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无论伤寒还是中风,最典型的症状是怕冷。头痛、脉浮、发热、口渴、不怕冷的症状被定义为温病,也属于广义伤寒的一个类型。一直出汗、身体灼热的温病定义为风温。其具体症状为:脉阴阳俱浮,汗出、身体沉重、多失眠,鼾声重,说话困难。《伤寒论》主要的治法有汗法、吐法、下法。病在表,取汗法治疗,病在里,取下法治疗,吐法不常用。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中医观念中汗尿同源,汗出多,津液不足,小便量自然减少。津液的源头是胃肠里吸收的营养物质,攻下会产生直视、小便失禁的症状。火攻的方法更伤津液,或许会有惊痫、筋脉失养的症状。所以在遇到温病的症状时,无论是汗法、温针、熏烫等火攻疗法还是下法都是禁忌。《伤寒论》没有温病的治疗方剂是后世大多医家的认知,也是《伤寒论》被诟病的主要因素。实则不然,温病的治疗方式本在《伤寒论》中,只是没有具体到条辨中。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三大类。中风证用桂枝汤治疗,伤寒证用麻黄汤治疗,在《伤寒论》的条辨文字中温病证没有明确的方剂,历代经方家都觉得伤津液是温病的病因,也都有各自的治疗方法。胡希恕老师的观点:阳明篇中的“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就是温病,治疗方剂用白虎汤,有渴证就是白虎人参汤。曹颖甫老师的观点:此证初起时,可用白虎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临床实践中他的弟子用白虎汤加西洋参、生地、犀角治疗。姜佐景老师的观点:葛根汤是治疗温病的方剂。(在葛根汤的条辨中会详细解释)唐容川老师的观点:《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太阳病初起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即是温病。可用麻杏甘石汤治疗。如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切不可用辛温以发汗。太阳病中有温病,误治可以变成风温。由此可见,经方治疗温病的思路以补津液为核心,禁用发汗、火攻、攻下的治疗方式,防止津液再伤,只不过实际治疗中方剂有所不同而已。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