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考商业会议公司的转型

楚有才 会议圈 2023-06-30

根据热点开发议题和话题,自己策划,招商运营,经营会议,吸引赞助商演讲和听众参会的商业模式就是commercial conference company,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业会议公司。这类公司的特点是冠以商务咨询公司的名称,因此从名称上讲,貌似并不是MICE公司。

 

另外,从岗位职责设置上,商业会议公司的会议策划者不叫meeting planner,而叫conference producer (类似于制片人,挖掘题材,寻找商业赞助,把会议当做一个产品实现商业化),尽管有些交集,但核心职责meeting planner还是有很多的区别。此外,商业会议公司的其他岗位也与MICE公司不一样,在次不表。

 

Conference producer的能力偏重商业化的市场洞察力和运作能力,也就是根据市场调研策划议题可行性,招商引资,盈亏平衡的能力。而meeting planner更侧重会议的项目管理,其策划是围绕会议运营本身,至于会议盈亏并不一定负责,因为这个会议活动很可能是客户的会议。

 

Commercial conference和conference producer具有浓厚的英式风格。

 

我们不妨看看英富曼招聘Producer的岗位说明来看看职责:

 

这些年,我身边的不少商业会议公司的producer本身面临着转行、转型、转业的比较多,而商业会议公司本身也面临着混业经营的趋势,比如也承接MICE活动,也做培训,不一而足。总体而言,与10年前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那么,商业会议公司当天面临的主要竞争格局是什么呢?


1.     学习和社交的模式已经改变

移动学习的崛起,线上商业社群层出不穷,也会分流那些通过传统通过开会学习新东西的人的需求。如今躺在床上,打开APP,即便再专业的知识,平均不超过500元,还包年,更有众多免费还发文凭的“慕课”。因此,如今参加商业会议的时间成本确实很大,一天的会议,如果要出差,可能要耽误2-3天时间,更何况还需要付费参会呢。

 

另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得不小觑朋友圈的力量,二度理论(即要认识任何人,中间不超过2个人就可以找得到,比传统线下的推荐需要平均6个人的六度更高效)很实用,我也经常主动推荐,被引荐,要求勾搭。如果纯属要去认识人的角度看,微信比参会要高效。

 

所以,在信息过载,知识过载的时代,如何构建过滤器?传统的线下会议,传统的信息和知识分享模式在移动时代已经比较低效了(每个人每天有好几个小时在手机上度过的)。

 

2.     来自展览公司的冲击

专业性的行业展会公司(trade show organizer)最近10年来纷纷意识到了会议的重要性,依托自己的核心展览(展商和观众资源),把展商转变为赞助商,把参会专业观众和买家作为主要的参会听众。比如上海的恒进展览,依托AMTS汽车制造装备展开发了AMC系列汽车制造会议,顶峰时期AMC会议的影响力还超过了展会。越来越多展览公司开始做会议,保增长是一个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展览公司注重会议和展览联动(现在是动真格的了),比如万耀企龙已经开始注重这个模式,甚至合资成立了商业会议和服务公司。

 

尽管,坦然而言,展览出身的会议有其局限性,在行业洞察研究方面不如商业会议公司(商业公司有固定的研发,有一群人研究某一个市场,其专注度要高于展览,因为研究热点是他的命根子)。但是展览企业自身由于在某一行业有比较强的垂直整合能力和规模效应,再加上展会品牌的带动,导流,可以弥补自身会议的缺陷。尽管就单体会议的绝对值营收而言,展会企业的会议不如商业会议公司,但越来越多的展会企业会分食商业会议市场。因为展会中的会议本身就是为展会服务的,所以,展商参展同期,可以参展,参会,商务社交、约见客户、走亲访友,时间利用率很高效。所以展中会没办法脱离展览,脱离展览就是无本之木。而商业会议公司没有自身的品牌展(也没有意识到培育自己的自主展览)导流,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3.     来自政府会议的挑战

最近2年,各级政府办起了大会,规格越来越高。为了扶持战略新兴产业,让其落地、开花、结果,因此本质上讲,政府办会是不考虑营收的,而是考虑产业效应和产业落地。。政府对于举办行业大会的力度是不遗余力。现在政府办大会已经进入2.0阶段,表现在紧迫感(因为经济下滑逼近6%甚至是6以下是硬趋势,全球政治格局出现保守倾向,这是紧迫感),此时政府办会就要上要上升到宣扬政府的核心价值观、产业观、保增长、转型升级的高度,下要下延续到产业落地(即,会议结束后有没有签单,落户入驻,孵化等等)。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产业、智能制造,几乎所有的热点产业,政府都全面进击。2.0阶段还表现在政府热衷于1+X模式,比如一个展,一个主论坛,一个竞赛,一系列分论坛等等,政府也在与时俱进。

 

在这种背景下,商业会议在信任背书,财政实力,动员能力和对嘉宾的号召力方面,与政府无法匹敌。此时,对于传统追热点策划会议的商业公司而言,就不得不面临挑战。

 

以上其实还是外因,内因是什么呢?

