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比赛中意气风发 请看民政青年新闻人述说“为民爱民”情怀的青春范儿
十位民政青年新闻人,十种不同体验。
喜欢哪个讲演,记得在文末投票(⊙o⊙)哦!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展示民政青年新闻工作者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青年人干事创业的活力。
中国社会报社于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青年干部演讲比赛”,报社的青年人结合亲身经历,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如何用新闻力量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做出思考、亮出风采、展现个性,发出青年一代的声音。本期选登部分演讲稿,与大家分享。
从红船初心到青年使命
财务结算部 盖文娇
翻开百年中国长卷,历史的追光始终追随着一叶红船。
1921年7月,南湖烟雨朦胧,世界风云变幻。一群心系天下的年轻人将青春与热血融入信仰,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南湖的小游船,他们有勇有谋,不惧搜查围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红船这个名字因而永载中国革命史册。从南湖起航到奋楫金沙江,从四渡赤水到饮马长江,从引领改革潮到引航中国梦,红船劈波斩浪,改变了中华民族的走向和亿万中国人民的命运。如水拍云崖,如月涌江流。96载秋冬春夏流过,上海石库门中的点点灯光如今已是照亮中华大地的万丈光芒,南湖上的小小游船已成为宏伟改革中的巍巍巨轮,曾经是中国300个政治团体之一的中国共产党,早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党。
风物犹在,换了人间。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密码。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熠熠生辉的党徽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字字千钧:“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红船精神由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气质凝结而成,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而来,它紧紧凝聚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他们完成着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信仰、力量和担当汇聚成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今,更多的青年在红船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奔行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大道上。在我们民政系统中同样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用点滴小事成就大爱无疆。
江苏南京,2018年初大雪袭城,一位老人突发急症倒在路上,一个年轻姑娘路过,不顾老人口中异物,跪下来做人工呼吸,事后却消失在茫茫人海。时隔一周,我们才知道,这个好心的姑娘叫周慧娟,是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的护士,1982年出生的她已经从业12年了。河南安阳,37岁的救助管理站站长许帅,生前为救助流浪乞讨者积劳成疾,重病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将信念镌刻于心,用品行感动生命。北京大兴,80后的卫艳茹在殡仪馆礼仪组一干就是9年,她苦练内功,提升服务本领,把为生命送行的职业当成敬畏生命的舞台,用真情投入抚慰家属心灵。他们,有责任,有担当,愿奉献,实践着当代青年宝贵的精神品质,成为社会中最温暖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现如今,党和国家已经走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这个新时代的中坚力量,上一个五年我辈青年见证了中国速度、中国高度和中国深度,下一个五年我们将携手共进,砥砺前行,赓续“红船精神”,在传承中践行使命,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更多的五年,更美丽绚烂的中国梦,将由你、我和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千千万万中国青年一同编织。此时此刻我又想起崔卫平老师的那句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以己之行 传递真善
《中国禁毒报》编辑部 张世华
说到西藏,你会想到什么?
蔚蓝的天空、干净的空气、温暖的阳光还是淳朴的民风?
