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父亲死于最可怕的情景,我通过拍电影寻找希望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3-06-13

往期播客:看见女性造浪者:电影人抛开性别做自己 | 填空题

建议在喜马拉雅或小宇宙收听效果更佳

喜马拉雅APP订阅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小宇宙APP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晨光正好

——米娅·汉森-洛夫专访


本文选自2022年5月23日的《电影评论简讯》(The Film Comment Letter)戛纳电影节特刊以及Reverse Shot上2023年1月26日的采访

原文记者:Devika Girish;Leonardo Goi



译者:钱青鱼

在登上梯子之后,必须将梯子弃置一边



在米娅·汉森-洛夫的所有电影中,肃穆沉重和轻松愉悦总是能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共存,但没有一部能像《晨光正好》Un Beau Matin, 2022)这般挥洒自如。《晨光正好》是这位法国导演的新作,具有很强的自传属性。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巴黎,已为人母的年轻寡妇桑德拉(蕾雅·赛杜饰)在两件大相径庭的人生大事之间进退维谷:一件是她的父亲乔治教授(帕斯卡尔·格雷戈里饰)患上了本森综合征(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到语言、视觉等方面),病情快速发展,导致他的智识和身体都急速衰退,必须尽快搬进养老院;另一件是她和帅气的宇宙化学家克莱蒙(梅尔维尔·珀波饰)逐渐升温的恋情,对方也已经结婚,现在游走于她和毫无生气的婚姻之间,进退两难。


《晨光正好》剧照


在德尼·勒努瓦(译著:Denis Lenoir,本片摄影师)温暖明媚的35毫米摄影机镜头下,巴黎城区闪耀着金光,影片的帷幕徐徐拉开,汉森-洛夫在《晨光正好》中恣意泼洒着时间的魔法。有两条主线贯穿整部电影,一条在失去中沉湎,另一条在希望中漂流,它们既不是相互纠缠,也不是交替出现,更不仅仅只是简单剪接在一起:用于分析叙事和电影结构的现成术语无法准确描述出《晨光正好》的韵律和结构,它呈现出的是生活本身的质感和密度,正如我们在经历一段真正的生活。


桑德拉带着父亲在几个养老院间不停辗转(顺便带观众参观了巴黎公立、私立养老院的基础设施),想尽办法挽救父亲浩如烟海的藏书(也是他毕生的记忆),同时邂逅了轰轰烈烈的新恋情,玛丽昂·莫尼埃(译著:Marion Monnier,本片剪辑师)的剪辑令人难以捉摸,与其说是把场景缝合在一起,不如说是让它们产生碰撞。镜头与镜头相互穿插、相互成就,比如当桑德拉续写父亲未写完的句子时,画面在不同的生活片段间切换,台词和视听语言碰撞出了火花。在这次戛纳电影节上,蕾雅·赛杜凭借《晨光正好》和大卫·柯南伯格的《未来罪行》Crimes of the Future, 2022)成为令人艳羡的双料主演,她塑造的桑德拉十分感性,留着精灵般的短发,她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桑德拉情绪的阴晴不定,为整部影片注入了一种令人震颤又激动的可能性。


蕾雅·赛杜


《晨光正好》的戛纳首映一结束,我就和汉森-洛夫促膝长谈,讨论了这部影片的自传属性,她记叙时间的独特方式,她对语言的浓厚兴趣,以及为什么说她的电影帮她“生活下去”(to live)



//Film Comment

《晨光正好》这个片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英语里是One Fine Morning,在法语里是Un Beau Matin,因为它在片中指的是自杀,但同时也象征着一种积极的偶然。正是在晨光正好之时,桑德拉和克莱蒙相遇,从许久未见的朋友成为之后的恋人。对我来说,这种二重性恰好代表着在你所有的影片中,偶然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汉森-洛夫

我知道我在刚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有了关于片名的想法,它给我提供了某种方向上的指引,对我帮助很大。但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确切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当我想到它的时候,我很高兴的点在于,它和《将来的事》L’avenir, 2016)正好构成了上下两阙,《将来的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关于我母亲的电影。《晨光正好》正好与之相对应:尽管它刻画的是一个女人的肖像,但它同时也勾勒出了我父亲的肖像,即便他不是主角。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过往的人生,就算我们不知道具体的事。《将来的事》有着相似的开放性和模糊性,“将来”这个词用作片名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因为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女人原本对未来感到无比迷茫,影片让她重拾了对未来的希望。


每当我想到极简的片名时,我总是会很开心。你常常会意识到,最最简单的片名往往从未被使用。我觉得用它来命名这部电影再适合不过了,因为影片涉及到了生活的残酷——(桑德拉)最后不得不离开父亲,过自己的生活,并得到快乐——但其实它也有开放和光明的一面,当我们说“晨光正好”时,我们看到光亮。


《晨光正好》剧照


//Film Comment

在一些采访中你说过,你不会拍以悲剧收尾的电影。你的绝大部分作品确实是这样,但唯独这一部除外——悲伤、死亡、生活的残酷,统统和一种顺其自然的轻快感共存。既然你很多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我想知道,你是否就是这样看待生活本身的?还是说电影对你来说是一种幻想,一种给生活安上快乐结局的方式?


