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留苏:一群“90后”为救国而寻找光明

黄金平 党史镜报 2022-10-14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gg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7月14日下午,“恰同学少年——留苏档案见证百年复兴路”主题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隆重开幕。该展览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档案局(馆)、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共同举办,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作为支持单位,在内容梳理、史实把关方面为展览的举办提供大力支持。展览分为“求索”“奋斗”“报国”三个部分,展出了从全国各地征集的实物档案180余件、图片及文献档案400余件,其中多份珍贵档案为首次在沪公开展出。

  本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一批批进步青年去苏俄留学的历史,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青年负笈千里求真知的精神风采。


上海外国语学社里的“留俄预备”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进步青年,敏锐地感受到了世界潮流的深刻变化,促使他们把学习的目光转向苏俄、转向马列主义。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更是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0—1921年春,上海筹备建党时,秘密组织了进步青年赴俄留学。1920年9月,为选派进步青年到俄国留学,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办了外国语学社。

外国语学社


  1920年秋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汇聚于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的外国语学社,学员中有毛泽东推荐的湖南青年任弼时、萧劲光、刘少奇等,有陈望道、俞秀松推荐的浙江青年汪寿华、华林等,以及陈独秀推荐的安徽青年吴葆萼、蒋光慈等。当时,聚集这里的人都很年轻,是不折不扣的“90后”:1890年出生的李汉俊,30岁;1891年出生的陈望道,29岁;1898年出生的刘少奇,22岁;1899年出生的俞秀松,21岁。还有18岁的罗亦农、17岁的萧劲光、16岁的任弼时。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国语学社团员合影(后排中为俞秀松,前排左为罗亦农)


  上海外国语学社以公开办学的形式为掩护,除了俄语学习,外国语学社还在星期天安排政治课讲座,邀请《新青年》主编陈望道给学员讲解《共产党宣言》,请《小说月报》主编沈雁冰和《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讲授社会科学知识。当年学社的学员之一、后来担任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我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到俄国去,学习革命道理,回来搞革命,改变落后黑暗的旧中国……”


求索之路充满艰辛


  经过近8个月的学习,1921年春,在俄共(布)远东局的维经斯基、翻译杨明斋等人的安排下,上海外国语学社的30多名学员分期分批赴莫斯科。他们由上海乘船经日本长崎到海参崴,然后到伯力、黑河,再从黑河乘火车到达目的地——莫斯科。

  路条译文: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事务管理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Д.В.远东秘书处,请给名单上的15名同志提供协助,他们由Д.В.远东秘书处派遣出差到莫斯科,并继续协助他们返回。


  赴苏俄的路途充满危险和曲折。为了避免发生危险,刘少奇、萧劲光等留苏学生还都乔装打扮。刘少奇扮成商人,任弼时扮作理发匠,萧劲光则扮成裁缝。在上海登船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捕;到达海参崴后仍要非常谨慎,当时海参崴处于日本控制下,张作霖的部队在这里严格盘查。因此,在海参崴下船后,要凭借联络人开具的介绍信(路条)与俄共(布)远东局的联络人员先秘密取得联系,再由他们安排下一步行程。路途遥远,倍尝艰辛。刘少奇在途中被张作霖的军队抓了起来,但是,他镇定自若,一口咬定自己是做买卖的,最后化险为夷。
  由于煤炭缺乏,留学生所乘的火车改烧木材。火车燃料供应不足,开开停停,学生们和其他乘客冒着严寒,不停地往返搬运木材。就这样,从黑河到莫斯科的火车从春天走到了夏天,走了三个月之久。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在1921年7月到达莫斯科。
  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中的记录,刘少奇、萧劲光等首批26名中国留苏学员于1921年8月1日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登记注册,领取了学生证。从而开启了中共“百年留苏”的历史序幕。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首批到达莫斯科的刘少奇等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于1921年冬在莫斯科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并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中共旅莫支部根据中共中央要求写出的中共四大提案(赵世炎手迹)


红色殿堂里的中国青年


  1921年10月,东方大学正式开学。东方大学分国际部和国内部,学制为三年。国际部设有朝鲜班、日本班和中国班等;学生由东方各国共产党选送。从1921年起到1928年东方大学中国班停办,中国共计派出四批近千名学员留学东方大学。

