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 李增光,沈克印

编辑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08-28

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我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体育产业栏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李增光1,沈克印1,2

(1.武汉体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本文引用格式

李增光,沈克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1):106-114.

摘 要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视角,探究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与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经历了以外循环兴起、外循环主导、零售转型、内循环为主体的4个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包括需求侧消费规模扩大与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生产要素供给与全要素生产率、体育产业政策动力,各动力间相互作用影响构成转型升级动力机制系统,推动体育用品国内大循环供需两端动态平衡,助力国内国际循环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推进路径:构建需求体系,发挥体育消费需求拉动力;提高供给能力,利用好产业供给驱动力;完善产业政策,强化体育产业政策推动力。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依托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优势形成规模经济,通过承接低端的制造组装工作嵌入全球产业链。但当前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链、供给链受到系统性冲击,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体育用品业亟需转型升级。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民对于高品质的体育用品需求日益强烈,国内大循环的市场条件已经形成。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道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求发展动能由单纯的要素优势拉动转变为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各动力因素形成相互联动的动力合力,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供需均衡。因此,研究其动力机制将有助于理清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思路,为转变发展模式提供可行路径,改善需求结构与供给能力,提升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1.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与内涵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打压中国经济,一系列逆全球化行为使得我国经济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使得全球贸易规模缩小,我国对外出口受到巨大冲击。反观国内环境,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阔的内需市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基于此背景,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并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写入“十四五”规划。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我国产业链完整及内需市场巨大的优势,促进科技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实现产业扩大升级。随之而来的需求扩大将促使供给端的再次扩大升级,进而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稳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以更高质量融入国际循环,实现更高层次的“引进来”与“走出去”。为更好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当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内市场,一方面应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引导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另一方面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质量,推动国内供需两端实现动态平衡。在国际市场,积极扩大进出口贸易并保障货运畅通,维护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高质量进口满足国内消费升级,以高质量出口提升国内产业价值链地位,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2 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特征

转型升级涵盖两个方面:转型即通过设备升级换代、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效率、物资利用率的改造活动;升级是指体育用品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不断攀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转型升级的具体特征包括3个方面。

1)体育用品制造业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推动产业转型。外贸出口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驱动力逐渐下降,主战场将由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应以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产品科技含量、流通效率与品牌价值,推动产业发展动力转换,提升风险抵抗能力与供应链稳定。2)体育用品制造业应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以推动产业升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新的“闭关锁国”,而是推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已经深深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贸易出口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对外贸易模式应由狭义外向型转变为全面开放型,推动国际间体育用品制造领域要素、商品与服务的自由流动,实现体育用品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与价值提升转变。3)体育用品制造业国内国际循环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体育用品制造业国内转型将成为国际价值链升级的基础,升级将成为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国内多元体育消费需求在倒逼供给端变革的同时,将增加国际间的贸易量,并不断优化国际循环质量。国际循环将显著改善居民的收入状况,为国内大循环带来外资、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投入,国际品牌的市场探索将为中国品牌国际化提供借鉴。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与转型升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用品制造业经历了外循环兴起、外循环主导、零售转型、内循环为主体等4个发展阶段,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品牌,但供需两端仍然存在着多重问题。

2.1 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2.1.1 外循环兴起:体育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1979—2000年)

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通信与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发达国家的企业将生产中可分解的制造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市场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不同国家依赖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某一环节而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改革开放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入乡镇企业,而城镇则依托地理、技术、信息等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我国在人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始凸显,此时体育用品工厂通过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加工嵌入全球产业链。这一时期,传统的家庭作坊转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工厂,我国内地体育用品制造业依托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通常被理解为“授权贴牌制造”)模式快速发展。

2.1.2 外循环主导:产业集群推动体育用品对外贸易(2001—2012年)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壮大。相较于外循环兴起时期,这一阶段体育用品企业不断抱团取暖,利用政策红利、交通优势等逐渐形成了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品牌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方式推进外循环,企业利用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生产和技术网络优势降低运营成本,并且依托平台式服务和企业集体行动增强了议价能力,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进入国际市场。《2012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已占据65%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进出口贸易顺差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表1)。

