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

其他

河北:谱写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新篇章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次视察河北,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民政厅调研,为河北民政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河北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河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围绕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着力保基本、兜底线、暖民心、防风险、促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民政力量。积极主动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新担当雄安新区建设从蓝图走向实景,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5年来,河北省民政系统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的职责使命,勇担重任、主动作为,更加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更加有效服务发展大局。▲首届河北慈善大会颁奖仪式现场。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河北省民政系统积极助力雄安新区建设,省民政厅完成雄安新区4批642个地名审批,制定地名标志设置规范。2023年,雄安新区正式对外使用行政区划代码。在民政事业发展方面,雄安新区开展全国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改革试点,突破户籍地申请限制,增强社会救助的可及性和时效性。雄安新区聚焦“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等重点工作,积极吸引全国性社会组织向新区有序转移和在新区登记注册,目前已有8家全国性社会团体落户新区。京津冀民政部门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后,京津冀三地轮流召开联席会议,发布年度合作任务清单,签订各类合作协议,形成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携手共赢的良好局面。在养老服务合作方面,河北省下达3亿元资金支持环京养老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持续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养老到河北”品牌。河北省强化兜底保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省民政厅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单人保”“刚性支出扣除”“低保渐退期”等措施,有序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将已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中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完善过渡期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对300余万低收入人口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聚焦兜底夯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迈上新台阶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关爱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全力以赴推进灾后救助……5年来,河北省民政系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扛牢兜底保障政治责任,积极顺应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要求,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效保障各类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的孩子们欢庆“六一”。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河北省探索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制度性保障。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从2019年的每人每月663元、409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75元、617元。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救助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5.1万人次,成功寻亲1666人,落户安置767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精准有效。河北省健全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散居孤儿和机构集中养育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从2019年的每人每月700元、11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300元、1750元。2020年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执行。实施“明天计划”等项目,为全省1.5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免费办理意外伤害险和重大疾病保险。将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全省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分别从2019年的每人每月66元、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96元、90元,惠及52.5万困难残疾人和74.8万重度残疾人。灾后救助有力有序。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后,河北省民政系统全力以赴开展灾后救助,实施临时救助1.6万人次、慈善救助1.1万人次、取暖救助43万人次,探访受灾鳏寡孤独等群体9.6万人次,因灾纳入低保、特困保障1129人,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满足群众需求民政服务保障能力实现新跨越不断完善服务供给制度、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标准……5年来,河北省民政系统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让民政工作更加契合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河北省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孝老食堂”里,老人们在开心地用餐。老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河北省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省、市、县老龄工作力量配备,省级机关新设2个相关工作处室。积极发挥省老龄委、老龄办职能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健全老龄工作推进、考核等机制,强化对成员单位的统筹协调,促进涉老政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努力破解老龄政策“部门化”“碎片化”难题。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河北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推进京畿福地、老有颐养的“乐享河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全部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建有养老机构1962家、床位25.2万张,城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5239个,比2019年分别增长60%、49%、122%,全省取得职业技能等级养老护理员1.6万人、持证护理员占比达76.2%,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支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居家养老服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11.6万户,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6万张。坚持“有偿服务、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原则,全省稳妥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建成各类老年助餐服务设施1.3万个。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持续优化。河北省稳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调整邢台市行政区划,完成各类乡级行政区划调整事项170多件,有力助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完成第四轮京冀、津冀、冀辽等7条省界、418条县界及第五轮冀鲁线省界、109条县界联检工作,深化平安边界建设,有效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编制《河北省地名的由来》,推进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动地名赋能乡村振兴。乐亭县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力,今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为新人举行集体婚礼。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全面加强。河北省积极推进婚姻登记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婚姻登记设备实现智能化升级、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新(改)建公园式、规范化婚姻登记场所16个,全省98%的婚姻登记机关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稳步推进婚姻登记“跨区域通办”工作,2023年6月实现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有效满足了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全面推行婚俗改革,全省先后确立2个国家级、4个省级、57个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婚俗领域的不正之风得到初步遏制。殡葬管理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河北省持续完善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全省殡仪馆达到152个,服务范围覆盖所有县(市、区)。全省建有城市安葬设施258个、农村公益性安葬设施1804个,群众集中治丧和安葬条件得到改善。免除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用,70%以上县(市、区)惠民政策覆盖全体居民。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逐年增加,全省已累计海葬近万名逝者骨灰。坚持守正创新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持续推进……5年来,河北省民政系统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省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省级、市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全部建成,县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建设覆盖率达到90%。2019年以来,全省持续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取缔、劝散、引导登记95家,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全省4830家行业协会商会提前半年完成脱钩改革,行业协会商会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全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3000多个,涉及资金近3亿元,社会组织积极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助提供就业岗位4.57万个。▲河北省廊坊市成为许多京津籍老人晚年养老的新选择。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壮大。河北省设立“河北慈善奖”,举办慈善大会,连续举办10届“河北公益节”,推动建立邯郸慈善剧院,社会各界关注慈善、助力慈善、参与慈善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达到680家,慈善品牌不断涌现,10家单位和个人荣获“中华慈善奖”,实施“阳光慈善”工程,慈善事业公信力明显提升。福彩公益品牌深入人心。河北省积极开拓福彩销售渠道,探索多领域、多维度、多业态融合发展,激发福彩市场活力。2019年以来,全省福彩总销量达280.07亿元,筹集公益金89.96亿元。投入公益金2.95亿元,连续23年开展“福彩助学”活动,资助7.4万名学子圆梦大学;投入公益金0.37亿元,累计12年开展“福彩暖冬”活动,帮助3.7万个困难家庭温暖过冬。(本报记者
10月23日 下午 3:46
其他

宁夏:主动服务大局 稳步提升“塞上江南”民生保障水平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砥砺前行谋发展,接续奋斗谱新篇。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民政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突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鲜明主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盯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主动服务大局、聚力增进民生福祉,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推动宁夏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提质增效。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担当宁夏民政系统始终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定位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项工作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高位推动持续发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政事业发展,2019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42次研究民政工作,以自治区党委或政府名义召开重要会议10次,将20余项民政工作纳入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出批示70余次,自治区人大、政协通过立法监督、调研督导、建言献策等方式,助推民政事业发展。202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调研情况汇报会,专门听取民政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研究民政领域重点改革,将民政工作纳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兰花慈善热心小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政策法规日臻完善。自治区把法治保障、政策创制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颁布和修订地方性法规9部、政府规章6部,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113件,全面构建民政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聚焦基本民生保障,自治区民政厅提请自治区政府印发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提请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聚焦基本社会服务,提请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服务清单等。▲2024宁夏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银川市举行。资金项目逐年递增。宁夏民政系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争取资金项目支持,持续加大民政事业投入。2019年以来,争取资金195.61亿元,支持建设“一老一小”等民生项目1869个。目前,全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81.6%、60.1%,老年助餐设施覆盖率43%;县级基本殡葬设施覆盖率达92%。在增进民生福祉中践行初心宁夏民政系统坚持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发力,持续提升服务精度和关爱厚度。▲宁夏儿童福利院老师为孩子们讲绘本。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提升“幸福指数”。围绕困难群体急难愁盼,2019年以来,在民政部关心支持下,宁夏累计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38.16亿元,先后3次提高城乡低保和孤儿养育津贴标准、两次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15%、34%,机构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津贴标准分别增长34%、39%、56%,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分别增长15%、62.5%,查明身份信息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接送返回率100%。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提升“和谐指数”。自治区民政厅直管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率达99.6%,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社会组织管理实现新提升;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地方立法,连续两年承办全国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大会,连续3年举办“宁夏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枢纽型慈善组织实现县(区)全覆盖。▲宁夏德合养老服务中心为入住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基本社会服务有效提升“满意指数”。宁夏做实“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每年列支不低于55%的福彩公益金支持养老服务发展,高龄津贴实现80岁以上老人全覆盖,有意愿特困老人集中供养率达100%,适老化改造、市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实现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级市全覆盖。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建立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婚姻登记实现“区内通办”“跨省通办”;开展县级基本殡葬设施建设补空白工程,连续5年举办社会公祭主题活动,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稳妥实施行政区划调整,认真落实界线联检,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全域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区划地名服务提质增效。在攻坚克难中彰显智慧宁夏民政系统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以系统观念、改革思路、创新办法破难题、增活力、提质效,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裕园社区食堂里,老年人正在就餐。宁夏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延伸服务触角、打造服务平台、促进协同发展。实现低保等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乡镇省域全覆盖,优化审批程序、提升经办能力、方便困难群众;实现乡镇社工服务站建设省域全覆盖,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基层民生服务暖心平台;出台《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推动约30%的养老服务项目实施公建民营;在西北地区创新举办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与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签订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与17个省份签署旅居养老协议;开展完整社区、未来社区试点,5个社区列入全国完整社区试点,占西北5省(自治区)试点总量的50%;出台加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方案和行动措施。宁夏民政系统坚持破立并举、攻坚克难,以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儿童福利“开门办院”成为生动案例。宁夏民政瞄准困境儿童生存、权益、发展等需求,着眼标准化建设和服务管理,为全国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宁夏方案。以标准化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民政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编制实施地方标准62项,开展国家级试点8个、示范项目1个、自治区级试点12个,5项试点经验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宁夏民政系统勇于创新、勤于探索,打破制约事业发展的习惯思维、路径依赖和条条框框。建立慈善项目发布机制,部门联动实施善行宁夏“十大慈善项目”3年行动,推动慈善工作由“被动参与”向“主动提升”转变。全面构建社会组织治理新格局。自治区党委书记点题深化和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社会组织领域治理工作,构建高位推动、三级联动、全域提升的社会组织治理新格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形成硬核支撑,探索形成“党建+育管治”社会组织管理宁夏经验。在化解风险中主动作为宁夏民政系统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和化解民政领域安全风险隐患,以大安全保大发展、以大发展促大安全。紧盯安全守底线。印发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巡查检查、安全顾问、培训教育及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导机制,全区民政服务机构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举办移风易俗集体婚礼。紧盯标准立规范。坚持目标导向、聚焦重点领域,纵深推进标准规范落实落地,编制实施《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工作服务指南》《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管理规范》《社会工作服务流程》等地方标准70项。紧盯管理强能力。自治区民政厅提请自治区党委研究审议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方案,创新出台网格化管理等4项“微政策”,建立10项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消防安全提档升级工程,分层分级开展全员安全培训,指导基层建立75支应急救援队伍,民政服务机构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本报记者
10月22日 下午 4:39
其他

山西:用心用情绘就三晋大地暖心民生画卷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把民政工作纳入全省工作大局部署推动,着力推进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深化殡葬改革等民生工作。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强化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山西省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并将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山西省晋中市救助管理站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进一步优化简化救助审核确认程序。山西省民政厅着力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政策措施,制定印发《山西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审核确认办法》《山西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优化简化救助审核确认程序,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限,适度放宽特困人员认定条件,明确“单人保”申请条件。健全完善临时救助政策,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取消户籍地申请临时救助限制,由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或县级民政部门实施临时救助。持续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山西省建立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逐年提高。2024年,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52元和每人每月539元,比2019年分别提高了18.3%和35.8%;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低保标准的1.37倍和1.5倍,比2019年分别提高了28.4%和33.0%。全省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逐年增加,2019年以来,省级财政共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80亿元。2024年,省级财政预算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7.4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55.3%。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机构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养育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分别按照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2倍和0.8倍确定。健全完善儿童福利保障政策法规。山西省民政厅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完成《山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工作,设“特别保护”专章,对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实行特别保护。省民政厅联合省高级人民法院等12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编办等15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部署“十四五”期间市级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省民政系统联合法院、检察院建立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工作机制。出台鼓励国内家庭收养病残孤弃儿童政策,对被收养的儿童福利机构内养育的病残儿童和散居残疾孤儿,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医疗和教育保障。▲山西省沁县明德小学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小课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山西省民政厅、省委网信办等15个部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组织实施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心理关爱、固本强基六大行动。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大同、运城、长治等6个市部署实施了“晋心护童·关爱成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引导和支持专业类社会组织提供日常关爱、危机介入、亲情陪伴、资源链接等关爱服务。全省儿童福利机构均设有心理咨询室,为机构内儿童开展心理关爱服务活动。在全省民政系统开展“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通过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发现和有效帮扶等举措,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聚焦人口老龄化,做实做细养老服务持续完善养老服务领域法规政策。出台《山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进一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一次性入职奖励制度。印发《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发布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政府应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养老保险、健康管理等服务事项,构建了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今年,省民政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实施老年助餐服务行动计划》,拟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达到70%。▲山西省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老人载歌载舞,欢度重阳佳节。大力推进社区养老设施和服务品牌建设。山西省政府连续5年把“新建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列为民生实事,省级财政资助建设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240个,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实行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运营。山西省出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床位补贴和示范奖补等扶持政策,用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投入”,培育了多家本土社区养老服务品牌,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养老生态链。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目前,全省共有87个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凝聚社会力量,夯实社会治理之基强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执法监管。山西省民政厅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一次办好”要求,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社会组织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跑腿”“全程网办”。持续加大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力度,民政部门多次会同发展改革、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全省2437家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减免、降低和规范收费,共减轻企业负担7501万余元,惠及企业15231家。2019年以来,全省共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431家,社会组织生态日渐清朗。2021—2023年持续开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全省共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206个,培育社区社会组织34094家。▲山西省临汾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联系省农科院专家,为村民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引导社会组织立足优势积极发挥作用。山西省积极引导和推动全省行业协会商会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服务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山西交易团配套活动之一,2023山西省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11个“社团以商招商”项目和11个“社团携手行”供需对接项目集中签约,涉及资金29.39亿元。全省13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项目320个,投入资金约1.98亿元。弘扬慈善精神传播慈善文化。2021年,出台《山西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为推进依法治善、依法行善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持续开展慈善法规和慈善事业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开展“山西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激励引导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服务,满足群众新期待▲山西省老年公寓护理人员陪同老人赏梅。做好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山西省民政厅与省委党史研究院、省文旅厅联合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推荐工作,将地名文化遗产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将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名录拓展为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出版山西省标准地名图录典志,指导市、县编纂地名类书籍150余套。省民政厅指导各市结合文旅、红色及康养题材制作地名文化宣传片100余部,分别指导临汾市举办红色地名宣讲大会、运城市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等活动,5年来累计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400余场。大力推进“乡村著名行动”,逐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有力促进了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为乡村特色产业宣传和农民致富提供了帮助。持续深化殡葬领域改革。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殡葬改革,锚定县级殡仪馆、城乡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的目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提升殡葬服务供给能力,全省累计投入殡仪馆建设资金40.66亿元,投入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资金6.59亿元,安排殡仪馆运营经费2.15亿元。全省新建89个县级殡仪馆,117个县级,4908个乡、村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全省规划集中安葬区7864个,有66
10月22日 下午 4:02
其他

