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深度 | 新高考风云变幻,六省市校长“达”者喜、“穷”者忧

2017-04-11 王乙琨 校长派


点击上方“校长派”可订阅哦!


编者按


2014年,新高考改革突袭上海、浙江。50多天之后,当年的这一批学生就将迎来他们的最后一次考试,为三年试点画上一个句号。

 

无论是7选3还是6选3,无论是“选课走班”还是“一年多考”,无论是生涯规划教育还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新高考改革后的高中教育无疑给学生提供了高度的选择性,以及更多多元化发展的空间。

 

然而,教育界对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质疑声从未停止过,舆论压力甚至一度让不少名校三缄其口,处于浙江、上海风口浪尖的学校更是对此讳莫如深。

 

如今3年之期已过,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浙江、上海的名校究竟执行到何种程度?他们如何评价此次改革?

 

2017年的4省市,2018年19省,2019年5省,对新高考改革的迷茫与焦虑像一团浓云笼罩在“后来者”的天空。在我国教育地域性差异大的背景下,普通学校该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应对新高考改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期望在采访中能寻找到答案。



新高考“先行者”:

令人惊喜


“高考及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将会影响和改变一代学生的命运。教育部将紧密追踪,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教育下达了重要任务。

 

那么,浙江、上海作为先行者,这三年来的最直观感受如何?


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告诉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新高考改革后学生的选择性确实更强了,学生们对选课这件事表现出了强烈的兴奋,35种选课方式,学生们共选择了27种,叶翠微为孩子们全部开齐。

 

另一个变化,杭州二中这一届的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明显更加踊跃,国际上的科技大赛收获得盆满钵满,各个学科竞赛都取得了井喷似的增长和突破。

 

这种变化还不仅仅局限于学科上,大到对家国情怀,小到对城市流浪者,学生都表现出了更多的关心,虽然这种表现并不是伴随着新高考改革才出现,但却随着新高考变得更加普遍。

 


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则表示,新高考改革后最核心的变化是“育人目标的调整”。

 

他举例说,在格致中学今年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中,有一位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体育成绩都是佼佼者,但却鲜少参加社会活动。

 

而上海格致中学自主研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孩子发现自己在“德能”方面的不足。

 

借助综评体系,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参与社团和公益活动上的欠缺,并进行弥补,如今这位学生已被保送至北大。

 

上海格致的综评体系并非新高考改革倒逼的产物,但却与新高考改革的目标高度一致。对此,张志敏认为,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是一种内驱的推动,它带来了育人目标、管理模式、评价方式三大变化,它实际触发了整个高中教育的发展内核。

 

“学生可能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发生改变,但目前学生们的表现还是令人感到惊喜!”叶翠微说。


选课、选考、师资

“后来者”现实的冲击



与两所名校的成功经验相比,“后进生”与“后来者”们在接受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采访时却似乎并没有这么乐观。

 

在一所浙江乡镇高中里,选课不再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而成为了一场为考试准备的博弈战。

 

因为“等级赋分”的存在,生物、技术,这些全省总体选择人数较少的科目成为了热门,而物理这一相对难度较高,全省选择人数相对更多的科目,在农村学校里却无人问津。

 

一些学校甚至为了筹备高二学年10月份的小高考,压缩高一学生暑假。

 

“这并非新高考改革的初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江校长如是说。

 

也有的学校,在选课环节为学生设置学科套餐,强迫学生进行连带选择,控制选课人数。据校长介绍,并非学校不想为学生开放选课机会,而是由此造成的单科教师师资匮乏,教学管理困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其实,选课、选考、师资储备等背后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据张志敏校长介绍,上海格致中学也并未开齐6选3的所有选课组合,因为很多学生的选择具有盲目性,很可能因为同学之间关系好就选择了相同的课程。“这并不是一种限制,而是引导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杨文芝佐证了这一点。她告诉校长派,学校已专注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10余年,在自我认知能力上,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差别可能会非常大,加上中国家庭的特殊性,父母从小包办孩子的选择,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可能在初中就有了对未来的设想,而另一些学生确实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

 

虽然北京在今年9月才会正式加入新高考改革的行列,但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为新高考筹备的这几年,确实出现了学生选课难题。

 

换言之,即便是这样一所在2016年斩获北京高考文理科平均分双榜首的一流名校,也仍然不能完全忽视新高考对学校和学生造成的冲击!


执行力差异

分歧与焦虑同在


在校长派的采访过程中,校长们反馈的担心远不止这些。有校长直言,无论是改革过程中学校表现出的迟疑或手忙脚乱,其实都源自于新高考改革打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教师的绩效标准都需要发生改变,这对学校的执行力是极大的考验。

 

对此,“过来人”叶翠微表示认同,他提醒即将开始改革的校长们:“教学场地、教师编制、师资经费等等问题,都需要学校进行重新规划。”



最现实的问题,在选课走班制度下,学校需要的教室将会比目前增加10%,不少学校需要动用所有的实验室、会议室为学生提供空间,倘若学校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所有的选课组合,那么不同学生的课表又该如何安排?