2.1.3 零售转型:库存危机推动发展理念转变(2013—2019年)

 外循环主导阶段,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经历了“黄金十年”发展期。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外需市场规模呈现萎缩态势,国内从业者过分高估北京夏奥会对行业的拉动作用,盲目扩张使国内大量体育用品企业陷入库存危机并逐渐被市场淘汰。加之我国要素禀赋发生改变,劳动力净增长从缓慢逐渐转变为下降态势,使得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荒现象频发,体育用品企业在此时开始寻求转型。2013年,以安踏为首的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开始更多关注用户需求,将传统的大批发模式转为零售模式,努力构建全渠道营销以增加直面消费者的概率,利用数字新技术构建柔性供应链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使得产业发展回归正轨。

2.1.4 内循环为主体:国内体育用品需求不断提升(2020年至今)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物流不畅导致原材料采购与产品流通受阻,众多体育比赛推迟或取消导致我国体育器材订单骤减。随着传统比较优势的消失殆尽,低端加工环节加速向东南亚转移,房租、库存、物流成本等固定支出的提高加重了企业压力。与此同时,体育消费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疫情的发生提升了民众的体育参与热情,国内体育用品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体育用品制造业践行内循环为主体的时机已经成熟。以2020年“双十一”数据为例:安踏体育在“双十一”期间的消费人数达到1.6亿,其中新客占比超83%,集团电商成交总额为28.4亿元,创造历史最高销售额;舒华体育推出众多健身新产品,较上年销售额增速高达232%。

2.2 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

2.2.1 国内循环困境:供需两侧存在错位缺位现象

一方面,低质和无效供给偏多。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物质资源相对匮乏,低端产品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随着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用品需求呈现出不断升级的态势。但供给端要素资源成本的不断上涨促使体育企业降低成本而产出更多的低质和无效供给,与用户的高品质需求形成鲜明反差;过多低质、无效的体育用品供给不能被及时消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开始出现库存危机。另一方面,高质量供给能力不足。体育用品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的态势,但国产品牌更多依靠高性价比来拓展市场份额,专利申请多以外观设计为主,在新材料、新工艺等核心技术创新层面落后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大品牌,导致体育用品行业高质量供给存在严重缺位,国内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与国际知名品牌存在较大差距,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13年的39%降至2018年的28.6%。

2.2.2 国际循环困境:全球价值链地位低下

 “价值链微笑曲线”表明制造业环节附加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设计研发、售后服务、市场营销、零部件生产、生产制造组装,且附加值会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高而不断攀升。我国经济学家对中国是体育用品制造大国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多从事生产制造领域,利润空间小且竞争力低下。价值链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通过控制战略性环节缩短国内企业的价值链条,加之代加工企业与品牌商之间存在着特定标准设定,加剧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低端锁定。国内体育品牌由于技术创新不足、市场定位不清晰等原因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重生产轻品牌培育的发展模式不仅不利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加剧了中低端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爆发库存危机的概率大幅提高。并且随着生产制造工作逐渐向劳动力、资源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加速制造业回归步伐,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开始面临价值链的双向挤压。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由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转向需求牵引供给,因此构建畅通的国内与国际供需体系将成为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需求端层面,消费规模的扩大与升级将推动完整内需体系的构建,成为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与出发点。供给端层面,针对国内循环困境,一方面供给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显著提升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推动产业质量与效率变革;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作为其他动力的媒介或传输带,数量的提高将加快产业供给速度。同时,体育产业政策将作为特殊动力推动国内和国际间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促进体育用品进出口及国内供应链稳定,进而构建各动力间既独立又联动的循环系统,实现国内和国际循环良性互动(图1)。

