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前,上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读书热潮

孙宝席 党史镜报 2022-10-14



近日,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群众性读书活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开展40周年,本号特选取此文,带您回顾历史,致敬这项上海工人阶级首创的读书活动。


40年前,在党中央、上海市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亲切关怀下,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以“振兴中华”为共同理想,以“读书育人”为根本宗旨,引导广大职工和市民锻造品德、陶冶情操、追求知识,开辟了一条动员和鼓励千百万群众读书明理、求知、成才、奉献的新途径,开辟了一条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全民阅读活动优秀项目”,对在全社会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01


- 掀起前所未有的读书热潮 -



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潮发生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社会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广大群众迫切希望追回被十年“文化大革命”所浪费的宝贵时光,希望用加倍的学习,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上海掀起前所未有的读书热潮。为了买到一本好书,许多人会在半夜去书店排队。不少职工自发地组成读书小组,孜孜不倦地阅读政治、历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书籍。读书成了一种时髦。

市民在上海图书馆门口排长队等待开馆


为了引导社会、特别是年轻人自发的读书热情,1982年3月,上海市总工会、解放日报社、团市委、市出版局共同酝酿发起读书活动,并在《解放日报》上征集题名,有3000封来信提议命名为“振兴中华”。4月30日,读书活动正式定名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针对当时的职工思想状况,读书活动以读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中共党史“三史”为主要内容,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期发挥读书明史、明理、明志的作用。各级党委把职工的读书活动列入思想政治工作议程,并普遍建立读书小组,通过运用书本正面引导和启发职工自我思考、自我提高相结合的方法,使职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关于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报道


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一提出,就得到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当年有20万职工踊跃参加,建立读书小组1.1万多个,使读书活动成为了一项以青年工人为主体的广泛的群众性学习求知和自我教育活动。




02


- “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



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是对党中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号召的生动实践,得到党中央的重视和支持。1983年6月,中共中央批示:“上海工人阶级首倡并正在向许多省、市、自治区展开的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是群众进行自我教育,掌握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好办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形式”,要“把越来越多的职工吸引到读书活动中来”。在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读书活动迅速在上海全市生气勃勃地开展起来,数百万职工在工作之余纷纷走向学校、培训班和技术班。

上海职工的读书活动也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各地纷纷邀请上海读书活动报告团前去交流。1983年上海应邀先后派出报告团去北京、天津、新疆、甘肃、陕西、湖北、河北、山西等地举行读书演讲报告会120多场,听众达18万人次。

上海市民组成读书小组开展阅读活动


1983年12月,为了检验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成果,上海在16个区县赛区同时举行知识竞赛,4000多名职工组成1300多支队伍参加比赛。从1984年开始,读书活动逐步发展为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的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多种社会效益的自我教育活动。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根据职工的年龄、经历、工作、志趣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实行分层次指导,而以“振兴中华、建设四化”作为选择书目的主要标准,使读书活动始终保持鲜明的宗旨和正确的前进方向。百万职工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里,锻炼了思想、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创造了丰硕成果,在推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比如上海宝钢运输部工电车间无线遥控读书小组,成员大多是复员军人。在读书活动中,他们逐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宝钢工程建设中立集体一等功。读书积极分子徐继民,自费骑着自行车 “寻访长征路”,从而激发了他读书、写书的强烈欲望,发表了多篇论文,连续两年获市读书活动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03


- “为了您的将来,抓紧学习” -



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上海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读书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93年1月,上海市委倡导在全市开展“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宣传教育活动(下称“三学”活动),并提出了“为了您的将来,抓紧学习”的口号。3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正式把“三学”活动列入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提高”工程的一个项目,并提出“自愿、自费、基本业余学习”以及“岗位成长”的重要原则。

踊跃参加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考试的上海市民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推动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下,从1993年4月起,“三学”活动在全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上海粮食储运公司为了让几千名下岗职工获得第二次就业的机会,公司党委精心组织了“投入‘三学’、参加改革、振兴粮储”的教育活动,为职工开设了汽车驾驶、宾馆服务等新技术培训班,90%的职工参加了学习,重新鼓起面对竞争的勇气。上海铁路局为解决技术断层问题,在5000多公里的华东铁路线上,发起了“十万青工学技练功”活动,占青工总数85%的人员投入了这一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三学”活动深入发展,1996年12月,上海市委六届五次会议提出“‘三学’活动要与培养大批深化振兴和发展所紧缺的人才、大批合格劳动者相结合,并为下岗、转岗、待业职工创造再就业的条件”。这些要求和规定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三学”活动的积极性。到2000年底,上海有200多万职工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和学习。蓬勃开展的“三学”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上海市民的素质,而且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立足于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积极组织引导广大职工和市民学习理论、追求知识、崇尚科学,读书学习已成为广大职工和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成为上海读书活动的主流。由上海市总工会编写出版的《邓小平理论班组学习读本》,掀起百万职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与此同时,读书活动开始由工厂、企业和单位向街道、机关、学校和新经济组织延伸拓展,形成读书活动进班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双休日的“四进”新格局。



04


-从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到上海读书节 -


从1999年开始,上海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和举办上海读书节结合起来,优化读书环境,做到重心下移、面向基层、进入市民家庭。“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作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不断被赋予崭新的内涵,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平台。

上海书展


“群众性文化的经典品牌”——上海读书节是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标志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通过进一步举办好上海读书节、思南读书会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等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打造“悦”读之城,丰富市民文化需求。至2021年,上海读书节已举办了23届。以第23届上海读书节为例,读书节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以“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历时9个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上海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营造了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书香氛围,直接或间接参与人次达1000多万,充分发挥了书香滋润心灵、文化促进和谐、知识推动发展的社会作用。

此外,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系列活动每年举办近百场读书活动,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作家、学者、文化人士与读者对话交流,激发了市民的阅读兴趣,“思南”也成为了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上海文化新地标。

END


往期推荐

红色掌柜肖林回忆:中共在上海的“地下金库”华益公司
非常状态下召开的中共五大,为何提出要创办中央党校
《党史信息报》第1545期(2022年4月27日)
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公布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沈洁

制作 / 杜洁瑛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