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河·知山 | 龙泉山脉:东山之上 千载风云

胡开全 清流学社
2024-09-05


龙泉山森林公园北段沱江峡谷(蒲柯颖 摄)



山河·知山 | 龙泉山脉:东山之上 千载风云

文图提供:胡开全


知过去:几千年历史文脉载体

龙泉山之名曾几经变化。唐朝的地方志《灵池县图经》其为“栋平山”;唐朝《元和郡县志》里又称“分栋山”,“分栋山在县东十五里,其山北连秦陇,南入资泸,其于东川郡,此为隔门也”,唐代诗人吴融有诗云“分栋山前曙色开,三千铁骑简州回”。


北周明帝宇文觉元年(557)所刻《周文王纪功碑》称其为“分东岭”。这几个名字都强调龙泉山的分界意义,即地理上川西平原与川中丘陵的分界,以及川西气候区与内江气候区的分界。


在生物通道上,大体呈南北走向的龙泉山脉还是候鸟的国际大通道,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的候鸟秋季沿太行山南下,过秦岭后进入四川盆地,一部分猛禽会选择沿龙泉山脉继续南下,到东南亚,最远甚至飞到澳大利亚和非洲。


明朝初年朝廷正式设置龙泉驿后,开始称“龙泉山”1941 年11 月24 日《生活》周刊刊载《一个中国式小镇——小市场场镇使中国不可战胜》一文,以八个页码面向全球出版发行,龙泉的英文名字“Lung Chuan”“Loong Chwan”“DragonSpring”开始蜚声海内外。


穿越龙泉山的成都地铁18 号线(刘国兴 摄)

龙泉山脉横亘在成都平原以东。在这里,汛期泛滥时洪水只有两个出口,即龙泉山中段的金堂沱江峡谷和龙泉山南段的彭山江口。2800 年前,古蜀最后一位蜀王鳖灵将金堂沱江峡谷狭窄处拓宽,增加洪水下泄能力,此处后称“鳖灵峡”,拉开经营成都平原的序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泉山有仙。东汉张道陵以龙泉山蜀中八仙之一的李八百及妹妹李真多为主仙,分别在普度山和三学山建立了道教二十四治中的第八治真多治和第九治昌利治,为龙泉山留下道法自然的生态观。

宋朝皇帝降旨在龙泉山西麓,在龙泉镇东口原朱真人祠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总九十六间,增广故基三十步,规模设俱壮丽”的皇家道观——安静观。

龙泉山有龙。宋初黄休复的《鬻龙骨》,是我国最早记录化石(龙骨)的文献。文章里面提到有龙从龙泉山飞到锦江濯洗,桥上千人纵观。

元代柏茂山有一则《龙君庙记》,将唐代的孝子茹荣,描述为犯了错的龙化迹行孝,感化世人。

龙泉镇水巷子外的龙口井,其水量可供半条街,传说下面住着一条爱打瞌睡的龙。从唐宋以来,一旦遇到旱情,人们总是想着到此来求雨,唤醒那条睡着的龙出来履职,“龙泉”之名由此而来。

龙泉山脉,既是成都平原与丘陵地带的地理分界,也是成都平原几千年历史文脉的载体(刘斌 摄)

龙泉山脉,既是成都平原与丘陵地带的地理分界,也是成都平原几千年历史文脉的载体。东山之上,千载风云变幻,历代人才辈出,更是吸引着众多名人关注。


长松山作为龙泉山脉的主峰,历来为蜀人所重视,并设蚕丛王祭坛于此。蚕丛王是古蜀时期的第一代王,显著功绩是教蜀民织丝绸,并孕育了一款畅销世界几千年的特色产品——蜀锦。从此,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唐朝时,以《推背图》闻名于世的易学大师陕西人李淳风和成都人袁天罡游历大川,遍访名山。


他们来到西蜀益州,登临长松山,举目四望,见“忠山奇绝,绛水回环,层峦叠翠,雄峰峭拔,山颠云雾缭绕,紫气升腾,岷沱发脉数百里,一条玉带回环其间,山水相依”,认为此地为一处风水宝地。在宋人的记录里,长松山是成都东面的地标。


《古今集记》云:“锦楼在龟城上,前临大江,下瞰井邑,西眺雪岭,东望长松。”


被称为“城市之眼”的丹景台(刘斌 摄)

龙泉山见证着历史,而历史也在这里留下悠长的文脉。北周将军强独乐为北周文王宇文泰在此立纪功碑。唐朝大历年间,山泉镇驿道上设立的三教场,见证了龙泉山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繁荣;


唐代三朝宰相段文昌在龙泉山下的灵池县做县尉时,在金堂的三学寺修建“支提石塔”;随着玄宗和僖宗入蜀,中国的经济文化逐渐南移,特别是随僖宗而来的侍臣寋道原直接在龙泉山中定居。


