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购物天堂徐家汇也曾有一片红色热土!关露等一批革命者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赵景国 党史镜报 2022-10-14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在人来人往的上海闹市徐家汇,辛耕路与天钥桥路交汇的这块地方,曾有一条不起眼的赵巷。清朝顺治年间,因赵家先人定居此地而得名。从20世纪20年代起,关露、查阜西、柳湜、艾寒松等一批革命者和文化名人来到这里开展革命活动,点燃革命之火。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多本地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奔赴祖国各地,投身救国大业,生动反映了党的革命事业从星火到繁花的壮丽历程。


  赵巷后人、画家赵星波创作的赵巷油画





点燃赵巷革命火种的

查阜西与“两航”起义


1937年查阜西与琴友留影。前排中为查阜西


  查阜西,我国著名的古琴家,也是全国解放进程中“两航”起义的重要策划人。1923年,查阜西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天,和党组织失去联系,随后到上海,化名查镇湖在徐家汇赵巷落脚。
  在赵巷,查阜西发挥了语言天赋,短短一年便学会了本地沪语。査阜西好学踏实的特点打动了赵巷姑娘的心。不久,他与住在赵巷10号的姑娘徐问铮相恋,并于1928年结婚,成为赵巷10号的女婿。就在新婚的这一年,查阜西在赵巷做了一件大事——协助原海校同学聂开一草拟了中国第一份民用航空计划书,计划书为交通部长王伯群采纳,他也由此进入航空部门工作,成为交通部科员。1930年,查阜西考入军政部航空署,任航务科长。由于英语娴熟,他很快成为欧亚航空公司副总经理。
  在赵巷的日子里,查阜西点燃了一把又一把革命火焰。他介绍关露认识妻妹徐鸿,不仅帮助关露写出了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还引导徐鸿走上革命道路。关露又将徐鸿介绍给柳湜,以后又产生连锁反应,使不少赵巷人踏上革命征途。
  1946年,谢觉哉、李维汉考虑到查阜西在航空界十多年的人脉,想通过他来策划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义(史称“两航”起义)。査阜西没有犹豫,欣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与地下党组织接头人吴克坚,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了艰苦复杂的策划,使“两航”起义终告成功。这位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古琴家的革命者,以大无畏的“剑胆琴心”为新中国民用航空事业奠定了基础。




赵巷女工家里来了

左翼作家关露


青年关露


  著名的左翼女革命家关露在赵巷留下过红色印记。关露在30年代就被公认为四大才女之一,与丁玲、张爱玲是当时上海滩最有名的三位女作家。1939年—1945年,她受党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长期卧底。关露利用自己的身份,收集日伪机关情报,并积极组织策反,将日军的“清乡”和“扫荡”计划提前送到新四军手里,成为我们党优秀的“红色间谍”。


  关露1957年回忆30年代开展革命工作的手稿


  1933年,在欧亚航空公司任职的关露与查阜西成为同事。当时关露并不知道查阜西过去的革命经历,查阜西也不清楚关露的真实身份,但共同的志向使他俩很谈得拢。关露想写点革命文学,就请查阜西给她介绍一位生活在底层的调查和学习研究对象。查阜西将妻子的妹妹徐鸿推荐给她,关露在赵巷找到了徐鸿。

  徐鸿的父亲是徐光启的第14代孙。徐鸿5岁就开始做童工,10岁进了五洲固本皂药厂做工。关露与徐鸿认识后,两人相见恨晚,常常彻夜谈心,有相当一段时间,关露还住在徐鸿家,她们同睡一张床,同盖一条被。当徐鸿讲到工人受欺负、受压榨时,关露总为之动容,受到启发时会在她的小本子上记下。关露把反对资本家剥削而开展工人运动等道理讲给徐鸿听,还介绍徐鸿看高尔基的《母亲》《在人间》等革命小说,推荐她参加妇女问题座谈会,听地下党员沈兹九关于妇女问题的长篇报告……在关露的引领下,徐鸿的思想境界逐渐成熟,走上革命道路。关露在赵巷和女工的交往,不仅为她的左翼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也使得当地的青年女性获得了文化和思想的启蒙。




