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靠企业愿景留住员工?别傻了

2017-11-27 橙红青 HRunion

员工轻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感再正常不过。漠视这点不明智,想要扭转这点更不理智。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ID:ceibs-cbr


Financial Times有篇文章讲了几件趣事:


  • 一家公司的内部网站上,CEO发布的最新业绩公告,只有8个人点赞;6楼安了一台自动售货机的告示,却有197个人点赞。


  • 询问一群白领去年公司赚了多少钱,只有一个记得,因为他的奖金与此挂钩。


  • 一位高管说她干过的最不受待见的事,是取消了一周一次的免费咖啡和高级饼干。



文章作者并没有批判大众,也没拿所谓非理性说事。恰恰相反,她认为这种反应非常理性,甚至说:“除非你能说明一份全球战略公告和一台自动售货机一样和员工息息相关,不然就没必要公布它。”


瞎说什么大实话呢!


谈“我们”就别谈梦想


很长一段时间里,“反帝反封建”之类的口号只能在当时小部分人群里引起反响,主要是学生和知识分子;“打土豪,分田地”却深得人心。再往前推,“欺我中华”事实上远不如“夺我田地”“侮我妻女”让人义愤填膺慷慨赴战场(因而死守态势下的朝廷总会散布敌方会这样那样的流言)。


朴实的利害关系才是喜闻乐见。


放到今天,行为经济学实验和实例都证明了,即便身为股东,也会为蝇头之利做伤及公司利益的事——前者是确定的、私有的、即刻的,后者是模糊的、公有的、未来的。那就更怪不了普通员工了。


有个段子说:


乾隆年间,扬州盐商饮食之精美,天下闻名。乾隆下江南时,盐商便精心烹制了一桌酒席,献给乾隆。但见乾隆毫无反应,盐商们大为诧异。于是花钱探听消息。太监说:“皇上要是喜欢上你们的菜,回到宫里要吃,我们怎么办?所以你们每道菜端上去时,我们就一律给放一大勺糖。”



在普遍的公地悲剧下,员工轻视企业的愿景、使命感再正常不过。漠视这点不明智,想要扭转这点更不理智。


当然,除了钱财和饭碗,员工也可能需要成就感、自我实现、安全感、尊重与认可、自主权与空间,甚至是早些下班回家,等等等等。这些对个人来说都可以是实在的;企业有些是可以提供的,就别浪费钱做什么文化展板了。


如果这些都不能提供,至少可以让员工的工作环境舒适、健康一些。一方面用几十块钱批来的办公椅招待员工,一方面对他们说你很重视他们,这就说不过去了。


谈梦想就别谈“我们”


难道个人没有梦想吗?有,不少人有坚实的梦想。然而天底下有几个孩子的梦想里有他们父母的位置,有几个成人的梦想里有他们配偶的位置?这都没有的话,凭什么认为个人的梦想里会有公司的位置呢?这才是真正让人悲伤的事实。


对那些有坚实的梦想的人来说,公司更是其交易对手,一旦发现“苗头”不对,立即弃之而去。不管他们有没有“狼性”,要求他们忠于公司都是可笑的。


想最大化利用他们的效能,就得找出双方的最大公约数。

比如公司力争始终站在潮流前沿,其中的个人也会始终把握最新知识;

公司定位为行业最优产品提供者,个人也能锻炼其制作能力至顶尖水平,等等等等。

所以最好的公司愿景是一则隐性的契约:你一直有达成自己目的的机会,只要我们相互支持。


确实,这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和交易。这个本质在“公司”概念诞生前就一直存在,甚至在若干年后“公司”这个形式消亡后也会一直存在。


因此,公司(直到其消亡)会越来越成为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同时这些人的结合会越来越松散、流动、多样而个性化。你不可能培养他们的梦想,只能接受他们的梦想。翻辞典构思企业文化,这种今天看来都很愚蠢的行为,将来连需求的土壤都没有了。


“我们的梦想”


“我们的梦想”听上去就像是用你的钱买你的货。企业主借用企业这个东西拒绝承认员工的欲望,把自己的欲望包装成大家的、客观的理想,鼓吹员工需要企业而不是承认自己需要他们。


“打破界限”是让上级侵入下级的空间,“离开舒适区”是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驱策员工做更大付出——都是单向的。


为此他们个个都成了表演艺术家,学习实践“现实扭曲力场”。然而,正像与乔布斯共事了25年、皮克斯动画联合创始人Ed Catmull所说:



“员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这句话会让人们感觉很好,然而领导者很少会据此调整行为、做出决定。但乔布斯会。

……


“随着时间推移,乔布斯不只对他人的感情更为敏感,也对他人在创造性工作中的价值更为认可。”


所以乔布斯成为营养别人的恒星,而表演艺术家成为吞噬别人的黑洞。



恢复个性化


网上搜“去个性化”,你会看到很多可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其实最大的几次“实验”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中:如果知道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写了什么的话,你会想到纳粹基层刽子手“平庸的恶”就是发生在“我”泯灭于“我们”之中时。良知与责任感就此消失。


“去个性化”也可以指用“你”代替“你们”。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讲授写作的课程会建议作者设想一个具体的读者,始终想着在写给TA看。讲授讲演的课程会做同样的建议,并且希望讲演者多使用“你”而非“你们”。此时不仅你的语气更适合收听,你的内容会更实在、更容易打动人。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个窍门的话,请务必记下:

如果因为疾病或受伤倒在路上时,不要向人群呼救,而是指着一个人,呼喊:“(请)帮我一把!”如果TA不出手,迅速换一个人指。这样获得救援的速度最快。


让一个人负起责任,就得让TA从“我们”中走出来,想着“我”,而前提是用“你”来指称TA,而不是“你们”。语言变化的背后是放弃自己的伪装、识别对方之个体。


本质上是人与一件事产生心理联结,或与另一个人产生心理联结,而人与群体联结的实在性让人生疑。群体愿景、群体使命感等等。


这年头,真诚其实反而会更容易一些。


你觉得怎样的员工关怀才比较符合员工的期待?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文章)

      戳“阅读原文”,查看你不容错过的HR爆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