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理解政治学第001期

政治学人 政治学人 2022-06-29




















2020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一批新同学即将踏入大学校园。为了让广大莘莘学子在报考志愿时心有所知,也为了让更多的学子认识政治学、了解政治学,政治学人团队特筹备“理解政治学”系列访谈,拟邀请不同研究领域、不同专业的学者对“政治学”展开全方位的解读,讲述自己对于政治学的认知、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以期向广大学子更好地介绍政治学专业。不仅限于访谈政治学专业的学者,本栏目更希望访谈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以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还原“政治学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 

本期访谈的嘉宾是浙江大学的耿曙教授,访谈内容将以“政治学之于我们”和“如何学习政治学”以及“政治学的前景与未来”三部分为主题展开。




嘉宾介绍

对话访谈

小编总结


耿曙

浙江大学

社会学系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经济、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比较政企关系、基层政府组织、台湾研究/两岸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曾于The China Quarterly、The China Journal、《经济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专著编著10册、学术论文集论文30余篇。



嘉宾介绍

对话访谈

小编总结


一、政治学之于我们


Q

耿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政治学人的访谈。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迈克尔·罗斯金(美国政治学家)曾说,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政治的,研究政治就意味着研究几乎一切事情。也有一些学者在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或做研究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将政治学研究当成理解自己命运的一把钥匙。您认为学习政治学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影响?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




[美]迈克尔·罗斯金

《政治学与生活》


耿曙:

“政治学人”这个策划太好了,再一次为学科提供了公共物品。我也很高兴有机会同刚刚结束高考的同学们交流,虽然我是诚恳地“野人献曝”,但许多观点见仁见智,需要大家多请教、多比较,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首先,我对上面罗斯金的话,做点小小修正:或许未必所有事,但是“重大的事”肯定都是政治的。因为凡是重大的事,无不牵涉各方利益、不同立场,当中肯定有人试图干预,让结果朝符合他们的需要。干预方式可以是赤裸的暴力,也可以是合法的权力,重点是只要有人运用了“力”(也可以叫“权力”),其他人怎么讲理都没用:只有“力”才能抗衡或反制“力”。

所以,不论任何问题,“力”一旦介入,就没什么是非、好坏的事了。而这如何运用“力”?如何制衡“力”?如何观察“力”之所在?——例如韦伯将政府视为一国之内唯一能合法动用暴力者——就是政治学探讨的内容。“力”之所在,“冲突”之所在,“宰制”之所在,也就是政治之所在!勿怪哈罗德·拉斯韦尔就建议从“谁得到什么,何时又如何得到的?”来观察政治运作。

也因此,任何重大的问题都离不开政治,而且越重大越离不开。对青年朋友来说,无论想成功办成大事,或者想真正了解大事,都得掌握其中的“政治”!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大事的决定应该讲科学、求客观;但是我们不妨这样思考:如果讲科学、求客观,最后究竟听谁的?听权威吗?但若不只一个权威,哪个更权威?这些权威又如何成为权威的?是因为他们掌握真理吗?还是通过制度认可、舆论塑造出来的?后面这些难道没有政治吗?经济学家主张,决策的关键在能否取得最大回报:这才最有效率、对所有人有利。他们认为这“最大回报”是有客观依据的,绝对不是“力”说了算!这又错了!“回报最大化”固然没错,但得问是谁的回报?是一个不落的全体成员?还是社会主流说了算?我们知道,面临利益冲突时,弱势群体不易发声,经常被排除在外。但这社会主流又是谁?是广大工农群众?人数最多的中产阶级?还是能够左右舆论的少数精英?所以明白了吧,“谁说了算”绝对是个政治问题

所以我们前面说了,任何重大的事,都有“政治”在其中,到头来是政治说了算!有人却偏不信邪。例如涉及经济发展,有不少经济学者,反复奔走疾呼,要求政府不得干预市场。但是古今中外,政府干预与否,不是哪个人期待、论证或主张就能改变的。你想想看,政府做任何事背后,都有好大一批人——例如游说政府干预,希望借此获利的;因为政府干预,才能靠山吃山的;还有好多相信“面对当前形势,政府必须管管”的——他们会因为你的“期待、论证或主张”就退却吗?其实,不只政府政策,几乎任何人类行为,想要有效约束或抗衡,只能靠权力——或权力的化身如政治制度、社会舆论、集体行动等…….说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你已经在政治学的路上,走下来好远一段了。

再调整一下视角,政治学既是重要的,也难免是错综复杂的!这话怎么说?因为凡是涉及政治,背后总有各方势力、冲突利益、相悖信念,因此在探讨的过程中,总有各种说辞,目的在压制、掩盖、混淆那些能够揭露、批判他们的政治学分析。所以政治问题总是很复杂的,往往不能三言两语讲透,连爱因斯坦都这么说:“政治可远比物理复杂哩!”但也因此,政治学总是有趣的,为什么?因为各种麻烦问题的关键都在政治呀,所以政治学训练可以“拨云散雾见月明”,给了我们一双看透社会的慧眼。也因此,那些毕业找份工作,再不问世事的人,他们也许可以不谈政治,但那些“不退却,想改变”,或“不甘心,想理解”的同学,肯定离不开对政治的关心。当然,从某个角度来看,前一类人是可悲的,听听柏拉图怎么说的,“对那些不想管政治的人来说,最大的惩罚就是让一些看不起的人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政治现实,你理还是不理呢?


二、如何学习政治学?


Q

本次访谈的内容主要是面向即将踏入大学的新生,您认为对于有志于政治学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政治学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学者需要培养哪些素质?新时代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如何才能在纷繁的“信息洪流”中避免“走弯路”呢?

