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2017告诉你 @中国科学院院刊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2017年即将过去,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十九大胜利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广大读者、作者、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关注下,《院刊》始终不忘“国家使命、科学担当”的初心,取得了快速发展。
铁肩担道义,众智开宏业。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我们将继续发挥智库媒体的作用,组织广大专家学者以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以战略思维和严实作风,围绕相关重大问题持续开展深入研讨,带着新气象,踏上新征程!
亲爱的朋友们,2018 新年快乐!
2017年1月
专题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
指导推进专家
傅伯杰 院士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目前针对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效益评估等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由于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普遍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难以全面回答工程规划之初设定的目标,难以从格局、质量、服务等方面全面反映生态系统变化。鉴于此,《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这一主题撰写了系列文章。
这将对我国生态工程的效益评估研究和工程措施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布局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2月
专题
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指导推进专家
杨玉芳 研究员 郭永玉 教授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本刊策划的“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题,旨在展示心理学视角对社会治理的探索与解读。这些成果围绕着社会公平、创业环境、城镇化、老龄化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社会治理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具体的深入思考。这些工作既有国际前沿性又有本土现实性,既提出了政策建议也涉及了技术路线,体现了心理学对于社会治理的独特价值。该专题由杨玉芳研究员和郭永玉教授共同指导推进。
2017年3月
专题
中国微生物组计划:机遇与挑战
指导推进专家
赵国屏 院士 刘双江 研究员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2016年5月13日美国宣布启动“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微生物组研究已经成为了各国科学家及政府关注的焦点,是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我国科技部党组【2017】1 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基础前沿研究根基,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发展重大颠覆性技术,在微生物组、人工智能、深地等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部署若干重大项目。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微生物组计划并逐渐在国际微生物组计划中掌握更大话语权,本刊出版“中国微生物组计划”专题,该专题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双江研究员共同指导推进。
2017年4月
专题
“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指导推进专家
刘卫东 研究员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自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如相关学术研究滞后、缺乏相关人才、统筹协调不够等问题。为此,中央在2016年8月17日召开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八个推进”。根据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学妥善处理各类问题和矛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保障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工作任务。
自 2013 年 9 月以来,中科院有关团队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工作,开展了“一带一路”建设系列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及后续相关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撑。
为迎接即将于5月份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院刊》特设立“‘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专题,邀请院内外专家针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撰文,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思路和经验。该专题由刘卫东研究员指导推进。
增刊:
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
指导推进专家:
郭华东 院士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在打造“绿色丝路”“信息丝路”“健康丝路”“友谊丝路”的过程中,我们需应对来自“一带一路”环境、资源、灾害等的诸多挑战,从科学层面进行总体认知与科学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空间科技必将以其宏观、快速、准确、客观获取数据的特点和能力,从多角度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大计。《中国科学院院刊》基于 DBAR 计划研究而推出的题为“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专刊,全方位地介绍了空间技术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能力与作用,可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支持,“数字丝路”将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持续性和高水平贡献。
增刊:
科技支撑“一带一路”
——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
指导推进专家:
曹京华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
周德进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制定了“‘一带一路’战略行动计划”,将以科技合作为纽带大幅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地区的科技治理能力和话语权。依托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既有的双多边合作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重点围绕基础科学、绿色技术、生命健康、气候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和渠道,形成综合、立体、全方位的“一带一路”合作架构,成为牵引“一带一路”地区科技合作和创新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的智库平台,策划组织了“科技支撑‘一带一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专刊,目的是让社会各界更好了解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相关工作进展,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共同扎实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2017年5月
专刊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指导推进专家
汪克强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
值此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刊》刊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探讨,这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2016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铁肩担道义,众智开宏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一项伟大事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科技界义不容辞的重大历史使命。希望中科院充分发挥高水平科技智库作用,组织广大专家学者以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以战略思维和严实作风,围绕相关重大问题持续开展深入研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2017年6月
专题
土壤微生物组
指导推进专家
朱永官 研究员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土壤中蕴藏的海量微生物,不仅是地球元素循环的引擎,而且是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核心资源,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高地,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4 年,中科院适时启动了“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开展建制化的土壤微生物组研究,前瞻布局农业与资源环境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聚焦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为此,本刊特组织策划“土壤微生物组”专题,总结专项近 3 年来的主要进展,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农学的学科交叉发展新态势,在土壤微生物组的理论突破和应用示范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本专题由中科院城市环境所所长朱永官研究员指导推进。
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 No. 5
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6月25-26日
指导推进专家
张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汪克强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严庆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
