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马指挥雄兵,下马锦绣文章”——儒将陈毅的爱书情怀

邵文菁 党史镜报 2022-10-14



今天是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陈毅逝世50周年,本号谨以此文,深切缅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我们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市长陈毅同志,向上马指点疆场、下马激扬文字的儒将陈毅致敬!


第一次到上海,就去买了两箱线装书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陈家院子里“晨耕夜读、禾熟书香”的空气,濡染着他幼小的心灵。天资聪颖的陈毅在小学期间,就读完了《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千家诗》《唐诗集解》以及《西游记》《封神榜》等书,打下了文学基础。

1916年春,受辛亥革命的思潮影响,血气方刚的陈毅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今成都工业学院),学习纺织相关专业。在甲工校期间,陈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愈来愈浓。他爱读杜甫的诗,曾手捧《杜诗镜铨》,信步走到杜甫草堂遗址,立志像杜甫一样,用笔揭露社会黑暗。他欣赏宋代“三苏”之一的苏洵的文章,还把苏洵的字“明允”倒过来,给自己起名“陈允明”。1918年,陈毅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在学习法文、数学、物理、美术等课程之余,把时间都用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上。

陈毅赴法勤工俭学前在上海的留影

1919年6月27日,陈毅第一次来到上海,等待去往法国的轮船。短短几个月里,陈毅见识了上海这座远东大都市。他看见了租界里华人与西人悬殊的社会地位而对帝国主义产生了憎恨,却又羡慕大上海的繁华。此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他也深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开始时,他对吴稚晖等人反孔孟颇感不平,后来开始接触白话文、白话诗,读《拿破仑传》《华盛顿传》《孙文传》《新青年》和孙中山创办的《建设》杂志,很快也站到反孔孟这边来了。但临离开上海前,陈毅还是去福州路买了两箱子线装书,其中有《史记》《汉书》《庄子》《老子》等。他认为,到了法国买法文书容易,但中文是中国人的命脉。8月14日,陈毅登上“麦浪”(Manam)号商船赴法。可是在法国的工读经历,让陈毅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崇拜转变为失望。他在法国结识了蔡和森、李立三等人,并开始读《共产党宣言》,与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一起探讨思索。由那时起,陈毅的思想逐渐向马克思主义,向无产阶级靠拢。在1921年,陈毅与100多名学生占领里昂中法大学而遭法方遣返,再次回到上海,此时的青年陈毅已成长为敢于斗争的学生领袖。

陈毅与留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陈毅)

青年陈毅经历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几个重要时期,他年轻时的成长经历,使他在思想上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也让他不得不放弃了文学家的梦想,“带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


参加革命后,藏书不减反增

三年游击战中的陈毅(左)

参加革命以后,陈毅虽然行踪不定,多次历险,但总是书不离身。《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曾被他多次翻阅。在井冈山时期,陈毅与毛泽东成为了诗友,两人经常在闲暇时讨论诗词或诵读中国古典诗词。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部队被敌人紧追,陈毅什么都能扔,就是舍不得扔书。有一次国民党士兵搜山捡到了一个包袱,打开一看是几本书,不由惊讶地说:“共产党苦成这个样子,还念书哪!”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1941年。当时的日军情报士官佐田雅人随部队奔袭盐城,他奉命前去抓捕陈毅。当他冲进陈毅所驻扎的抗大五分校时,只有一间空屋和满地书籍。这些书的扉页上盖有“陈毅藏书”的印。佐田从小生活在东北,认得中文,他把这些书都带回了营地。通过阅读陈毅的藏书,佐田了解了陈毅的爱好和为人,对陈毅更是敬佩不已。

新四军时期的陈毅(后排左二)

在战争年代,陈毅工作再忙还是会抽出时间来读书,而且阅读速度非常快,特别爱读历史类著作和古典文学。

解放以后,陈毅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上海是文化中心,买书、读书更为方便,陈毅的藏书与日俱增。1954年,陈毅被任命为副总理,于是全家从上海搬往北京。家中最多物件就是书,妻子张茜嫌书太多,想处理掉些。陈毅反对说:“别的坛坛罐罐可以不要,书一本也少不得,全部弄到北京来。”刚到北京时,陈毅一有闲暇就约刘伯承、郭沫若、吴晗、王昆仑等好友到琉璃厂逛书市,他说就算不买,翻翻也别有情趣。陈毅搬家时用于装书的12只木箱,后被子女捐献给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陈毅一家从上海搬往北京时用的书箱