3.1 需求侧动力

3.1.1 体育消费规模扩大动力

马克思认为消费与生产具有同时性,但严格意义上消费是生产制造的动机与目的,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市场经济作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居民消费变迁是发展的根本动力。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强调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新发展格局下,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加之国民健康意识持续提升,推动体育运动参与人群不断增加,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呈现出不断上涨态势(表2)。另一方面,随着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她经济”高速发展。广场舞、瑜伽、夜跑等体育活动的崛起,使得以体育服装、运动装备为主的女性体育消费飞速增长。如有着“顶级的瑜伽服”称号的Lululemon,2020年第3季度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中国市场的总销售额增长超过了100%。疫情促使体育需求发生巨大转变,以跑步机、椭圆机等为主的家庭健身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生产制造符合“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发现新需求—满足新需求”的动态平衡,体育用品消费需求扩大将引导供给端的生产活动不断扩张,促进产业供给数量提升。

3.1.2 体育消费结构升级动力

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战略基点,不仅要求消费规模的持续扩张,更需要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即用户需求由低端转变为高端,逆向牵引供给端推进改革创新,从而间接推动生产供给端新技术、新业态等的产生,引导产业要素配置变化。1)体育参与项目更加多元,消费升级推动高端需求不断涌现,尤其是“Z世代”(Gen-Z,出生于1995—2009年间的人)群体开始成长为社会消费主力,数据表明2020年“Z世代”群体的消费规模将占据消费市场总额的40%。“Z世代”有着强烈的求异需求,以攀岩、骑行、登山等为代表的户外运动备受此类消费者的青睐。体育参与方式的多样性将带动体育用品需求更加多元,专业设备需求量的提升将促进产业供给端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涌现。2)数字通信新技术使得信息流动速度加快,用户需求、购买方式与习惯更加复杂多样,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以体验式消费为代表的新需求加速了体育用品制造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速度,将引导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进入体育用品制造领域。3)当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常态化阶段,线上购物成为用户的主要消费方式,直播带货、线上营销的兴起将提高供给端产品营销、流通等环节的效率。

3.2 供给侧动力

通过研究经济学学者已构建的双循环体系模型,结合对体育产业领域专家的访谈,经济扩张的供给侧动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生产要素,二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原有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两类动力使得产品供给增加,提高居民收入并引发新的消费需求,最终形成国内经济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并推动国内大循环建设。

3.2.1 生产要素供给动力

供给端生产要素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主要包括人才、资本、数据等,决定着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各类要素投入的增加将为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制造、流通、售后等环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动力,促进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

1) 劳动力是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承担者,要素增加将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力。但劳动力要素的增加并不是盲目地扩大企业员工数量,转型升级更需要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推动生产模式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驱动产业创新发展。高素质的人才供给还将推动组织架构改革,尤其高管对于企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如2009—2014年李宁体育遭遇库存危机,创始人李宁先生重新掌管企业并确立“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使得企业逐渐摆脱危机并发展壮大。

2) 资本等一般性要素作为生产原料或工具,其投入数量将影响微观企业创新与改革动力的作用效能。一方面,资源要素作为生产制造的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劳动转化为产品供给,在构建内循环畅通、保障供应链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技术研发投入达到5%至10%销售额的企业才具有核心竞争力,当前国内品牌研发投入仍具有较大差距(图2)。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的颁布推动了体育产业领域融资数量及融资额度在2015至2016年的快速上涨,但受产业转型及资本寒冬影响,融资规模从2017年开始下降(表3)。就融资结构而言,体育用品领域的融资相对于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领域占比较小。

3) 国内体育用品企业重视产品营销而忽视服务供给,数据记录消费者的购物喜好与习惯,助力企业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用户画像,实现需求可视化以助力精准营销及个性化定制服务,推动企业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并且,数据要素的快速流动将加速供应商、制造商、消费者间的信息反馈,成为其他要素流转的核心纽带,助力体育用品不断升级迭代。