很多人都喜欢西藏,喜欢那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喜欢似乎伸手就可触碰的天空。但就我而言,对西藏的情感就是一种——心疼。
故事发生在2015年8月,当时还在公益组织工作的我跟随北京儿童医院医疗团队来到西藏,为当地的孩子们进行免费视力筛查。在布达拉宫广场,一个名叫多吉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阳光帅气,但是眼睛里透露着些许浑浊,他告诉我说自己讨厌拉萨的太阳,不远处的布达拉宫,在他眼中是灰色的。通过交谈才知道,他患了白内障。
后来在牧区,我又接触到5岁就学习闭着眼睛做饭的小女孩达瓦,她说妈妈告诉她自己的眼睛以后注定会看不见。她拉着我的手自豪地向我介绍:“从门口到桌子这6步,从桌子到厨房11步,我早就学会了。”而她可爱的妹妹也逃不过这种命运。在拉萨海淀小学做视力筛查时,8岁的南江为了不让年迈的奶奶担心,自己眼睛明明看不清楚,却硬是不说,靠记忆背下了视力表……
看着这些孩子,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是心底的一种疼惜、疼痛,甚至是略微愤怒的感觉,高强度的紫外线剥夺了藏区孩子们拥有光明的权利,难道我们就要听之任之,任凭这些不幸发生吗?不,这些藏区孩子也应该享有最基本的健康权。后来,我所在的公益基金会联合几家公益组织发起众筹,为藏区患眼疾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手术,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医疗团分赴青海、贵州等高海拔地区义诊,并向当地人传播爱眼护眼常识。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们一样健康,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们一样幸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让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剥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为了他们生活得更好,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在闲暇时间,我常常走进大山,为山里的孩子们设计一堂趣味十足的文化课;我也会去到太阳村,跟服刑人员子女开心地做游戏。2016年12月,我还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对云南的一个小男孩进行月捐,维系他日常的生活开支。有时候,他会给我寄张明信片,跟我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在学习、生活方面取得的进步,或者给我寄一份成绩单,说自己语文学得不好,上课总是走神……尽管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的样子,但是我知道在遥远的大山那头,有了我的一份牵挂。
2017年初,我入职报社,正式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从公益人到媒体人,不管岗位和角色如何变化,求真、向善的初心始终不变。在我看来,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真善,便是深入基层,用客观、真实的笔触去宣扬、去讲述。
于是,我会走进强制隔离戒毒所,探访高墙内的生活,深度挖掘他们吸毒背后的故事;也会走进社区戒毒康复站,深刻体会禁毒社工挽救失足者的艰辛与不易。
2017年11月15日,我走进山西新康监狱采访特管监区的狱医张广军。张广军说,她这辈子只干一件事,那就是看病,她的病人很特殊,都是患有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疾病的服刑人员。早上8点,我上交手机,跟随张广军进入监狱内部、查房、看病、谈心、应对突发事故,这对张广军来说都是常态。晚上8点,走出监狱大门的一瞬间,我不禁感叹:太压抑了,多么危险啊!而张广军笑着说:“这是我的工作,我都已经习惯了。”接下来,我又采访了张广军的家人、同事、接受张广军救治的服刑人员。最后,我执笔写下《抗艾战场上书写道义和担当》一文,对张广军的抗艾事迹进行全面报道,让读者了解监狱人民警察的坚守,呼吁大家放下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偏见。
筑梦青春,不负新时代;以己之行,传递真善美。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立足岗位,常怀向善之心,以青年人应有的饱满激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讲好中国故事 做新时代的记录者
采编三部 周亮
2016年12月,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邀请,我回到了冰天雪地的大西北,采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进展情况。之所以用“回”这个词,是因为,我本身就是新疆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但这一次采访,带我认识了与过往印象中不一样的家乡。
在10多天的采访中,我走访了博尔塔拉、克拉玛依、吐鲁番、喀什和乌鲁木齐,与各地民政局工作人员、一线地名普查员深入交流。沿着新疆民政人地名普查的足迹,走了不到他们行程百万分之一的路,但这足以让我重新审视这片广阔而多彩的土地。
新疆地名用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大的时代意义,向我展示了一个从历史长河的古丝绸之路中款款走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焕发勃勃生机的大美新新疆。
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阿拉山口市。2010年,我到访过这个边陲重地。那时候,阿拉山口还没有设市,仅仅是一个陆路口岸,距离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也就从北京西二环到东四环那么远。整个阿拉山口口岸区域内最高的建筑是4层的出入境大厅。那里自然环境恶劣,一年中有300多天刮着八级以上大风,所以所有的建筑物都门窗紧闭,路上更是人烟稀少。整个口岸回荡着火车行驶的“哐哧哐哧”、中外铁路换轨的“铛铛”、以及大风过境孤苦狼嚎的风声,那副场景特别像西部大漠电影里的边陲。没有生气,也没有活力。
