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千禧一代,如何用一万美元拍到洛迦诺
纽约真人类
导演: Kit Zauhar
编剧: Kit Zauhar
主演: Kit Zauhar / Scott Albrecht / Tiye Amenech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1-08(洛迦诺电影节)
片长: 84分钟
作者:朱马查
电影待业人员
《纽约真人类》初看确实是十足呢喃核的独立味道扑面而来,纽约、公寓、刚毕业的年轻女孩、迷茫、孤独和交谈,分分钟可以将我们带回莉娜·邓纳姆或是格雷塔·葛韦格经常出现的那个世界。的确,导演Kit Zauhar不止一次在采访里提到了邓纳姆,还开玩笑地说《微型家具》里出现的那间酒吧也是她自己常去的那一间。
《微型家具》海报
华裔导演、作家、演员,在24岁时花费一万美元自编自导自演处女长片,入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影人单元,Kit如同众多独立电影人的起步时期一样,身兼数职并且精力无比旺盛,能够发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参与项目,又能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让人对他们怎么长成这样的充满了好奇。
Kit Zauhar
《纽约真人类》围绕着华裔女孩Riley(Kit饰演)意外连连的最后一周大学生活展开。毕业在即,她却似乎一无所有亦一无所获——分数没通过的论文,刚刚结束的恋情,原本以为是朋友的人,轻描淡写吐出的两句种族歧视评论。一切似乎一团糟,她决心逃离纽约,为了一个关系尚为模糊的恋人回到家乡费城,可当晚,派对上出现的一张熟悉的脸庞,却使得她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失败,接受真实世界。
关于Kit,我们知道的是,来自费城的华裔女孩,如今居住在纽约唐人街。然而她避而不谈我关于她的家庭背景的问题,而我也并无从知晓,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氛围影响着她坚持在电影里反映自己的社群和家庭。即便如此,抛下对幕后动机的好奇,我们仍可在片中找到不断流动的新鲜情感,哪怕它不断地在美国、亚裔、纽约大学毕业生、年轻女人、家中长女,千禧一代(millennial)这些层叠的身份之中穿梭,我们感受到的绝不是僵化的身份政治宣言,相反,Kit企图于将更多元的身份放入呢喃核这一类型的一亩三分地当中,释放其中更多的生命体验,能让更多人贴近,因此哪怕你不在美国,从未在纽约生活过,不是迷茫的毕业生,感情被玩弄的年轻女人,总有更多的方式去亲近她的人物。
采访前我读到了Kit在电影节媒体手册里写的导演阐述:“这部电影让我成长为一个’女人’,一个’电影创作者’,和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聊起了她作为年轻女性如何将生命体验投入创作,为什么是“欲望、孤独以及屈辱”?当然,还有让人又爱又恨的呢喃核以及……哦!“渣男”如何是我们这一代千禧年轻女性(甚至不止女性)的共同之痛(笑)。
《纽约真人类》截图
《纽约真人类》除了非常典型的呢喃核自然即兴的影像,还插入了许多Kit和朋友拍摄的手机视频片段,这些片段漂浮在他们的对话里,在虚拟空间中闪闪发亮串联起人物的关系。“数字世界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关系以及情感”是Kit长期感兴趣的另一个主题,而本片的英文名Actual People的“Actual”正与”Virtual”相对,现实与虚拟相对,大概意指Kit的人物从虚拟世界的感情中醒来,受到那一晚现实的击打,也是她从虚无缥缈的凌乱人生中找到方向的“奔现”的现实吧。在采访中我们当然也聊到了疫情下人人都在谈论的“远距离工作将要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联系”,但发现现在我们仍然难以真正抽身客观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只能现实地说,我们都不想再看见任何线上会议软件了。
本采访在洛迦诺电影节期间于Zoom线上完成。
// 深焦DeepFocus
这是一部在多方面强调你的亚裔家庭背景的片子,片中你的人物也回到费城的家中,而且那也是你真实的家,还是和你妹妹一起出演的。所以能不能先说说你的家庭背景以及家庭给你的电影带来的影响呢?