 

在教师的问题上,分歧更为严重。是加大教师储备量,还是进行区域内教师借调,每种方法似乎都有不可忽视的弊端。如果每届学生的选课差异过大,教师储备是否还可行?而区域内借调更是涉及到工资、绩效、管理、课堂效果多方面问题。

 

而更令人焦虑的是,一些在名校眼中看似容易的事情,纵观全国来看实际情况又是非常不同。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走班制”教学从4年前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应对新高考。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走班制”问题依旧是山东省(2017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东北三省(2018年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很多学校的焦虑因素。

 

山东某学校校长就告诉校长派:“选课走班制只是一种办法和途径,但未必是必须的办法、唯一的途径。是否执行选课走班,还要到今年新高一入学后视情况而定。”

 

东北三省某地教育局则表示,急需组织一场新高考改革的“走班制”培训,只要能把专家请进来,“要组织全区校长全员参加!”

 

敢于如此表态的学校还不能算是焦虑者。在我们的调查中,有海南、天津两地的两所名校,分别以“改革方案上级未批准”和“学校暂无经验可谈”为由,拒绝了采访。


强者心态:

没有走不过去的路


“其实校长没有必要焦虑,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最后都会解决的。”“先行者”张志敏叶翠微都给出了类似的建议。

 

纵然新高考改革让各地学校都倍感压力,但毫无疑问的是,名校在引领改革的道路上发挥了不少作用,且有不少学校都在迷茫中寻找着合适的解决办法。

 

例如此前就在执行“3+2”政策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鹏就自信地表示,“新高考对江苏的冲击并不大。”

 

唐江鹏的话并非无根无据,江苏的高考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大综合”到“3+1+1”,再到“3+2”,虽然2018年江苏才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但他们也在为此做充足的准备。

 

南京师范大学连云港华杰实验学校(高中部)徐建校长也透露,集团在今年已招聘四、五十位老师为新高考师资做储备,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今年暑假还将建成两栋新的教学楼。

 


进行师资储备的学校不在少数,对此,张志敏建议“学校从自身出发”。基于上海格致中学的经验,他建议学校依次储备地理、生物、历史、政治教师。

 

除了必要条件外,基于新高考改革的两项重要配套措施,学生生涯规划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在不同学校萌芽、生长。

 

以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该校不仅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由校长王殿军、副校长杜毓贞亲自挂帅的、相对完整的、可落地的综评体系,而且目前已与五、六个省市建立了合作关系。

 

另据校长派独家获悉,目前清华附中的这套综评体系已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高度认可,并提供启动工作经费用于研究“可推广”的初中生综评体系,该体系也将会由此推广到更多地区

 

不止清华附中,上海格致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在2010年也已有雏形,多年来学校在综评体系的建立上花费了巨大精力,这并非为了应对新高考改革而做的筹备工作,张志敏认为,“综评不是一种评价,而是一种教育,高中一定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

 

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出的是学生应该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正如新高考也无疑在推动学生生涯规划走向新的高度,或许生涯规划在很多学校还是一种“奢侈品”,甚至还有走向职业规划、升学规划的风险,但不能否认这都是一个好的尝试和开始。

 

“教育应该对孩子的未来负责,而不是对某一次考试负责。”杨文芝希望校长和学校都能对生涯规划有正确的认识,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更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同时,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也已做足准备,将于今年9月1日在学校全面推行“导师制”,让绝大多数的任课教师都能承担起学生选课、选活动的指导工作。

 

南京市第九中学也从今年年初开始,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进行了一次学生生涯规划的试验。希望借助量表来帮助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减少学生选课的难度。

 

众多名校的主动尝试与改变令人欣喜。正如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所言,新高考改革最关键的还是高中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高校招生方式的改革。“首先高中教育要变,这是高考改革的第一要义。”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则认为,如果所有高考改革的政策设计都能“原汁原味”地得到落实并坚持下去,基础教育必将更加适应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从舒适区到非舒适区,从不变到变,总会经历很多波折的过程。但正如校长叶翠微所言:“改革总是好的,困难也总是有的,但没有走不过去的路。”


号外!


如何落实教育部部长给高中的“任务”?“新高考改革先行者”——上海和浙江名校有哪些经验?如何把脉新高考命题改革趋势?新高考背景下,北京顶尖名校如何落实生涯规划教育?......“2017最实战新高考改革研讨会”将给您答案!


参加方式:

方式一:免费获得

填写“中小学校长生存状况调查问卷”,抽取免费名额。

方式二:报名参加

推荐 | 2017新高考改革与创新研讨会



推荐文章


独家·高考风云 | 上海市格致中学张志敏:应对新高考改革,校长没必要焦虑

两会·独家 | 张志勇:未来校长的五个评价标准(视频及文字实录)

独家 | 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刘飞:让国际“化”在教育中

独家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但我绝不仅仅是数学

独家 | 北京中学夏青峰:用信任培养创新人才

独家 | 全能校长王俊:“结构教学”,让教育真正变成一门科学

独家 | 上海教育泰斗唐盛昌:中国教育没有前进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重磅推荐)

独家 | 校长于伟:用“率性教育”保护孩子的天性

独家 | 校长李建文:教育不止是奠基未来,也要幸福当下

| 总编辑:安   飞

| 采写:王乙琨、马楚涵、郭兆晴

| 来源:校长派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