而仅仅6年后,我采访地名普查再次来到阿拉山口时,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在行政区划上由一个口岸变成了阿拉山口市,更有了一个拥有4万人口、300多条地名信息的城市真正该有的样子,一个进出口货运总量达1400万吨、进出口总值达450多亿美元的口岸真正该有的样子。这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带给阿拉山口,甚至带给新疆的改变。
当我看到一趟趟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缓缓驶出国门时,当我听说中国的货物从新疆喀什运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出海时,当我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讲话时,心中迸发出了深切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来自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彰显的大国责任、来自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彰显的大国智慧,更来自于我的心底——能够身为一名记者,从民政的微观角度,见证并记录这个国家的新时代。
记者,是与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人,因为他们见证着社会前行的每一次跨越,记录着时代变迁的每一个节点。迈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将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70华诞,拥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历史时刻。这是国家发展的坐标,也是新闻人的舞台。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描绘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改变,去诉说百年大党不变的赤子之心,去讲述个人改变命运的奋斗故事,去书写13亿人民胼手胝足实现中国梦的动人诗篇……
有人说,“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灵感”。记录新时代民政工作,更需要新闻工作者到田间地头去、到基层去。只有到了基层,才能听到民政工作者的心里话,才能与老百姓贴得更近。只有“接地气”,写出来的稿子才会冒热气、有灵气,才能在生动的实践中体察新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汲取正能量,记录好、讲述好“中国故事”“民政故事”,展现出新时代记者的职业荣光。
养老情 中国梦
养老产业周刊 张 婷
2007年,有位老人得了脑溢血,她的右侧身体再也没了知觉。她的儿子把她接回家中,悉心照料。老人的儿子是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每天除了备课、上课,其他时间几乎都泡在家里:早起给老人端屎端尿,帮老人刷牙洗脸;吃饭的时候,他把蔬菜和肉切成小丁,方便老人咀嚼;练字的时候,他把老人扶到阳台上,让她晒晒太阳,看看风景;有应酬的时候,他回家从来不会超过七点,别人都说他惧内,其实他是怕回去晚了“老娘着急”……就这样,一晃就是十多年。很多人都说,老年人一旦得了脑溢血,可能也就剩两三年的时间了,但到现在为止,老人的身体从没出过其他问题。这个老人是我的奶奶,她的儿子,是我的爸爸。
几年前,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条公益广告,看得我泪流满面。有位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脑中的橡皮擦擦去了他很多的记忆,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成了陌生人。但是有次吃饭,他看盘中剩了几个饺子,他就用手把饺子装进了口袋,儿子赶忙拉住老人说:“爸,你这是干什么呢!”老人颤抖着双唇说:“我……我儿子爱吃这个……”相信大家对这条广告都不陌生,这是央视推出的关爱阿尔茨海默病系列广告,叫《爸爸一直记得爱你》。从这时候起,我知道了阿尔茨海默症,也是从这个广告开始,央视相继推出了《为爱正名》《只要还能记得爱》《被遗忘的时光》等一系列公益广告和专题片,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知道、认识、了解了阿尔茨海默症,也为患病的老人们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去年5月,我结识了一位老人,她是一家养老护理院的院长,她的护理院里,住着96位失能失智的老人。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她和丈夫把家搬到了护理院里,还把妹妹妹夫叫过来帮忙;她不怎么看电视,不会打麻将、扑克,甚至没有节假日,一心都扑在为老人服务上……有人问她,这么辛苦图什么?她说:“老人们年轻的时候,做了那么多贡献,如今他们老了、病了,我们要管他们,毕竟谁都会有变老的那天。”这位老人,名叫易连军,十九大代表。有人说,你都是十九大代表了,不用这么辛苦。她说:“我得对得起这个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专门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简简单单43个字,道出了各级政府、各类养老机构、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们描绘的大国愿景,也是每个公民的“中国梦”。
这个梦想里,包含了许多像我父亲一样孝顺的儿女,包含了许多向央视一样传播养老敬老孝老优良传统的媒体,包含了许多像易连军一样无私奉献的养老服务人,正是他们的付出,中国2.4亿多老人,才能生活的更加舒心、更加安心、更加有尊严。有人问,在这个中国梦里,你能做什么?