区划地名工作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区划地名工作是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0月22日 下午 2:24
其他

云南:倾力绘就云岭民政事业发展新画卷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纳入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云南民政系统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动保民生、兜底线、优服务、促发展,全省民政事业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切实增强特殊困难群众获得感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物质+服务”不断深化。云南省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全省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持续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认定低收入人口354.22万,全省保障低保对象269.18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提高全省城乡低保标准,截至2023年年底,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28元、每人每年6038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19.3%、43.8%。临时救助乡镇审批额度和救助封顶线大幅提高,累计救助478万人次。全省实现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居住地申请办理,在21个县(市、区)深入开展社会救助“物质+服务”创新试点。持续推行真心、倾心、精心、贴心、舒心“五心”服务理念,着力打造救助管理站“爱心驿站”服务品牌,让临时遇困人员切实感受到尊重和温暖。▲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民政工作人员看望困难群众并了解低保金发放情况。儿童福利和权益保障持续加强,机构“养育+教育”持续融合。云南省多次提高孤儿等特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目前集中养育儿童和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2000元、每人每月1350元,截至2024年5月底,全省2.6万余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对年满18周岁后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孤儿每学年给予1万元资助,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就学补助。全面完成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全省47家儿童福利院优化为20家,确定5家为分类集中养育机构。创新开展儿童福利机构夏(冬)令营活动和“家教进机构”等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走深走实,不断提高机构“养、治、教、康、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逐步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工作格局。支持100余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建成1.4万余个“儿童之家”,配备儿童主任1.5万余名,基本实现村(社区)儿童主任全覆盖、基层儿童主任业务培训全覆盖。开展首届“云岭最美儿童主任”“云岭最美儿童督导员”选树宣传活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开展关爱困境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残疾人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关爱+康复”有机结合。云南省持续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实施“义肢助残”项目。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精康服务,推进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联合体建设,搭建横向以区域中心为核心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联合体、纵向省—区域中心—州(市)—县(市、区)—社区(村)五级协作体系,建立健全发现预防、救治救助、康复回归全链条工作机制,不断扩大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供给。积极争取澜湄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合作论坛落地云南,推动康复辅助器具服务“走出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龄事业保障支撑水平不断提升。云南省调整组建新一届省老龄委,并及时召开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印发实施工作规则、工作要点等文件,推动全省老龄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老龄数据要素价值,推动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通过量化分析手段、建立大数据模型,描绘省域养老服务全景,探索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精准化水平。成立云南现代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云南省老龄协会,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提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研究和协作水平。▲云南省玉溪市老年公寓护理员日常照护老年人。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云南省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形成党委统筹抓总、政府直接领导、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协同推进、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将养老服务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对州(市)党委、政府的综合考评事项,省政府连续13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为民生实事项目。2019年以来,云南省级共投入资金37亿元,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目前,全省建设养老服务设施14575个,实现每个县(市、区)建有一所失能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8.7%,运营老年幸福食堂499家,完成5.4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健全完善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并推动“免申即享”。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和特困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23万老年人受益。2020年起,云南省级每年安排1.55亿元重点用于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立足云南资源禀赋,创新推动流动式养老服务,与广东等13个省份建立旅居养老联盟,开发4条精品旅居线路,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候鸟式”养老等旅居养老产业,打造“七彩云南
10月21日 下午 4:50
其他

重庆:为了让山城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重庆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民政部工作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稳扎稳打,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效保障山城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重庆市“渝悦救助通”应用覆盖全市区县、乡镇(街道),95%以上困难群众救助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举措,逐年提高救助水平、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推行数字救助,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2019年以来,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580元、440元提高到750元、61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754元提高到975元。打造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充分发挥联合机制统筹协调、协同增效作用,实现救助政策联合、救助资源联动。目前,全市已有18个区县完成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盘活闲置资源4.7万平方米,服务困难群众3.7万人次。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构建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主动发现网络。全市建设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11350个,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1.14万人。开发“渝悦救助通”应用,实现民政部6项信息和18个市级部门50项信息在线核对,将11类170万余人纳入监测。目前,该应用已实现区县、乡镇(街道)全覆盖,95%以上困难群众救助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城乡养老服务创造新业绩▲重庆市渝中区大坪街道浮图关社区幸福老年食堂内,老人正在就餐。近年来,重庆市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农村养老服务,不断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能力,已建设养老机构1766家、养老床位23.7万张。印发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加强和改进“一老一幼”服务工作方案等文件。建成运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为3.9万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推进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全市老年食堂和助餐点达1578个,年服务约180万人次;将13.29万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15.59万特困人员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为18万人次老年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为77万人次老年人发放高龄失能补贴或高龄津贴。建成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60个、护理型床位8000余张,确保每个区县至少有1家失能集中照护机构。升级改造乡镇敬老院564家、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743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8000个,实现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推行农村“四有五助”互助养老模式,配备“护老员”5000个。设立养老服务政策咨询岗位,为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提供全流程全天候服务,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达887家。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1万元的建设补贴,区县配套建设补贴及运营补助。探索建设“渝悦养老”应用,一站式线上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儿童福利保障展现新作为▲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举办儿童防溺水知识宣讲活动。近年来,重庆市聚焦儿童身心健康,坚持最有利于儿童原则,推动儿童福利和权益保护工作,提升儿童福利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护航儿童健康成长。2019年以来,全市集中供养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404元、1204元提高至1825元、1625元。实施福彩圆梦助学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别给予每人每学年1万元、8000元助学补助。持续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实施重庆市政府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童心相伴”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为13万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个案服务。实施城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印发《进一步加强城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重庆市监护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办法》等文件,健全完善主动发现识别机制、数据比对核查机制、部门联动监督机制、兜底监护救助保护机制,提升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开展流动儿童精准监测摸排工作,建立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支持重庆市爱心庄园打造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提升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等3家机构养、治、教、康和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水平。选优配强1031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1万余名村(居)儿童主任,打通儿童服务工作“最后一米”。基本社会服务取得新进展▲一对新人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打造的特色婚姻登记户外颁证点打卡。近年来,重庆市持续提升殡葬管理服务水平、残疾人福利服务保障水平,优化婚姻登记服务,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深化区划地名界线管理。印发《重庆市深化殡葬改革行动方案(2023—2027年)》,连续两年将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不断加大公益性殡葬服务供给。实施96000殡葬服务热线减免首次遗体运输费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和“全程网办”。打造“渝康家园”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品牌,建设1800余个社区康复站(点),为4.6万余名精康服务对象提供“家门口”的康复服务。实行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试点,推出“公民婚育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出台《关于印发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措施清单的通知》。设立“重庆婚姻幸福热线”,实施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家和计划”项目。打造特色婚姻登记场所、结婚登记户外颁证点和数字婚庆产业园。根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变动情况调整提高救助机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有效开展救助寻亲、安置落户服务。建立行政区划工作请示报告制度。开展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制定乡镇(街道)设立标准,加强统筹谋划,稳慎科学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挖掘、宣传、保护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修订《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印发《地名命名更名工作规程》等文件,建立住宅区楼宇命名更名正面指引和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地名乡愁”行动和“乡村著名行动”,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编撰出版《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丛书和重庆市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完成5条省界、83条县界四轮联合检查,全面推进乡镇勘界工作,发布《乡镇级行政区域勘界规范》重庆地方标准,强化边界常态化巡查管护,深化平安边界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重庆市2024年“中华慈善日”“重庆慈善周”主题活动现场。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近年来,重庆市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截至2024年10月,全市累计培育社会组织1.7万余家,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0万余家。探索简化社会团体成立验资程序,与银行合作建立“验资通”在线验资系统,免除验资费用。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清理整治行动,减轻企业负担近1.02亿元。围绕乡村振兴,引导1600余家社会组织开展活动近2000场,带动经济效益10亿元,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探索在有条件的10个区县试点建设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已建成8个,累计盘活闲置国有资产19768平方米。制定《重庆市慈善条例》。持续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全市230家慈善组织、2100个公开募捐项目公开信息。按照每年20%的比例对市级慈善组织进行抽查,实现5年全覆盖。打造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设立社区慈善基金905只,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小急难”问题1万余件。网络募捐从2019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9.52亿元。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接收慈善捐赠116.4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民政事业发展保障迈上新台阶近年来,重庆市持续深化民政领域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推进民政数字化改革和民政标准化建设。印发协同增效改革工作方案,打造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严格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动态更新民政三级行政权力事项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推动“一网受理、一次办成”。持续优化“一窗综办”,方便群众“只跑一地、一窗办结”,有序推进“联办通办”。2019年以来立项地方标准68项、发布40项,基本实现民政领域标准全覆盖。(本报记者
10月21日 下午 2:49
其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忠实履行职责使命 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谱新篇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政部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兵团的“三大功能”“四大作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忠实履行兵团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推动兵团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兵团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低保实行城乡一体化,分类施保发放标准提高10%—30%,边境团场和距团部30公里以上连队(社区)分类施保增发最高达到50%,增强了对困难群众的保障。构建“动态监测、需求评估、资源匹配、精准服务、监管有力”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引入专业社工助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2019年至今,根据同城同政策原则,与自治区同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低保标准从不低于每月456元提高至不低于每月678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贴从每月650元提高至每月1035元。临时救助标准由原来的急难型、支出型救助均不高于低保标准的5倍,提高至急难型临时救助南疆师市不高于低保标准的6倍,其他师市不高于低保标准的5倍;支出型临时救助南疆师市不高于低保标准的9倍,其他师市不高于低保标准的8倍。兵团累计救助低保对象228万人次、特困人员8.4万人次,救助临时遇困群众65.9万人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5.1亿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吾家乐宝养老院工作人员为老人过生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四十社区长者餐厅内,老人们正在用餐。兵团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始终坚持把尊老助老为老作为致敬老一辈军垦人、更好承担新时代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重大政治任务,准确把握老龄工作的政治属性和红色底蕴,构建起覆盖兵、师、团三级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社会工作站等资源,基本实现“一团一院一中心”,兵团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从263家增加到299家,养老床位从1.7万张增加到2.4万张。完成1.13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老年助餐服务点105个,服务5.2万老年人。分类分档发放高龄津贴,累计为650万人次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4.6亿元。兵团养老服务事业整体呈现出“七高一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即养老机构入住率高、盈利水平高、社会化程度高、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比例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高、入院评估标准化水平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高和行业组织发挥作用好,涌现出以“孺子牛”奖获得者王俊、全国三八红旗手孔令媛为代表的一批养老领军人才和示范骨干。设市建镇取得重要进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白杨市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对兵团行政区划调整进行了明确,为进一步做好兵团行政区划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民政部印发相关文件,强调按照特事特办原则给予兵团大力支持,进一步明确兵团行政区划调整办理程序,加快了兵团设市建镇步伐。2019年以来,兵团先后设立胡杨河市、新星市、白杨市,兵团管理的城市达到12个;设立建制镇54个、达到65个。通过设市建镇,将兵团城镇打造成集聚人口产业、加强民族团结、示范现代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人口、产业、人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的集聚地,城镇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能力更强,极大地增强了兵团凝聚力、向心力。兵团初步形成以城市、垦区中心城镇、一般团场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为发展构架,与周边城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兵地融合,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推动了兵团由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社会治理服务规范有序▲中华慈善总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开展“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兵团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服务等领域社会组织1433家,在党建引领、民生保障、经济建设、公益慈善、社会治理等不同领域发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兵团实践取得明显效果。8家社会组织负责人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等全国性荣誉称号,2家社会组织分别入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贯彻落实慈善法,创新慈善工作机制,开展“美丽兵团·慈善行动”,以解决兵团职工群众急难愁盼、改善生活条件为基本任务,为加快推进兵团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兵团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撑,培育一批慈善主体,搭建慈善活动平台,积极争取全国性社会组织、对口援疆省市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的慈善捐赠资源。2019年以来,累计募集慈善捐赠款物3.3亿元,用于兵团各族职工群众的助学奖教、义务教育设施设备、红色文化传承、冬季送温暖、连队基础生活设施改善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讲好兵团故事、弘扬兵团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职工群众办成一批可感可及的好事实事,有形有效有感地宣传了兵团。专项事务管理提质增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民政局举办“三疆涌爱·石榴花开”集体颁证仪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建设的具有兵团特色的“屯垦公墓”。立足“相亲恋爱+婚姻登记+婚俗礼仪+生育服务+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育儿支持”的生态系统,兵团开展“三疆涌爱·石榴花开”婚俗改革系列活动,拓展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内涵和外延,以和谐婚姻家庭建设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兵团实践。持续开展婚姻登记“全兵团通办”,推广婚俗改革试点,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全部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提供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服务。加大各民族优秀婚俗产品供给,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推动传统婚俗礼仪与现代礼仪创新融合发展。鼓励引导婚恋交友活动,发展“婚庆+”等婚姻家庭服务周边业态。坚持婚姻自由、“为爱减负”,鼓励拓展跨民族婚姻,兵团辖区跨民族通婚人数比例从2021年的6.8%增长到2024年的9.1%。完善殡葬服务设施,推行“绿色殡葬”。弘扬“让生命在绿树鲜花中延续”的生态理念,打造文化旅游陵园。传承军垦红色基因,有序推进历史埋葬点整治改造,打造具有兵团特色的“屯垦公墓”,缅怀屯垦戍边先辈,丰富文化润疆内涵。(本版文图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提供)END来源:中国社会报编辑:杨景莹制作:周晓明
10月18日 下午 8:37
其他

