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怀孕了,夏天的孩子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1-05-15

点击图片即可收听本期播客




导演: 霍纳斯·特鲁埃瓦

编剧: 伊萨索·阿拉纳

主演: 伊萨索·阿拉纳 / Vito Sanz / 伊莎贝尔·施托费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语言: 西班牙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08-16(西班牙)

片长: 125分钟


作者:淞可

电影研究僧,偏爱“东南亚”,业余写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电影中孤独。


如果将《八月处子》比作一杯夏日特调,那它一定会是在清新恬淡的外表下有着一丝浓烈,也就是说酒精度数还不低,喝下去会有一些微醺。总体上,在夏日里漫游城市这样的电影已经是有着熟悉的配方,导演霍纳斯·特鲁埃瓦(Jonás Trueba)作为忠实的侯麦粉,也在西班牙构建他自己的马德里电影地图。从《每首关于我的歌》(2010)开始,特鲁埃瓦就习惯于在相同城市地点上演不一样的戏剧性故事(如那座标志性的大桥在《八月处子》中也有出现),遵循于城市自己的结构和意象,他漫步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好像都有故事在发生,这一点和侯麦也很像。影片虽然是在讲《夏天的故事》但情节和结构上可能更像是《绿光》,作为女主兼编剧的伊萨索·阿拉纳(Itsaso Arana)也是在和导演一同看过侯麦的《绿光》后写下了这部属于马德里之夏的《八月处子》。其实这样的创作也更像女演员阿拉纳给自己的一个重新思考生活的机会。


导演 霍纳斯·特鲁埃瓦


《八月处子》被《电影手册》评选为上一年度十佳,其实只看“配方”也大致能猜到是“手册之爱”。多年以来,从《电影手册》忠于传统的选择上看,将“侯麦作为方法”,以至于似乎这种漫游城市的男女休闲电影已经适用于全球任何城市——只要具备消费风景的自然条件。这些电影要么是用侯麦的日记体字幕卡的形式(早期洪尚秀的一些电影)要么是用极为简单的叙事结构(《所言所行》和菲利普·加瑞尔的一些影片)去描述具有哲学意味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这种影片中的亚洲色彩也很有意思,《八月处子》中的一切连环事件的开始其实都可以看作是那位亚裔女孩的指引,这也让我想到类似的影片如马蒂亚斯·皮涅罗的《赫米娅和海伦娜》,男女主人公总是出现在“天下为公”的纪念碑前。前者是马德里小清新,后者是阿根廷拉美小清新;近年来同属此类导演的还有达米昂·玛尼维勒,他的《年轻诗人》故事结构也很像前年《电影手册》所追捧的《星溪的三次奇遇》,一位年轻的诗人在城市闲逛、偶遇然后去他敬仰的诗人的墓地前坐上一会,在玛尼维勒的电影《公园》(2016)表现了一对年轻男女在公园度过的一天,夜幕降临后的神秘气息也让人想到阿彼察邦的电影元素。而“在公园”的这一故事也和韩国导演张佑振的《在冬夜》(2018)有异曲同工之处,法国导演米夏埃尔·艾斯拍摄的《阿曼达》(2018)以及他早期的一些电影都和以上电影包括《八月处子》有着相似的“配方”。这些电影或许都可以被称作“漫游城市”电影,它们以“侯麦作为方法”并以相似“配方”不断延伸出新的“味道”,或浓或淡,或新或旧。


《八月处子》 剧照


侯麦《绿光》的开始也是在八月的夏日,这和《八月处子》一样,只不过《八月处子》的仪式感更强,影片开头在有着节日气氛的音乐的点缀下缓缓滚出字幕,介绍了故事背景和简短的剧情简介,像是一个序曲,接下来的故事既像艾娃的日记,又像是她的自传。影片按时间顺序开始,看着字幕卡上出现的日期,观众代入主人公,和她有同样的期待,在漫游马德里的过程中期待着每一天将发生什么。在观感上《八月处子》的电影手法更工业、更流畅,某些场景和侯麦的电影一样随着人物的动势而动,有时候让人察觉不出细微的场面调度,同时他们也继承着侯麦电影中的自然真实,摄制组在马德里拍摄的时候也正是西班牙人八月的狂欢,电影中很多节日的场面和夜晚环境都是他们真实去纪录下来的。


绿光:决定性瞬间

《八月处子》的故事同《绿光》类似,即将被社会定义为大龄女青年的伊娃,面临着事业和情感生活的迷茫,她也和《绿光》的女主一样不被朋友们理解,她内心渴望突破自己,摆脱父母的束缚,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侯麦的“绿光”代表着一种决定性瞬间,在看到绿光后,玛丽·里维埃饰演的戴尔芬笃定自己遇到了真命天子,然后面朝大海激动地落泪、拥抱。如果说《八月处子》运用了相同的配方,那么它的决定性瞬间就是英仙座流星雨,也叫圣洛朗的眼泪,看到它的人许下愿望就能得到收获。在夜空下伊娃注视着星空,随后她在桥上遇到了忧郁的中年男人阿戈斯,绿光和流星雨都带有某种神圣的喻旨。