作为一名记者,我可以用一杆笔,一篇文章,向老年人传递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知道国家的养老惠老政策;让大家知道更多个“易连军”在默默为老人不遗余力地付出;让社会更了解老人、包容老人、尊重老人,呼唤起每个人心底的那份善良。
“养老、孝老、敬老”,不只是一句句口号,也不是一个个被印在纸张上的文字,它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的精神组成的,我们挖掘着,记录着,并把这些精神真实地传递出去。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奋笔疾书,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一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要讲好他们的故事
殡葬周刊 朱婕妤
2年前,我采访过一位遗体整容师,从业14年,他为近5万位逝者提供过整容服务。采访的前一天下午,他正在为因交通事故死亡的逝者修复面容,历经8个小时,他终于在凌晨5点完成了工作。腰也酸了,腿也痛了,当逝者的家属见到如同正在安睡的亲人时,紧握住他的手不停地致谢。他一夜的疲惫一扫而空,感到很欣慰。他是山东省济南市莲花山殡仪馆遗体防腐整容技师毕爱胜。
去年,我遇见一个人,是一位殡葬礼仪师, 90后女生。她曾经是一名护士,迎接过很多小生命。我问她为什么会选择殡葬礼仪师这个行业?她说缘于一场亲友的告别会,当时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职业,感觉很神圣。这份职业让她屡屡见证贯穿生命始终的情意,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她叫姚星,是安徽省合肥市殡仪馆人本礼仪团队的一名殡葬礼仪师,每天早晨5点起床、洗漱、化妆,6点准时到达殡仪馆,开始主持。而在每场告别仪式开始前,她早已在台下进行了无数次练习。让逝者安然地离去,让生者的心灵得以慰藉,每一位殡葬礼仪师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我还报道过全国首届遗体火化师职业技能竞赛,采访了来自全国26个省54名火化师。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家对我说,社会对殡葬职业还缺乏理解,还有一些误解。其中,从事火化工作达14年、广州市殡仪馆的火化师刘志松对我说:“对于社会偏见,我们自己能够坦然面对,受再多委屈都不怕,但我们的孩子却受到了影响。因为忌讳我的职业,邻居家的孩子会对我们的孩子说,不要跟他一起玩。孩子是天真的,很困惑,问‘他们为什么不跟我玩?’。这一点,我对孩子是愧疚的。”
我今天所说的这些人、这些事,都是来自民政殡葬一线工作者的真实故事。他们是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的一个劳动者群体。作为一名民政新闻工作者,我一直在近距离聆听、观察、讲述他们的故事。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殡葬行业同样也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指导、谋划新时代的殡葬工作。我还记得聆听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的那个上午,总书记说:“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当听到“老有所养”时,我们想,会不会接下来是“逝有所安”?殡葬工作还没有被直白地写进十九大报告,但作为民生民政工作的一项,十九大已经作了全面部署。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对优质殡葬服务的需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去报道殡葬事业,这是我们朴素的理解。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1980年,面对除旧布新的中国,诗人艾青借用春天万物复萌,说明“解放了的思想”所造就的时代洪流。今天,在中国大地,我们再次感受到新时代的力量,一种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指导的新实践产生的磅礴之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更加任重道远。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我们要讲述更多中国故事、民生民政故事,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造新业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民政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为有前面所讲述的优秀的、坚韧的殡葬从业者,我相信,人民贯穿生命始终的美好生活需要都会得到满足,我们将发掘更多为生命服务的一线殡葬工作者默默付出、迈向新征程的故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路上,有我们每个人迈出的坚实步履。我相信,明天会更为美好!
在民政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绽放青春的华彩
第三采编部 张 昕
你是一个预言,划出人类理想的轨迹;
你是一颗火种,点燃这片神奇的土地;
你是一面旗帜,指引我们胜利的道路……
历史不会忘记,2017年10月,这个月的18日-24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7天,是震动世界的7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回顾建党96周年的风雨历程,历次党代会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都关乎党和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党的十九大,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征程至关重要。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告别民族存亡的巨大威胁,新一代建设者的任务已不再是救危亡而是谋兴旺,我们要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葆民族凝聚力,需要我们满足全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大化,保持利益的最大一致性。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在十八届一中全会的常委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教导我们牢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的梦想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清清楚楚,“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这是一种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对人民福祉的热切关注,倾注于字里行间: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以往提法的基础上增加对“幼”和“弱”的关怀,使民生保障覆盖每个人生命全周期的重要方面。而这,正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地方,因为我们的事业,民政工作的宗旨就是为民、爱民。
当人民遭受自然灾害之时,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当百姓挣扎在生存线上之时,是民政部门主动行动,尽职尽责,为他们兜住“最后一道防线”;当老弱孤残需要陷入困境、需要帮助之时,还是民政人默默奉献,为他们送上关爱。作为民政工作者,更有机会在为民谋利的伟大实践中升华自己的价值。周国知、谭竹青、许帅、刘德芬……党和政府不会忘记这些名字,人民不会忘记这些名字,全体民政工作者不会忘记这些名字,困难群众更不会忘记这些名字。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民政人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解困,在民政事业中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的亲切关怀。他们是时代的孺子牛,他们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事的先进事迹,他们的品德和情操时刻激励着我们。激励我们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去了解社情民意;激励我们做一个心诚的人,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激励我们做一个心善的人,殚精竭虑帮群众解决困难;激励我们做一个心细的人,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要求的细微差别与点滴变化。“去民之患,如除心腹之疾”在平凡中见伟大,这是民政人的崇高职责和应尽的本分。
作为一名民政战线上的新闻工作者,宣传先进人物,我们最先被感动。每次对典型人物和事迹的报道,既是我们的工作任务,又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今后,我将更加牢记责任和使命,面向人民、面向基层,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为努力谱写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新篇章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也为新时期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青年强则国家强,在这个热情奔放的五月,在这个属于青年人的日子里,我们如此清晰地扣到时代那强劲的脉搏,你能感觉到其中奔涌的几近炽热的血液,那是民族的灵魂,那是时代的精神,那时历史赋予我们青年民政人的光荣责任。我们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民政的历史使命谁来完成?谁来接过为民谋福利的重担?”请大声回答——我们!