莫斯科的东方大学旧址


  第二批学员一部分是从中共旅欧支部转过来的,一部分是从国内派去的。旅欧成员有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熊雄、聂荣臻、李富春等;国内去的有叶挺、张浩、颜昌颐、关向应等100多人。
  1925年秋,第三批留学生到达东方大学,他们中有彭干臣、罗世文、向警予、涂作潮等,同时旅欧支部转来了朱德、刘鼎、徐冰等60多人。

在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学员


  第四批留学生是,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在短时期培养出一批军事干部,从全国各地挑选了六七百人到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军事速成班学习。

  1923 年4 月,任弼时(左一)与罗亦农(左二)、刘仁静(左五)等在莫斯科


  除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外,上世纪20年代,另一所接收中国留学生比较多的学校是莫斯科中山大学。1925年10月,为了帮助中国国民革命培养干部人才,苏联政府在征得国民党中央的同意后,决定开办莫斯科中山大学。随后,国共两党都挑选了大批优秀青年进入中山大学学习,第一批有300多人,半数以上为国民党人。其中,中共党员有乌兰夫、沈泽民、张闻天、王稼祥、俞秀松、张琴秋等人。
 

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6年1月,中共旅欧支部的20名党、团员根据党的指示,从巴黎转道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当中就有22岁的邓小平。
  1926年暑假之后,中山大学开始招收第二届学员,主要来源于国内和旅欧成员。学员有博古、杨尚昆、陈昌浩、李伯钊等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分裂。7月下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发出通告,宣布撤销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国民党学生也撤退回国。此后,中山大学的学生全部为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中国共产党为了安置和保存大革命失败后的大批干部,又选送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前往。
  1928年9月,东方大学最后一批军事速成班学员毕业后,东方大学中国班并入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一直到1930年停办,中国留学生全部转入列宁学院中国部。据统计,从1925—1930年,在中山大学和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留学过的国共两党学生总计有1200人左右,其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约占三分之二。
 

  邓小平1926年1月入校后,按照学校党组织的要求,撰写了自传。图为“自传”第四部分--“来俄的志愿”: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除了东方大学中国班和中山大学之外,还有一些苏联高校接收中国留学生,大致可以分为政治和军事两类。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红色教授学院,它是苏联培养高级理论人才的学校,1928年,张闻天、王稼祥、沈泽民和郭绍棠等人考入该校;除此以外还有列宁学院,该学院招收的中国学员比较多,如董必武、刘仁静、李维汉和李立三等。直到1943年,随着共产国际的解散,列宁学院也停办了。
  除了政治学校,还有军事院校。伏龙芝军事学院是苏联培养高等武装力量人才的军事学院,蜚声海内外。1925年,聂荣臻、叶挺、王一飞等30多人来此学习。此后,左权、刘伯承等也陆续进入该校学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派出大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人骨干到苏联学习军事,莫斯科的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和海军、空军的军事学校几乎都招收中国学员。例如,伍修权、梁振鸿等人就曾经在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过。


取回马列主义火种投入救国救民斗争


  20世纪20年代在苏俄学习的中共留学生,他们中最早的1922年夏初就回国了,最迟的也于1931年回国。这批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青年精英在苏联学到了先进的革命理论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回国后犹如革命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此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不少人成为了著名的革命家、理论家、军事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支柱力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更有许多留学苏联的学生为了完成救国大业、建立新中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如,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熊雄、颜昌颐等众多革命烈士。对于这些革命先烈,我们要永远地纪念他们!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往期推荐

85年前申城的民众音乐大会,唱响了同仇敌忾的抗日战歌

“孤岛”不孤,支援抗战的伟力源自民众

为党赚钱”“为党管钱”——红色金融的回顾与传承

百年前的流火七月,南陈北李为何缺席“一大”?邵维正将军为您揭开历史的谜底

独家|近日揭开面纱的《工人之路》珍贵史料,到底有什么重要价值?

购物天堂徐家汇也曾有一片红色热土!关露等一批革命者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编辑 / 周奕韵

制作 / 丁 达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