本质上还是商业会议公司模式没有革新。还是聚焦于几个产业,每年寻找热点,寻找话题,拉赞助,买门票,模式很单一,而这一模式引入中国,已经延续了快20年了。因此,如果商业会议公司还是聚焦多个产业,必然学习曲线就很长,且专注度不可能身深,更要命的是,对人才要求还特别高,且培养人才周期特别长(看看前面提到的producer那都是人精啊),好不容易培养一个独挡一面的producer,如果激励机制不充分,经营理念不合,一有外部变化,很可能自立门户了,因为会议模式很容易复制。

 

我认为,商业会议要摆脱模式单一的特点,再好的话题存在10年容易,存在1代人很难,当成事业就更难。因此,首先我们要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谁?我们是做商业会议的吗?还是我们成就我们用户和客户在商业知识和社交上的成功,而会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把目的当做了手段就是本末倒置。

 

硅谷传奇人物蒂姆.奥莱利自1978年就创办了O’Reilly 传媒集团,奥莱利传媒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机图书出版商,其电子书业务比 Kindle 早问世了20多年;奥莱利传媒创办了第一个商业网站GNN;创立的Make杂志,使得奥莱利传媒成为 DIY 革命及创客运动的主要先锋;此外,奥莱利传媒很早便提供了在线学习平台,还多次举办过全球瞩目的各类技术主题峰会。奥莱利本人也是非会议的鼻祖 Foo Camp 的发起人。(这段介绍引自网络)

蒂姆.奥莱利几十年来只干一件事情,那就是传播开源计算的理念和技能,他的核心业务就是“通过传播创新者的知识而干煸世界”,这既是业务,也是使命,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围绕这个目的,他只干三件事:传统出版——会议——在线出版(课程),围绕一个特定的领域,激活其他三个业务。至今也没有说是被谁来颠覆。他从来没有标榜自己的O2O和数字化的热门概念,因为他早就这么干了。

 

蒂姆奥莱利在他的新书《未来地图》(第64页)这样自评自己的竞争力:

  • 知道什么是酷炫和重要的,然后把它传播开来;

  • 识别有影响力的早期用户(我有时把他们称作头号极客),然后充分利用他们的专长;

  • 减少学习曲线,提高信息的深度和质量;

  • 与客户以及对我们的业务有重大影响的人建立直接联系;

  • 打造一家帮助人们认识到其工作会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企业及文化。

其实,除了上述他所说的之外,他乐于分享,愿意改变,比如与战略咨询公司BEAM inc.合作,梳理自己的业务模式,他构建了直接互动的社群,他爱他的专业,爱他的粉丝们。感兴趣的上他的网站看看。我觉得,这样把一个领域当做终身事业来做,就不会受限于追求热点话题的单一模式。他构建的竞争力同样适用于包括商业会议公司的大多数企业,因此他构建了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普适性的未来地图。

 

总结一下,商业会议公司当今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模式的创新,更重的是使命的创新,您热爱什么,值得与您的客户分享什么,愿意帮助他们实现什么?他们的成功能否为您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唯有定义purpose和meaning,才能吸引有共同价值和追求的人,而不是吸引追求快速复制会议的人。

 

作为一个producer,本质上就是伴随着一个行业而成长,并以这个行业人的需求为核心,比如,这一行的初入行者要学习,就要有专业书要看,这就产生了出版业务,有出版还不行,还要有培训,培训必须是线上线下结合,因为隐形知识和智慧只能通过线下培训和交流快速获得,因此线下课堂永远存在。这个行业的人到了一定程度,要谋求企业发展,因此诞生了行业会议的需求,当这一行的人做到了CEO,还会诞生投融资的需求,这就产生了更高级的商务需求、咨询需求、产业并购的需求。所以,看看36氪这样的媒体,不得不开始做创业孵化,培训,创客空间运营服务,就是随着客户需求而培育新业务。

 

Producer如导演,由于学习曲线很长,因此正如电影的导演只能导好一类影片,比如卡梅隆擅长科幻片,李安擅长演艺不伦之恋。一名会议的producer不能行行都精通,行行都懂。任何行业都存在学习、交流、培训、孵化、投融资、转型发展的需求,会议只是其中一个手段而已,但有会还不行,还有案例库,培训,展会,评奖,评估,咨询服务,出版服务,媒体服务,必须多渠道的构建自己在某一个行业的品牌标签。

 

蒂姆.奥莱利在他的书中说,“创新者的所作所为,大多出于热爱和好奇,而非获取财富。并不是因为创新企业家遇到风险资本家,然后新兴行业就诞生了,而是因为一些人醉心于那个看似不可能的未来。”引申来说,并不是因为一个优秀的Producer和主办方发掘了一个潜在的行业热点,组织了一群人,一个行业会议就诞生了,而是因为一些人醉心于那个还不完美的行业——会议始终是追随并服务某一产业中的一群人的成长性需求而成长的(那些爱学习、爱社交、爱分享、追求进步和创新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分布在行业中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不是因为企业要卖产品卖服务而诞生了会议。因此,5年后行业人耳边的热门话题,作为会议人现在就要预料得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