3.2.2 全要素生产率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其中创新动力将推动产业科技进步,助力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构优化将促进产业融合进程,推动新的制造模式不断涌现。改革动力将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高效稳定,为生产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1)创新驱动应成为解决国内循环供给缺位错位的必由之路。对于体育用品制造业而言,创新包括技术与营销等方面的创新。首先,技术创新将提高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生产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将显著提升产品品质与科技含量。如2019年李宁公司发布“李宁䨻”轻弹科技平台,䨻技术相较于TPU发泡中底材料具有鞋底轻、能量反馈高的优势,助力企业研发出了“驭帅14”“飞电竞速跑鞋”“韦德之道8”等广受追捧的高端运动鞋。其次,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运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将升级为智能制造,减轻企业对于劳动力要素的依赖。最后,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推动线上线下营销融合,增加了体育企业直面消费者的机会,加快了消费者对于商品信息与企业品牌的认知速度,有助于提升体育用品企业市场形象。

2)改革与结构优化将推动生产效率与价值提升。首先,改革即企业组织架构的变革,当前以安踏为代表的企业从以产品流程为主的线性架构转化为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扁平化协同架构,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感知与应变能力。同时,扁平化管理使得员工职能更加清晰,减少了由层级过多而导致的信息偏差,将提升体育用品企业的管理效率。最后,结构优化将推动生产活动向价值链两端移动。企业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售后服务等方面高效联通,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由传统体育制造向提供完整方案的定制化生产转变,提升产业附加值和价值链地位。如安踏体育推出“ANTAUNI”个性化定制体系,消费者可以对产品不同部位的色彩进行任意搭配,在升级消费者体验的同时,产品的售价提高了1倍。

3.3 体育产业政策动力

 1)政府通过制定体育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需求端层面,财政、税收等政策将推动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助力体育用品消费需求规模的提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带动中高端消费比重提升,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推动内循环需求体系构建。供给端层面,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文件,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引导资金、人才、资源等市场要素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增加体育用品制造业供给;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研发力度,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创新活动,助力企业供给质量提升。

2)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引领体育用品标准化建设,推动体育用品标委会、体育用品行业协会等组织对接国际标准,完善行业标准,有助于打破国产品牌在竞争中面临的标准壁垒。国家不断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开放,将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引进以满足国内多元体育用品需求、高水平走出去以提升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竞争力,实现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的供应稳定,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路径

4.1 需求侧管理:构建需求体系,发挥体育消费需求拉动力

4.1.1 满足用户需求,扩大体育用品消费规模

首先,企业应当树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数据要素识别用户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挖掘体育消费人群的个人偏好与习惯,认真研判需求变化趋势并构建用户画像,以需求为向导指导体育用品企业生产活动。同时,利用好国内超大的中等收入消费市场,紧抓马拉松热、北京冬奥会、女性及“Z世代”消费崛起等发展契机,利用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发展战略,研发热门体育项目的相关产品。最后,应当充分利用好疫情的推动作用,结合当下家庭健身兴起的浪潮,加快研发生产占地面积小、收纳方便、功能齐全的家庭健身器材,推动体育用品消费规模的扩大。并且,企业可以通过自我研发或者寻求外部企业合作等方式加快线上APP建设,实现健身器材“硬件+软件”融合发展,满足用户渴望提升健身知识、监测身体机能等需求。

4.1.2 引导消费需求,推动体育用品消费结构升级

首先,在产品研发中应注重针对性,不断开发面向女性及“Z世代”的时尚化、个性化产品,培育并壮大新兴体育消费市场。企业可以尝试结合当下火热的国潮等时尚元素进行产品设计,持续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跨界融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消费需求。其次,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趣味性的新兴体育运动成为消费新宠。因此,加快体育用品制造业与健康产业、旅游业等相关服务产业的融合进程,创建新颖的个性化运动项目,加快AR、VR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中的应用以创新消费场景,通过场景互动提升消费者的多元化情感体验,激发用户消费需求与购买欲望,引导需求端消费结构升级。最后,利用好国家政策、协会平台等优势不断提升体育用品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引进国外高质量的体育用品供给,以国际循环推动国内大循环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

