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夸夸群”火了:年轻人需要的,可能只是享受过程丨光明时评

李勤余 光明论 2019-08-21

其实,不管是以“夸”人为己任,还是整日把“丧”挂在嘴边,绝大多数年轻人并非如自己所说的那样,真得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而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流行表达。


李勤余丨媒体评论员


仿佛在一夜之间,我们已经被“夸夸群”团团包围了。前有复旦“夸夸群”走红网络,后有女网友被男友买来的“夸夸群”夸上了天,这个新名词和新概念不得不让我们感叹互联网生态变化之快。



所谓“夸夸群”,顾名思义,不干别的,就是夸,狠命地夸,不夸到你心跳加速、面红耳赤决不罢休。“内心有底气,会有更好的等着你!夸!”“看似慌中带急,实则稳中带皮。夸!”“敢用自己照片做头像的都好看!夸!”……夸得太猛,还真让人有些顶不住。



“夸夸群”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评论认为,这是年轻人疏解个人情绪,包括压力或其他情绪的一种方式。也有专家指出,年轻人求夸,表明他们在生活中缺少激励和支持。这些意见有一定道理,但是,“夸夸群”真得能起到放松情绪的作用吗?



我想,只要头脑还没发热,大多数人并不会把“夸夸群”里的夸赞太当回事。说“夸夸群”是无厘头搞笑也好,有策略夸张也罢,其实质还是可以用一个“假”字形容。从表面上来看,“夸夸群”里满满都是正能量,但包裹在其中的内核却是虚无。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曾经风靡互联网世界的丧文化。和“夸夸群”里极尽夸张的表达方式一样,丧文化也有自己的符号和密码:表达个体悲观的戏谑语言、文字或图画。对于刻意传播群体负面情绪的“丧”,的确需要警惕。但不难发现,不管是以“夸”人为己任,还是整日把“丧”挂在嘴边,绝大多数年轻人并非如自己所说的那样,真得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而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流行表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夸夸群”不过是信息时代消费主义的象征。消费主义,就是把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在这一文化环境中,消费已不再被看作一种手段,而是成为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就成了消费主义者所要追求的目标。所谓年轻人缺少激励以致求夸,或者缺少动力以致颓废,很多时候不过是外界的想象。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享受过程,仅此而已。


“夸夸群”的走红也带来了附加物“怼怼群”,想来它的生命力只会比前者更短暂。为何?因为从后者中能够获得的快感远比前者来得少。至于有人已经开始利用“夸夸群”谋利,实在也是不足为奇。此举不正为消费主义增添了更生动的注脚吗?只是,这并不是一笔好生意。理由很简单,“夸夸群”注定只是网络世界中的一颗流星。



既然如此,对于“夸夸群”既不必批评,也不必推崇,不妨冷静旁观,抑或尽情参与。就算“夸夸群”很快消逝了,也大可不必怅然若失,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一波又一波新兴事物会向我们袭来。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具备什么“意义”,也不在乎这些虚无的概念。它们,就是“碎片化”本身。





更多推荐

反杀案件制造业用工荒带薪情绪假公园健身

故宫火锅职场性别平权养老金结余骚扰电话

取消公摊别人家的孩子独家课外书外教市场

知网涨价赵宇见义勇为高空盲井案考研执念

豆花泼警斑海豹盗窃案上瘾聪明药色情漫画

艺人隐私豆瓣一星大战穿山甲死亡盗版电影

雏鹰农牧明星学术不端禁止贴春联特岗教师




(文章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