陈毅的次子陈丹淮回忆,小时候家里有两间书房。一间在卧房旁,放的都是成套的书。有《四库全书》“二十四史”等古籍,还有马恩列斯全集和一些成套的理论书籍,关于围棋的书全放在这里。这间书房是不允许孩子进去的。还有一间书房在秘书办公室对面,放着各种普通图书,有政治、文学、文艺、教育类,还有不少杂书和儿童读物。这间书房允许孩子进去,于是里面的藏书就成了陈丹淮儿时的启蒙读物。

陈毅与家人

2017年,陈毅家属将陈毅生前所藏的1358册图书捐献给了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这批藏书涉及中、俄、法、英、日、德、波兰和西班牙语共八个语种,其中以中文图书和俄文图书为主,分别占62%和21%,法文图书和英文图书各占17%。图书门类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学、农业科学、生物科学、艺术、军事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学类图书占多数。

解放后,“我很赞成收购古书”

“上马指挥雄兵,下马锦绣文章”,这是泰州绅士卢止庵称赞陈毅的话。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在戎马倥偬之余还十分关心古书的保护工作。1940年11月,陈毅走访了部队驻扎地盐城著名的私人图书馆——硕陶图书馆,见馆藏图书大多已被日军和国民党毁坏,十分惋惜。次月,陈毅召集盐城士绅开会,郑重提出抗日民主政府要加强根据地文教建设,提议士绅们捐出私人藏书,大大充实了硕陶图书馆的馆藏。1942年,陈毅在自己的住处接见了为创作剧本而赴盐阜地区的作家阿英,他对阿英说,江淮地区有不少“书香门第”,藏书丰富。为使国家的珍贵古籍文献免遭战火、不落敌伪之手,需要阿英在创作剧本的同时查访古本的下落。阿英不负重托,找到了木刻板《红楼梦》的线索和阜宁地区重要古迹平倭碑的下落。

张元济

上海解放以后,陈毅多次登门拜访上海文化界名人。他博学多才又以诚待人,与许多文人学者结交为好友。其中就有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出版业巨擘张元济。陈毅在张元济病重时亲自探望,并关心合众图书馆的状况。1953年,张元济提出将私立合众图书馆捐献给国家。这座创办于日伪时期的图书馆收集了他多年来精心收藏的古籍珍本。正是因为珍视与陈毅的友谊,对共产党信赖,才让他认为这是这些古书最好的归宿。

1952年,上海博物馆在陈毅的关心下建立起来,然而解放初期百废待举,文物征集经费十分有限。一次博物馆打算收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手稿残页,但因价格太高,征购人员很为难。陈毅得知后说:“司马光这个人保守,但他的《资治通鉴》这部书还是要得,有价值,你们可以买。”陈毅中学时期就常读《资治通鉴》,他也曾在谈及史书编写时说:“应该像古代史《通鉴》那样,按年月纪事,令阅者可以按图索骥,找到所需材料。”陈毅对《资治通鉴》的价值十分了然,他对保护古籍文献的态度也一直很坚定,正如1961年他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的戏曲编导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我们看到古人有肯定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肯定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教训……我们要善于读古书,善于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我很赞成收购古书,哪怕是反动的书籍也把它收起来,备而不用……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当时敢于做出这样的表态,充分表现了一个读书人的质朴与坦率,一个共产党员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和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胸襟与魄力。

毛泽东与陈毅

1971年,陈毅在病重住院时,还不时翻阅唐诗消遣。1972年,陈毅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毕生追求民族解放、世界和平。他也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杰出代表,秉承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朴素理想。“兼资文武此全才”,老一代共产党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为今人享用不尽。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沈洁

制作 / 杜洁瑛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往期推荐:

《爱情神话》里老白画展的马利美术馆没去过?但黑白双骏马标志的“马利”颜料你一定要知道

请查收!党史镜报向您发来2021年终盘点~

曲青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陈毅谈如何学习革命史:“把个人成就摆到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上去”!

陈毅市长说:“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