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斯卡+格莱美双重大奖,纪念那个音乐还能改变世界的时代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2-05-08

往期播客:靠打拳出圈的奥斯卡,有眼不识千里马


喜马拉雅APP订阅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小宇宙APP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作者:李楷然

简介:人类幼崽研究员


《灵魂乐之夏》 海报


又一年奥斯卡落幕,最佳纪录长片几乎毫无悬念地被《灵魂乐之夏》(Summer of Soul)收入囊中。在刚刚结束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灵魂乐之夏》再获大奖,拿下最佳音乐电影。得到电影界与音乐界最顶尖奖项的双重认证,可见本片的出色。


纵观今年几部奥斯卡提名影片的主题,流亡、难民、越狱、种族矛盾、贫富差距、低种姓女性生活史……被环绕在这些关键词中,《灵魂乐之夏》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十分轻盈,它似乎仅仅关于一场音乐节:60年代的最后一个夏天,在纽约著名的黑人聚居区——曼哈顿哈莱姆区,连续六周的音乐节期间,人们络绎不绝地穿梭在演出场地,“就像是一场专属于黑人的大型BBQ”,台上台下充满着明亮、鲜艳、流动的色块。几十年后人们回忆起来,脸上仍是愉悦、梦幻、明快的神情。

哈莱姆音乐节观众


但《灵魂乐之夏》的意义又远不止关于一场音乐节,肯尼迪被刺、阿波罗号登月、尼克松当选总统、马丁路德金被刺……这些集中发生在60年代后半期的历史事件不仅导致了美国种族矛盾的加剧,也让黑人社群内部争取权益的声音分化为保守和激进两派。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动荡、危险、混乱、与黑人同胞的联结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期。在如此社会背景下,发生了一场表演者和观众完全由黑人构成、请到了几乎所有当时最顶尖的黑人歌手、累计参与人数多达30万的音乐节,它给黑人社群带来的联结彼此、鼓舞人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难以想象的。

第五维度乐队

《Aquarius/Let the sunshine in》现场


这样一件黑人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却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像是从所有当年参与者的记忆中被抹去了一般,即便熟知黑人音乐史者如导演Questlove,在两个亲历者带着40小时的现场录像带找到他之前,也对这场里程碑式的盛大集会一无所知。“崔娃”特雷弗·诺亚说,“这就像是曾经有一场聚集了Jay-Z,碧昂丝,迈克尔·杰克逊等等所有人的演唱会,从来没有人提起,录像带还躺在某个地下室。”被遗忘的仅仅是一盘录像带、一次音乐节,还是说整个少数族裔的历史就是如此——如此容易从主流历史叙事中被隐去?

导演Questlove在《Daily Show》上

接受“崔娃”采访


Questlove被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剪辑期间,他在家里和工作室都放上好几台监视器,每日每夜循环播放那40小时的演唱会影像,有时半夜醒来瞥到某个画面,突然有了灵感,便开始着手剪辑新的片段。最终的成片由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穿插而成——当年现场台上歌手们表演的盛况与台下观众观演时的物理与心理活动在同一时空中组成了横轴,多年后Questlove对这些歌手与观众们进行的访谈则与那个里程碑式的夏天遥相呼应,构成了连接过去与当下的一条纵轴。


在展现横轴一端的观众们的个人生活史如何被这场音乐节影响时,Questlove将其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60年代美国中下层黑人整体的生存状况——这一视野之中来看;而处理横轴的另一端——歌手们时,Questlove也做了相应的延伸,他找到这些相对而言处于上层阶级的黑人名流们与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交集,而每位演唱者本身的故事串联起来又几乎等同于大半部黑人流行乐史。这条横轴由此而立体起来,既展现了黑人社群的丰富层次,又揭示了不同阶层的黑人群体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由点到面地缀连到时代大背景之下,非常清晰地向观众展示了哈莱姆音乐节的多重意义——它既是艺术的,又是政治的。

第五维度乐队采访画面


但这种揭示是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完成的:纵轴的这端,五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的亲历者每个人都对那个夏天之于他们的意义有一种厚重的反思,他们解说着当年自己参加音乐节的台前幕后、心路历程,重新审视着半个世纪的黑人文化史变迁。第五维度乐队的主唱说:“我们刚出道时很多人只听声音和音乐风格,会觉得我们是白人组合,看到专辑封面上是五个黑人时就很惊讶,可是声音怎么会分颜色?”借参与者之口,Questlove或许也问出了他想问的问题。