激情澎湃的革命理论家柳湜

成为赵巷的女婿


  徐鸿与柳湜结婚时留影(1937年初于徐家汇赵巷)


  关露与徐鸿来往时,徐鸿在医院学习当护士,关露给徐鸿介绍了她的好友柳湜。柳湜,湖南长沙人,出身贫苦。从小受到本家兄弟柳直荀等人的进步思想影响。在徐特立首创的长沙师范读书,毕业后在湖南自修大学认识了我党早期活动家李维汉,进一步倾向革命。马日事变后,他最亲近的同学、朋友遇害无数,激起了他思想上的震撼。1928年2月,在革命低潮时,他坚定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职业革命者的道路。同年,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安徽省委任秘书,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任支部书记,精读了《资本论》等马列著作,并组织狱友一起学习。1933年4月,柳湜经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在上海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参加“社联”,以上海《申报》读书指导部主任的身份,开辟专栏,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开展哲学研究、理论宣传,配合形势撰写了大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和社会学的文章和专著。他还与文化界进步人士沈钧儒、李公朴、史良等广泛交往,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参与上海救国会的建立,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抗日救亡运动负责人之一,并与李公朴、艾思奇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
  柳湜同情徐鸿苦难的童年,对她刻苦学习追求进步的精神十分认同。他经常到赵巷来,教徐鸿认字,向徐鸿介绍他写的《街头讲话》和《社会相》等书的内容和社会意义,有些内容徐鸿虽然似懂非懂,但总是兴致勃勃。她与柳湜的感情在斗争中增长,她对革命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提高。1937年柳湜与徐鸿结婚。婚后不久,柳湜带徐鸿去苏州探望被国民党关押在看守所的沈钧儒等“七君子”。其实,那时柳湜的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而他照样写文章,与战友议论国事,积极投入救亡运动。身边人的事迹让徐鸿深受教育。1938年7月,在柳湜和胡绳的介绍下,徐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柳湜还影响了其他赵巷青年接过红色火炬。刘大明是徐鸿的邻居。在徐鸿、柳湜的介绍下,刘大明来到读书生活出版社做练习生,被那里的革命热情深深触动,进步很快,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上海救国会活动,从此心向革命。1938年,刘大明入党。抗战中,刘大明在太行山上办起了华北书店,多次受到彭德怀和罗瑞卿的接见。




“新生事件”触发者艾寒松

在赵巷的秘密据点


艾寒松与赵金秀结婚照


  因写作《闲话皇帝》引发“新生事件”的艾寒松,也与赵巷有一段红色往事。艾寒松曾是邹韬奋的助手。1938年,在吴克坚等人的介绍下入党。1940年,艾寒松经人介绍与住在赵巷7号的赵金秀结婚。婚后,艾寒松夫妇奉党的指示,到苏北根据地,艾寒松先后任《盐阜日报》《苏北日报》总编,赵金秀担任报社译电员,两人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抗战胜利之后,艾寒松奉命从苏北来到上海,续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从1946年初到1948年秋,艾寒松在赵巷的一间“密室”里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惊险人生。
  所谓“密室”,是赵巷7号老宅岳父家里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立党的地下秘密联络点,一方面,他的岳父赵琴舟是赵巷老保长,夫人赵金秀的堂兄赵子云是副区长,不太会引起国民党怀疑。另一方面,“密室”处在弄堂深处,地形复杂,不熟悉的人很难找到,有逃生通道。为掩护秘密活动,他们在赵巷的路口开了一家汇丰木行。艾寒松化名何仁甫,对外说是木行的商人。木行犹如路口的“瞭望哨”,让“密室”活动更安全。
  赵巷7号的这间密室,实际上成了中共上海地下文委的一个活动据点。艾寒松在这里编辑进步杂志《民主》《群众》周刊和《新文化》半月刊等。经常来往的地下党员和革命志士有梅益、陈其襄、丁之翔、郑振铎、唐守愚、周建人和夫人王蕴如等。他们在这里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传达学习党的文件、指示。艾寒松白天到木行露面,一到夜里就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一篇篇由他撰写和编审的充满激情、针砭时弊的文稿从7号“密室”送出,排版、印刷、发表……夫人赵金秀的大哥赵子競担任起迎送客人,负责与周建人、马叙伦、许广平等知名人士联络、送信的任务。这样一直坚持到1948年的秋天。一天,艾寒松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人,躲避不及,只能上前寒暄几句。这个人是他在苏北认识的,现在已经成为特务了。艾寒松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甩掉,马上向组织汇报。组织当即命令他们夫妇俩和周建人全家马上撤离去西柏坡。中共地下文委在赵巷7号的活动据点就此终止。