就像侯麦的女主角们沉迷塔罗牌一样,《八月处子》中的神秘感还来自于“子宫的祝福”的神秘仪式,“因为女人是水做的,所以排卵期、月经与日食、月亮、潮汐、宇宙万物有着联系。”伊娃和她在电影院偶然认识的朋友谈论着女人的身体。那场神秘的仪式就像是神圣的加冕,伊娃头披红色的毛毯,被注入灵气,有如圣女一般,这也预示着她接下来与好运随行。


除了超自然的决定性瞬间,人为的瞬间也对伊娃的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河边野餐的那一场戏,伊娃会表现出略显刻意的局促,她不敢展示自己自在地在河里游泳、戏水,她总是心事重重,和朋友谈论起理由来显得振振有词,她觉得自己没有摆脱掉父母的束缚,道理是懂得的,但她仍然走不出自己,就在河里若有所思时,朋友将她扔进了水里。她从抵触、挣扎到适应到享受。河面上的光影照在她的脸上很美,就像她在家中墙面上用手机屏幕反射的光斑一样,但这一次她切身地感受到了光,也是在这里,电影中出现了伊娃的旁白。可见这一瞬间在整个电影结构中的作用甚至大于“绿光”般的流星雨。


《八月处子》 剧照


可贵的女性表达

和《绿光》大为不同的是《八月处子》更具有当代女性主义电影的成分,某种程度上说它没有侯麦电影中那样纯粹的轻盈,也因为女主本人参与编剧的原因,《八月处子》的当代性是属于女性主义的,我们能清楚看到在影片中的女性表达。


《八月处子》 剧照


在影片开始,伊娃在朋友的公寓中坐下沐浴在阳光中,在观众沉浸在这样一个休闲的美好时刻中时,伊娃看向了镜头,是对观众的质问也是对自己的质问。之后的一些场景中伊娃也有看向镜头,打破电影这层观看的处理,通俗点说这是打破凝视的简单动作,也不禁让人和影片中的女性话题联系起来。伊娃的朋友索菲,当了妈妈以后她的生活开始回归原始,和朋友联系少了起来,索菲说当女人生了孩子以后,其他人会先入为主地用既定眼光看待你。吐槽中也看得出索菲对伊娃的抱怨,她们彼此因为生活的轨迹不同不再那样依赖了。


《八月处子》中的女人都比男人值得回味,她们抱怨为了得到安全感冷冻卵子,不知道自己为何将自己的卵子放置在另一个未知的时空,也许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缓解焦虑,她们抱怨女人的月经,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能看到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自在和美丽。伊娃和电影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们生活的主人,这一点不像侯麦《绿光》中多愁善感带着几分神经质的戴尔芬,她可能就要跑到无人的树林中对着大海哭泣了。


偶然的必然性

整体上看,《八月处子》的制作颇为精良但也表现平平,似乎没有一个真正如绿光出现那样的神灵降临的时刻,女主角人物设定上的多种细微心理转变也没有表现出来,或是说用力略猛,相反,后半部分更多靠着日记的画外音呈现出来。这也是我文章开头所说的这杯特调“度数略高”的原因,尽管导演隐藏着这份偶然性,努力让偶然看上去自然,却还是能发现这种偶然的必然性。


从博物馆遇到路易斯开始,就可以发现,导演会有意设定这样一个情境:伊娃先是在公交车上被一位亚裔女孩吸引,跟随她来到了博物馆,然后偶遇路易斯,亚裔女孩让她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了新的视角。朋友索菲的出场也是在她回公寓受阻后被迫出现的角色,电影院遇到的两位女性朋友也是出于前一天她不想同她之前的男友同场的原因,电影马上跳过了那一天,开始了后面的重场戏。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夜晚广场上表演节目实际上是她的邻居的奥尔卡,以及在桥上抽烟的阿戈斯,他们代表着一种相对偶然性的角色,如同侯麦电影中的偶然一样。


《八月处子》 剧照




编辑:Tan

FILMOPHAGE




-FIN-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20分钟表演就能拿奥斯卡影帝,这回他有了90分钟……


每天五点起床看电影,怪不得金棕榈是他的!

小说戏剧音乐电影都在消亡,游戏能拯救艺术吗?

男人到底有啥大困境,非得喝大酒才行??

好莱坞和纳粹电影,有一个共同的主角

再见,伊甸园!Daft Punk与电子青春最终章

每个人的电影启蒙,但他到底高级在哪里?

一夜背叛全部读者,《进击的巨人》到底在干什么?


亚逼圣典!你看过苏联版《指环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