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太 十载推经——专访漯河市七旬老人李丽君老师
廿年播种,“儿童读经教育”终于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廿年耕耘,今日之世界又回荡起弦歌之音。如今文礼书院已经开学,饱读诗书的青年学子们夙夜匪懈,读经之发展已然迈向“秀实期”。(编者按:季谦先生语:“我曾把推广读经的愿景分为三阶段:第一是播种期,只是漫无目的,弥天遍野的撤种,希望种子随机而发。第二是育苖期,鼓励有信心有意愿的家长,就其种苖呵护扎根栽培之。第三是秀实期,对已积学多年满腹经纶之青少年,即所画之龙而点之以睛,期其综会贯通,调适上遂,庶几成为新一代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人才。”)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读经之前景蒸蒸日上。然而,二十年前的那第一步是何等艰难?是老前辈们各自踏出了第一步,百折不饶,才有了今天的道路,虽然这读经推广之路还不是坦途。
读经推广初期,老前辈们是如何排除万难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受命专门采访了漯河市的一位七旬老人——李丽君老师。李老师已七十二岁高龄,她是大陆最早一批跟随王财贵教授推广儿童读经教育的老前辈,是漯河市推广经典文化的第一人,也是漯河市少儿国学诵读班以及漯河国学经典读书会的创始人。她是我的前辈,更是我的恩师。
李老师的家里,其实我已经去过不止一次了,一进门就是一个简约宽敞的客厅,墙上挂了几幅出色的山水画,画里表现了学堂的陈设,还有童子读书的场景。据李老师介绍,这几幅画是她为了办读经班请她的哥哥亲自画的。
李老师的祖父曾是一名举人,因此她和哥哥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学教育,从小就读过些古书。不过,李老师和读经正式结缘,还得从她的小外孙说起。李老师退休前供职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退休后为了小外孙的教育问题,开始深入学习各种教育方法。李老师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拜在净空老法师的门下学习佛法。1997年,她有幸结识南怀瑾先生的弟子张利民老师,并在张老师的引见下结识了王财贵教授。一听闻读经教育理念,心便已折服。她亲自把女儿送去参加王教授最早在北京主办的“读经妈妈培训学习班”,自己也到全国各地参加会议和培训,学习读经教育理念。
李老师正式宣导读经是在2002年,也就是那个时候她立定了志向:不光要让自己的小外孙有经可读,还要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带动更多的人读经。当时李老师已年近六旬,可只要谈起读经来她依然是神采奕奕,不知疲倦,当然现在也是如此,所以李老师推广读经,是数年如一日,不变初心。那几年,为了更好地推动读经,李老师几乎天天与时间赛跑,白天拼命地参访学习,晚上夜以继日地研习王教授的文章。
王教授说推广读经一路势如破竹,没有任何困难,但这只是智者的超越的智慧的说法,实际上读经推广初期相当艰辛。李老师说:“那时候大陆的读经之风刚刚萌芽,并未形成气候,大家对‘经’的忌讳依然很深,所以我的宣讲常常被人当作笑话来对待,甚至有的人还嘲笑我是个傻气的老太太。”即便如此,李老师依然坚持着,她说:“推广读经,用教授的话讲,叫‘从良知而行’。”面对这样的抵触和嘲笑,李老师心念一转,想道:既然大家忌讳“经”,那就不用“读经”这个词,改用“经典诵读”“国学诵读”等大众易于接受的字眼不就好了吗,其实本质还是读经。
李老师首先带动了漯河一批文教事业的关爱者,包括后来河南省传统文化协会副主任李玉琴老师、漯河市十五中学校长王振声老师。王校长后来在全校推广读经,现在依然在坚持着,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被河南省多家媒体和教育报广泛报道。最终,李老师的推动感动了当时漯河市的市委领导干部,2002年下半年,时任漯河市市委书记刘秉旺便指示漯河市文化宣传部要高度重视儿童读经教育的成果,宣布在全市的中小学范围开展全面的少儿读经,因此,漯河市成为当时唯一一个形成读经风气的城市,并被授予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示范城市”的荣誉称号。
面对这样的成绩,李老师并不满足,因为她深知学校读经的量太小了,不足以培养大才;而且不光孩子要读经,成人也要读经,李老师心里早已有“全民读经”的意识了。有了“成人读经”的想法之后,李老师就开始了另一项推动,她到漯河的各大高校去宣导,希望利用高校的力量来影响更多的青年学子。2007年,李老师自己出资请来了王教授,教授在我的母校——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一场著名的讲座——《从良知而行》。这场演讲取得了学院领导和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李老师抓住机遇在我校举办了“漯河市大学生经典诵读启动仪式”,自此读经的风气辐射到漯河的高校里。
王教授在我校的演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之前在许昌的演讲却甚是让人辛酸,但同时又让人深深感动。李老师说,她陪着教授在许昌的一所学校演讲,最后整个会场只剩下教授和李老师两个人,但教授依然讲得激情澎湃。每次和大家谈到许昌的演讲,李老师都会忍不住落泪,她说王教授了不起,她愿意终身以王教授为师。2013年,首届读经教育高端培训在北京举办,李老师在数百名读经界同仁面前动情地说出了她多年的心声:“我一生有两位恩师,一位是佛学大德净空法师,一位就是儒学大德王财贵教授!”