// Kit Zauhar
我可以多说说关于让我妹妹来参与我的拍摄。其实这好像在(美国独立)电影行业是个挺长久的一个传统了,就是家庭里有一个姐姐对艺术感兴趣,然后也让她的妹妹参与其中,比如莉娜·邓纳姆的《微型家具》,又比如像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我很早时候就开始让我妹妹参与我的创作,我会让她来演,也会为她写故事。我觉得她是一个天生的表演者。
《好时光》海报
当我开始创作这部电影的初期我就想要利用我们之间的这种联系。而且因为我自己也出演,能让妹妹也参与演出的话就有一个人不仅长得像你,行动方式像你,而且你们也代表着一种共同的精神。我觉得这些东西很微妙,通常难以通过别的方式在电影中传达,除非你们真的是血脉相通的。和她一起演戏没有任何困难,感觉还是在增强我们之间的互动与联结。
// 深焦DeepFocus
我知道片中很多演员都是你的好朋友,并不是专业演员,在现场你怎么指导他们?这种关系因为你们是朋友会变得更容易还是更困难呢?
// Kit Zauhar
这个片里以演员作为职业的基本就是我,还有演我父母的两位演员,还有另外大概一两位吧,演Leo(片中女主角喜欢上的角色)的Scott,他有时也在洛杉矶演一些东西,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做模特工作,其他的要么是我在纽约大学的同学,要么就是我在别的聚会上认识的朋友。
我觉得请朋友来出演总得来说还是让我的工作更容易了。我不是库布里克那种会不停逼演员的导演,我会逼我自己,我不会逼我的朋友,尤其我很熟悉他们,所以你很容易对他们的状态做出判断,很容易我就能知道他们究竟有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状态,并且是用他们很独特的方式去达成的。
// 深焦DeepFocus
其实很大程度上,电影整个还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纽约年轻人寻找归属感的过程。你觉得你怎样看待归属感这个问题?你觉得和角色那个时期比起,现在作为一名在纽约的电影人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归属感?
// Kit Zauhar
我觉得我看待“归属”的方式改变了很多。以前在学校,一切都是非常不确定的,现在我毕业也有三四年了,(现在回看)以前的一切关系其实都是很脆弱的,转瞬即逝,大家都还是比较自我中心。那个时候你会觉得关于自己的一切事情都很重要,你会觉得你生命中的一切都很重要。我觉得现在可能和人的依赖关系发生了变化,我觉得现在我更慷慨了,我现在的朋友也更加慷慨。我觉得这个归属感就是你愿意为别人付出多少,以及你知道这个人愿意为你付出多少。
在这部电影里,她也在寻找归属感或者是亲密感,但很多人并不能给她,她自己其实也不能给别人,这也是人物的矛盾之处。她非常开放地向外散发着这种需求,一直向外散发某种能量,但真到了那个需要她去给予的时刻,她并不能做到。
《纽约真人类》截图
// 深焦DeepFocus
你之前的短片是关于什么的呢?他们探索的主题有延续到你的长片中来吗?
// Kit Zauhar
其实我的电影还是很基于对话的。我觉得电影说到底是两种沟通的两种方式,或者两种动能,一种是动作,动作电影里不断行动,不断有动作,虽然他们有对话,但他们还是以目标、以行动推动的,比如谁被杀了,谁出发进行一场冒险等等,但对我来说,我最喜欢的真正非常启发我的,还是基于对话去发展的电影,这是被人们之间的联结去推动的。
我其中一个短片是一个科幻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拟空间里,但最终这其实也是一个关于两个人怎样打开自己相互沟通的故事。
// 深焦DeepFocus
你在导演阐述里说到对“欲望、孤独以及屈辱”感兴趣,为什么这些主题对你这么重要?
// Kit Zauhar
因为这就是作为一个女人的生命经验啊。
// 深焦DeepFocus
我同意哈哈。
// Kit Zauhar
其是作为一个年轻女人。真的他妈的就是(笑)。我不会说我是“为了女性去做电影”,我相信很多人(不管男人女人)肯定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年轻女性,这样的生命体验是更加深刻以及被放大的。所以能做的选择就是,要么我在非常深刻地体验过后,在被伤害过后,找到一个更优雅更有意义的方式来诠释这种生命体验,或者选择相反方向,逃离这些感觉,所以我们可能也会看到很多年轻女性艺术家的高概念型的抽象艺术作品。
// 深焦DeepFocus
其实在呢喃核电影中这些生命体验也是非常核心的。你的电影当然非常明显地也从这个类型中来,你在导演阐述里说你对呢喃核电影既爱又恨,爱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
// Kit Zauhar
爱的就是,这些电影是第一次让我觉得制作电影是可能的,对我来说是可行的。同时,这种类型让我感觉很亲近。我最开始看这些电影是就觉得它表现的情感以及日常和我看世界的方式,或者说我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很接近的。
我不喜欢的就是……它太白了!而且这样的趋势似乎还在继续,我不知道《衰姐们》算不算呢喃核,但莉娜·邓纳姆是从《微型家具》开始的。在很多这样的电影里,我们看见的就是一堆白人女孩。当然我知道这是为什么,就拿拍了《哈哈笑》的安德鲁·布加尔斯基来说,他从波士顿然后去哈佛读书,你不会真的去问他“你为什么总是拍白人”,或者“你为什么不和有色人种交朋友”,这些问题根本不值得问,我们当然知道有时候社群的力量就是这样的,你的朋友可能就都是和你差不多的人。我们当然不能去怪他们的交朋友抉择,但(因为这些电影总是和朋友一起制作),最终这些电影形成的一种表面现象就是,好像只有白人才会进行这种深度交谈一样,只有他们才会在需要厘清自己的生活时有这个空间去感到迷茫,这好像显得其他有色人种没有这种感到迷茫的空间,他们必须要一开始就得很清楚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现实当然不是这样的。我觉得一堆亚裔小孩儿坐在一个屋子里讨论生活,思考“我接下来要做什么”,是我从没见过的电影画面,但我觉得依然是很有力量的。
《哈哈笑》海报
另一件事,我知道虽然可能并不是很重要,但(让我很困扰),就是在很多呢喃核电影里,总是让很酷很好看的女孩爱上一些让我觉得很“???”的男的,我觉得这绝对不可能好嘛!这太男性凝视了!