2017年6月25—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刊》承办的“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No.5——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京举办。
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为了让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决策者,了解和深刻认识科技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本次论坛围绕“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主题,从制度设计、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等角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分论坛讨论。多个部委领导和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2017年7月
专题
建成遗产
指导推进专家
常青 院士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文化遗产中最为量大面广的组成部分,是经由建造活动所形成的建成遗产,涵盖了建筑、聚落和景观遗产本体,及其所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大量的建成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是故土“乡愁”的根和身份认同的源。
本期《院刊》组织策划“建成遗产”专题,特邀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建材技术及历史、文博等学科的9位学者,分别从现代建筑与遗产传承、文明进程与国家遗产、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纲领、当下遗产保护问题与建议、城市遗产保护、乡村遗产活化、遗产与材料病理学、遗产的结构安全及国际遗产保护教育等视角,聚焦“新型城镇化”中的建成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全方位地回应了目前我国建成遗产所面临的棘手难题与艰巨挑战。本专题由同济大学常青院士指导推进。
2017年8月
专题
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指导推进专家
康乐 院士 陈晓亚 院士 方荣祥 院士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由病虫害导致的作物重大病害不但威胁“舌尖上的安全”与社会稳定,在防治过程中发生的农药滥用行为还进一步导致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为在保障粮食产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对病虫害进行科学、绿色和高效的防控,亟待在系统分析病原微生物—害虫—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靶向病虫害致病和成灾的关键环节,发展创新抗病育种技术、新型农药、微生物组技术、生态自杀、昆虫性别控制等革命性的农业生物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本刊特推出“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专题,对病虫害—作物相互关系的相关基础研究以及由此引发的先进生物技术进行分析,并提出该领域前沿与应用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建议。本专题由中科院动物所康乐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陈晓亚院士和中科院微生物所方荣祥院士共同指导推进。
2017年9月
专题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指导推进专家
姚檀栋 院士 陈发虎 院士 葛全胜 研究员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既要实现区域发展又要“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前提是,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从多学科角度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和人文。中科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青藏高原研究的主力军,自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40余年来,从未间断对青藏高原的多学科研究。
2017年8月,时值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本刊特组织策划“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专题,从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意义、青藏高原的保护与发展、青藏高原的“成长史”(地块来源及其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对第四纪冰期动物群起源和对人类文明进展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等多个角度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描绘出较全面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图景。本专题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栋院士、陈发虎院士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葛全胜研究员共同指导推进。
专题
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2017年 6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发了世界对《巴黎协定》所启动的“巴黎气候进程”的普遍担心,当前中国碳排放总量已达世界第一,内部调结构压力和外部国际社会期待都要求重新思考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
本期《院刊》特邀 3 位专家从美国退出《巴黎协议》可能对全球减排所产生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以及气候变化对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入手,分析了该事件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国参与“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可持有的态度、责任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2017年10月
专题
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文件特别强调了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2017年6月25—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刊》承办的以“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第 5 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邀请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财政部、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粮食局等中央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研究单位以及安徽、江苏、山西、河北等地方领导、专家学者纵论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等。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院刊》邀请部分报告者以论文的形式将论坛成果集结为本专题。
2017年11月
专题
科技支撑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
指导推进专家
汪克强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参与和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中科院义不容辞。在前期谋划设立雄安新区工作中,中科院积极组织专家参与相关预研和咨询工作。雄安新区正式设立后,中科院迅速组建领导小组,与河北省和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对接,组织各类专家开展研究工作,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报送了大量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共同研究、积极推进有关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中科院科技智库的重要载体,始终坚持“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国际视野”的办刊思路,以科学家的深厚科学积累及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宏观战略决策提供科学支持。本期专刊以“科技支撑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为主题,组织院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从雄安新区未来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京津冀协调发展、产业定位、规划建设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出谋献策。相信并期待本专刊成果会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作出重要贡献。
2017年12月
专题
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指导推进专家
张先恩 研究员
点击封面可查看当期目录↑↑
生物传感和器官芯片均属于生物器件,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产物和汇聚技术。生物传感已经发展了 50 年,在生命科学研究、疾病诊断与护理、环境监测、生物过程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器官芯片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是生物芯片新的发展方向,在新药研发、毒理学研究和再生医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当前,大健康从概念走向实施,赋予生物传感和器官芯片新的动力,两者融合发展,对生命科学发展和大健康事业有重要意义。
《院刊》特策划了“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专题,旨在进一步引起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对于该领域的关注与重视。本期专题由本刊编委、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张先恩指导推进。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对“李约瑟之问”的再思考
国际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回顾
周琪:建设生命健康科技强国的路径思考
刘彦随:解读精准扶贫,怎么做?用何做?做什么?
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
青藏高原,你从哪里来?
“上帝视角”——当代遥感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