2012年,李老师听闻王教授在推动“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活动,她希望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能与我校合作,到河南来举办一次“论语一百”夏令营,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是我们几个大学生却因此参加了“论语一百”,从此坚定了人生的方向。
说起李老师创办漯河市少儿国学诵读班的初衷,原本是希望我们几个立志要读经的大学生能够有个地方读书,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加入进来,并且小朋友们变化颇大。这超出预期的喜悦鼓舞了李老师,她于是发愿要办一个纯公益的读经班,希望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能够有至少二三十名儿童利用业余时间到她家里来把四书诵读满一百遍,并且达到背诵的程度。李老师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几个都替她捏了一把汗,担心这样办班恐怕很难维持下去,我们都劝李老师多少收取一点经费,但李老师一再坚持不收取任何费用,大家只得尽全力支持了!
李老师说:“现在我不是要钱,我是要人。我要谁?我要孩子。孩子来我这读书,我高兴;多一个孩子读传统文化经典,能传承文化命脉,我高兴。”“这么些年,先富起来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小康,所以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投资孩子的教育。其实人家并不一定是想占咱们便宜,只是他们希望业余学习的费用不要和学校比起来多太多。”
在开办读经班的期间,李老师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就起床,有时候晚上两点多钟才休息,一有空便反复研读王财贵教授的理论。早期请不起读经老师,便由我们几个大学生带班,后来我们陆续毕业去工作了,李老师就想了个办法让学生自己带,现在不少陪孩子一起读经的家长自愿担当起老师的责任,师资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在教学方面,李老师也是独自摸索,还自创了一套快速读经法。刚开始的带读阶段,李老师严格要求慢速领读,等到孩子们读熟了之后,就要求他们快读,规定在一个小时之内把整本《论语》读完一遍。当时的三十多个孩子,李老师几乎给每一个掐着表做了考核,不但要求快,还要求准确,如果添字、掉字、漏字或者读错了就要从头开始,这样几个月下来,班里一半的孩子都能够整篇的背诵《论语》了。
少儿国学诵读班自2012年12月正式开办,几个月时间就从最初的七八个孩子发展到四五十个,把李老师家的客厅都挤得满满的。到现在2014年初,每个周末的上午都有一百多个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漯河市郾城区文化艺术中心——读经班的新家——来读经。孩子们在这里不但学会了诵读经典,还学会了做人做事,而且学习上也有很大长进。这一百多个读经家庭的父母们笑逐颜开,也引起了整个漯河市的关注。电视媒体不约而同地赶来采访李老师,却被李老师婉拒了,她说:“孟子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没有资格当别人老师,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在我这个班里,只有一个老师,就是孔子,所以大家也不要喊我李老师,可以喊我李奶奶。”
李老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办好读经班,她曾经累得好几次腰疾发作;为了维持这个班,她节衣缩食,即使情况再困难,她也没有收取过一分钱。李老师生活十分节俭,但为了照顾孩子们,课间规定要提供水果,她独自承担了这笔费用。虽然有很多爱心人士不时送些水果来,也有家长想要交钱,却每次都被李老师婉言谢绝了。李老师用她的言传身教,默默地教育着班里的孩子们,也感动着我们。李老师这些年来推广读经的过程,也是她自己躬行经典的过程。一念及这位可爱的老人,每次我的心里都升起无限的感佩。
李老师就是这样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虽然是她第一个把读经教育引进漯河市,但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若不是在正月初八这热闹的过年时节,我坚请再四,恐怕这篇稿件也无缘面世了。
李老师以古稀之龄仍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她听说河南新乡有一位颜老师,九十高寿还在向大众讲述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便不远百里去新乡拜访颜老。路上李老师给自己鼓劲说:“颜老都九十了还在讲,我才刚刚七十出头,更应该为推广读经教育尽一份力!”
这一天,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聚一堂,看着两位老人家说起中华文化的传承来神采奕奕,顾盼生辉,我无法表达心里的感动,只想着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去追寻生命的学问呢!
李老师最喜欢说的一段话就是:“教育就是以人性开发人性的工程。要想做好教育必须要了解人性,按着人性去做教育,同时这个教育者本身也必须具有高度的人性光辉,这样才能去启发人性。而经典恰恰是启发人性的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以经典为师。”我不由想起了王教授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是不会被淹没的,因为有大德者在,这个世界就有希望!
本文刊自《读经》杂志2014年3月刊总第9期
相关阅读: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责任编辑:依仁(微信号:18511288418)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18511288408(可加微信)
爱读经读书会|543250139(qq)
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