发展到宋朝,形成著名的“寋村”,涌现出寋逢、寋绶、寋汝明、寋恕等官员。南迁定居的代表当属宋代状元、有“骨鲠之臣”称号的许奕。


龙泉山下三岔湖畔,就是许奕的故乡。龙泉山清代移民中的佼佼者是有“一门四提督”的岳氏,其代表性人物是岳钟琪,被乾隆皇帝称为“三朝武臣巨擘”。


以此肇基,到民国形成“洛带出文人、三岔出武将”的格局,另外还有五凤溪的哲学家贺麟、龙泉镇的军长田颂尧等。


东出成都的东大路,翻越东山,沟通巴蜀,历年来不知有多少官员和文人由此经过。他们或留恋风光名胜、题壁留诗,或与当地亲友名人应酬、赋诗唱和,为东山留下了无数佳话。


晚唐诗人郑谷上长松山,曾写下著名的诗篇。苏轼对长松寺和朱桃椎尤其关注,分别有诗句“梦中化为鹤,飞入长松寺”和“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


春日里,漫山遍野的粉红色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刘斌 摄)

见未来:一山连两翼,成都新画卷


龙泉山对东西两侧而言,是连通不是阻隔。龙泉山上东西向的交通自古发达,从北往南分别有:经三学山往东的“小北路”;沱江峡谷的水道;清泉至淮口的淮洲古道;


洛带—万兴—清水—五凤溪的东大路北支线;


龙泉驿—山泉铺—柳沟铺—茶店—南山铺—石盘铺的东大路中线;


太平镇—丹景山—三岔坝的东大路南支线;柏合寺—小堰口—人头石(张飞营)—牛角寨—文宫的陵州古道。


几条通道东西连通,将龙泉山两翼的成都和简阳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搬不空的赵家渡(镇子场、龙泉驿),填不满的成都府”“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等民谚,可以想见当年古道的繁忙。


明蜀王将云顶山的沙参上贡并获好评,还在长松山祭盐井,为后世留下了一片原始的楠木林。


清代移民将玉米、红薯、土豆、花生等美洲旱地农作物引种上山,彻底改变了龙泉山的面貌。


后人也不断发展经济作物,如今金堂的沙参、脐橙,青白江的三元油桃、福洪杏,龙泉驿水蜜桃,东部新区晚白桃,天府新区太平枇杷等已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农产品。


龙泉湖依山傍水,山、水、岛相得益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供图)

1927 年成渝公路成简段通车,1952 年新中国建成后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而村道、乡道、省道、国道、水道、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地铁、高铁等也不断修建与升级。


2016 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2020 年9 月27 日,地铁18 号线通车。2020 年11 月3 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始校飞。龙泉山被编织上了一张立体交通网。


如果说成渝铁路的通车打通了龙泉山,那之后的东山灌溉工程最终打穿龙泉山,为龙泉山东边引来岷江水,配合以三岔湖、龙泉湖为代表的水库群建设,山区农业面貌焕然一新。


而川锅厂、旭光厂、成都电视机厂等三线建设项目,也将龙泉山的工业提上新的高度。但也就此打住。龙泉山不宜也不会过度开发,城市森林公园是龙泉山的发展方向。


今日的龙泉山成为成都“东进”“一山连两翼”格局下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经营成都的历史新画面正徐徐展开。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面铺开,以及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的加快,龙泉山正成为最热气腾腾的区域——东部新区正在龙泉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全面起势,共同组成东部新区的骨架。


龙泉山,既是感受文化、凭吊历史的载体,又是欣赏现代山区生态文明和坝区建设成就的观景平台,还是触摸明天、憧憬未来的乐园。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地处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脉成都段,涉及成都天府新区、东部新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金堂县5 个区县29 个镇(街道),总面积约1275 平方千米,是全球最大城市森林公园。
广阔的区域、悠久的历史,让这里成为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体,而其承载的历史文脉,生动地展现出中国礼仪之邦的内涵和魄力。
走近龙泉山,在欣赏湖光山色、享受休闲娱乐时,品味龙泉山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过去,见未来……


-END-



作者介绍


胡开全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副研究馆员,四川大学口述史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成都历史与文献中心研究员,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理事,四川省民俗学会理事,曾受邀到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台湾国立联合大学讲学。从1997年开始,致力于龙泉驿区的地理、历史、民俗研究,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中央党校优秀成果奖、市社科奖等。



活动预告

2022年6月18日“蜀都河图”系列讲座No.2成都东山:龙泉山的自然历史



加入”蜀都河图“群聊共建成都自然文化数据库

扫描海报二维码或戳阅读原文链接报名!



相关阅读
成都东山:龙泉山的自然历史 | “蜀都河图”系列讲座NO.2山河·古镇|五凤溪:山江古镇第一家
山河·城记|成都:古典中国的“长江首城”?
成都江渎庙:长江江神祭祀地 | 蜀都河图系列讲座No.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流学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