民政人永远在路上
社会活动部 李 栋
我们已经在很多场合看到过党的十九大主题。印象最深的可能是这8个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不断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根本动力又是什么?习总书记告诉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我认为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记录伟大新时代。
作为一个民政事业参与者、建设者,这就注定我们民政记者要比一般新闻人深入得更彻底,了解得更透彻。我们真正关注到那些困难群体的生活实际,才能报导出更具价值的新闻信息,才能为民政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民政事业的重心在基层,基层民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从去年4月开始,由民政部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组成的32个工作组,160多名干部职工,行程10万多公里,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基层调研。这是我们报社报导的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建设第一阶段蹲点调研的信息。
这众多的信息只说明了一个重点:我党对基层工作异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次旨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行动,一是在践行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二是充分体现出民政人“为民爱民”的工作理念与大爱情怀。
去年11月2日,民政部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黄树贤部长提出,要全面学习准确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11月中旬,民政部党组再次选派32个工作组,分赴全国各地,向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包括今年年初结束的民政部直属机关800人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这充分表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民政部及其直属机关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任务。其实包括此次演讲活动在内,也是报社上下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益之举。
我的同事们分享了很多他们在采访途中、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们分明可以觉察到这样一句话:为了一份责任,永远在路上。这份责任不仅体现在行程当中,也体现在心理层面。这,就是民政人的日常,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读者读到真实有趣有料的新闻,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记录者。
作为一名民政新闻工作者,我们深知,民政工作面对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民政人要让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需要无数民政人执着坚守和无私付出的,就像那一个又一个最美基层民政人与时代楷模那样。
在民政战线上尽心竭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做好党的新闻工作者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民政人,永远在路上。
大爱无疆 皆汇于一丝一缕
《中国禁毒报》编辑部 李施霆
作为《中国禁毒报》的一名采编人员,从事禁毒宣传工作以来,我接触最多的就是警察、吸毒者和社会工作者。每当我和他们面对面,听他们讲述坎坷经历的时候,每当目睹泪水划过他们的脸庞,我都会被一种无力感所笼罩。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吸毒者,他曾经是名军人,记得在戒毒所见到他的时候,他依旧挺拔而庄严,眼神炯炯。但是说起这一段吸毒的经历,他却难以自抑,抓住自己的头发恸哭起来。那一刻,我不想做一个道德上的审视者,我想给他一个温暖地拥抱。我想成为一个超人,能瞬间治愈他的毒瘾,铺平他回家的路,让他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是我能做的,唯有在笔记本上记录下隐去姓名的他所经历的一切,给这冰冷铁窗之外的人们,提供一点有益的警示,让他的迷失和悔悟能多一些意义。