安徽:打造“皖”美民政 增进民生福祉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安徽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局性、政策性,锚定“全国民政走前列,省直机关争一流”的奋进目标,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办成一批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实事,有力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打竹板,走向前,父老乡亲听我言……以民为本记心中,帮民解困当先锋,分层分类多样保,应保尽保不能少……”霍山县但家庙镇政府2023年1月推出的“但说无妨”平台,以快板书的形式为群众讲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将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心坎上。快板书中提到的“分层分类多样保,应保尽保不能少”,是安徽省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省不断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力保障189.7万城乡低保对象、32.5万特困人员、3.45万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6.3万重度残疾人和87.5万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安徽省六安市“爱心妈妈”慈善公益协会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慰问老人。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民政工作人员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上发现,宋疃社区的李斌家发生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社区专干上门核实情况,经过“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将李斌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给予其相应的救助帮扶。为推进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安徽省做好286.6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将14万监测对象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突出“救急难”,近5年年均临时救助因灾因病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分别达到10.3万人次、2.3万人次,在全省成立“救急难”互助社1.79万个,覆盖率达
10月18日 下午 7:03
其他

海南:实施“五心工程” 为自贸港建设积极贡献民政力量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海南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主动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民政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健全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推动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健康发展,在地名、婚姻、殡葬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惠民便民举措,创建“五心民政·为民先锋”党建品牌,实施强心、孝心、连心、暖心、爱心工程,为自贸港建设积极贡献民政力量。完善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海南省不断完善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制定出台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实施、特困人员认定、边缘家庭认定等社会救助领域系列政策文件,形成多层次、立体式、衔接紧、网底密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格局。建立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保障能力,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进一步筑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立足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海南省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推动救助帮扶关口前移,从事后型救助向事前监测预警转变。建立完善线上监测预警、线下核查反馈的动态监测机制,根据困难类型和救助需求,及时推送信息至相关部门实施救助帮扶,简化社会救助办理环节,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取得明显效果。完善养老服务工作体系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实现协同发展海南省制定出台《海南省养老服务条例》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优化服务和管理,促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完善普惠型高龄老年人补贴制度,实现与公安、社保等部门数据共享智能快办,基本实现一个工作日办结,高龄长寿补贴快办服务实现全省全覆盖,办件量超300万件次。实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三年行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规范促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在全省建成28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日趋健全。加大养老服务基本供给,出台省级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并增设5个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项目,逐步推动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5万余名特困老年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在市、县建设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推动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工作扩面增效。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素质稳步提升。大力开展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常态化开展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生产检查。2021年以来,先后有43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海南省海口孝慈苑养老服务中心举办文艺汇演。海南省积极发挥“世界长寿岛”品牌优势和自贸港政策优势,搭建省内外旅居养老产业对接交流平台,与北京等5省(直辖市)民政部门签订旅居养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养老领域相关标准省际互认,推动一批养老产业项目在海南落地,累计投资达3.5亿元。完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孤困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海南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保障能力、健全保障网络,有效维护孤困儿童合法权益。制定未成年人监护评估办法,定期对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全员监护评估。出台收养评估实施办法,建立风险登记管理制度。建立机构孤儿成年后安置制度,制度性解决其就业、住房、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建立孤困儿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成省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个,地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全覆盖,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率达到70%,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覆盖。推进海口、儋州、三亚、琼海4个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改(扩)建。▲海南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开展困境儿童关爱及安全教育活动。海南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孤困儿童关爱服务,实施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专业社工陪伴成长等服务项目。定期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等保障情况进行核查,提高儿童福利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开展未成年人“护苗”专项行动“社会防护”工作,抓好“四类”孤困儿童和重点市县包保帮扶工作。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福利彩票支持保障作用有效发挥▲海南省民政厅在海口市举办2024年“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海南省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省慈善组织总数达138家,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30家。自2018年推进自贸港建设以来,海南省捐赠形势持续向好、捐赠数额逐年稳步提升,目前累计接收捐赠总额已超过37.95亿元,开展助医、助学、助孤、助残等公益活动1000余项,1500万余人次受益。为进一步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力,海南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加强慈善信息公开,加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财务管理、专项基金、慈善项目、保值增值、信息公开等规范化管理。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以来,海南省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1.53亿元,筹集公益金9.47亿元,福彩作用发挥明显,有力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推进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引导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局海南省推动社会组织监管模式由单一行政化管理方式转变为政府部门事中事后监管和社会组织自治自律相结合,实施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将社会组织可行性征询材料指导工作纳入一体化平台和综合窗口统一受理。常态化清理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883家,取缔劝散非法社会组织32家。推动旅游业等重点产业领域行业组织赋权,发布行业团体标准198项,培养各类行业人才6万余人。开展“结对帮扶助振兴”“公益品牌助振兴”“消费帮扶助振兴”等专项行动。推动社会组织链接多方资源拓展就业渠道,开展就业服务200多场次,提供就业、实习岗位3万多个。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我为企业减负担”活动,100多家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减免和降低收费等举措,减轻企业负担2000余万元,惠及企业2800多家。开展政社联动促招商引商活动,组织社会组织参与招商活动40多次。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履行基本服务职能效果明显海南省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实施绿色殡葬五年行动计划,编制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发布绿色殡葬系列地方标准,建立公益性公墓建设奖补机制,制定公墓收费管理指导意见。推动市县建成一批标准化公益性公墓、西部(儋州)建成殡仪中心,有效填补区域性火化设施空白。积极稳妥推进安葬(放)设施违规建设经营专项整治、殡葬业价格秩序专项整治、医疗机构太平间管理整治、环岛旅游公路沿线坟墓整治。统筹做好清明祭扫,连续5年实现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工作目标。▲海南省五指山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组织服务对象参与“农疗”康复。海南省不断加强救助管理服务。持续开展“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建立健全巡查发现机制,做到“应救尽救、无偿救助”。海南省不断提升残疾人保障能力。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和补贴申请“全程网办”,系统发放率、全程网办处理率、主动服务率长期保持在100%。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市县全覆盖,累计实施康复服务35万余人次。▲海南省文昌市民政局举办“地久天长”集体婚礼活动。海南省不断优化婚姻登记服务供给。稳步推进婚姻登记跨区域办理,实现婚姻登记从“全省通办”到“跨省通办”扩展。指导琼海市高质量开展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试点,推动全省19个市县开展婚俗改革,实现婚俗改革市县全覆盖。规范婚姻登记服务管理,将210个婚姻登记机关精简为29个市(县、区)级婚姻登记机关,全省建成3A级婚姻登记机关18家。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海南省制定出台《海南省设立镇、街道标准》,印发行政区划变更实地调查、行政区划变更评估、行政区划变更组织实施督导等规范性文件,深度挖掘海口、儋州等地区划历史文化。建成省级行政区划信息平台,开发“行政区划代码编制”和“自治县专题图分析”功能,依托“海易办”应用程序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多措并举加强平安边界建设,依托省域“多规合一”平台研发界线界桩管理系统,完成2019年第四轮、2024年第五轮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以及日常巡检,三亚、儋州、白沙等市县建成一批“界桩网红打卡点”。不断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修订《海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将乡村地名建设写入地方性规章。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创新拓展地名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发布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制作《山海有名》《慕名而来》等系列视频,讲好海南地名故事。(本报记者
10月18日 下午 5:05
其他

甘肃:扛牢民生职责 助推富民兴陇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甘肃省民政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对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构建符合省情实际和群众需求的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甘肃省定西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困难群众,开展救助帮扶。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持续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作出具体安排。省民政厅先后制定出台《甘肃省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实施细则》《甘肃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等文件,联合省发改委等11部门出台《甘肃省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帮扶办法》。建立由27个部门参与的省、市两级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专项救助负责部门组成的兜底保障专责工作组,合力推进兜底保障工作任务落实。坚持不脱离省情、不拔高标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持续提高救助保障标准,2019年至2023年连续5年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省级指导标准。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指导各地加大低保等制度落实力度,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完善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办法,进一步落实单人户保障、财产豁免、刚性支出和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有序推进扩围增效工作。将全省564万脱贫人口、59.2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甘肃一键报贫”对象和登记失业人员等11类风险人群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统一管理。通过线上大数据监测累计发出预警信息127.4万条,通过线下“铁脚板”核实对27.13万户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落实相应救助。满足群众“老有所养”基本需求▲甘肃省华池县社会福利院开办助老餐厅,聚焦老年人“做饭难”问题,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是事关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大事。近年来,甘肃省统筹推进老年人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工作,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能力,着力满足群众“老有所养”基本需求。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全省第一部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甘肃省养老服务条例》。接连出台养老服务10个地方标准。建立全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拨付省级补助资金开展适老化改造。省民政厅联合12部门印发《甘肃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安排省级福彩公益金支持23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建立老年助餐点1039个。安排省级福彩公益金重点用于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和设施提升改造,全省护理型床位达到2万余张。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高龄津贴制度,并实现县级层面全覆盖。连续4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实事项目,建设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2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600个,新增养老服务设施面积40多万平方米,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兰州等7个市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7万张。制定《甘肃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连续6年将养老院院长、护理人员培训纳入年度重点培训计划,累计培训各类养老服务人员5.2万余人次。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甘肃省宕昌县民政局与县福利院一起组织孩子们郊游,为他们庆祝生日。困难群众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完善儿童、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权益保护等制度举措。不断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通过完善制度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资助有需要的孤儿住院治疗、康复治疗、体检。持续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按照每人每学年1万元的标准资助孤儿完成学业。从2023年开始,对考上大学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学年资助1万元。在全省部署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主动办”便民利民行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两项补贴范围,2019年以来累计惠及困难残疾人29万余人、重度残疾人37万余人。建立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常态化巡查,强化站内照料、寻亲服务等工作,持续开展夏季、冬季专项救助和开放日活动。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2万余人次,帮助1141人成功寻亲、顺利返乡。发挥民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六一”儿童节之际,甘肃省红十字会在民勤县开展结对关爱活动。区划地名工作和社会组织工作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甘肃省全面加强区划地名工作,持续提升社会组织发展质量。坚持和加强落实党对区划地名工作的全面领导,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在服务“强省会”战略、支撑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将“乡村著名行动”列入2024年省委1号文件及全省“三农”工作重点任务,13个示范区和62个重点推进乡镇有序实施,乡村地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圆满完成第四轮界线联检任务。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动员社会组织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号召全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东西部协作,落实帮扶项目、搭桥引进省外资金。主动参与“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就业见习岗位。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和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隐患工作,建立省级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平台,完善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备工作制度。给群众提供更多可感可及的基本社会服务▲甘肃省民政厅联合多部门在酒泉市肃州区举办“醉美肃州·缘定七夕”全省婚俗改革宣传现场会暨肃州区第二届集体婚礼。基本社会服务关系千家万户。近年来,甘肃省稳步推进殡葬改革、提升婚姻登记水平、促进慈善事业发展。重新调整优化火葬区范围,减免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对节地生态安葬进行奖补。全面实现结婚登记“省内通办”,推动“公园式”婚姻登记机关建设。举办婚俗改革宣传现场会等特色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设立“甘肃慈善奖”,慈善组织实现县域全覆盖。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部署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全省共有25万余名干部与26万余名关爱对象结对,累计开展走访探视173万余人次,帮办实事38.98万件,资助资金9200万余元。组织设立“结对帮扶·爱心甘肃”专项基金,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爱心甘肃建设。让民政服务的品质更高成色更足工作水平关乎服务质量。近年来,为提高民政服务水平,甘肃省不断加强民政领域法规政策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省民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甘肃省“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谋划储备一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行政区划、殡葬管理等重点领域制度建设,建立省级层面法规3部、政府规章7件、政策规范性文件200多件。成立厅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等工作机制。推动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全面落实民政领域负面清单。省级层面取消下放或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项,取消证明事项24项,在8个方面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推进全省民政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突出解决一批顽瘴痼疾。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要求,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落实“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要求,省级13项民政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民政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跑腿”和全程网办。推动实现“金民工程”全面应用,“掌上民政”一期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二期项目纳入省政府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本报记者
10月18日 下午 4:27
其他

四川:聚焦兜底夯基 服务治蜀兴川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四川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位民生看民政、立足民政为全局,守正创新、主动作为,书写了天府之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坚持“讲政治、增信仰、强定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确立发展思路。四川省民政厅紧密结合省情实际,科学确立民政事业“2385”工作思路,即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动员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抓实社会救助、儿童福利保障、老龄工作、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管理、慈善工作、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八项业务工作,建设民生民政、创新民政、智慧民政、法治民政、文化民政“五个民政”,推动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泸县举办“为爱减负·不要彩礼要幸福”集体婚礼。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四川省民政厅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主动扛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四川省民政厅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着力加强民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历练干部、锤炼队伍作风,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坚决“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四川省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将困难老年人、困难儿童、困难残疾人等关爱帮扶纳入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和老人一起做手工。坚决守住民生保障底线。四川省将1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为历史性解决全省绝对贫困问题作出民政贡献。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兜底保障,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深入推进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稳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四川省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2022年以来省级财政每年新增困难群众救助保障资金4亿元,2024年投入达21.8亿元。围绕“养老、孝老、敬老”加速构建养老服务新格局强化养老服务政策创制。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养老服务纳入民生实事和政府目标绩效考核高位推进。省政府先后出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文件7个,印发配套政策30余个,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2019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63.61亿元,重点支持公办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及老年助餐网络等项目建设。▲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合江门街道鲁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与前来慰问的爱心人士互动交流。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四川省建成484个覆盖所有街道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83个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638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506个标准化老年助餐点、5070个村级养老互助点,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农村养老服务网络逐渐完善。实施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行动,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创新发展智慧养老等模式,90%的市县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施“蜀养人才培英工程”,推动59所高职院校开设涉老专业。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四川省出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设。建设川渝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强化与广东、湖南等省份的旅居养老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养老服务市场。举办5届中国(四川)国际养老服务业暨养老产业博览会,累计签约额达275亿元。连续举办两届全省老年文化艺术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强化“关爱、服务、保障”持续健全儿童福利保障体系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四川省修订《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全覆盖,构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保护”体系。▲四川省雅安市儿童福利院组织开展夏令营活动。加强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建设。四川省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建成“养、治、教、康、社”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30个。成立省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成市、县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86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站2249个。支持72个县(市、区)改造升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阵地,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阵地网络。强化困境儿童兜底保障。四川省连续5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项目、“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构建完善困境儿童助学、助医体系。开展特殊儿童关爱服务。四川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结对帮扶机制,设立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基金。创新实施“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对未成年人近视、龋齿、心理不健康、脊柱侧弯等问题开展预防、筛查、治疗,惠及1000余万名儿童。精准“惠残、扶残、助残”不断提高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兜准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四川省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月报告和信息比对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完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四川省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建成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21个。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设置市、县、乡、村四级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站)500个。做好困难残疾人福利服务。四川省实施“索玛花开”项目,为困难家庭中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累计投入福彩公益金4300余万元,惠及1.5万余名残疾人和1万名白内障患者。聚焦“变好、向善、更优”持续优化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审慎稳妥推进两项改革。2019年以来,四川省民政厅谋深做实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打出“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组合拳,全省乡镇(街道)减少1509个、建制村减少1.9万余个、村民小组减少15.6万余个;综合运用“建、改、合、拆、调”方式,优化社区4778个,实现了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融合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在此基础上,科学划分809个乡镇级片区、6812个村级片区,统筹推动县域内片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南充市民政局走进学校开展“果橙佑心
10月18日 下午 2:46
其他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书写人民满意答卷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民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2020年,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连续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在全国2020年度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上海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一。上海市民政局连续十年在上海市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将民政工作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全局中谋划、部署,并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上海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养老服务、困境儿童关爱保障、重残养护床位建设等民政业务被纳入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先后发布《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新一轮民心工程“为老服务便捷可及工程(2023—2025
10月18日 下午 12:37
其他