// 深焦DeepFocus
对!我前几天还读到一篇文章说呢喃核电影的本质还是非常厌女的,里面为什么总是辣妹爱上鲁蛇废物。我之前还想告诉你,你电影里的男生都好帅,我感觉在别的呢喃核电影中很少见到这样的。
// Kit Zauhar
哦当然,我故意的,比如演Leo的Scott,他是我特意去洛杉矶找来的男模。我想这是个奇怪的愿望吧,因为确实不想再看见这样的电影里各种女孩为奇怪的宅男倾倒了,像个伍迪·艾伦电影。我觉得还是不要继续这样了。不过说到底,我确实很喜欢这个电影类型,我觉得它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间。
// 深焦DeepFocus
那你最喜欢的呢喃核电影是什么?
// Kit Zauhar
我很喜欢乔·史万博格的《艺术史》,安德鲁·布加尔斯基的《哈哈笑》当然也有很特殊的地位,我还非常喜欢莉娜·邓纳姆的《微型家具》。我对《弗朗西斯·哈》有点又爱又恨。
// 深焦DeepFocus
为什么不喜欢《弗朗西斯·哈》呢?
《弗朗西斯·哈》海报
// Kit Zauhar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做作有点太讨人喜欢了,但我觉得我不应该再多说了哈哈……但同时我觉得也是因为它让我感觉距离太近了,我觉得弗朗西斯在片里做的事也是我经常会做的事,在电影里看见自己,其实会有一点不舒服。
// 深焦DeepFocus
大部分的呢喃核电影都发生在纽约。你觉得为什么纽约对呢喃核电影这么重要呢?你对纽约是什么感情,这怎么影响了你的电影?
// Kit Zauhar
我觉得当你在纽约做一部独立电影时,很重要的是要让纽约看起来不那么纽约,你需要纽约的气氛,但不能是明信片里那种纽约。另一点我喜欢的就是,在纽约拍电影可以更加随性,我们有很多镜头也是在街上偷拍的,我最喜欢纽约的一点就是,纽约人真的不在乎你在拍东西,因为你可以看到有些欧洲独立电影,有的时候背景里的行人依然在看镜头,但在纽约,真的就没有人在乎你在拍什么,径直从镜头旁走过。
// 深焦DeepFocus
有评论家说呢喃核运动十年前就结束了,你怎么看呢?
// Kit Zauhar
我想对觉得呢喃核应该结束了的人说,给我们更多钱。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制作结束了,那应该有更多的资金流向年轻创作者,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去做更大的项目,否则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能做的就是非常独立低成本的小制作。同时我觉得,如果说呢喃核结束了,就好像在说,我们没有任何对话可谈了。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的出现,人们交流的方式也在变化,还可以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方式继续做呢喃核。比如你可以做Face Time呢喃核,或者Zoom呢喃核……开玩笑的,我再也不想看见Zoom了(此刻我们正在Zoom上采访)。
// 深焦DeepFocus
在这条路上你觉得还有什么是可以继续探索的呢?
// Kit Zauhar
如果你是一个好的电影人,一个充满激情的创作者,虽然这听起来很俗套,但是你肯定永远都有关于生活想要说的。不可能再过二十年人们就不在讨论什么是欲望、年轻、联结以及亲密了,我觉得总有新的东西可以说,至少我希望我接下来的生涯里可以继续探索这些,用我的方式来看世界,可能等我老一些了,我看待电影和对话的方式会改变。
// 深焦DeepFocus
说到科技,我想你也说过你对科技如何改变人们对关系和情感的。在这部片子里你也放入了很多手机拍摄的类似vlog的画面,你想通过这些手机影像传达什么呢?