我也见过这样一个社工,他与我见面时非常地沮丧和疲惫,他说他的个案复吸了,他为了这个个案付出了很多,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数九寒天,酷暑难耐,他一遍遍去敲门,换来的是一个个白眼,他不顾及家人的劝阻和社会观念的鄙夷,终于融化坚冰,获得信任。然后一点点重树吸毒者的信心,替他解决一次次的困难,帮他申请低保,替他安排孩子上学,不断地把他从毒品的魔障中挣脱出来。但是,这个个案却又复吸了,对他来讲,就像看着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完工之前被打成了碎片,无法黏合,无能为力。在那一瞬间,我想成为一个超人,安慰他的心中的失望,抚平心中的委屈和创伤,让他露出笑脸,和他的个案一起迈向圆满的终点。但是我能做的,只是在关上录音笔之后,在深夜的书桌前把他的故事变成铅字,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社工群体的贡献,让我们更加理解他们的付出与不易,给他们以点滴的安慰,让他流下的泪水能浇灌更多的希望。
我还曾采访过一位民警,他在基层摸爬滚打几十年,办过大大小小数十起毒品案件,他说,“我最怕的就是过年。”因为别人都期待着过年可以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他却只能在一线坚守,换来的是家人的不解和抱怨。然而,家人的不解抱怨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弥合,但是战友的离去却永难释怀。他告诉我,过年的时候,警队值班也会团年,会为那些提前离开的战友摆上一副碗筷,他们不能喝酒,但他们的酒杯都会被斟满,让他们好好歇歇,享受哪怕一点点的年味,说完,他潸然泪下,却听不见啼泣的声音。我知道他很坚强,不愿意流露自己的软弱。在那一刹那,我想成为一个超人,替他们干完所有的工作,抓住那些狡猾的毒贩,把他们绳之以法,我更想替他离开的战友挡住那颗罪恶的子弹,让他们能和家人共度团圆夜,而不是阴阳两隔,生死两茫茫。但是我能做的,只能真实记录他所经历的风霜雨雪和艰难困苦,让更多的人体会缉毒警察真实的一面,让这个群体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得到更多的支持与肯定,让他们流下的鲜血能染红我们的心田,让他们尝尽的苦难能被我们铭记永远。
我时常问自己,我还可以做些什么,我对他们有什么用呢?我们怎样才能从这些繁琐而重复的工作当中寻求存在的意义呢?这样的困惑始终在我心中萦绕,我一路追寻问题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我在十九大报告中读到,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去实现目标时,豁然开朗。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项事业中的一小部分,个人的力量不能左右全局,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坚持始终,点滴积累,跬步前行,就一定能汇成奔涌而进的洪流和气势磅礴的力量。我深知,我和同事们的点滴努力都汇入了国家禁毒事业的洪流,我希望我与采访对象的每一次对话,每一篇报道,都可以在他们心灵的天空划过一道光,留下一丝温暖。
我记得,在离开戒毒所之后很久,那位吸毒人员打电话给我,说他已经解除了强制隔离戒毒,希望把他的故事讲给我听;我也记得,那位社工把《中国禁毒报》微信公众号发出去的每一条内容都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和他的朋友们骄傲地介绍,有人替他们说话,有人能看见他们;我还记得,在我的采访当中,更多的民警急迫地让我去观察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这个看上去神秘的圈子,理解他们的辛劳。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虽然个人的付出只是点滴的沙粒,虽然我永远不能成为力挽狂澜的超人,但我能够奉献出力所能及的燎原的星火,我骄傲于我为之应尽的责任,付出的汗水,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每个人都是超人,也都是自己的英雄。
初心有爱 民政人负爱前行
采编二部 祝 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一党的十九大的主题,高度凝练地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
这一主题之所以令笔者印象深刻,除了主题本身有高度、有深度、接地气、有共鸣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位基层民政人对于主题中“初心”的独特见解——初心就是爱心。
初心就是爱心
这位民政人名叫塔斯很·阿则义,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新地乡的一名民政专干。2017年11月,笔者参加民政部机关集中调研工作,到新疆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在谈及对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时,塔斯很·阿则义述说了他对初心的理解:“在他看来,民政人的初心就是爱心!”
