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运时刻,为奥运赛场上的“上海制造”“上海品牌”喝彩!

黄啸 宋晓东 党史镜报 2022-10-14
 

关注我们|为奥运健儿喝彩

OLYMPIC

GAMES

 


  2020东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中国体育健儿们激战正酣。赛场上下,上海制造、上海品牌,正在或曾经陪伴着中国选手追逐梦想,让无数国人为之骄傲。
 

1

与奥运会结缘的“红双喜”

  乒乓球运动,作为一项球类运动,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梦想和荣耀,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国球”。而伴随着我国运动员在国际上不断劈金斩银的,还有一个值得国人骄傲的品牌——红双喜。

  总理定名红双喜 世乒赛上闪亮登场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对于中国的乒乓球界来说,也是最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那一年,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诞生了,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获得男子单打冠军。那一年,中国还获得了承办第26届世乒赛的资格,这也是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样的荣誉。  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喜庆气氛的年份里,“红双喜”品牌在上海应运而生。  当时,为了能在即将到来的世乒赛上使用中国自己生产的乒乓器材,上海的相关厂家开始研制符合国际标准的器材。
  在这些器材中,最小最不起眼的是乒乓球,然而,这也是最难生产的,因为比赛用球的标准很高,有十多种技术指标。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工厂只能生产一般用球,而世界大赛用的高级球都是由一家英国公司生产的。为此,成立于1947年的上海华联乒乓球厂(后改名为上海乒乓球厂)主动承担起试制高级比赛用球的任务。在其他几家工厂、科研院所的帮助下,华联厂的工人师傅们通过反复的试制,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制造出了各项指标全部合格的高质量乒乓球。徐寅生等国手们试打后也纷纷表示认同。与此同时,另一家上海工厂——上海木质体育器具厂(后改名为上海体育用品三厂)试制出了符合比赛标准的球台。
  周恩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为新产品定下“红双喜”的商标。这个充满喜庆意味的商标,正寓意国庆十周年和容国团为中国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这两个大喜事同时临门。
  国际乒联在一番测试之后,也认可了“红双喜”乒乓球、球台以及其他一整套器材。于是,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上,“红双喜”乒乓器材闪亮登场,成为第一个在世界级比赛中使用的中国品牌运动器材。在1965年之后的许多次世界级乒乓球比赛中,也都使用了“红双喜”的乒乓器材。
  上海乒乓球厂的检验员正在检验“红双喜”乒乓球(1979年)

  改革浪潮中不断发展 领军乒乓器材
  时光流转,当年与冠军共同诞生的“红双喜”品牌,如今已经走过60多个年头。生产“红双喜”的厂家,也从一年只能生产几万只乒乓球的小厂,成长为年销售额数亿元的大型运动用品企业。“红双喜”品牌涵盖的产品也从最初的乒乓器材,逐步延伸到举重、羽毛球等领域。  2000年悉尼奥运会,“红双喜”品牌光荣地被选为赛事的指定运动器材提供商之一,再一次创造了中国第一。能够站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对于每一个运动品牌来说,都是一种充分的肯定。此后的三届奥运会,“红双喜”继续着这一光荣的使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红双喜”更是在一届奥运会上同时为乒乓球、举重和羽毛球三个项目提供器械。2016年第31届奥运会, “红双喜”也成为提供赛事器材的运动品牌之一。今年的东京奥运会,“红双喜”再一次亮相乒乓赛场,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用球。
  不过,要实现这一成就,也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企业也面临着挑战。外国品牌的进入和国内同行的竞争,让“红双喜”不再是一枝独秀,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不断的发展。  1995年,原来共同使用“红双喜”商标的四家企业——上海乒乓球厂、上海球拍厂、上海体育器材一厂和上海体育器材三厂,合并成立上海红双喜体育用品总厂,将原本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同年,又完成与香港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增添了新鲜血液。“红双喜”在改革的浪潮中顺利地完成蜕变。2007年,国内运动品牌巨头李宁公司斥资3亿元收购“红双喜”公司57%的股份,“红双喜”又一次迈上了新的台阶。
   勇于创新 立于时代潮头
  “红双喜”获得成功的秘诀就是勇于创新、不怕失败。从1959年试制出高规格的比赛用球开始,“红双喜”品牌始终能不拘泥于常规,不满足于现状。
  1996年,时任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提出一个想法:当前乒乓球比赛的技术含量日益加大,但比赛观赏性非但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原因在于球速太快。要解决这一问题,加大球的直径似乎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此,他建议“红双喜”试制一批更大直径的球。但同时,他也坦言,这个想法并不成熟,不一定能获得国际乒联的认可。  面对着挑战,特别是不成功就可能损失一大笔资金的风险,“红双喜”毅然地选择尝试。借助于长期积累的研发能力,一种直径40毫米的新球很快就呈现在世人面前,比原先用了几十年的38毫米球直径增大了2毫米。
  但新球的面世还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获得国际乒联的认可才是关键。然而1999年,国际乒联大会以两票之差,否决了使用大球的议案。这个决定让“红双喜”感觉到了遗憾,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年后,苦尽甘来。在世纪之交的年份里,乒乓世界的大球时代也随之到来。领先一步的“红双喜”再一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近几年,乒乓球的标准不断变化,“红双喜”也始终站在变革的前沿。2014年,“红双喜”推出新材料有缝球,这种比赛璐珞球更环保、更不易燃的新型比赛用球,已经被列为2014年至2016年各项世界大赛的指定用球。如今,“红双喜”保持着每年30%的产品更新率,还拥有着百余项关键专利技术与发明。
  就是这样,“红双喜”,始终以冠军为标准,铸造出了冠军的品质。