赵巷第一位大学生:

像蚂蚁一样以团结之精神与敌人作殊死斗争


蚁社社刊《蚂蚁月刊》


  赵巷5号,住着赵子云,又名苏民,是赵巷第一位大学生。他在震旦大学读书时就心向革命,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举办演说活动。被校方开除后,他转到中国公学继续学业。1928年,赵子云参加蚁社。蚁社是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发起人许德良,社员有沙千里、章乃器等。之所以叫蚁社,是希望像蚂蚁一样,个体虽小但以团结的精神与敌人作拼死的斗争。蚁社将店员、工人还有职员等职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蚂蚁图书馆、蚂蚁月刊、蚂蚁歌咏团、蚂蚁补习学校、蚂蚁剧团、读书会、参观团、摄影会、时事研究会等,宣传进步思想。赵子云任蚁社设计委员,负责拟定工作计划,并完成蚁社在徐家汇地区的任务。他组织的唱歌等联谊活动吸引了不少赵巷人参加,使他们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赵子云与关露一起在赵巷为工人们开办识字班,每周三次,一面帮助工人识字学文化,一面传播进步思想,引导工人们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期间,赵子云与一批地下党员如沙千里、许德良、李伯龙、李剑华、陈其襄、徐雪寒、艾寒松等肝胆相照。他曾经利用医院的救护车与陈其襄一起转移生活书店的革命书籍以及印书纸型;他在地下党组织办的公司里担任副经理,通过众多医药界的朋友,将药品秘密输送到苏北革命根据地;他在社会局工作时,与地下党员李剑华配合默契,在法庭上用法语揭露法商勾结日寇的罪行;他利用任徐汇区副区长身份,竭尽全力掩护地下党文委在赵巷老宅的秘密工作。赵子云除了担任党的活动据点汇丰木行经理外,还利用公开职务在地下党员出国审批报关通关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党做了大量工作。
  在革命者的帮助和启蒙下,赵巷的优秀青年提高了觉悟,勇敢地踏上了革命征程,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十多岁就到印刷厂当学徒的赵敬耕,受进步思想影响后参加工人运动。1941年1月,他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盐城,在抗大五分校学习后留在根据地工作。赵维南和赵维龙兄弟俩成为工人党员、赵钰龙成为学生党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们在赵巷坚持战斗,在解放前夕的护厂护校斗争中都做出了贡献。



  (作者系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赵巷文化挖掘者,赵巷后人)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周奕韵

制作 / 丁 达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往期推荐

隐蔽战线建奇功:“洞房”里成立的策反机关

弄堂里的秘密训练班:“千里眼”“顺风耳”是这样炼成的

有一条“红色血脉”,从上海直通中央苏区……

从上海走向乡村僻壤,生活书店创造战时出版奇迹

以“上海”命名的这所大学,曾被誉为近代史上“革命的熔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