师生在科技创新与程序开发上的创意。
师生曾合力在苹果编程选修课上自主开发了一款图书漂流APP——南外校园图书漂流书架,师生可以将自己不看的书放在书架上供其他人借阅。通过APP,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家中的闲置图书和即时借阅情况,促进资源共享。
因为不同STEM+相关选修课的人数有限,老师在筛选报名学生时也更加注重考察其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
朱征面试过一个申报STEM+课程的女同学。她说自己曾去爸爸的实验室做实验,用生物膜可以将脏水一下子过滤成干净的水,她觉得很神奇。
但当朱征进一步询问她后得知,这个女孩仅仅是觉得神奇却并未关心这背后的原理,甚至都没有去问自己的父亲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让她止步于面试。
“她只是觉得好玩,却没想过为什么,这说明她缺乏探究的意识,而这恰恰是我们认为最可贵的。”
STEM+教育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朱征发现教师的专业度成了一大瓶颈。STEM+教育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融合,由一位单一学科师范培养出来的老师引领STEM+融合课题,会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单兵作战已无法适应新格局。面对困境,朱征大胆向学校建言组建一支专业的STEM+教师团队。他从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和计算机组各抽调了几名教师成立了一支全新的队伍,进行“特殊训练”。
这支STEM+教师队伍会定期在团队内举行主题沙龙。每一名教师都会分享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研究的前沿领域和专业内容,其他教师聆听并讨论,以此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成长。
▲南京大学毕军教授来校讲学
同时,学校还举办了“走向大师”系列讲座,当高校的教师来南外做分享时,朱征要求STEM+老师们要坐在学生后排跟听,拓展他们的专业视野。
另外,朱征也会鼓励教师多去校外参加论坛和学术会议,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一旦教师找到类似的渠道,学校一律给予经费支持。
在平时给学生进行项目的专业指导时,这支STEM+教育团队都会集体行动,默契配合,各施所长。朱征说,通过这种方式,团队内形成了一股正能量。
STEM+教育在校园一旦落地生根就具有了自生长力,南外的学生在课程体系之外自主成立了很多与STEM+相关的社团,如南外工程社。
社员们会自发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正在建设的地铁设施、隧道施工以及内秦淮河水闸的起降,自编工程社的小报,对外做科普。而化学生活社会对学校的自来水、直饮水的水质进行调差,利用实验仪器检测,做科普小报。
▲学生制作微流控芯片
每个社团都配有一位专业的联络老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南外每年都会评选五星社团,社团成员和教师也会因社团活动或科研成果获得相应奖励。
因为传统的语言优势,南外学生在历年国际科学竞赛中的表现都异常抢眼。
2015年,在塞尔维亚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青少年自然科学竞标赛上,参赛学生在现场完成实验全过程,并用英文进行了陈述和答辩。依靠符合西方思维的逻辑架构和流畅自如的英文表达,南外的学生荣获了第一名。
▲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德国)决赛金牌的全体队员和教练合影
立足传统优势,STEM+自然融合了人文艺术元素。在南外,国际选修课面向学生开放,如哈佛辩论、国际戏剧等。
某一期国际辩论就围绕卢旺达大屠杀这一历史问题,让学生站在国际视角去思考,朱征觉得这是对学生国际公民主体的构建,让他们具备一份国际认同感。
做了近两年的STEM+教育,朱征觉得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外行人觉得我们的STEM+教育做得风生水起,但专家一眼就能看到问题。”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顶层设计,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与评价等维度系统构建。而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标准是近期努力的方向。
邹正校长在接受一次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而创新人才培养往往要加强科学理工科素养。如此形势下,教育应该有前瞻性。
很显然,南外的STEM+教育把住了未来人才培养的脉搏,未来的可能性不言而喻,而南外也自传统的教育世界迈向了新的征程!
推荐文章
○两会·独家 | 张志勇:未来校长的五个评价标准(视频及文字实录)
○独家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但我绝不仅仅是数学
○权威 | 教育部给中小学新增的“担子”,学校怎么看?怎么做?
| 策划:安 飞
| 作者:孙习涵
| 来源:校长派、未来星空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