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球一小时”的意义当在“一小时”外 | 光明网评论员

2018-03-25 光明论

与其将目光放在对熄灯一小时的围观上,从个人到企业、机构、政府,都不如去思考,如何真正利用活动的高关注度来凝聚环保共识,助力环保行动,充分挖掘其在“一小时”之外的意义。而避免“地球一小时”沦为各个城市标志性建筑在这一天的集中秀,主导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光明网评论员


3月24日晚,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鸟巢体育中心举行,北京鸟巢、水立方及深圳海岸城等全国各城市地标性建筑在20:30分熄灭灯光。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这项活动发起于2007年,今年也是该活动进入中国的第10年。但在节能与环保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的今天,“地球一小时”虽然得到了世界各地的欢迎和提倡,却也引发了争议和质疑。

这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关灯一小时真的节能吗?未必。最新的报道称,就单个家庭而言,关灯一小时节约的电能非常有限,一小时仅占一年的1/8760。就社会而言,“地球一小时”活动减少的耗电量同样微乎其微。

二是,不少人担心,“地球一小时”集体关灯的行为,是否会造成瞬时电压波动导致供电线路瘫痪,给电网造成过重的负担?但事实上,与每天早上八九点工厂开工的这一升、半夜停工这一降对电网构成的冲击相比,“地球一小时”带来电网负荷的影响非常有限,加之电网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地球一小时”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上述争议抑或是疑问的澄清说明,“地球一小时”的节能效果其实非常有限,但也不是如部分人想当然地认为会造成对电网的损害。而厘清了这些,才能真正利于我们认识到这项活动的实质意义所在。

应该说,长期以来,不少人对“地球一小时”意义的认知,是浅显乃至狭隘和功利的。“地球一小时”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并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也就是说,熄灯一小时只是形式和手段,普及环保观念,激励环保行动才是目的。



其实,所谓的争议和质疑,在本质上来说,也并不是指向对活动本身的否认,还是对活动究竟有多少效果的一种疑惑,它所对应的恰恰是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环保焦虑而这种效果,显然不能仅仅指望那一小时来实现,而是要看这一小时的标志性活动,能够带来怎样的触动和改变。

事实上,这样的环保艺术行为,与当前我们所对应的“最严环保时代”,是非常契合的。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例,它聚焦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能呼应当代严峻环境问题的议题,提出5个领域、20种具体行为方式,倡导公众积极转变,如购物自带环保袋少用塑料包装袋,不买含聚乙烯等成分的洗化品等。而这方面,目前确实是我们的环保短板所在:

媒体报道,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然而,“限塑令”实施10年,收效却甚微,“白色污染”仍然随处可见;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总共产生400亿件以上的包裹,带来超过4600万吨的快递垃圾;另外,垃圾分类迟迟难以落实……



可见,“地球一小时”的环保呼吁,之于我们,其实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其将目光放在对熄灯一小时的围观上,从个人到企业、机构、政府,都不如去思考,如何真正利用活动的高关注度来凝聚环保共识,助力环保行动,充分挖掘其在“一小时”之外的意义。而避免“地球一小时”沦为各个城市标志性建筑在这一天的集中秀,主导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更多推荐  

老年代步车让文物“活”起来流量降费

减负提高个税起征点大数据“杀熟”

返乡文红楼梦署名山寨赛事海南堵车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张扣扣案年夜饭

“扇贝跑了”space X城管撤梯案


(文章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