他举了例子。在低保核查的过程中,会遇到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眼下生活确实也很窘迫的困难群众。此时,如果只是生硬地执行政策,很容易发生冲击道德底线的事情。
对于此类情况,有爱心的民政人会在讲清楚低保政策的同时,帮临时遇困的困难群众办理临时救助,作为过度。如此一来,惠民政策既能精准落地,困难群众的生活也都能得到保障。
所以,笔者以为,塔斯很·阿则义“初心就是爱心”的认识,可以理解为初心里有爱心 ,即“初心有爱”。而初心有爱在笔者看来,就是让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爱民的情谊。只有初心有爱的民政人,才能将惠民政策落实得有力度有温度。
初心有爱的民政人
殊不知,初心有爱这一点在很多基层民政人身上都有体现。
2017年4月-6月笔者参加了民政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蹲点工作。在蹲点的32天里先后走到了新疆的9个地(州、市)、18个县。其间,见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基层民政人,他们的工作都非常值得肯定。究其原因,归结于他们都在原原本本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并且真正做到了初心有爱。
在我蹲点的吉木萨尔县,我结识了另一位民政专干,她叫巴哈义古丽。她在从事民政工作之初,就在工作之余,一直义务地照顾着11位生活困难的老人。从买米买面、洗洗涮涮的小事,到解决住房,改善老人生活环境的大事。
在巴哈依古丽初心有爱的益举之下,这11位原本生活困难的老人,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巴哈义古丽曾告诉笔者:“也曾有老人表现出不信任、不配合。”但每逢这个时候,在她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对她说:“这些老人需要关爱,古丽,你是个民政人,你必须有所作为。”
如今,巴哈义古丽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这11位老人都亲切称她“女儿”。蹲点结束后我们报纸报道了她的事迹,反响非常好。当年年底,她被评为了优秀共产党员。
初心有爱,民政有情。基层民政人对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践行,让笔者深刻意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写在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卷首,也印在了基层民政人的心底。
同为民政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我们,同样初心有爱。
作为民政新闻人,我们始终在为民政事业鼓与呼,我们的报纸始终是民政工作宣传报道的主阵地、主渠道。每次民政工作的宣传报道,都融入着我们民政新闻人对于民政对象的关爱,和对新闻职业的热爱。
作为民政新闻人,我们应以爱之名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在采访报道时发现更多民政工作的新气象,在编排文字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担当敢为的姿态和干事创业的决心,助力报社以及民政事业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精神,给人民以希望,给中华民族以未来。
初心有爱,让个人感情与工作职责融合成为民政人对于这个时代的责任担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有爱,新时代的民政人负爱前行。
0
如何做一名有使命与担当的
青年员工
《中国社会组织》一部 郑 超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作为一名记者编辑,我们工作的使命是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作为一名民政行业的新闻从业者,更是要将讲好“中国故事”“民政故事”作为使命。而作为一名青年员工,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初心呢?我认为,应该是能够自觉承担起工作使命与责任担当,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并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无畏信念。
讲到初心,我想起了曾经采访过的一位老阿姨的故事。年近七旬的唐秀兰阿姨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在她生活的镇海社区,近两年成立了一个社会组织——邻里互助促进会。原本唐阿姨只是一名普通的社区群众,热心公益的她经过选举和竞聘,担任了邻里互助促进会会长一职。当了官的唐阿姨每天忙着社区事务,扶老携幼,把全小区的人和事都装在了自己的脑子里,唯独忘了自己的小家庭,为此没少被家属埋怨。后来,邻里互助促进会提出了“党员管家”的服务项目。为了能够担任社区管家,唐阿姨还积极申请入党,终于在去年达成了夙愿。“太开心啦,我68岁了还能被党组织吸纳,没想到梦想真的实现了!” “高龄新党员”唐阿姨在给我们讲述她的入党经历时,愉悦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采访回来后,我经常想起唐阿姨的笑容,并以此为激励,鞭策我不断战胜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提醒自己要牢记青年员工自觉承担工作使命与担当的初心,不忘做好民政宣传工作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参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留言簿上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青年之责任,首在担当。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力上有短板的时候,就默默地问问自己:还记得你的初心与使命吗?你敢直面自己的恐惧吗?你愿意跳出舒适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那就勇敢地去做,一往无前,披荆斩棘。
新媒体时代,一切都变化得很快。经过了四年的锻炼,我的工作内容也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采访写稿、编辑做版、通联发行、微信微店,我不断地接受和学习着新的知识,用新的理念和能力武装充实自己。这是报社对我们青年员工的莫大信任与鼓舞,提供了一个可供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相信,我辈青年定能在报社友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找准自己的奋斗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最后,引用人民日报“给青年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在我们的面前,是一方干事创业的沃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愿这个新时代,能唤醒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不管你是30岁还是50岁;愿你矢志不渝,磨砺成自己的“榜样”和“英雄”。
投票
③3分钟讲述民政工作者刘德芬的先进事迹——《她的故事咏流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6315jt23g&width=500&height=375&aut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