4.2 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能力,利用好产业供给驱动力

4.2.1 适当加大要素投入,夯实转型升级基础力量

1)在重视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适当加大资金、资源等的投入力度。首先,政府、企业应当通力合作,通过制定政策与企业股份制改革引导资金、资源等进入体育用品制造业。其次,体育企业应当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在对外开放的发展机遇中加大技术引入。最后,应当加大用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体育部门应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详细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报告;产业协会应当加大用户数据平台建设,帮助企业找准目标市场;体育用品企业应当构建完整的需求识别体系,强化自身网络平台建设,打通线上线下数据联通。

2)加大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势作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开设智能制造、大数据、设计等相关课程,大力培养体育用品制造业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提升技能型人才质量。企业需围绕体育用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关键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加研发投入与员工待遇,通过培训、访问学习等方式提升各部门业务水平与效率。在对内扩大培养的同时紧抓对外开放机遇,不断引进国际高素质人才进入国内体育用品企业。

4.2.2 坚持创新驱动,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1)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核心技术不断创新。一方面,企业应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等体育用品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用户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信息的高效流通特征,加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体育用品制造中的应用,推动智能工厂建设以实现产业效率提升,缓解由人口红利衰减而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

2)不断创新营销模式。体育用品企业应当不断扩展线上营销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以实现线上线下联通,促进产品、销售、价格、流通等环节融为一体。运用数字技术推广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实现实体店、体验店、电商平台的业务融合,减少企业的储存、运输等经营成本,推动体育用品零售企业智慧供应链建设。同时,通过减少职能部门、建立项目型组织架构等方式减少企业层级数量,提高内部信息流动速度与企业运营效率。

3)推动服务型制造模式。体育企业应当依托产品加大配套服务供给,推动生产活动向价值链后端延展;依托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促进产品升级迭代,推动生产活动向价值链前端延展;依托技术、营销创新推动产品服务化、智能制造,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两端移动,企业角色向服务型制造商转变,从而提升体育用品产业附加值。

4.3 完善产业政策,强化体育产业政策推动力

1)国家应当通过政策调控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与质量,保障居民收入增加,挖掘国内消费需求潜力。完善税收政策,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低端消费人群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数量以提升内需层级,促进需求端结构的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升级,推动体育用品内需消费的不断扩大。

2)以政策手段引导体育用品供给端创新。推动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战略,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尽快推动体育用品高新企业认证,对此类企业的创新活动实施税收减免优惠。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政策与各地实际情况,适量减免企业税收、房屋租金,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国家应当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吸引资本等生产要素进入体育用品制造业,利用好开放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效应以推动企业技术提升。

3)政府应当简政放权,充当好产业发展的“掌舵者”,推动体育用品产业协会建设。制定制造业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外行业协会间的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体育用品行业标准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等强有力的约束手段减少业内产品质量问题,对于违法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为体育用品制造业构建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5 结语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外部环境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体育用品制造业应当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通过构建国内需求体系实现需求扩大与消费升级,引导政府、产业协会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法规。在加大资金、数据、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基础上,以创新驱动发展提高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研发;结合数字技术促进营销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提质增效,解决产业中存在的供需错位、供给缺位。充分利用我国制造业产业体系优势,以产业融合推动体育用品生产模式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价值链地位由中间环节向两端延伸,推动体育用品国际贸易向更高层次跃升,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

往期重点文章推荐

成会君、李拓键、徐阳||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论均等化认知的中介效应

刘颖、王月华||基于SFIC模型的我国体医融合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

日本大学竞技体育改革及其启示 | 郭振,张贝尔,刘波

王晓辉、张明睿||在线负面评论对体育用品品牌信任的影响研究

媒体融合视角下体育赛事商业价值的实现逻辑与提升策略 |  张世杰,刘露,于文谦

长按二维码关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投稿系统

http://stxb.magtech.com.cn

 微信公众号 

shentixuebao_198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