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师|没有经典的教导,这些“大科学家”今后不会再有了!

2017-07-10 爱读经




导读

有人说:中国最后的风雅,宛然留在老一辈的科学家的身上。在科学领域里,这些人大名鼎鼎、叱咤风云,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还会写一手好文章,做出像样的旧体诗。这个群体,其基础教育都是在民国完成的,受到那时通识博雅的教育,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他们血液里还流淌着中国古典的教导,是那么温柔敦厚,这样的科学家群体,今后可能不会再有了...



文章来源:《学习博览》 作者:沈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

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005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先生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老感慨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先生亲身体验过传统教育、现代教育,也留过学,熟悉西方教育。钱学森之问提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的思考和讨论,但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问题的真正核心:


钱学森之问不是疑问,是质问。他不是不明白为什么出不了人才,不然他就不提“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了;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否定掉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而代之以低效的方式!他们这一代满怀爱国热情和民族忧患的人永远想不明白,一个国家怎么可以将人才的培养,将每个个人和整体社会的未来等闲视之?


经历过种种世变的老一辈学人几乎都曾经发出过振兴传统文化的感慨和警告,钱穆先生就说过:“我们不认识、不爱惜自己的文化,循至于无路可走,只有私人各奔前程,各走各的路。弥天漫地只是功利,只有自私,只顾眼前。”


传统教育方式的对错,其成效的优劣,值得我们平心静气地研究理论,考察实例,认真反思。为什么老一辈的学术大家、科学泰斗,皆一再呼吁要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这些科学大师,都从国学“走起”


叶企孙


我们先从叶企孙说起。


1999年,中国政府表彰两弹一星贡献突出的23位科学专家,其中19人是叶企孙的学生,两人是叶企孙学生的学生,另外两人也与叶企孙有密切的学业关系。可以说,没有叶企孙,就没有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至少可能延迟五十年或者更久。


叶先生是清华学堂第一期的学生,期曾祖于清道光年间做官,晚年精修礼学;祖父就职国子监,官至五品;父亲为举人,曾任敬业学堂校长、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伤害教育会会长。叶企孙天资聪颖,其父又从严教养,自幼便攻读经史,浸润国学,造就终生儒雅。先生不及十三岁,考入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修物理,又入哈佛大学,获物理哲学博士学位。


说到清华大学,就不能不说庚子赔款,这是我国大规模接受自然科学的开端。近现代我国为数众多的科学巨匠,都产生于他们之中。


曾国藩


庚子赔款第一期留学生中的曾昭权,乃曾国藩之曾孙。曾国藩对子弟严格教育,国学为根本。曾氏家训,历百年不衰。他规定族中子弟自幼每天读书五页纸,写字一百个,逢三逢八作一文一诗,经史子集,无不必读。曾昭权为学亦是恪守此训,他十六岁考取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


曾昭权有个叔伯弟弟叫曾昭抡,他是曾国藩二弟曾国潢的曾孙。虽是旁支,却同沐曾氏家训的余荫,从传统文化为学。其父为举人,母亲出身名门,家学功底深厚。曾昭抡十六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留学,或麻省理工大学化工博士学位。


梅贻琦


第一期另一位名声更大的学生叫梅贻琦,被尊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其父为清末秀才,他自幼熟读文史,曾言“谁背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对经史之熟悉,可见一斑。后留学美国,主修电机工程专业。


赵元任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二期的赵元任,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其父清末中举,母亲善诗词昆曲。赵元任幼承庭训,经史立学,后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获数学学士,副科修物理。在哈佛大学得哲学博士之后,回康奈尔大学教物理学。一九二〇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教授数学和物理。后又回美国任教,同时专攻语言学的研究,又成语言学大师,可谓是横跨文理,学贯中西,才华如海,学问恣肆。


竺可桢


他的第二期同学之中,有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竺可桢两岁识字,家教严格,自幼在私塾苦读。考取公费留学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主修农学,后转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


庚子赔款留学三期之后,清政府把主持留学事务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第一期的学生中,代表人物就是开头所讲的叶企孙先生。


除了庚子赔款和清华系以外,其他科学家也多有国学背景。


钱三强


中国原子能之父钱三强,就是文科家庭出身,其父钱玄同,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齐名。钱三强自幼读书,七岁被送到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文史大师们创办的孔德学校,打下了坚实的文科功底。钱三强清华毕业之后,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获博士学位。


李四光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他的学业是从私塾开始的,一直读到十四岁。后到武昌读高等小学堂,学业出众,一年后即被派日本留学,后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


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出身书香望族。父为政府高官,母为巨商之女,本人又天资聪明,所以自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他三岁即可熟背唐诗宋词,并能心算加减乘除,文理功底兼优。后公费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航空系,又转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邓稼先


导弹之父邓稼先,也是出身书香门第,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学问家邓石如的后人。其父也是文化艺术名家,在清华和北大教授哲学。邓稼先五岁入小学,父亲亲自指点,读经史文哲,基础扎实。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任教北京大学,后赴美学习,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周培源


物理学家周培源,父亲是清朝秀才。他幼承庭训,读书甚勤。后因成绩优秀,被从清华中等科选送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后,转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获理学博士学位。


吴有训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物理学巨匠吴有训,七岁入家塾,读四书五经。十二岁进学校,文史之外,兼习数理。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后选派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茅以升


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祖父是举人,镇江名士,创办《南洋官报》。他三岁受母亲启蒙,六岁读私塾,七岁进思益学堂,再入江南商业学堂。后被保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创立毛氏定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本文论及之十多位大科学家,都是读私塾出身,从国学“走起”,自幼以经史立学,夯实道德根基,并重视心智之培养,不唯一时一技之枝末是求,更不唯一直文凭和分数为务。他们都是先立定人生之大本,打下心智潜能之厚基,然后根据个人特质,结合社会需要,确定某方面专业特长为立身利世之用。


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和现代所谓理工学者的对比,不争地告诉我们:欠缺文史与潜能的培养,无根之“理工”,很难单兵突进,成为大家。


往期内容:

冉云飞:会写旧体诗的科学家群体,今后不会再有了

“死记硬背”培养出无数大师,这些年我们都错过了什么?

背诵是永恒的主题 ——一位特级语文教师透露的教学秘诀

张五常:学中文要从背诵开始

数学家苏步青: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一代建筑大家的读书回忆:学中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

赵振铎:国学需从原著读起

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不会产生大师?

背一部《孟子》,拿一尊诺贝尔奖

为何一再强调13岁前只管大量背诵

背诵的神奇力量

背诵的好处28条

儿童时期的背诵造就天才

南怀瑾先生讲述:儿童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叶嘉莹 :不求理解的背诵,是符合小孩子的天性的

不求理解的大量背诵,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责任编辑:依仁(微信号:18511288418)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18511288408(可加微信)

爱读经读书会|543250139(qq)

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