“回力”鞋:“勇士”助女排奥运夺冠

  20世纪70—90年代,“回力”鞋几乎就是中国运动休闲鞋类的唯一象征。中国的校园、工厂和田间地头满是白底红边的“回力”鞋。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就是穿着“回力”鞋,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回力”由此成为真正的“国潮”品牌。  1927年,杂货店伙计出身的江苏江阴人刘永康与人合资,在上海唐山路开设义昌橡皮制物厂(1930年改组为正泰橡皮制物厂),生产“八吉”牌胶鞋。1934年,改名正泰信记橡胶厂,并正式注册了中文“回力”和英文“Warrior”商标。

老上海街头的“回力”广告
  “回力”商标的设计人叫袁树森,他的设计很有特点。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国人崇尚西方勇士,袁树森就设计了勇士拉弓箭的商标图案。一是代表中国的后羿射日神话,喻指“能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二是代表了西方的“勇士精神”,这在饱受列强凌辱的当时是备受中国青年推崇的。“回力”则是英文WARRIOR(勇士)的谐音,寓意“回天之力”。“回力”商标一经推出,就被当时的青年奉为时尚。
  20世纪40年代中期,正泰信记橡胶厂率先派人赴美留学,留学人员带着先进的制鞋技术和设计理念回国,极大提升了“回力”鞋厂实力,从而成为中国运动鞋的第一品牌。
1934年,“回力”在《申报》刊登的广告
  作为中国运动球鞋的鼻祖,“回力从一开始就一路伴随着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1948年,正泰信记橡胶厂推出新型弓形特制球鞋。正值“全运会”在江湾体育场举行,正泰信记橡胶厂作为赞助商,精心设计并密切联络体育界、新闻界人士配合宣传。他们雇用飞机飞撒宣传单,同时在运动场内设置醒目的大型广告牌,借以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一时名声大振。  上海解放后,经过1954年公私合营和上海橡胶行业历次的裁并、改组、更名,至20世纪60年代,“回力”品牌主要由上海胶鞋六厂和上海胶鞋七厂使用。1956年,“回力”专门为国家男子篮球队研发了“565”高帮篮球鞋。此后,“回力”鞋就成为中国几代篮球人的“御用”装备,伴随着中国运动员征战在世界赛场上。1979年,“回力”高帮篮球鞋改成低帮款,这便是此后风靡全国的“WB-1”篮球鞋。
  女排运动员郎平与“回力”技术员沈松林研究产品
  “回力”当年生产很多类型的球鞋时,都有专业运动员参与研发。郎平、周晓兰、陈招娣等老女排的运动员亲临过“回力”工厂,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产品设计。1984年,穿着“回力”鞋的中国女排姑娘们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并夺得了冠军。
  1984年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冠时脚上穿着“回力”运动鞋
  这无疑成为“回力最强的营销广告——只一年销售额就达到8亿人民币,让回力的名气达到了顶峰。运动场上的高光时刻成功塑造了回力的经典国货形象。“回力”的光芒,开始闪耀世界。


往期推荐

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这个小组,领导编写了经典的党史史书

赢得民心、赢得时代的成功秘诀——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

百年留苏:一群“90后”为救国而寻找光明

为党赚钱”“为党管钱”——红色金融的回顾与传承

百年前的流火七月,南陈北李为何缺席“一大”?邵维正将军为您揭开历史的谜底

图说上海百年辉煌|光荣之城,不断创造奇迹的地方

党史学习|陈云谈党的干部教育如何开展……



来源 /《上海老品牌》

编辑 / 周奕韵

制作 / 丁 达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