浙江:促共富 增福祉 描绘民生幸福新图景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2019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支撑等“民政30条”。2021年7月,浙江省委制定《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浙里康养”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列入十大标志性成果,民政的养老、救助、慈善等工作占据重要比重。2021年8月,民政部出台专项支持政策,给予实实在在的项目资金支持。2024年3月,民政部出台进一步推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支持举措,在政策、项目和试点上给予更多倾斜。…………从2019年到2024年,5年间,浙江民政系统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谋划具有浙江特色的民政事业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八八战略”20周年开展总书记民生情怀在浙江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研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民政事业发展总体思路。5年间,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民政工作专门作出批示20余次,民政工作地位和效能显著提升。省民政厅推动了《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和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决定》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出台。依托浙江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各地党委政府把民政事业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民政事业投入,2019年全省民政事业费支出181.94亿元,2023年增长到259.17亿元,民政事业得以健康快速有序发展。2019年以来,先后有14件民政工作纳入省政府十方面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省政府分管领导领衔督办、重点考核,极大地提高了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干在实处持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围绕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浙江省民政厅坚持发挥兜底性基础性作用,全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实现“弱有众扶”。积极创建全国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精准高效的大救助体系。实现低收入农户和农村低保边缘户认定标准线“两线合一”,全面落实低保标准市域同标和特困供养城乡统筹。5年来,全省开展临时救助54.49万人次,救助金额每人次达到1791元,较好地发挥了救急解难的作用。低保边缘家庭收入认定放宽至低保标准的2倍。依托全省统建大救助信息系统,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现16个事项“一件事”联办,创新社会救助服务助联体建设。▲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舒洪小学儿童之家组织孩子们制作非遗小吃——缙云烧饼。全力推进“老有康养”。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建成养老机构1645家(注册登记),机构床位数23.84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56%;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456家、城乡社区照料中心2.3万家,实现两个全覆盖。实施“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计划,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率先完成对全省1243万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至2023年年底,共完成724个康养联合体建设。创新开展“海岛支老”行动,组织杭州等5市派驻277位海岛支老志愿者上岛,帮助提升海岛养老服务水平,该行动获评中央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案例和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案例。探索海岛“幸福驿家”基层一站式民生集成服务。有序推进16家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一批公办养老机构探索建立入住轮候制度。创立“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指标,纳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深入挖掘和传承“吴越千年”文化,将其融入婚礼仪式,推进婚俗改革。关爱帮扶“特殊群体”。推进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建设,落实儿童养育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69名孤儿和8.28万名困境儿童纳入政府保障,机构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平均保障标准涨幅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居于全国前列。“添翼计划”项目扩面提档,开门办院新格局逐步形成。民政部在浙江设立流动儿童权益保障观察点和困境儿童科学分类精准保障观察点。出台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实施方案。打造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活动。强化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实体化运行工作有序推进。平稳承接、精准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惠及97.6万人次。部署开展“精康融合行动”,设立精康服务机构169个,全省综合性康复服务覆盖服务对象1.62万余人。走在前列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传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浙江省民政厅切实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不断增强社区服务和治理能力。社区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行政村规模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高位推进现代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综合集成,社区服务空间阵地不断拓展,“一老一小”场景在社区落地,“五社联动”多元共治持续深化。2020年全省应换届的村和社区全部完成村(居)民委员会换届,“一肩挑”比例为98.43%,顺利实现“五好”“两确保”总目标。2023年累计建成“居民会客厅”2433个,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6.3万名,年内培训超5万人次。▲浙江省温州市护苗队“女童保护”分队志愿者讲师团为上戍小学等4所小学逾900名青少年讲授“爱护我们的身体”防性侵教育课。社会组织效能不断放大。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10月17日 下午 3:39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湖北:用实干实绩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湖北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兜底夯基作用的定位不动摇,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担当作为,助推湖北民政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坚持扩范围、提质效兜底保障水平更高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湖北省坚持“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创新试点,推动社会救助由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向服务救助拓展,及时回应救助对象的多元化需求。▲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养老产业馆。持续提升困难老年人服务保障水平。湖北省印发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25个服务项目。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和高龄津贴等老年人福利制度,支持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全省高龄津贴覆盖147.4万名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覆盖16.18万名经济困难老年人。▲湖北省鄂州市临空经济区燕矶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社会工作服务站等联合开展“老爸,我有‘画’对您说”主题活动。持续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湖北省逐年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标准,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日益优化,特殊儿童群体关爱服务持续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主任队伍等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建立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孤儿养育标准与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同步联动调整,有效提升保障水平。大力推进以市(州)儿童福利机构为主体的区域性集中养育,积极推进市(州)儿童福利机构养、治、康、教和社会工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抚育孤弃儿童健康成长。全省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更加精准,残疾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坚持补短板、优供给公共服务更为均衡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湖北省通过编制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民政公共服务项目储备库管理、将市县民政部门纳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等举措,持续改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5年来,全省民政基础设施覆盖率和达标率明显提高,累计新建或改造县级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和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800多个、婚姻登记场所近100个、殡仪馆近40个、城乡公益性公墓2200余个,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万多户。全省现有养老机构2000余家、养老床位50多万张、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3万个。▲湖北省宜昌市举办新婚集体颁证仪式暨“有凤来宜”青年交友联谊活动。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湖北省大力推进民政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大幅精简材料、压缩办理时限。探索推进“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城乡低保对象认定、特困人员认定、临时救助对象认定3个事项实现“全省通办”,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孤儿认定、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内地居民婚姻登记4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公民婚育一件事”“居民身故一件事”“我要开养老院”实现“一事联办”。坚持强基础、促规范治理能力更高更强社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湖北省坚持和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社会组织工作汇报制度,省、市、县3级全面建立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与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建立社会组织联合执法机制和资金综合监管机制,全面实施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推行社会组织信用管理,有效压实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党建工作机构和有关管理部门职责,构建社会组织常态化监管体系。全省登记注册社会组织3.1万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7.4万家,科技创新类、产业发展类、工商服务类社会组织比重明显提升。持续清理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僵尸型”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违规评选评奖、乱收费等问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组织实施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建功先行区等专项行动。▲流光溢彩的慈善文化灯光秀点亮湖北省武汉市的夜空。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湖北省设立“湖北慈善奖”省级表彰项目,举办3届“湖北数字公益节”活动。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400余家,基层慈善组织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坚持福利彩票的人民性、国家性、公益性,推动福彩销售管理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5年来,累计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近100亿元。地名界线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湖北省认真落实民政部《地名备案公告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共完成地名备案3500多条、公告3000多条。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命名更名乡村地名1.7万余条,采集各类乡村地名并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5000多条,在百度、高德等互联网地图平台录入地名和兴趣点2.2万条。全面完成乡级勘界任务,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5级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线)矢量数据“一张网”。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湖北省坚持政策驱动,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上下衔接、配套互补的民政法规政策体系。省人大出台(修订)民政领域地方性法规5部,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湖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重要政策文件7个。省民政厅先后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工作的通知》《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实施办法》等,持续推动构建分层分类、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省民政厅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全省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的意见》,配套制定《湖北省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补齐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短板;印发《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实施办法(试行)》《推进养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方案》等,在提高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养老机构管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进一步规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强化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关爱服务。坚持疏堵点、破难点改革举措成色更足湖北省将改革创新工作纳入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每年评选改革创新十佳案例和推广案例,进一步激发全省民政系统改革创新的热情。大力开展社会组织登记改革。湖北省改变传统基金会登记管理体制,采取行政委托形式,将基金会登记权限下放到市(州)、县(市、区),使登记更便捷。推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信用承诺制度,引导社会组织自律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行社会救助告知承诺制改革。湖北省出台社会救助免责清单,全面推行通过告知承诺制审核确认救助对象,开发并推广“困难群众上报”应用程序,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更加精准、便捷和高效。稳步推进殡葬改革。湖北省因地制宜培育并推广平原地貌的江陵模式、丘陵地貌的谷城模式、山区地貌(土葬改革区)的秭归模式等殡葬改革模式,积累推进殡葬改革的宝贵经验,为各地提供借鉴。▲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福利综合大楼外景。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改革。湖北省推进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一所以失能特困人员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机构,全省已有近80%的县(市、区)实行失能特困人员县级集中照护。推行农村中心福利院县级直管,使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得以进一步优化,布局更为合理,经费更有保障,服务能力和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报记者
10月17日 下午 2:01
其他

江苏:谋划实施“365工程” 全力打造幸福民政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江苏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谋划实施“幸福民政365工程”(聚焦惠民生等三大主攻方向,着力打造“苏扶助困”等六大品牌,实施文化铸魂等五大赋能举措),着力打造智能化信息平台,积极壮大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在全方位努力下,近年来,江苏省在全国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中一直位列优秀等次。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在兜底保障中展现民政作为今年夏天,扬州市民政部门免费为全市7447户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更换了煤气灶具,家住广陵区东关街道的低保对象詹戈(化名)就是这项民生实事的受益者。由于他妻子患免疫系统疾病,治疗费用高,区民政部门于2012年将他家纳入低保,后来又为其全家购买了“江苏医惠保1号”保险。他的女儿于2020年考取某医科大学后,民政部门又将其纳入慈善项目“助力成长行动”予以保障。去年,他家还申请上了廉租房。一系列的好政策,让詹戈和妻子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是江苏社会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苏民政带给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徐凝门社区工作人员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上门送“幸福菜”。救助体系更完善——省民政厅修订低保工作规程,出台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制定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并会同相关部门,将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专项救助政策充分覆盖到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万人,保障特困人员20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13.3万人。对象认定更精准——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今年以来,全省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象166万人,发送监测预警信息8.8万条,归集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等数据66.4万条,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主动发现、及时救助;打造了联通12个省级部门和43家金融机构的省级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推动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更精准、更高效。救助方式更便捷——开发运行“苏易助”小程序,推进求助信息一键易达、救助申请掌上易办,全面实施民政领域社会救助“省内通办”。服务救助和慈善救助项目更立体多元——根据低收入人口实际需求,省民政厅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增加照料护理、精神抚慰、能力提升等服务救助内容;联合省慈善总会实施了“苏慈助医——低保对象补充医疗救助”“情暖江苏——慈善急难补充救助”等一系列慈善救助项目。构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在统筹协调中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居住在江苏8000多个助餐点周边的老年人,生活有了显著变化——从以往为吃饭发愁、白水面条凑合事,变为可以享受新鲜、安全、可口的饭菜。有的助餐点可以送餐上门,有的还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助餐点累计服务2204万人次。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江苏加快立法和政策创制步伐。省人大常委会于2022年修订颁布《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7个文件,省民政厅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关于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80余项政策,对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打造“苏适养老”服务体系等作出全面部署。在阵地建设方面,江苏省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63个,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近2万张,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4余万户,政府购买居家上门养老服务覆盖330余万人;全省现有在业养老机构2200余家,床位总数38.3万张。▲江苏省举办“福彩杯”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营养餐大赛。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省内共有83所大学和中高职院校开设从中专到博士层次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6万人,形成人才“蓄水池”。同时,全省各地培育了24家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并给予1414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此外,还培育养老服务产教融合型企业12家,其中1家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目录;积极探索“学历教育+实习实训+职业培训”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7.2万人次,超过11万人次通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组建省养老护理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出台《江苏省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建立从业人员津补贴政策,“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发放各类补贴5000余万元,惠及1.5万余名养老服务人员。▲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开展“雨润童年、花开有声”庆“六一”活动。在“为小”服务领域,江苏省民政厅启动“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试点工作,建章立制,不断规范管理;创建“3+4+N”(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重关爱)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将48.03万名困境儿童“一人一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牵头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精准帮扶、监护提质、安全防护、心力滋养、固本强基“五大工程”。如今,全省已建成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1家,实现县级全覆盖,改造提升乡镇(街道)未保站805个。严格落实集中供养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截至今年10月,全省4000多名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的平均养育标准分别达每人每月2859元和2265元。拓展保障范围,按照社会散居孤儿生活补贴50%的标准,为6.6万余名重病重残儿童提供制度化保障。同时,全省20家儿童福利机构全部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班、点),并被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目录。规范专项管理服务在提质增效中满足人民期待溧阳市的“有时溧阳”小程序图文并茂地推介白茶、一号公路、水库音乐广场等旅游资源;清朝光绪年间得名的“湖熟八景”之“秦淮鱼笛”,被融入南京市江宁区的地名命名……
10月16日 下午 5:32
其他

内蒙古:展现北疆民政亮丽风景线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边境线绵延4200多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守望在118万多平方公里的祖国北疆,这片美丽辽阔的热土,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工作和民政工作,先后4次到内蒙古考察,每次都对民生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紧盯民政部工作要求,大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优化行政区划调整,全力推动内蒙古民政工作改革创新发展。强化政治引领确保民政工作正确方向▲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向社区老年人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政治建设,坚持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区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将党的建设作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和民政部《支持内蒙古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制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在办好两件大事中展现民政担当行动方案》《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论述工作方案》,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实,民政部重点工作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健全政策机制,强化民政事业的要素支撑。全区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实际谋划推动民政工作,建立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区划地名等联席会议,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志愿服务条例》,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列入自治区人大立法计划,加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措施》《关于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政政策体系;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连续提高低保、特困、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残疾人等保障标准。“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争取中央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211.49亿元、福彩公益金4.02亿元,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民政资金137.26亿元。细化任务目标,推动各项民生举措落实落地。全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绩效评价纳入国家对内蒙古专项工作考核事项,将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特殊群体关爱等民政重点工作写入自治区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列入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任务,纳入对盟市党政领导班子实际考核指标和实地督查事项,把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等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实事,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聚力纾难解困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10月16日 下午 4:52
其他

