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弄堂里的秘密训练班:“千里眼”“顺风耳”是这样炼成的

周奕韵 党史镜报 2022-10-14

击蓝字 ● 关注我们


20世纪30年代初,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身处上海的党中央要与各根据地取得直接联系,电台成为最安全便捷的沟通方式。但此时,党内会使用电台的技术人才却极为匮乏。为了快速培养相关人才,1930年下半年,我们党在上海巨籁达路四成里12号(今巨鹿路391弄12号)开办了最早的无线电技术训练班。

李强

张沈川

党的六大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周恩来决定在上海建立地下无线电台。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在上海的李强和张沈川,要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学会无线电通信技术。

在中央特科工作的李强,是土木工程专业出身,英语基础不错,但之前没接触过电台。当时国民党对无线电器材控制得非常严格,市面上无法买到现成机器。李强化身无线电爱好者,想方设法从上海经营美国无线电器材的商人手里陆续购买了零件、发电机等材料,和有关无线电方面的书刊。在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中共中央租下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李强开始了他艰难的电台建立之路。按照国外书上的线路图,李强凭借着钻研的精神,自己动手加工零件,反复实验组装收报机和发报机。电台研制成功后,李强和张沈川租下了大西路福康里9号(今延安西路420弄9号)一幢三层楼房作为电台的秘密台址。

中共中央第一座秘密电台旧址(福康里)

 张沈川当时任上海法南区委所属法租界党支部书记。接受学报务的任务后,他按照报纸上刊登的“上海无线电学校”的招生广告,跑去报了名。这家学校其实是国民党军队一位电台台长和几个报务员创办的“副业”。张沈川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学习,不仅可以熟练上机操作,还多次替学校老师代班国民党电台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无线电台发报机(复制品)

 经过一年的勤奋攻关,1929年秋,中共中央机关第一部无线电台在上海诞生。首部电台受条件限制,功率并不大,上海的党中央要跟苏区取得电台联系,必须经过香港中转。周恩来决定在香港的南方局建立中转电台。1929年12月,李强和原在上海基督青年会学过电台业务的黄尚英,带着新组装的第二部电台到香港。1930年1月初,沪港两地成功实现了党内第一次无线电台通信。

          无线电训练班弄口旧址和今貌

有了电台,人才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必须尽快培训出更多会使用电台的技术人员。在白色恐怖下,学生们分散在不同住处,李强和张沈川与他们单线联系,亲自上门,手把手教授电台知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小范围的分散培训无法满足需求。1930年下半年,“福声电器公司工厂”在上海巨籁达路四成里12号成立,实为我们党秘密举办的最早的无线电技术训练班,李强教机务,张沈川教报务。“工厂”的一楼,俨然一家寻常的电器工厂的模样,橱窗里摆放着等待修理的收音机和各种零部件,屋里布置了修理装配的工作台,台子上堆着马达、蓄电池、老虎钳等工具,二楼三楼才是不为人知的教室兼宿舍。由广东、江苏、湖南、福建各地选派来的学员们住在这里,对外以工人相称,不能随意外出,几乎断绝了与外部的联系。缺乏教员,就由先学的学员为后面的学员做辅导;缺乏器材,就两人轮流使用电键学习收发报技术。“滴滴答”“答答滴”,伴随着日复一日急促的电报声,学员们的技术日臻娴熟。

四成里12号旧址和今貌

在上海弄堂里的这个秘密无线电培训班,成为我们党无线电通信事业的“母机”,为党培养了一大批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很多人成为了党的无线电通信先驱。第一批学员有曾三、王子纲、伍云甫(吴竞生)、曾华伦、刘光慧(女)、赵荫祥(女)、蒲秋潮(女)等。学成出师后,他们被派遣至全国各主要革命根据地,有的为当地建立起无线电通信,使红军的侦查和出征拥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这一座座桥梁织就成红色网络,将党中央同共产国际、同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沈洁

制作 / 杜洁瑛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往期推荐

有一条“红色血脉”,从上海直通中央苏区……

从上海走向乡村僻壤,生活书店创造战时出版奇迹

以“上海”命名的这所大学,曾被誉为近代史上“革命的熔炉”

邓颖超曾为它放哨:最早的中央级干部培训班在上海举办

周恩来邓小平为何时常光顾“福兴布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