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手最火洋教授,网友说他的存在对魔术师刘谦是个威胁!| 新榜专访

颜椿颖 新榜 2019-04-18

戴伟身上有很多标签:英国人、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工会北京分会会长、中科院老年科普团成员……最近半年,戴伟的标签又多了一个:有200万粉丝的快手短视频网红「戴博士实验室」,播放量最高的一条视频达到1500万。


见到戴伟时,他正在一个圣诞节慈善义卖会上做前期准备。活动11点开始,他带着2名研究生和助手索乐乐,扛着两个24寸大小装满实验器材的塑料箱,提前2个小时到了现场。布置实验台、准备实验器材,还要配备溶液,因为有的溶液无法提前准备。


慈善义卖会现场,戴博士和学生正在给儿童讲解实验


他从2011年开始以英国皇家化学工会北京分会会长身份开展线下科普活动,除了一年一度的圣诞义卖,也去北京周边和其他城市,每周1-3场。从准备实验到结束实验,往往需要4-5个小时,有时有研究生和助手,有时候是他自己。无数场线下实验组成了一个个短视频片段,促成了戴伟的走红。


戴伟已经60岁了,过去的人生里,他几乎完全和化学作伴。从牛津大学毕业到埃克塞特大学执教,再到1996年来北化工任教,他一直在实验室里钻研“化学之美”,近两年跟着北化工的招生团和中科院老年科普团,把“化学之美”带到中国大江南北。2018年4月,一条“火星四射”实验视频在快手爆火,他想让更多人通过互联网感受到“化学之美”。


视频:催化剂促进氨气的氧化反应


在接受采访时,戴伟好几次提到“化学之美”,物质与物质碰撞发生的未知反应让他觉得着迷。也正因如此,他喜欢快速变化的中国。


成为网红之前,戴伟在中国待了23年,做过7年线下科普,上过央视的《加油向未来》,北京卫视的《档案》等节目,在大众科普领域,他已经是一个红人。而短视频产品爆火让戴伟赶上了这次潮流,快手粉丝最多,除此外,他也在抖音、微博上发视频,透过小屏幕,戴伟把化学的魅力传播到更广泛的中国。



无心插柳的走红


走红是一次意外。


2018春节前后正是短视频产品的快速爆发期,快手、西瓜、火山和抖音规模都在极速上涨。不过,戴伟没注意到,助手索乐乐也不是专业拍摄和运营出身。趁着春节休假,索乐乐录了几条老家的山水和动物,但在一个泛娱乐社区,他的内容实在不出彩。


还好戴伟有的是素材。


「戴博士实验室」的视频几乎是线下科普片段。翻看以往的视频,戴伟的形象几乎一成不变,白大褂、护目镜,说中文很温柔,带着一点外国人口音,语调起伏有些戏剧性,有时会配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因为通常都在给小学生做科普,他需要加一点表演成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背景音里是学生们观察实验时的窃窃私语,随着化学反应带来的“火光四溅”或是“瞬间喷射”现象,“哇哦”的惊叹和掌声也同时响起来,索乐乐决定用手机录下这些“哇哦”瞬间,发到快手上。


事实证明,线下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实验,在线上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而小众品类的科普内容,正是平台所稀缺的。



“陆陆续续发一些片段,没想到网友还挺喜欢的”,网友的热情有点出乎戴伟和索乐乐的预料。


短视频运营者常常传授方法论,讲究在十几秒内精准击中观众兴奋点。在戴博士这里,兴奋点完全来自线下实践,实验中某些爆发巨大能量的瞬间,哪怕在一个泛娱乐社区,也能让人驻足围观。



到现在,「戴博士实验室」已经在快手上发布132视频,其中多数点击量超百万。快手用户多来自于三四线城市已经是互联网圈的既定印象,但这反而是戴伟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北京上海之外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做实验,但现在,只要有一个手机,他们就可以看到。


不同平台上的数据表现在某种程度上验证这戴伟的猜想,抖音上表现平平,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用户,似乎对“做实验”并没有太大兴趣,但在快手上,每条视频的播放量几乎都能过百万,评论区里常常形成自发的讨论氛围。


盐酸让鸡蛋清变成白色固体的实验下有人提问:戴护目镜是为了防止盐酸对人类眼睛造成同样的伤害,但不会有人故意用盐酸泼眼睛。戴伟没回复,因为有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如果你去医院,你会发现99%的事故都是意外造成的。


作为议程设置者,戴伟在评论里进一步解释,由于盐酸和眼球蛋白质反应的不可逆性,所以一定要戴护目镜。“我会看评论区,如果有问题答错了或是没人回答,我需要解答。”


娱乐向短视频只是走红的形式,他更希望通过实验,教会学生和网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不重复的同题作文


虽然走红完全是无心插柳,也几乎都是线下科普实拍,但成为网红之后的半年多里,戴伟和助手也在不断调整拍摄和文案,尝试打破一些常识。


很多人做过蜡烛实验,用杯子倒扣住一根燃烧的蜡烛,杯子外倒上水。“当蜡烛熄灭,由于氧气减少,杯子里外产生气压差,水会进入杯子。”这似乎是很多人中学时代的“常识”。


但戴伟问我,真的这么简单吗?他重新做了这个实验,选用最符合常识的封面图和最颠覆常识的标题:蜡烛燃尽水进入杯子真的是因为气压差吗?