片中用到的素材并不复杂,主要是访谈画面、演唱会现场录像带和历史事件影像资料,却能让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构成一个小的叙事中心、一块黑人文化的切片、一个支点,这些支点最终编织成了立体网状、层次和维度都十分丰富的整个故事。Questlove说:“这个故事是自己生长出来的,是它找到了我。”



《阿提卡》海报


相较之下,同样表现了以黑人为主的少数族裔的生存困境,连所记录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接近的另一部入围影片《阿提卡》(Attica)则显得更为沉重、严肃。如果说《灵魂乐之夏》的基调就像当年音乐节的舞台布景和歌手们所穿的传统服饰,温暖、明亮、五彩斑斓,那么与监狱和流血事件有关的《阿提卡》则以水泥高墙般的灰色为主调,灰暗中又有一抹刺眼的、鲜血般的红——这场1971年发生在纽约阿提卡监狱的暴动,造成了39名囚犯和狱警死亡,时至今日依然有亡者的家属在等待一个道歉。从《阿提卡》中各当事人接受采访时的反应可以看到,即便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当年的冲突带来的种族间的对立和撕裂、留在他们心中的伤痕,仍清晰如昨。


虽然都采用了访谈+还原现场的呈现方式,但不同于《灵魂乐之夏》,斯坦利·纳尔逊(Stanley Nelson)选择了一种新闻报道式的、更为中立的视角来呈现冲突双方的立场与经历。70年代正是美国囚犯人权运动和黑人人权运动风起云涌之时,1971年8月21日,非洲裔左翼运动人士、马克思主义者乔治·莱斯特·杰克森在加州圣昆丁州立监狱被狱警开枪射杀,这使得整个美国的监狱囚犯和黑人都处于躁动的情绪中。阿提卡监狱是纽约州立监狱,设计容量可以关押1200名囚犯。但由于当局执行黑人囚犯集中的政策,大量黑人囚犯被转移过来,事发时该监狱共收容了2243名囚犯。由于人满为患,囚犯每周只能洗一次澡,每个月只能发一卷厕纸。

阿提卡监狱暴动


除了生活上物资的紧缩,狱中种族歧视问题也非常严重。当时的黑人囚犯比例达到了54%,而343名狱警全部是白人,“他们很多都只是想找一份工作而已,不愿花过多的精力去了解这些背景多元的犯人,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与思维方式。”一名亲历者回忆道。双方的隔阂与敌对情绪在日常接触中一点一滴累积,最终导致了这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监狱暴动,多名狱警被囚犯劫为人质。在谈判中,政府同意改善监狱条件,却没有同意赦免犯人们的暴动罪行。谈判一破裂,政府的武装力量立刻对监狱进行无差别射击,导致10名人质和19名囚犯死亡。


事件亲历者之一的阿提卡前囚犯


细究事件全程,会发现参与事件的每一方的行为都有其正当性,斯坦利·纳尔逊也在片中尽量平衡地展现各方观点,这种中立最终指向了对制度性不公的批判。如果说《灵魂乐之夏》是一个圆满的闭环——多年后参与者的追忆和反思将那个夏天的热烈狂欢进行了一种升华,那么《阿提卡》就是一条无尽延伸的射线、一张没有答案的考卷——如何弥合心中的伤口,美国的种族问题出路在哪里,人们回答不出,偏见与伤痛依然存在。《灵魂乐之夏》多少将消除隔阂与歧视的希望寄托在了艺术聚拢人心的力量上,但音乐带来的超越种族与肤色的感染力与共鸣或许只是夏日限定的乌托邦,《阿提卡》的结尾才更加接近生活本原的样子:伤痛将会持续,新的误解总是在发生,每个人都想放下过去的沉重,但对于如何宽恕与原谅,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暴动平息后犯人被强迫脱光衣服接受惩罚