//汉森-洛夫

这个问题涉及到,作为一个导演,在万事万物中对我来说最核心的是什么。它关涉到电影的真正含义,关涉到我们为什么要拍电影。对我来说,是为了找到一种方法同时做两件事,这两件事有时候是矛盾的。第一件事是,以最真实、最诚恳的方式捕捉生活本身的样貌。或者说,实现一种透彻。第二件事是,我希望电影能帮助我生活下去。因此对我来说,整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尽可能诚实,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我的生活经历,又不滑向绝望?如果我只着眼于父亲的生活,只专注于他生命的最后一个篇章,我将得不到任何安慰。事情是如此悲伤,不仅是因为他的疾病,还因为之后他又感染了新冠,以你能想象到的最可怕的情景死去。


《晨光正好》剧照


如果你只看生活的一面,你很轻易就有理由绝望,但如果你能看到更多事情,你会意识到,也许我们只需要拓宽镜头的视野。然后你就会找到心存希望的理由,这就是我努力做的事情。拍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我背叛了真相,我只觉得我在无限接近真相,因为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件事。我举另一个例子,当我父亲死于新冠的时候,我正怀有身孕,生活总是把对立的事放在我们面前。我不觉得我在欺骗观众,或者人为地创造一些不该有的欢快结局。对我来说恰恰相反。一些编剧在处理表现生活艰难的题材时,会反反复复地设置阻碍,好像这样就会更加“现实主义”。但我觉得这样一直重复同样的困境,按同一个按钮,要更加矫揉造作一些。


//Film Comment

你是如何在剪辑层面上抓住你所谓的生活实感的,也就是怎么表现这么多不同的事情同时发生?在你的电影里,时间的流动总是充满趣味,特别是在《晨光正好》中,剪辑和场景转换真的给人一种生活的各个部分碰撞在一起的感觉。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你同时在经历很多事情。我父亲一生中最喜欢的格言是:“都会过去的”(This too shall pass)。


//汉森-洛夫

哇,我必须记住这句话。我要把它写下来,我好喜欢。它的出处是哪里?


//Film Comment

这句话很有名,我也不确定它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意思是,时间会带走一切,无论好坏。这也是这部影片的节奏带给我的感觉。


《晨光正好》剧照


//汉森-洛夫

我的剪辑理念和贯穿我所有影片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我想通过我的作品去说明生活就是这样的。这是我的剪辑师(玛丽昂·莫尼埃)和我最看重的事情。当一场戏开始时,我们都很想让观众觉得,它已经进行了一会儿了。早在它出现在银幕上之前,事情就已经开始了,当场景结束时,事情本身还没有结束。你会有一种感觉,场景在没有你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影片被赋予了一种流动感。这让我想起了特吕弗在《日以继夜》La Nuit Américaine, 1973)里援引的那句话,电影“就像夜里的火车”。这也影响了我写剧本的方式,剪辑只是这种方式的延续。


//Film Comment

这很美。我还想问一些关于语言的问题,语言在这部电影中起到什么作用?在你的电影里,人们经常通过信件或者短信发现亲人的事情。这种设置在《晨光正好》里尤为有力,因为父亲失去了语言能力,女儿作为翻译必须将他的句子写完。这种对语言的重视缘起何处?


//汉森-洛夫

我想这和我父亲、我们家的故事有关。我父亲在维也纳长大,所以他的母语是德语,但他母亲有丹麦和法国血统,他在双语环境下成长。后来他当上了哲学老师和翻译。在我决定做导演之前,我学过德国文学,再加上父亲双重文化的耳濡目染,我在其他时候也非常喜欢语言。我写剧本的时候,经常会让人物做我可以做的工作,我想对他们做的事保持兴趣。


《晨光正好》剧照


//Film Comment

你有想过要当宇宙化学家吗?


//汉森-洛夫

(笑)没有,虽然我觉得这会很有趣。如果我没有做导演,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翻译。这份工作很美妙,它在别人的思想中穿行。我父亲把语言和另一种文化的关系传递给我,我又将其传递到电影中。


//Film Comment

能看到帕斯卡尔·格雷戈里出演父亲一角真的很感动,他是家喻户晓的法国电影演员,尤其常出现在埃里克·侯麦的电影里,他会在其中说很多话。他说起话来很迷人,所以看到他在你的电影里失去语言能力时会觉得很感慨。


侯麦导演《沙滩上的宝莲》(1983)中的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汉森-洛夫

听到你意识到这一点,我觉得很欣慰。这不是我选择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我知道他在影片中会有多么出彩——但我也很喜欢你这种想法,他象征着语言,象征着一种对白很多的风格。当然,这一附加意义只适用于那些看过侯麦电影,并且可以认出他的观众。但就算是没看过那些电影的人,也能感受到他在语言上的游刃有余、优雅自如。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失去语言能力的那种悲剧性。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悲剧,但对于一个致力于研究语言表达清晰性的人,一个哲学老师,一个翻译家,一个将书籍视为挚爱的人来说,也许会是更大的打击。我们在影片中听到了他的笔记,他说他最喜欢的事就是阅读。