贵州:让一件件民生实事照亮民心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回望奋进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民政系统全力保民生、兜底线、促发展,奋力建设忠诚民政、有为民政、安全民政、规范民政,让一项项惠民新政保障民生,让一件件民生实事照亮民心。让困难群众生活更安心从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到制发《贵州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暂行)》,贵州省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措施,构建起完整严密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托底安全网,推动全省社会救助实现从分散的单项救助向综合的救助体系转变。在此基础上,该省相继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街道宇虹社区“儿童之家”辅导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推进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贵州省按照成熟一个下放一个的原则,逐步拓宽低保和特困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试点范围,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时效性。目前,全省共有836个乡镇(街道)顺利承接审核确认权限,占乡镇(街道)总数的55%,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扎实开展低保年度核查。该省组织力量对所有在保对象和潜在救助对象开展入户排查,切实做到户户见面、户户核查,基本实现以县为单位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则退”。▲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农村“儿童之家”活动剪影。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自今年4月起,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按6%、12%的增幅,提高到每人每月778元、每人每年6818元。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力度。争取中央财政下达该省2024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97.8亿元,资金额度达历史之最。省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预算17.1亿元,继续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力度。按每人100元的标准,该省共向240万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发放一次性春节慰问补贴2.4亿元。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该省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与防止返贫监测有效衔接,健全低保对象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三同步”识别、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民政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数据信息常态化共享比对核查等机制,全省共将141.5万脱贫人口、37.7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或特困范畴。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今年,该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新增了工会困难职工监测预警功能,目前已实现与15部门24类数据的常态化共享比对。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高效衔接,今年以来共将1173名预警人员纳入兜底保障范围。▲贵州省桐梓县燎原镇蟠龙社区社工站组织儿童开展“六一”儿童节活动。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两项补贴惠民便民度不断提升。该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每年随低保标准自然增长、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先后三次提标,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131.8元,惠及34.2万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标准为一级每人每月110元、二级每人每月90元,惠及39.1万重度残疾人;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办理率达100%。让老人晚年生活更舒心在升级改造好的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老年食堂,150余平方米的新食堂宽敞明亮,桌椅、电视、空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温馨舒适,可容纳50余人同时就餐。在这里,60岁以上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每餐只需4元,90岁以上老人免费,学生、军人、环卫工人每餐10元,其余人员每餐12元。对于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社区还免费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贵州省六盘水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带领老人游览明湖湿地公园。打造“老年食堂”只是贵州稳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的缩影。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切实把老年人照顾好,让他们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是摆在贵州民政人面前的一道考题。从设立贵州省“老年节”到颁布实施《贵州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从印发《贵州省老年人优待办法》到印发《贵州省养老服务条例》,再到实施《贵州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若干措施》《贵州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3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贵州省养老服务条例》顺利施行,确立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落地的载体和路径,围绕养老服务痛点堵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全面规范养老服务行为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全省城市社区和村委会普遍成立老年协会,基本形成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五级老龄工作网络。该省印发《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完善贵州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对老龄工作、养老服务进行安排部署。全省共有29家机构、49名个人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10月16日 下午 3:53
其他

广东:以走在前列的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以来,广东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决策部署,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以走在前列的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多次获评全国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优秀”省份,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积极力量。围绕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兜底保障网更加密实广东紧紧围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每年将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范围,向社会公开作出承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各项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创新建立流浪救助管理工作特邀监督员制度,全面建立集中供养孤儿照料护理补贴制度,探索为年满18周岁仍在校就读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直至其毕业,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分色分级跟踪关爱服务。2022年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将“广东省编密织牢民生‘兜底网’
10月16日 下午 3:24
其他

青海:守牢职责使命 增进民生福祉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青海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青海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努力让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作出民政应有的贡献。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青海省坚决扛起民政兜底保障政治责任,围绕“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2016年至2020年,累计将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如期完成“社会救助兜底一批”的重任;先后将17.24万已脱贫建档立卡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省民政厅低保兜底保障扶贫工作办公室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青海省推动省级层面出台《青海省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构建多元参与“大救助”格局的实施意见》,相继制定低保、特困、低边、支出型贫困等救助对象审核确认办法,全力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5年来,累计救助各类困难群众近300万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50亿元。
10月16日 下午 2:16
其他

天津: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上构建“大民生”格局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以来,天津市民政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从政治上思考民政、从大局中定位民政、从实践中总结民政,确立“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十二字工作目标,运用“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十字工作方法,深化民政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服务创优、质效创先,努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交出了一份亮眼、厚重、有温度的民生答卷。高举旗帜
10月16日 下午 1:36
其他

江西:在红土地上绘出新时代民生幸福画卷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民政有关工作连续18年列入江西省民生实事工程,全省各项民政工作累计投入超1800亿元,赣鄱人民切实享受到了普惠的民生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坚持以创新回应大势,以改革应对需求,全省民政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高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合力更加强劲江西省民政厅自觉把民政工作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中认识定位、布局推动,民政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后,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契机,迅速召开第二十四次全省民政会议暨养老服务推进会议。▲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鹏湖村“一老一小”幸福院开展活动。坚持高位推动。2019年以来,江西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财经委会议、省委深改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养老服务、行政区划等民政工作;陆续将殡葬、养老、救助、基层治理等民政有关工作纳入对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注重顶层设计。江西省民政厅推动制定修订《江西省养老服务条例》《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西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落实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民政政策文件10余件,构筑起民政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落实资金保障。2012年以来,江西安排省级民政事业经费预算409亿元,年均增长11.1%,超过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让更多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中,省财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体量从2017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5.58亿元。精准施策,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民政厅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着力推动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上水平、上台阶。▲江西省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儿童营养加油站为孩子们补给点心。困难群众救助彰显温度。江西省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将389.9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推送监测预警数据8.4万条,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抓好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时将78.35万脱贫人口、15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创制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政策,帮助88.61万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城乡低保标准、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实现18年连涨,年均实施临时救助约18万人次。儿童福利体系日益完善。江西省探索孤弃儿童区域性机构养育改革,集中优势资源新建、改扩建11家设区市儿童福利院,1098名机构养育孤弃儿童全部实现在区域性机构集中养育,县级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创制困境儿童和孤弃儿童照料护理补贴制度,两项叠加最高可达每人每月3440元;联合多部门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年行动,摸排留守儿童18.6万人,梳理重点关注留守儿童10714人,实施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残疾人福利保障走在前列。江西省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均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100%;推进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工作,实现100个县(市、区)全覆盖;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108个,为4200余名社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多元服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成效显著。2012年至今,江西省共救助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503779人次,寻亲成功839人,落户安置7269人,实现长期滞留人员“清零”、短期滞留人员“动态清零”。统筹发展,推动养老服务普惠可及立足人口老龄化新形势新挑战和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江西省民政厅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大力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江西省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分类施策、精准服务。全面推行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创新建立照料护理补贴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失能人员全部集中到县社会福利院集中照护。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养老服务中心组织架构,推行乡镇敬老院县级直管,改革敬老院人事编制制度,以县为单位对敬老院院长、会计实行统一招聘,解决编制和待遇。优化敬老院资源配置,对“小散弱”敬老院进行整合,建成区域性中心敬老院377家。打造“党建+互助养老服务”升级版,在原有互助养老设施覆盖86%行政村基础上,整合利用农村闲置校舍等资源,建设“一老一小”幸福院600个。▲江西省广昌县开展移风易俗新风讲评会。优化城市养老服务供给。江西省围绕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完善县—街道—社区(小区)并延伸至家庭的养老服务网络。县级层面,每个县(市、区)建成1所失能、失智老人照料护理机构;街道层面,每个街道和城关镇建有1所综合性养老机构;社区(小区)层面,建成嵌入式养老院446家、日间照料中心4459个、城市老年助餐点2027家;家庭层面,累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4万余张,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万户。着力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完善落实财政奖补、土地支持、税收优惠、水电气费用减免政策,畅通金融专项贷款支持政策,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社会力量运营机构占比37%,床位占比51%。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善作有为江西省民政厅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深化民政领域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改革,在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发挥作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大妈”巡逻队协助维持交通秩序。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江西省持续完善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制度,登记社会组织2.85万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6.3万家。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行动,2017年以来,通过减免、降低、取消收费等举措减轻企业负担3.02亿元。强化综合监管,近3年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3559家,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152家。深入开展“百社解千难”系列活动,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助力乡村振兴、稳岗就业、基层治理,2012年以来累计捐款捐物60多亿元,平均每年吸纳高校毕业生1万余人。慈善事业焕发生机活力。江西省完善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慈善主体,落实公益性慈善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数量从慈善法施行时的21家增加到401家。每3年开展一次“赣鄱慈善奖”评选表彰,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扩大了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积极推动“指尖公益”,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公益慈善。移风易俗稳步推进。江西省深入推进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全面建立5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制度,实现公益性殡葬设施全覆盖。积极推动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注重发挥党员带头、群众自治作用,大力推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保存的所有婚姻登记纸质档案的数据补录工作和档案电子化工作,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改革试点。强基固本,民政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新形势下,民政职能随着机构改革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民政工作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江西省民政厅全面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化民政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10月15日 下午 3:36
其他

山东:彰显为民爱民本色 擦亮齐鲁幸福底色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近年来,山东民政系统用心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的殷殷厚望,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深入实施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解难题、增活力、提质效;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创新举措,不断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高品质生活。出实招、定实措,山东民政在齐鲁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可感可知可及的民生实景图,让爱民底色更浓、幸福成色更足。凝心聚力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履行兜底保障政治责任。目前,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10元、838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353元、1126元。全省136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1825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服务平台、6.15万个村(社区)全部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站点,配备救助协理员7.8万人。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在全省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链接慈善资源9539万元。高标准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208万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创新推行了以救助政策主动宣传、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救助结果主动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工作机制。▲山东省济宁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会福利部工作人员与入住老人亲切交谈。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强化“一老一小”权益保障。山东省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立省级养老服务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用于支持养老服务发展。推广无抵押“养老保障贷”,累计授信4.4亿元。创建医养结合示范省,全省“两证齐全”养老机构超1000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100%。多部门联合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2019年以来,山东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8%以上,目前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省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527元、2021元、1658元。创新实施“护佑成长”“护佑健康”项目,为孤困儿童提供大病保险等服务。完成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向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转型发展。全省16家儿童福利机构全部与当地医疗机构开通就诊绿色通道,并设立了特教学校(班)或幼儿园。▲山东省日照市救助管理和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入住儿童一起欢度“六一”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规范社会组织管理,2022年,省民政厅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党建引领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社会组织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2023年,省民政厅等14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强省建设的指导意见》,省财政连续两年安排省级社会组织发展资金1100万元,用于支持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全省社会组织帮助招商引资落地项目490个,达成意向金额301.4亿元,帮助行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82844人;14310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投入资金1.55亿元,开展项目6119个。加快慈善事业发展,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2023年以来,全省慈善组织在沿黄流域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区)已策划实施慈善项目1528个,累计投入慈善帮扶资金7.3亿元,受益群众5500余万人次。目前,全省已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603只,总额1.89亿元,累计开展社区慈善项目3248个,受益群众达1625万人次。围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优化民政服务供给。全面落实以减免遗体接运、火化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为主要内容的惠民殡葬政策,每年全省基本殡葬服务减免金额达8亿多元。目前,全省共建成农村公益性安葬(放)设施1.14万余处。在全省建成5.4万个农村红白理事会,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开展免费颁证、免费提供婚姻登记证件照拍摄打印服务,开展“婚育户”一站式集成办、全户籍类身份证件电子证照办理婚姻登记。印发《山东省老地名保护办法(试行)》,已有7000个地名纳入保护名录。深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2024年全省累计新命名地名2.68万个,上图地名信息3万余条。守正创新深入实施“1261”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山东谋划实施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即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条主线,将“为全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山东经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民政力量”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将打造“为民民政、品牌民政、活力民政、实干民政、整体民政、忠诚民政”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法路径,将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民政铁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奇山街道塔山社区组织辖区群众开展社区“邻里节”活动。坚持人民至上,打造“为民民政”。2020年—2022年连续3年提高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10%以上,建立了覆盖9类困难群众、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指标变动情况为主要参照、各类救助保障标准协调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各类救助保障标准持续稳步增长。坚持自信自立,打造“品牌民政”。一方面打造“六个民政”的品牌,另一方面打造业务品牌矩阵。深入实施民政品牌建设行动,打造了“海誓山盟”“好善山东”“礼安齐鲁”等品牌矩阵,让民政正能量实现大流量。▲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为困难群众送温暖。坚持守正创新,打造“活力民政”。统筹推进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社会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民生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全省通办”和“跨省通办”。先后发出全国首张“跨省通办”的结婚证、使用全电子证照办理的结婚证,婚姻登记数据在全省数据服务申请量中位居第二。坚持问题导向,打造“实干民政”。动态修订《民政领域重点风险事项防范和处置措施》,创新建立安全生产“专家查隐患”“四见四查”工作机制,全省民政服务机构保持安全生产“零事故”。聚焦困难群众救助等重点领域,开展了系列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坚持系统观念,打造“整体民政”。建立“一口进、一口出”的民政大数据系统,汇聚各类数据13类、1063万条,累计共享国家及外部门数据1.92亿次。探索“社会组织+”“慈善+”“救助+”“福彩+”,创新实施了“情暖夕阳”“护佑健康”等慈善关爱项目,累计惠及困难老年人2.87万人、孤困儿童5.9万余人。创新开展模范机关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三级联学”,各级累计举办联学联建等活动1100多场次。坚持胸怀天下,打造“忠诚民政”。在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开展“增强执行力、提升落实力、激发创新力”活动、“干部走进服务机构、走进服务对象”活动、民政直属事业单位管理服务质效提升行动,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的高素质民政铁军。系统推进持续建立完善多项制度体系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推进社会救助资源统筹,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山东省贯彻〈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若干措施》《关于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指导意见》,今年4月,省民政厅会同10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明确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框架、重点任务以及部门职责。出台了《山东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山东省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办法》等政策文件,完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的认定条件和程序,针对因病、因残等群众关心问题,适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推动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提质增效。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27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内容,省、市、县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发布实现全覆盖。兜底服务方面,连续3年按照10%的增幅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8%。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年发放补贴近7亿元,惠及61万名老年人。开展经济困难重度失能老年人免费集中托养试点,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分级分类探访关爱服务机制,累计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1.5万户。普惠服务方面,引导优先发展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性照护床位,全省养老机构床位达到44.8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4%。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专项行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100%,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4万处,建设老年食堂1.2万处、家庭养老床位5.8万张。▲
10月15日 下午 2:57
其他