见我没有明白,他解释道:因为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实验,那我需要“标题党”一点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因为这个反差感,这条视频观看量达到100万。


(ps:当然不仅是因为气压差,有兴趣可以戳视频看详细解释)


他试着用电影来举例:“同样的本子,张艺谋和陈凯歌拍出来会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啊。”打破常识的蜡烛实验就是戴伟和其它科普者拍摄的同题电影。


而面对不同的观众,戴伟就是采用不同剧本的导演。


做了7年线下科普和半年多的短视频,戴伟几乎不做“重复”的实验——有时会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实验进行到哪一步,有时则根据现场学生反应增删下一次实验的细节。


“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做过化学实验的人太少了。”戴伟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和我强调他的看法。他理解初高中学生的升学压力,但也无不惋惜,他想让更多人看到化学的魅力。



在活动现场,索乐乐编辑了一条微博准备分发:“戴老师,氦气变声视频的文案可以这样写吗?”戴博士的助手索乐乐正在编辑一条微博:吸了氦气的戴博士说话变得萌萌哒,这是因为氦气对声带产生了影响。下面配了一条演示视频。


“这样不够准确”,戴博士有点着急,语速加快,语调拔高。他觉得解释太简单,可能有常识性错误。但他忙着要给一个6岁男孩讲解实验原理,准备重新录制和撰写,平衡好准确性娱乐性之后再发。




专业科普工作者太少了


同为化学专业人员,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戴博士。但他的研究生助手有自己的担心:“我没有戴老师的魅力,而且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的黑黢黢的东西,没人感兴趣。”


这是戴伟看到的科研和科普的差异:科研人员的实验太高深,无法吸引普通人的兴趣,学科专业人员和大众之间存在鸿沟。但作为一门身边的科学,戴伟觉得认识化学很有必要。


近几年科普内容在国内兴起,果壳网、丁香医生、毕导都是其中代表,专业能力过硬,也有新媒体经验,但仍有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虽然专业能力强,但依然愿意让学术居于庙堂之上。在戴伟看来,“只做研究不做科普,这太骄傲了,对不起我们的学科,也对不起我们的孩子。



大众科普,在英国已经有很多年历史。


戴伟很喜欢讲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的例子,这位科学家非常热心科普工作,曾发起星期五晚间讨论会和圣诞节少年科学讲座,曾为后者讲演达到19年,在他逝世之后,这一传统也得以保留,至今仍然在英国延续。在当代,剑桥大学化学教授Peter Wothers、诺丁汉大学化学家Martyn Poliakoff、曼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Brian Cox都是热心科普的专业科研人员。


戴伟太希望科研工作者也能抽出时间和精力走进大众,但这在中国才刚刚兴起,戴伟前年加入的中科院老年科普团是其中翘楚,已有20年历史,而且团员不多,有60多位,几乎是退休老教授,而且,普及面也不够。


而且,还需要学习怎么科普。


在戴伟在课上,他加入了不少表演成分,比如在演示液氮冷冻效果时,先拿出一朵新鲜玫瑰,表演一段送给在场女老师的浪漫戏码,把学生兴趣勾起来之后,实验效果便顺利不少。“我们的科学知识已经有了,但我们要学习怎么样包装、表演和吸引孩子的兴趣,这和讲课完全不同。”


他的戏剧化科普方式很容易得到儿童喜爱,有人称戴伟为“肯德基爷爷”,脸上常常带着笑容,很和蔼可亲的样子。


但戴伟的科普绝不满足于让人肾上腺素飙升而已,在线下讲课时他会反复提问和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而在线上,已经有人开始想了解更多化学原理。


下一步,戴伟会在一些公开课平台开设15-20分钟,甚至时长更长的专业化学课,如快手在建的课程平台、网易公开课、MOOC。但第一步,是用一个秀来“勾”住大众的注意力。




化学之美


几年前,法兰琳卡公司推出“我们恨化学”的洗发水广告,尽管遭到诟病,但依然代表了不少人对化学的偏见。“很多人不知道,化学无处不在,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戴伟说起这件事依然很痛心,更感觉到科普的必要性,“这是我们搞化学专业的人的问题,是我们宣传不够。”


快手上最常见的评论是,“会化学比会魔术厉害”、“你的存在对刘谦是个威胁”,孩子们最爱的“大象牙膏”实验,能让绿色溶液瞬间冲上2米高,但如果只得出了“魔术”的结论,这是科普工作者做得不够好的表现。化学的美不止在于那一瞬间的变化,更在于背后的原理,和一整套科学的思维方法。


视频:一飞冲天的“大象牙膏”


2013年,戴伟曾经到东城区小学做科普,当年的五年级学生宋大有被戴伟的化学之美吸引住,时常去参见他的活动,一来二去成了戴伟的助手,几年过去,宋大有已经升入高一,在学生之外也多了一个身份,戴博士的助手,甚至低年级学生的老师。如果不曾参加过戴博士的科普,这样的化学反应绝不会发生。


城市科学节,左为宋大有


化学之美到底是什么呢?他的研究生小叶告诉我,如果是物理和数学,你可以通过推论对结果有一个大致预判,但化学不一样,倒进溶液之后,你永远不知道会出现怎样的反应。


就像22年前决定定居中国之前,戴伟无法预见变化中的中国如今的模样,也正如2018年没开通短视频账号前,他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位年轻人心中的网红。未知和变化,这似乎就是他想要传递的“化学之美”。


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是能让你早点下班的编辑器。

奇葩吐槽

微信之夜

GQ实验室

新榜大奖

年度报告

张泉灵演讲

微信年报

新榜大会

公号2018

侵权公告

竖屏为王

思想跨年

百大人物

罗振宇演讲

娃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