// Kit Zauhar
我一直喜欢用手机拍视频,我直到上大学才有了一个苹果手机,然后我就开始疯狂拍视频,所以只要和我熟识的人看见这些影像都会非常轻易地认出我,他们会说这就是我会做的事情。但其实在这部片里,之所以要放这些影像也是出于更实际的原因。我和剪辑师在最终定剪前就一直觉得好像缺了一点什么,这个故事大概90%到位了,但仍然有一些小的缝隙需要我们去填补。拉上你的好朋友一起做电影的好处就在这时候显现出来了,我手机里有和他们一起玩的视频,看起来就像是电影里这些人物出去玩的视频,甚至还有我和电影里扮演我前男友的那个男生一起出去玩的视频,因为我们就是会一起出去玩的朋友。所以我想为什么不把这些历史用上,给电影再增加一层材质呢,我觉得这也是我的现实诡异地渗透进电影的方式,同时这些影像也为我的电影需要补充的对白和情节提供了视像。
《纽约真人类》截图
// 深焦DeepFocus
疫情情况下的远程办公远程交流有没有让你在这个问题上有更深入更新的想法呢?
// Kit Zauhar
当下的确大家都在说“因为疫情,我们要多交流,多联结”等等,当然没错啦,但我觉得这个还是太直观了,很难说是什么深入的想法。
不过新冠疫情真正让我意识到的是——我们不应该去做一部电影,仅仅因为我们想做。我再也不想看见有Zoom界面的电影/电视了。我觉得可能疫情来临让很多人有了空余时间,然后他们就觉得应该用这段时间来做一个电影,但这真的不应该是创作电影的方式。电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努力以及思考,你不能有空闲时间就去做,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其实新冠疫情对我来说最好的是给了我失业救助金让我能继续完成电影(笑)。
// 深焦DeepFocus
片中除了关于亚裔的身份和归属感,也很明确地触及了“千禧一代”(millennial)这个身份。你怎么看待这个身份的?
// Kit Zauhar
我感觉以前我会遇到很多同学和朋友非常关注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千禧一代”,但毕竟这个也有点过时了,现在“Z世代”才是统治者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称呼更多就是一阵风尚,会过去的。
我觉得可能我不是典型的“千禧一代”的成长路线,所以我通常并不是真的会认同这个身份,虽然我在电影里的这个角色确实有这么说自己啦。但另一方面,我相信会有人看了我这个电影后会这么去想这个导演——天哪,这小孩儿太“千禧一代”了。
// 深焦DeepFocus
我正想问你会怎样期待这一代的观众对你的电影的反应呢?你希望他们认同里面的什么呢?
// Kit Zauhar
呃,很难说。我觉得可能甚至不一定是认同主角学业结束后的那种迷茫,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在几个世代里都是普遍存在的。我觉得他们能从中看到这一代共同的不确定性问题吧。
噢,我知道了!我觉得最“千禧一代”的可能就是fuckboy了,我想我的电影里确实有这样的人物,和他们打交道也算是非常“千禧一代”或者“Z世代”的独有经验了。我们以为他们是敏感文艺的男青年,但其实很混蛋。我想电影里Leo和Reily在电影里的关系会是很多这一代人都有过的关系。
// 深焦DeepFocus
除了呢喃核电影,你最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你还想探索什么。
// Kit Zauhar
就像我前面说的,我对科幻也很感兴趣,但我知道要做科幻可能就要花上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做成。我最近还很喜欢的还有《生吃》,我非常想看《钛》,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之后会想要探索的东西,是在一个类型中去找到女性的生命体验能够表达的东西,同时也能让片子看起来很性感。但我也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我超级想导漫威的片子,只要给我这个机会,为什么不试呢,不管是什么类型,总会有什么需要去添加探索的东西的……
《钛》海报
// 深焦DeepFocus
你看的亚洲电影多吗?有很喜欢的亚洲导演吗?
// Kit Zauhar
我的确看得不够多,我知道我应该多看看……我很喜欢洪常秀,我有时觉得我们都是用一种方式拍(低成本)电影的,但当然他拍得好太多了。我前段时间还看了《少年的你》,我觉得也挺不错的,不过在我看过的亚洲电影里还是韩国电影比较多。
编辑:芝芝味桃桃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FIN-
深 焦 往 期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