湖南:不折不扣兑现承诺 用心用情为民造福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奋斗铸就历史,奋斗开创未来。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湖南省民政系统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民政部、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积极贡献。永葆为民初心在胸怀全局、服务大局中擦亮民生底色湖南始终把民政工作放在大局中去思考、定位、统筹,树牢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在胸怀全局、服务大局中擦亮民生底色,让民政工作更加走心、更加暖心、更富爱心。▲湖南省临武县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民政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湖南省民政厅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政治保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抓实机关党建,建设“四强”党支部,严格落实
10月15日 下午 2:19
其他

北京: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牵引 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服务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主动担当、奋发有为,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加强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顶层设计。北京市调整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协调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健康支撑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形成改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性制度安排。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破解“老老人”长期照护、就医、就餐等难题。优化完善养老服务补贴津贴政策,实现养老服务补贴随心用。▲北京养老服务网上线,工作人员向老年人介绍网页内容。改革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北京市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总体思路,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以建设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重点,全面优化“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累计访问量超过1500万人次。连续举办两届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形成良好品牌效应。有力推进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市不断完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开展养老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对接活动、与京外县级以上地区建立劳动力输入对接关系等方式,扩大养老人才来源渠道。开展首届“最美养老护理员”宣传活动,推树养老护理行业模范典型。制定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工作规范,加强养老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强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北京市出台加强养老机构风险防范若干措施、“风险+信用”综合评价方案,完善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健全养老服务监管制度体系。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有效防范大额预付费、非法集资等风险。建立综合监管模式,推广“智慧照护服务终端+管理系统”,推动实现养老机构无感监管、动态监管、全息监管。民生兜底保障更加坚实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北京市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持续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有序推进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街道(乡镇),推动救助材料“减证便民”。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救助帮扶。有序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印发“社会救助+慈善”项目工作方案,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救助渠道。▲北京市平谷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社工到峪口镇探访困境儿童。扎实做好残疾人福利保障。北京市健全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率先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站位“两区”建设,统筹谋划康复辅具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举措。出台全面推进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方案,扎实推进“精康融合”行动。不断健全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北京市修订实施《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研究制定《北京市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办法》。做好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推动建立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定期报送机制,实现困境儿童服务动态监管。深入开展儿童福利机构“精细化管理年”活动,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服务管理规范化水平。基本社会服务持续优化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综合治理。北京市制订完善殡葬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等一揽子方案,从加强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安葬等方面,全面补短板、强弱项。优化殡葬服务供给,加强殡葬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市属殡仪馆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推出殡葬“放心办”服务,落实“零百千万”殡葬惠民政策和收费公开公示制度,提供价位多层次惠民殡仪服务。切实做好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建立市区两级殡葬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开展文明祭扫宣传活动。健全殡葬综合监管体系,建立经营性公墓墓位(格位)价格监测机制,推动建立殡葬领域综合执法机制,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北京市西城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为新人举行集体颁证活动。不断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北京市制定《关于全面推行婚俗改革的实施意见》,打造“西城区甜蜜经济”等示范点,倡导婚俗新风。深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改革,推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达100%。推行婚姻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等特色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持续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北京市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引领,落实好党建工作“六同步”要求。完善社会组织规范监管,印发《北京市社会组织信用监管办法(试行)》,创新社会组织领域信用监管,开展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工作,连续开展评比表彰、“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等10余项专项行动。落实社会组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社会组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发挥积极作用。▲北京市门头沟区慈善协会开展慈善法宣传。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北京市建立“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慈善工作网络,推动慈善信托稳健发展。推出“十大项目”和“五大行动”慈善公益品牌,举办公益创投大赛、“慈善北京周”、“首都慈善奖”评选表彰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提升行政区划管理水平。制定出台《北京市街道办事处设立标准(试行)》,稳慎有序推进街道(乡镇)优化调整。科学谋划行政区划规划思路,改革行政区划报审模式。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历史文化专项评估,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日趋成熟。京津冀三地连续8年举办民政事业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建立党建引领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做实京津冀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机制。▲2023年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在京举行。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京津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京津冀养老政策协同的若干措施》,推动三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互认,加大对津冀地区接收京籍老年人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支持力度,在养老项目、政策、人才、医养、区域、行业等方面深化协同。民生和社会领域合作范围不断拓展。京津冀三地建立健全跨区域“救急难”机制、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沟通机制,深化救助托养合作。扎实开展京津冀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身份认定“跨省通办”,发布《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心理评估规范》。制度化开展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不断深化京津冀民政执法协同联席会议机制,强化民政执法协同。民政基础支撑不断强化全面加强信息化法治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民政”改革,实现社会组织年检等89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成困难人员救助、公民婚育、社会组织成立登记3个“一件事”集成场景建设,民政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90%。强化内部法治审核机制,优化合同审核流程,规范行政复议应诉行为。推动民政领域非现场监管改革。搭建市、区两级全覆盖的执法联动体系,开展殡葬、养老领域专项执法,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养老、殡葬等民政设施在街道(乡镇)规划编制中落图落地。全方位加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监管,建立完善民政服务机构重大事故隐患自查自改和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深化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厚植为民情怀、提升职业素养”主题教育,树立“一切按规矩办”意识,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建立基层党建和业务工作“两个规范化”长效机制,完善任务清单、风险隐患清单、制度清单、权责清单、业务流程等机制,压紧压实各级各单位业务和安全“两个责任”,将责任细化到人头、措施细化到点位,推动各级各领域工作全面规范全面过硬。(本报记者
10月15日 下午 12:12
其他

四部门发文完善彩票兑奖与适用税法,9月1日起执行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关于彩票兑奖与适用税法有关口径的公告财政部
8月16日 下午 10:34
其他

琼州纪行——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民政民生新图景

点击“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四月芳菲,琼州潮涌,本报派出报道组远赴海南,对海南民政工作进行了一次行进式采访报道。五年前的2018年4月,党中央作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五年后的今天,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如火如荼大力推进。五年来,海南省民政系统自觉站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全局中思考谋划推进民政重点工作,积极发挥基础性、兜底性作用,用汗水浇灌收获,凭实干笃定前行,为自贸港建设积极贡献民政力量。这次海南之行所选取的海口市、儋州市、五指山市、三亚市、文昌市,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考察指导过工作的地方。本组报道围绕海南民政工作服务自贸港建设这一主题,反映海南民政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所取得的新成绩,展现民政工作者的新作为,见证民政服务对象的新生活。海口市:助老重精细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二十大报告26个重要提法

一、大会主题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二、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五年来的四个“面对”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我们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展示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四、十年来的三件大事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五、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六、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七、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八、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未来五年是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十一、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十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十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五、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十六、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十七、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十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十九、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二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二十一、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我们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二十二、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二十三、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二十四、两个“永远不”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二十五、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二十六、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二十七、五个“必由之路”是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二十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摘自:新华社二十大报告实录)
2022年10月16日
其他

筑牢社区基础 守牢防控一线 竭诚服务居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广大社区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

6月28日下午,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湖高新区左岭街道智苑社区,了解基层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运行、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及便民服务等情况,再次强调基层治理和社区工作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社区在疫情防控中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对广大社区工作者的诚挚慰问与关怀,使全国各地社区工作者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大家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完善社区常态化防控措施,坚决守住社区疫情防控防线,全心全意为居民提供养老等便民服务,全力筑牢城乡社区基础。
2022年7月1日
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构建大数据应用场景 强化地名信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近年来,地名工作利用互联网创新技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建议,加快建设“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提高地名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地名信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当前我国已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并积极推动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工作,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地名数据资源的物理集中,完成了云端系统的地名数据录入。”马秀珍介绍道。马秀珍在调研中发现,在推进地名数据共享与社会化场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地名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的问题,导致地名信息难以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一是地名信息公共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面向大众的公共服务手段,数字地名信息服务内容还相对简单。二是地名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投入大、消耗大、服务广、收益小,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将制约地名数据的更新维护。为此,马秀珍建议从三方面加强应用场景建设,推进地名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一是推动“智慧空间云”建设。基于统一的时空参考框架,制定全国地名空间信息处理标准规范。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服务途径和服务范围,建立不同版本的地名子数据库,做到地名数据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中的充分应用与共享,打造“多源融合、一库多用、资源共享”的“智慧空间云”平台,不断提高地名管理与服务水平。通过提供标准的开发接口,支持二次开发功能的扩展,贴近用户的特定需求,保持系统的持续改进。二是推动“智慧社区云”建设。利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突破传统的信息整合模式,在门牌信息中嵌入民生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地名文化、社区文化展示等特色应用,打通健康、养老、教育、卫生、基层治理等多个应用场景,让门牌成为社区中各类信息交换和流通的核心要素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件,不断提升地名信息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三是推动“数智地名”建设。建设“数智地名”应用场景,开发社区(村)实景三维地图,完成门牌和地理实体匹配,衔接商业导航APP,实现门牌精准定位寻址。同时,利用标准地名数据库关联公共场合监控等配套设施,直观定位展示与地址关联的“人、地、物、事、网、组织”等信息,为公共安全、民生服务、警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来源:2022年3月7日《中国社会报》编辑:边静
2022年3月7日
其他

在洛阳,享乐养——品牌化建设助力社区养老服务升级

如今,走在河南省洛阳市的大街小巷,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识牌——右半边红底白字印着“某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左半边白底红字印着“河洛乐养居”,牌子上还有乐养居的标识和编号。“之所以叫乐养居,一方面是希望老年人能够快乐养老,另一方面是因为‘乐养’与‘洛阳’是谐音。”据洛阳市民政局副局长于晓惠介绍,从2019年起,洛阳市针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单一等问题,积极争取省级养老服务项目资金,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并引入第三方运营,打造了社区养老服务品牌“乐养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等服务。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乐养居131家。软硬件升级“一个人在家开伙太麻烦,得自己买菜、自己做,整天围着厨房转,自从来乐养居吃饭,生活轻松了不少。”在洛阳市老城区北大街的乐养居内,李大妈边吃边说。来到取餐窗口,记者在价目表上看到:早餐2元,午餐5元,晚餐3元,每天还有不同的特色菜可供选择。“这里的饭菜不仅品种丰富,价格也实惠,我几乎天天来。”正在取餐的刘大妈说,“我最喜欢这里做的红烧肉。”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城区北大街乐养居由一个废弃的仓库改建而成,面积1200平方米,内设康复理疗室、健身活动室、阅读室、棋牌室、餐厅等,最受老年人欢迎的就是助餐和助浴服务。在乐养居的助浴室,记者看到,灰色墙砖和地砖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助浴室一侧安装了4台热水器,还摆放了3把助浴椅和1张助浴床,墙上还安装了安全扶手,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洗浴提供便利。助浴室另一侧还安装了镜子和理发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务。走进瀍河回族区华林街道君澜湾社区的乐养居,悠扬的歌声迎面传来,10多位老年人手拿歌谱围桌而坐,在伴奏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每周二下午3点至4点都是‘银发音乐会’时间。”工作人员指着活动表告诉记者,一周七天,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绘画、剪纸、八段锦、太极拳,都特别受老年人欢迎。“我爱吃这里蒸的馒头,不爱吃洋葱。”93岁的耿长流老人已经在君澜湾社区的乐养居住了两个多月。据工作人员介绍,耿大爷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在外地,还有一个住在君澜湾社区,但平时要上班,无法照顾耿大爷。由于身体原因,耿大爷身边离不开人,这才住进了乐养居。“我喜欢住在这里。”耿大爷说。“过去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是有块场地,能让老年人活动一下。现在的乐养居,既有短期托养、精神慰藉,又有助餐助浴、文化娱乐,标准比以前高了,功能比以前多了,不管软件还是硬件都有很大提升。”于晓惠告诉记者,如果说原来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1.0版,现在的乐养居就是2.0版。到2022年底,乐养居要在洛阳实现全覆盖。品牌化运营“名称标识统一、建设规范统一、功能布局统一、服务内容统一、考核评定统一,这既是乐养居的管理和运营方式,也是乐养居与之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最大的区别所在,即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于晓惠说,这个思路源自洛阳本地的河洛书院。记者了解到,河洛书院是洛阳的城市书房,通过遍布大街小巷的迷你图书馆,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解决了以往大型公共图书馆投入高、利用率低、资源闲置等问题,为市民借阅图书提供了便利,把“书香”送到社区居民的身边。河洛书院的运营方式让于晓惠很受启发,她想是不是可以按照品牌化、连锁化的思路,对已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统一改造升级,把优质的为老服务送到社区老年人的身边。按照这个思路,于晓惠带着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的工作人员跑遍了全市,为需要新建的乐养居找场地,了解需要进行改造升级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情况,确定改造方案。为了给升级后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起个响亮的名字,洛阳市民政局从2019年9月起,通过媒体向社会征集名称和标识,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将名称确定为与“洛阳”谐音的“乐养”,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乐养居的标识。2020年3月,洛阳市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乐养居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乐养居建设“五统一”标准。按照“统一名称标识”,乐养居的标牌尺寸、颜色都要统一,便于快速识别;按照“统一建设规范”,乐养居面积不得低于200平方米;按照“统一服务内容”,乐养居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现有的“四助一护”服务基础上,逐步开展“十助二护”服务;按照“统一功能布局”,乐养居要在有休息室、有保健室、有阅览室等“六有”基础上,拓展基础性养老服务功能和互联网、物联网等智慧养老服务功能;按照“统一考核评定”,洛阳市将乐养居分为从1A到5A的5个等级,同时建立了降级与退出机制,通过动态等级评定,加强对乐养居的监管和指导,督促乐养居提升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2019年以来,河南省政府拿出33亿元,用于补齐社区养老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洛阳市积极争取养老项目资金2.8亿元,并全部用于乐养居建设。“过去,养老服务项目资金给到各区县基本都是‘撒胡椒面’,没能用在刀刃上。”于晓惠表示,通过全市统一布局乐养居,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更大效用。“推进乐养居建设,不仅是在资金使用方式上作出了选择,更是在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上作出了选择。”于晓惠告诉记者,2.8亿元资金如果用来建公办养老机构,效果非常有限,洛阳市通过乐养居这种投入资金少、建设周期短、服务接地气的方式,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项为老服务。2020年初,洛阳市委、市政府将新建、改扩建乐养居纳入了年度民生实事后,市民政局与区、县民政局在深入挖掘社区闲置空间,大力推进乐养居建设的基础上,还引入光大、九汝城、河南投资集团等知名养老服务企业参与乐养居的运营和管理,进一步推进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品牌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记者了解到,随着乐养居规模化运营以及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洛阳市民政局还将从多方面着手,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比如,帮助失能、失智老人家庭设立“家庭床位”,开展专业人员上门照护服务项目;依托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行乐养居“一卡通”服务;探索养老服务“一键呼”,让老年人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依托乐养居品牌与养老企业合作,开展适老化产品的研发。“群众认可的事,我们要继续办好;群众满足感还不明显的事,我们要积极探索。”于晓惠表示,接下来,洛阳市不仅要继续把乐养居建好,还要管理好、运营好,更好发挥其社区养老服务的阵地作用和辐射作用,让老年人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2021年7月1日
其他