《灵魂乐之夏》始于那40小时的哈莱姆音乐节现场录像带,也成于这卷录像带。摄影师哈尔·图尔钦不仅记录了当年台上的表演者们的风采,还用镜头捕捉到了不少观众的反应、表情细节乃至穿着打扮,当这些片段也被剪进片中,一个观众视角的音乐节就有了有力的、生动的画面佐证。而相较于《灵魂乐之夏》这种素材上得天独厚的优势,《阿提卡》缺少暴动发生时完整的现场影像记录作为素材,显得更为单薄。

《逃离》海报


同时提名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动画长片、最佳纪录长片三个奖项的《逃离》(Flee),则有些遗憾地铩羽而归。《逃离》使用了一种与《阿提卡》完全相反的、高度个人化的叙事,在所有提名作品中,它的影像表达最为细腻、深入、温情。


有别于其他几部入围作品中导演与事件核心之间的距离感,《逃离》的导演乔纳斯·波赫·拉斯穆森(Jonas Poher Rasmussen)与主角阿明的关系要亲近得多,他们是三十年的好友。乔纳斯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他想要尽量避免本片题材天然具有的政治意味,他关注的更多是作为主人公的朋友在经历战争、出柜、流亡、成为难民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它首先是一个我朋友的故事。”也正因为这是一部典型而纯粹的个人生活史式的纪录片,在广度和高度上它自然要略逊于《灵魂乐之夏》,但这可以说是乔纳斯主动而有意识的选择。

《逃离》主角阿明


作为一部丹麦语纪录片,在奥斯卡上陪跑其实也是意料之中。奉俊昊曾说,“奥斯卡不是国际电影节,它非常本土。”观察近几年最佳纪录长片的获得者,《美国工厂》、《徒手攀岩》、《伊卡洛斯》、《辛普森:美国制造》……仍然是美国本土题材的影片占据多数。《逃离》作为即便在纪录片中也很小众的动画纪录片,能同时提名三个奖项,尤其是除了最佳纪录长片外还提名了最佳国际影片,已是一种不小的肯定。


《以火书写》海报


《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与《逃离》有一些相似之处,都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弱势群体,都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但《以火书写》更偏重群像的刻画,讲的是印度种姓制度最底层的达利特女性如何学会利用社交媒体拓宽她们经营多年的报社影响力,低种姓女性与印度新闻业、传统农村生活与社交媒体传播的介入——这个题材集合了许多自带张力的要素。导演选择了以这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为叙事核心,没有太多空间深入挖掘每个人物各自的动机、心理变化、生活环境,以及新闻事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因素。因为时间跨度比较长,各个新闻事件之间又相对具有独立性,最终故事的呈现较为浅表、碎片化。看完总忍不住猜想:在记者的身份之外,这些女性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 


主角Meera Devi在采访中


除了这些提名影片,本届最佳纪录长片的其他入围影片如《同行:戏剧治疗之路》(Procession)、《第一波》(The First Wave)等也值得一看。纪录片所蕴含的能量有时不体现在成片的品质上,坚持记录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力量感的事情。感谢那些在疫情的大环境之下仍兢兢业业地在世界各地记录着这颗小小星球上点滴变化的纪录片人,或许正在进入水瓶座时代的我们真的就像第五维度乐队所唱的那样:“当月亮位于第七宫,木星与火星连成一线时,和平会引导我们的星球,爱会驱动星辰运转,这就是水瓶座时代的黎明。”



- FIN -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两届奥斯卡奖得主法哈蒂被指抄袭,或将入狱


武侠巨星王羽去世,乌克兰战争5位电影人遇难

韩裔导演用一部美剧,讲述了被历史辜负的东亚百年

《健听女孩》为什么能拿奥斯卡最佳影片?

靠打拳出圈的奥斯卡,有眼不识千里马


如果老马丁、科波拉、卢卡斯拍《西区故事》,会拿奥斯卡最佳影片吗?


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公布获奖名单,《健听女孩》获得最佳影片


为什么全世界的女性都在看,为什么我们也要看


当代年轻人情感生活,比这部电影更“糟糕”


事后诸葛亮,《新蝙蝠侠》压根破不了案

被赫尔佐格附身的韩裔导演,拍了一个小津式的中国科幻片


罗伯特·帕丁森是历史最好蝙蝠侠?


这部关于审查的电影,刚在戛纳获奖就遭国家官员抵制
华语默片在全世界的第一张蓝光发行,这一天等了太久
流亡法国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化身为少女
我用12年时间,去告别日本留学时打工的中华小餐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