此外,当我开始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会感到莫名其妙的……不是内疚,而是类似于后悔之类的情绪,因为我刻画的父亲是生病时的父亲,人们没有机会了解到他此前是怎样的人。这种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侵占掉所有的空间。不是说这个人就此被遗忘,而是你记忆中的那个人会被玷污和摧毁,它影响到你如何记住这个人。所以我很希望可以通过描写病中的父亲去重新挖掘、还原出他曾经的样子。我觉得帕斯卡尔·格雷戈里做到了。


//Film Comment

在影片中,桑德拉试图保留父亲的书籍,以留存住关于父亲的记忆。那些书的特写镜头是我最喜欢的几个镜头。这些是你父亲的书吗?


//汉森-洛夫

对。


//Film Comment

你像桑德拉一样把它们赠送给你父亲的学生了吗?还是说你一直留着它们?


//汉森-洛夫

以拍摄这部电影为契机,我收来了他自己以及他一些朋友地下室里的最后几箱书。当时我一直在找回他的书籍,还原他的藏书阁。多亏了这部电影,我才能让美术指导去拿来这些书,并且用在电影里。拍完之后我们把它们送去了我重建的藏书库。生活和电影有时会如此交汇,真是奇妙啊。


//Film Comment

这是对你电影很恰当的描述。


//汉森-洛夫

谢谢。




//Reverse Shot

我很想听你聊聊你的配乐,以及配乐在你的影片中起到什么作用。你作品里的音乐很出彩,考虑到你很少使用音乐,这真的很了不起。


//汉森-洛夫

我甚至都没有合作的电影作曲家。音乐在我的电影里可能的确很突出,但是并不多。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如何使用音乐。由于我的电影没有原创配乐,有的时候你会连续45分钟都听不到任何配乐。但是,当它出现时,你会真的听进去。通常它会是场景内部的一部分,是叙事内的音乐。这是一条我所有电影都会遵循的原则——当然除了《伊甸园》Eden, 2014),这部电影讲的就是音乐。


我不用原创配乐,而是用现成的乐曲。我很喜欢用这些音乐,因为我觉得它们携带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灵魂。我很欣赏的一点是,它们不是为了我的电影而创作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永远不支持电影原声带:它们没有自己的历史,只和电影发生过关联。我喜欢把更广大的世界纳入进来,包括音乐家的世界和他们自己的故事。这为电影增添了别的东西,别的灵魂之类的。每当我开始做一个新的项目时,我会预先想好一两首歌曲,以获得一些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和片名的作用相似。它们给了我一个旋律,一个标有目的地的路牌。


《晨光正好》剧照


//Reverse Shot

我听出来这里面有舒伯特,但我没法听出电影里的所有曲子。


//汉森-洛夫

有几首杨·约翰森(Jan Johansson)的曲子,是我在伯格曼的电影《接触》The Touch, 1971)里发现的,我很喜欢这部。我从来没这么做过,从来没用过别的电影里的配乐,尤其是它出自如此伟大的导演。《接触》不是伯格曼最有名的电影,但它对我又是如此重要。在看了很多遍之后,我发现自己深深地被里面的音乐吸引,我能以一种怪异的方式认同于这些音乐。以至于当开始创作《晨光正好》时,我意识到自己需要用这些音乐来完成影片。


至于舒伯特,我在之前的作品中用过两次。我想他是我唯一依赖过的古典作曲家。我在电影里很少使用古典乐,我记得的只有两次:《玛雅》Maya, 2018)和《将来的事》。用的都是舒伯特,我猜他一定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吧……(笑)。他的音乐里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哀伤。但我想这和我自己的童年也有一定关系。我父亲过去常听舒伯特,这首特别的曲子——我想是舒伯特写的倒数第四首——它只是……(笑)它让我回到了父亲的世界。(停顿)这也发生在了桑德拉身上,在医院里,她试图让父亲和她一起听舒伯特,父亲刚开始还跟着哼唱,但很快就停下了,因为太痛苦了,或者至少他想这么说。后来桑德拉关掉了音乐,但当她坐上公交车,在回家路上时,我们又不断听到它,仿佛她的一部分仍和父亲在一起……只有在离开父亲之后,她才突然感到和父亲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因为肉体的联系可以舍弃,而精神上的羁绊永存。我非常喜欢这个想法,而且我很高兴能把舒伯特用在电影里,因为和书一样,音乐也是我和我父亲产生联系,并留存住这种羁绊的一种途径。




-FIN-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影史第一VS头号种子,最佳港片之争开始


中国独立动画十人谈:还是一个人在死磕


这是游戏碾压电影的时代?《最后生还者》启示录


来柏林赶集的华语片,只有陪跑的命


2023戛纳主竞赛评审团主席:鲁本·奥斯特伦德!

2023年柏林获奖名单,纪录片《坚毅之旅》擒金熊!

新海诚柏林口碑大爆,会再现《千与千寻》的金熊奇迹吗?

精神分裂的纽约与美国纸媒沉浮史

弑父娶母的故事再发生,柏林上演最激进突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