​建立社区型成年孤独症康养中心——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一级巡视员、中国狮子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费薇

“养老院嫌他小,孤儿院嫌他大,放精神病院孩子害怕。”电影《海洋天堂》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大龄孤独症患者家长面临的难题。“无处可去,无事可做,无工可做”,成为大龄孤独症患者最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一级巡视员、中国狮子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费薇提出,建立成年孤独症康养中心,倡导对特殊群体进行终身关怀。孤独症患者就业、教育、养护以及养老资源均匮乏“孤独症就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自闭症,这几年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费薇介绍道。据《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等权威文献报告,中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1.0%,全国约有超14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另一方面,孤独症、智力障碍等发育性障碍群体在中国的残疾人中占很大比例,12岁以上患者数量在1000万以上,大部分的孤独症患者正进入或即将进入成年。据费薇介绍,近年来,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相关康复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也在逐步完善。与之相对应的,针对成年孤独症群体的康复治疗和社会融入机制却存在明显“断层”,针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的就业、教育、养护以及养老等方面的相关社会政策几乎空白。据《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调查显示,98.7%的孤独症人群缺乏有效的托养安置和成年康复训练。由于缺乏针对性政策扶持,国内目前开展的大龄孤独症技能培训和开办的托养安置服务机构远远无法满足公众需要,少数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果也不甚理想。缺乏技能培训的大龄孤独症患者,在社会认知偏见的标签下,很难被企事业单位接受就业。更多的孤独症成人只能留在家中无处可去,并且需要一位监护人看护。这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发展,因残致贫、因残返贫现象在孤独症家庭中尤其突出。1月18日,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联合发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明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可设在社会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托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乡社区服务机构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独立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并明确了各类服务机构职责。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独立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那么具体应该怎样落地呢?费薇建议,建立社区型孤独症康养中心。建立成年孤独症康养中心,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费薇提出,可以尝试建立社区型成年孤独症康养中心,探索孤独症托养服务机构良性运行机制,倡导对特殊群体终身关怀,进一步加大残疾人托养服务人才培养力度。费薇认为,建立社区型孤独症康养中心,可以实行政府投入、社会运行的机制,立足社区,为大龄孤独症患者提供集生活养护、职业教育、支持性就业、家庭养老等于一体的服务。费薇设想,社区型康养中心可以考虑采取集体生活模式,参照发达国家“社区家庭”通行的做法,6个以内孤独症患者生活在一个单元里,共同安排起居,通过相互影响和彼此照顾,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并由专业老师或社工进行指导和看护。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资源,将家庭和社区功能相结合,完善生活、运动、劳作设施,建设工作坊、加工厂等,传授、辅导成年孤独症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创作,如手工制作、编织、烹饪以及小区环卫工作等,使病情不同的患者都能有所作为,生活充实。费薇强调,建设社区型康养中心,要加大力度扶持残疾人特别是孤独症患者托养服务社会力量。各地应采取资金、场地、税收、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和培育提供托养服务的社会力量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还要有效对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中设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生产工厂(车间),或直接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中的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劳动项目。“从长期看,还应该不断加大对残疾人托养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费薇建议,依托中央资金补贴项目支持建立健全托养服务专业培训制度,设立见习培训基地、编制培训教材,持续大规模、系统化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管理和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逐步扩大专业人员队伍规模。关于托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费薇提出以下两点具体建议。一是实施托养服务工作骨干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依托有关高校或研究机构制定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完善专业教学规范。通过高级研修班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省级骨干型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区域政策规划研究、专业培训、评估督导等方面的作用。二是积极推动托养服务专业岗位设置。各地按照循序渐进原则,研究制定托养服务工作专业岗位范围、数量、比例、职责和条件,并依法保障托养服务机构中的社工、康复、特教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职业资格评定方面的同等待遇,拓展职业发展通道。
2021年3月8日
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建议: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认为,社会工作不仅是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朱晓进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社会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体系还不健全、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数量较少、社会工作服务资源总量不大,等等,这些都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朱晓进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推进我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在他看来,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从社会工作立法、职业体系建设、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岗位开发、部门统筹和社会宣传等方面着手。第一,推进社会工作立法和服务规范化。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意见和工作指南,规范社会工作项目设置、项目招投标和评估验收。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立法,构建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明确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出台社会工作者的就业准入制度和继续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第二,加强社会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将社会工作纳入职称体系,打通事业单位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壁垒,建立分层分类的职业评价办法。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原则上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水平,建立弹性工资支付体系。鼓励推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制度,畅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渠道。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各省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和重点人才引进范围,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待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表彰机制。第三,建立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全面统筹部署各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开展精准化和精细化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在运行机制上,建议委托社会组织托管运营,采用“街道监管、机构运营、专家督导”的三方协同服务管理机制,链接基层社区的社会工作人才和服务资源。第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坚持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大力开发社会工作服务岗位。鼓励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设置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岗位,聘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从事相关的服务工作。第五,加强社会工作资源的统筹管理。为有效整合社会工作资源,建议各省建立统一的社会工作服务信息平台,对全省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登记,对不同部门的服务资源进行统筹管理,避免出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重复申报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第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社会工作宣传周等方式,广泛宣传社会工作,增进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此外,加大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和优秀事迹的宣传和奖励,为社会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1年3月6日
其他

锚定发展目标 奋进伟大征程——民政党员干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全国两会承载亿万期待,备受瞩目。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民政系统干部职工通过各种形式收听收看,纷纷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为民情怀、道出群众关切,为做好民政工作锚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要结合自身职责做好贯彻落实,为“十四五”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河南省民政厅办公室副主任杨卫东说,报告提出“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坚决兜住民生底线”,字里行间饱含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更感受到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表示,将继续砥砺前行,担当作为,将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转化为扎实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把党和政府的民生“大礼包”实实在在发到民政服务对象的手中,把个人“小我”的力量融入到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之中。浙江省舟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爱华听到政府工作报告列举的成就时,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对民政工作目标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她表示,将以建设可知可感的幸福舟山为主线,打造更有温度、更有精度、更有速度的民政事业。聚力改革创新,以推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数字化改革为重点,并努力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聚力兜底保障,建立完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实施“幸福清单”送达行动,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聚力海岛养老,推进海岛服务驿站“幸福驿家”建设,深化“守护夕阳”养老品牌,切实补齐偏远海岛民生服务短板。“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江西省上高县民政局局长陈鹤鸣听到报告中介绍民政事业取得的成就很受鼓舞。他说,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干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要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创新为民爱民服务举措,紧紧围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基本服务体系;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民政局党建办主任张晓征表示,将紧紧围绕报告中关于民政工作目标,勇于担当作为,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迈好“十四五”发展第一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养老服务一直是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山东省潍坊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刘兆祥表示,政府工作报告让他对下步工作任务、方向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将积极探索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实施老年人家庭智能适老化改造工程,探索建立农家邻里养老互助点,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示范创建活动,探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社会化运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满足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湖南省民政厅干部邓文艳说,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自己将认真学习领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民政工作的目标任务,立足自身岗位职责,做好全国两会精神宣传,将新理念、新要求融入政策创制、工作举措,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福建省邵武市民政局副局长夏爱英与全局干部职工一起集中收看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心情激动。她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们将以“全国近邻党建示范县市”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行社区近邻服务模式;同时,3年之内,将在全市19个乡(镇)、街道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积极探索打造可推广、可复制、有影响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品牌。河北省涿州市民政局局长王威表示,全市民政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报告精神,针对群众关心的养老多样化服务、社会救助、儿童权益保护等民生热点难点,积极工作,扎实开展县、乡(镇)、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提升社区和居家养老、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兜底救助政策稳定,接力支持乡村振兴;健全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完善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落实残疾人福利制度。
2021年3月6日
其他

​优质高效办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 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民政部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情况回顾

作为社会建设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民政事业始终备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2021年全国两会临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建议、提案又将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20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提出的与民政相关建议、提案的办理情况如何,有哪些被吸收和落实了呢?记者从民政部了解到,2020年民政部共办理建议、提案723件。其中,主办250件、协办384件、参阅89件。从涉及的领域看,其中养老服务方面的建议提案207件,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方面的建议提案190件,儿童收养、福利及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建议提案43件,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建议提案64件,困难残疾人、婚姻、殡葬、流浪乞讨救助等社会事务方面的建议提案55件,慈善捐赠和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方面的建议提案77件,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等社会救助方面的建议提案64件。这些建议、提案在2020年已全部办理完毕,其中一些意见建议已经被吸纳到实际工作中。建议提案办理一丝不苟办好建议提案是民政部的法定职责和政治责任。在2020年全国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初期,全国政协明确“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建立‘后2020’时期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农村贫困边缘户保障建立返贫防控长效机制”“推动城市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加强新时代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成立中国大运河学会”6件重点提案由民政部主办或会办。同时,民政部综合考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中反映的意见建议,聚焦社会关注热点和年度民政重点工作任务,遴选出“加快落实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度建设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支持力度”2件建议作为部内重点建议,“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将社区养老做深做实做到位”“加强困境儿童权益保障”3件提案作为部内重点提案。在办理全国政协第2138号“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提案过程中,民政部高度重视,建立由承办司局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分管负责同志推动、各职能处室配合的工作机制,抓紧推动办理工作。在2020年8月下旬,相关负责人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开展基层治理专题调研,并与该提案人徐立全、王红玲等委员进行座谈和研讨。此外,民政部还与提案中涉及的4家会办单位进行多次沟通,针对委员们提出的关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等建议,积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沟通,商请其围绕近年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社区建设,详细提供下一步工作思路,有效回应委员们相关提案建议。2020年9月下旬,民政部在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的基础上,商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研提办理意见,形成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138号(社会管理类156号)提案答复的函》,得到了徐立全等8位提案人的充分肯定。与民政业务一体推进,成效明显“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对于民政部门改进自身工作,提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民政部表示,坚持把建议提案办理作为改进工作的契机,与业务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体推进,确保每一个建议提案的办理都能取得让党中央满意、让人民满意、让代表委员满意的实效。——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有效衔接。认真研究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从源头推动政府建立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救助政策、加大特困供养人员扶助力度等意见建议,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完善顶层设计。围绕党建+社会救助、服务类社会救助,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同时,指导各地适度扩大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及时足额发放救助金、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功能,认真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全面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合理制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修改完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适当扩大特困救助供养覆盖范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认真研究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等意见建议,报请国办出台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开展2020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敬老院护理型床位建设,深入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组织遴选第五批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开展第四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验收。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管制度,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先行先试工作,发布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实施细则,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持续推进。认真研究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应急能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意见建议,提请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城乡社区工作者关心关爱措施的通知》,提出为城乡社区工作者发放工作补助、落实城乡社区工作者工伤待遇等“暖心八条”。先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指导方案》《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引》等指导城乡社区组织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科学研究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联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通知》。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推动各地开展“社区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切实推进减证便民,为基层减负。——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有序发展。认真研究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大慈善事业法治化力度、健全重大突发事件下慈善力量响应机制等意见建议。制发《关于动员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引导慈善力量重点支持湖北省、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配合财政、海关、税务部门出台防控疫情进口物资免税政策,增加省级民政部门和有关单位作为进口捐赠免税受赠人,将防控物资全部纳入进口免税范围。配合财政、税务部门出台企业、个人向疫情防控捐赠予以所得税前全额扣除的政策。启动制定专门的慈善力量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开展首次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工作。指导湖南、广东、浙江、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结合实际,推进社会工作站(室)建设,探索建立通过引入社会工作加强民政基层基础建设的长效机制。发布《志愿服务基本术语》行业标准(M/T
2021年3月3日
其他

广州构建全覆盖 多层次 多支撑 多主体的大养老格局

搭建“区综合体-街(镇)综合体-村(居)活动站点”三级实体服务平台;推进医养结合、“家政+养老”服务供给;连续10年将养老服务纳入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形成涵盖服务供给、保障、评估、监管等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作为全国开展养老服务五项试点城市,不断改革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大养老格局基本形成,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建立全覆盖服务网络广州市多措并举推进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搭建“区综合体-街(镇)综合体-村(居)活动站点”三级实体服务平台。为实现老年人群养老服务全覆盖,广州市率先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优先轮候入住。实施失能、独居、高龄老年人“关爱十条”,落地56项老年人照顾服务创新措施;资助10万多名老年人免费享受“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76.6万名老年人领取长寿保健金;170万名老年人享受人身意外伤害险,率先实施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实现80周岁及以上重度失能人员照护险全覆盖。统筹推进“3+X”创新试点,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全方位延伸至助餐配餐、医疗健康、家政服务等领域。推进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增加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养老照护服务供给,基本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广州市共有养老床位7.2万张,从2016年起,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连续5年达到40张,民办机构养老床位数占比达73%。全市建有4000多家养老服务设施,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日益完善。提升多层次养老服务能力通过不断深化养老服务内涵、稳步推进医养结合、“家政+养老”等服务供给、探索实施家庭养老床位,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为让社区居家老人吃上热乎饭,广州市优化提升助餐配餐服务供给,全市1036个长者饭堂100%实现刷社保卡就餐;23所高校、企事业单位饭堂向老年人开放,并融入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为稳步推进医养结合,全市建成护理站113个,173个街(镇)建立医养服务合作关系,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99%,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77家。目前,全市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60%,58.4%的床位分布在中心城区。为深入开展“家政+养老”,广州市支持家政服务机构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建立“护理员+家政员”养老服务队伍。目前,所有街(镇)都开展了“家政+养老”服务。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广州市深入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适老化改造等,试点建设了690张家庭养老床位,资助1576户特殊群体老年人家庭、77个居住区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持续强化养老服务保障广州市连续10年将养老服务纳入十件民生实事,设立由市长担任总召集人的市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将养老服务纳入专项考核和督查激励。“十三五”期间,广州市养老服务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发挥党委政府定方向、保基本、强监管的职能作用,出台60多项政策,基本形成涵盖服务供给、保障、评估、监管等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不断健全。为引入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养老行业,广州市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编制《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修编》,消除利用既有房屋举办养老机构消防、规划的障碍,对利用国有企业物业举办养老机构的,实行租金优惠;对养老机构和社会力量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的,给予新增床位、医养结合等资助。并且连续5年开展为老服务公益创投,培育了306个创新性为老服务项目。在政府资助政策推动下,全市75%的养老床位、98%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95%的长者饭堂、95%的家政养老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涌现出一批辐射全国的品牌养老企业,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此外,广州市还不断加大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实施养老专业学费减免、免费培训等十项优惠措施,发放养老就业和岗位补贴,择优遴选养老护理员通过积分制入户。上线运营集“服务+管理+监督+决策”于一体的市为老服务和居家养老综合信息平台以及养老服务数据监测中心,优化提升“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为政府有效监管、社会参与服务、老年人享受服务提供支撑。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健全完善具有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深化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大养老格局,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2021年3月3日
其他

执法联动 守住养老机构“舌尖上的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记者经过连线采访,进一步观察了解到了四川省巴中市在养老机构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方面的努力与成效——“这个留样柜不合格,温度设置过低,食物取样太少……”在四川省巴中市养老机构食品安全联动执法中,执法检查人员发现一家养老机构厨房的食品留样柜竟是改装的冰箱,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当场指出了问题所在,并提醒“留样柜温度要设置在0-8℃,食物取样为125克,保留时间要在48小时以上。”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当即要求这家养老机构按要求进行整改。食品安全是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巴中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工作人员冯扬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2020年7月,市民政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达成共识,建立养老机构食品安全执法联动机制,并对65家养老机构进行联合抽查,发现并整改食品安全隐患31处,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饮食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党政同责压实责任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关系老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守住食品安全底线,保障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巴中市构建了党委、政府负总体责任,企业负主体责任,监管部门负监管责任,相关部门负协管责任,社会各方负共治责任的食品安全“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市民政局党组召开安全生产暨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强调要压实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时刻把安全生产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同时明确要进一步督促各区县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督查,提升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工作治理水平。巴中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罗鸿宾表示,提供安全、健康的饮食是养老机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必须执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巴中市民政局先后对全市70多家养老机构通过发文、摸排、抽查等形式督促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养老机构的食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执法联动标本兼治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是为了督促工作,排除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各个环节存在的隐患,抓早抓小。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此,巴中市民政局主动寻求专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管理局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他们专业且权威,标准也更严谨。”冯扬介绍说,市民政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建立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实行“线索信息互享、监管依据标准互通、执法检查互应、成效结果互认”。执法联动让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工作更加有据可依。谈及养老机构食品安全执法联动协调工作,巴中市南江社会福利院院长魏高松坦言:“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让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整改更精细,也更有针对性,比如厨房的分区从前只是生熟分开,现在还知道要设置粗加工区、精加工区、海产品区、成品区等。”他还表示,两个管理部门联合行动,执法效率明显提高,养老机构迎接检查的压力减轻了不少。食品安全实现“云”监管执法联动实现了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监管“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同时让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更加对称、透明、可追溯,巴中市民政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还一同把监管搬到了“云”上。在巴中市居家养老服务指挥中心,屏幕上实时显示16家养老机构厨房的情况,留样柜、操作间、人员动态一目了然。养老机构食品制作、留样,食材采买、仓库管理等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随时可查。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及时上网、实时监控,这一功能的实现得益于市民政局“智慧养老监管服务”平台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智慧食安”平台的整合、优化。在执法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两个平台的信息实时共享,巴中市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开启了“云”监管。“民政的‘智慧养老监管服务’平台采集的是养老机构全方位信息,而我们则专注于食品安全各个细节信息的收集。”巴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安全监督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个平台的数据共享后,双方都实现了网上监督,使监管前移。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巴中市食品安全“云”监管已经覆盖到巴州区、恩阳区、经开区70%以上的养老机构。落实属地政府和机构责任民以食为天。老人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是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的基本条件。在市民政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联动以及“云”监管的督促指导下,巴中不少养老机构正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他们开始严格控制米面油等用量大的食材采买渠道,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普及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记者了解到,包括南江社会福利院在内,巴中市有一批养老机构正在探索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参与食品原料采买的监管,并对入库的商品建立完整的信息台账。魏高松表示,这样一来,采买食材质量有了保障,也强化了属地政府对养老机构的管理。餐饮服务人员是养老机构落实食品安全工作的神经末梢。目前,巴中市各养老机构正在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巴中市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知识》作为餐饮服务人员上岗前的考核科目。冯扬告诉记者,近年来,市民政局在市县两级养老服务培训内容中专门加入食品安全课程,并对这一课程进行严格考核,考试不合格的不予结业,且不能从事与养老机构餐饮有关的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有560人次参与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培训。现在,高度重视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已成为巴中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共识,切实保障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已成为各方共同努力的目标。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工作中来,巴中市专门设立了养老服务热线,向社会公开食品安全行政监管和处罚标准,并鼓励入住养老机构老人及其家属提供食品安全问题隐患线索。截至目前,共收到关于老人膳食不均衡、机构内部监督需加强等涉及食品安全的线索15条,通过挂账督办,这些问题现已全部完成整改。从执法联动的人防到“云”监管的技防,再到压实属地政府和机构责任,巴中市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监管创新体制逐步完善,红利开始显现。时下,新冠肺炎疫情呈现零星散发态势,养老机构实施封闭管理。得益于之前食品安全监管整改工作到位,巴中市养老机构物资来源渠道依然保持通畅、食材质量有保障,机构内餐饮服务人员坚持严格执行防疫要求和食品安全规范。魏高松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院内人员实行分餐制,入住老人用餐环境干净、整洁,每餐至少两菜一汤、餐后水果均有保证,机构内老人饮食的质与量均不受影响。”
2021年2月18日
其他

​“人人公益,处处可为”——上海万家公益基地建设记

工休时间,汽车修理工王国林像往常一样掏出手机,在“公益上海”微信公众号上浏览着新近发布的公益岗位,很快他选择了第523号公益基地上海市全欣公益服务中心组织的、带领特校孩子做运动的志愿活动。每周一次的志愿服务已成为王国林生活的一部分。在上海,像王国林这样随时参与公益的行为,正在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上海已持续开展4年之久的万家公益基地建设,大大促进了公益全民化、志愿生活化,让“人人公益,处处可为”成为现实。日前,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把第10000号公益基地的铭牌授予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标志着万家公益基地建设计划如期完成。至此,以“公益上海”为平台、“公益基地”为载体、“公益护照”为保障、“公益顾问”为纽带的公益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公益岗位遭“秒抢”,需求和服务精准对接“真没想到我们的项目这么火爆,每周10个家庭的名额刚发布就‘秒没’。”第3175号公益基地崇明区建设镇滧东村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到周末,来自市区的志愿者就会来到他们的农场,通过“自制湿垃圾肥料换果蔬”
2021年2月9日
其他

广东信息适老化消除老人“数字鸿沟”

刷身份证2秒便知健康码,“尊老爱老服务专区”解决老年人办事难……为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2020年以来,广东省民政厅将适老化设计与“数字政府”服务体系相结合,联合相关部门推出多项关爱老年人服务新措施。老年人到医院等公共场所,只需出示身份证,即可完成人、证、码“三合一”查验;利用“粤省事”平台的“尊老爱老服务专区”,能为老年人提供38个事项、8类便利化服务。刷身份证知健康码解决老年人出行难在读卡器上放上身份证,不到2秒钟,工作人员的电脑就显示出健康码绿色,“我的眼睛不好,又不会用智能手机,每次出行查验健康码都很难。现在好了,把身份证一刷,健康码信息就有了,真的又快又省事。”日前,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最新上线的验码“神器”——健康防疫核验系统,让前来就医的65岁的曾伯连连点赞:“很方便”。继在“粤省事”平台上推出“粤康码”后,针对老年人面对的难题,广东日前再度升级健康防疫核验系统,通过该健康防疫核验系统,无法出示电子健康码的群体,尤其是没有智能手机或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体,只需出示身份证,即可完成人、证、码“三合一”查验。整个查验过程不超过3秒钟,老人只需放上身份证,系统就会显示个人实时核验的健康状况。这一便民利民措施不仅省去了老年人操作手机的麻烦,让老年人外出更便利,也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缩短了人员进入场所的等待时间。据介绍,健康防疫核验系统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之后将推广到更多的公共场所、大型企业,减缓公共场所和企业疫情防控的压力,为老年人出行提供更便捷的体验。“尊老爱老服务专区”解决老年人办事难2020年12月31日晚,广东政务微信小程序“粤省事”上线面向老年人群体并贯彻适老化设计的“尊老爱老服务专区”,老年人可在线随时随地“指尖办理”38个事项、8类服务。据介绍,“尊老爱老服务专区”围绕乐享生活、便捷服务、地市服务三大板块,梳理发布了包括养老资格认证、高龄老人津贴、老人优待证等常用业务办理和进度查询,同时提供医疗、娱乐及出行相关生活服务。专区不仅突出一键获取服务,还加入了更多适老化服务项目。“如在‘就医服务’中,页面直接显示最近的医院,缩短老年用户获取服务的操作步骤;并且采用符合老年人阅读习惯的大字体设计以及易于辨识的视觉色彩设计,通过简化页面操作降低老年人的阅读困难。”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有些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专区还提供他人代办功能,可由亲友、社区工作人员等为老人代为办理。如老年人优待证、长者服务卡核发、高龄老人津贴申请及发放等服务均已开放代办功能。“粤省事”平台将继续优化“尊老爱老”服务专区,如基于平台上线语音搜索功能,除支持普通话外,探索增加粤语、客家话等本地语言进行服务搜索,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居家申请高龄老人津贴老人办事“零跑动”新年伊始,家住广州市的陈奶奶利用“粤省事”小程序,在家中就方便地完成了高龄老人津贴申领,免去了往来奔波。广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解决老人申办高龄津贴中存在的行动不便、来回奔波等“痛点”问题,2018年6月起,广东部分地市陆续把高龄老人津贴申请纳入“粤省事”小程序,通过“粤省事”平台,广州、深圳、珠海、汕头、韶关、惠州、中山、江门等地的户籍老人,都可由家人在线代申领高龄老人津贴。“其他地市也正在加快推进中,截至2020年11月底,粤省事平台高龄老人津贴申请数量已近18万件。”据了解,在目前推进的城市中,惠州市高龄老人津贴申请填报信息最少,所需填写信息从15项减至3项,所需上报材料从2项减至0项,从原来跑一次变成“零跑动”。广州市长者长寿保健金(高龄津贴)申领在2019年7月17日上线“粤省事”,老人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粤省事”实现个人电子证照关联,无需提交身份证和户口簿及有关复印件,即可“零跑动”办理长寿保健金业务。珠海市高龄老人无需自行申请高龄津贴,由民政部门直接把经核实的名单提供给社保部门,社保部门通过市民卡发放津贴,市民可线上查询审核及发放情况。2019年4月1日,“高龄老人津贴申请”在清远连山、连南上线,成为“粤省事”平台上“少数民族专区”的亮点事项。来源:2021年1月5日《中国社会报》编辑:边静
2021年1月5日
其他

@民政人 您收到一则有奖征文启事,请查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生动展现广大民政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孺子牛”精神,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激励民政工作者主动担当作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中作出更大贡献,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社会报社与《中国民政》杂志社现联合举办“争做新时代人民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有奖征文活动。一、征文要求1.叙事类作品。讲述民政干部爱岗敬业、倾情倾力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感人故事。要求主题鲜明、角度新颖、事迹真实、生动感人,每篇不超过2000字。为保证事迹真实性,作品须经民政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2.言论类作品。围绕争当新时代人民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发表观察思考、畅谈经验体会。要求主题突出、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每篇不超过1500字。二、征文时间即日起到2020年12月31日。三、提交方式将报名表(见附件)以及参评作品以附件形式发送至电子邮箱zkadr2020@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最可爱的人’征文+作者名”。四、作品使用1.征文期间陆续在《中国社会报》《中国民政》择优公开发表参评作品,并在民政部官网、中国社会报学习强国号、中国民政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推广。2.征文结束后,组织对作品进行评选,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60名及优秀奖、组织奖若干,并颁发荣誉证书。附件:争当新时代人民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征文报名表中国社会报社
2020年5月30日
其他

全国人大代表张近东:推动智慧社区建设 打造一小时生活圈

而在微观层面,由于智慧社区生态系统参与方众多,导致相关产品与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集成平台,继而形成一个个孤立、分散的“信息孤岛”,难以形成立体化智慧社区服务能力和全套互联生活解决方案。
2020年5月22日
其他

民政领域疫情防控重要举措汇编(更新至4月25日,点击目录标题读全文)

2月27日下午,民政部召开党组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月26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统筹推进各项民政工作;
2020年4月26日
其他

民政领域疫情防控重要举措汇编(更新至4月11日,点击目录标题读全文)

2月27日下午,民政部召开党组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月26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统筹推进各项民政工作;
2020年4月12日
其他

民政领域疫情防控重要举措汇编(更新至4月4日,点击目录标题读全文)

进一步加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对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防范工作作出部署。疫情防控期间,持续更新,敬请关注!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编辑:儒风
2020年4月5日
其他

民政领域疫情防控重要举措汇编(更新至3月28日,点击目录标题读全文)

2月27日下午,民政部召开党组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月26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统筹推进各项民政工作;
2020年3月29日
其他

民政部党组召开会议 要求《中国社会报》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2019年4月3日,以谢觉哉老部长书法手迹作为报头的《中国社会报》,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开幕次日全新亮相,该期报纸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2019年10月9日
其他

黄树贤部长介绍民政事业历史性发展和成就

五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8.8%和45.7%。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总量突破百万,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2亿人。
2019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