耿曙:

首先,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今天的本科学习,越来越被界定为“通识教育”,侧重基础而通用的能力,专业技能的训练放在研究生或上岗后。所以我建议现阶段别太考虑就业,应该以基础能力、发展志趣为中心。其次,对于目前的本科教育,包括学科划分、课程设置等,甚至包括社会上对大学的定位,例如过于职业导向等,个人都有不少质疑。虽然整体情况在改善,但作为今日的“新青年”,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掌握好“操之在己”的部分。

根据个人观察,目前国内相关学科的课程内容,存在“四个稍多”与“四个不足”。哪些偏多了?思想偏多,历史偏多。当然,对政治学来说,思想、历史都是基础,但不宜只有这些。我曾与一些同学聊过,他们本科精读的著作,一类是从柏拉图到罗尔斯,都是政治思想,一类是从孔飞力到杜赞奇,都是历史书籍。但相较如社会学系,我们的实证研究与社科方法就嫌不足。当然这与学科发展有关,但还是以平衡、兼顾为宜,如果学校暂未提供训练,同学也可自学补足。此外,还有“两多”是实用课程多、专题课程多,前者如《行政文书写作》,后者如《信息管理》,其实这些等方向明确再补不迟。

那么“四个不足”又有哪些?其一,批判思考;其二,社科理论;其三,方法训练;其四,书写表达。就个人所见,这些既是文科本科阶段亟需的能力,也关乎未来学术研究的潜力。其中,批判思考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因此建议多听些带来冲击震撼,破除既有定见的课程或讲座,这将有助于构建怀疑精神,习惯独立思考。此外,批判思考也得有所引导,所以也不妨自修些思考方法的书。当然,批判思考还得实践落实,如果有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交流或辩论社会或学术议题,肯定也有助于养成批判的习惯、提升表达的能力。

其次,社会科学是互通的,可以互相采借的,所谓“为学当如群山峙,一峰突起众峰环”。看看那些“世界级”的政治学者,好多都精通一门以上的社会科学。所以处于本科阶段,兴趣还很开放,只要会选书,不妨读杂书。阅览范围不必局限政治;“开卷有益”,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甚至部分理工著作,都会有启发的。再其次是方法训练。这里说的方法,不是前沿技术,而是一些思考习惯,例如追求通则、因果解释、演绎归纳、统计思考等(以及对它们的质疑),都有助我们观察、想象社会,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最后是书写表达。这点同事抱怨不少,的确需要我们重视。相较美国本科教育,许多同学还在修习外语——很少是为了研究,多数在扩充视野——我们不少同学连英文都放松了。还有,美国本科经常得必修《大学写作》,过不了是要退学的,我们很多同学却连清晰的句子、统一的段落都写不出来。这方面肯定需要加强,不论哪个专业,不论未来方向为何,都得自我要求补强!

Q

您是否可以结合专业方向,为政治学新人们推荐一份书单?

耿曙:

       上面讲的是原则,下面来点具体的。先推荐些政治著作。入门书有包刚升《政治学通识》、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之后进一步自修,最推荐郎友兴、韩志明挑选编译的《政治学基础文献选读》,此外,斯坦因·拉尔森编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适合开拓视野。之后便可尝试些视野恢弘、深入浅出的专著,如布鲁诺·德·梅斯奎塔、阿拉斯泰尔·史密斯《独裁者手册》、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之类。最近唐世平、王正绪与我,邀请多位学者,精心撰述了《比较政治学》(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既基础又前沿,值得参考。此外,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黄琪轩《政治经济学通识》都是相较国际水平毫不逊色的中文教材,错过可惜。


政治学入门书


其次,作为中国政治学者,第一要义是关心国家:中国的传承与转型,可以帮助形成有意义的视角,做出有生命的研究。就理解传统社会/政治而言,推荐吴思《隐蔽的秩序》、萨孟武的传统三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等纵论中西,充满智慧。至于近代中国的变迁,不妨参考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金观涛和刘青峰的《开放中的变迁》等。对此,至今犹忆大一《政治学》课上,谢复生老师让我们读蒋梦麟的《西潮》,读后饱受冲击,久久不能解脱,深觉个人命运与近代中国紧紧缠绕,无可分割。直到今天,一些研究主题还受当时影响。


萨孟武的传统三书



再其次是社会科学的整体掌握,尤其是同为基础学科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因为现代政治学是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既不像经济学,从斯密、李嘉图、边际效用学派就开始积累完善;也不如社会学类似古典三家,结合了宏大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启发后来学者。政治学在19世纪之前的著作,多被归入政治思想,与战后实证政治研究之间,存在一道不小的鸿沟。因此,我们不但必须取法先贤思想外,还应将经济学与社会学也当源头活水。对于社会学领域,个人推荐艾伦·约翰逊《见树又见林》、素德·文卡特斯《城中城》作为开胃,安东尼·吉登斯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入门理论。经济学领域推荐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为入门。但好的经济学入门其实不少,不仅限上书。而斯蒂文·列维特、斯蒂芬·都伯纳《魔鬼经济学(4卷)》则最有助领略“经济学思考”的智慧——这书可就没得替代了。


社会学领域荐书

除了上述著作,对于青年知识分子,我还会推荐这几本书:思考方法方面,尼尔·布朗、斯图亚特·基利《学会提问》可以作为起点。社科思维方面,肯尼斯·赫文、托德·多纳《社会科学研究》非常适合起步,菲利普斯·夏夫利《政治科学研究方法》则可作为跟进。写作表达方面,如果只能点名一本,那会是高杉尚孝《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练句讲到布局,说明非常清晰。此外,我们也需要人文素养,学问才能可大可久,这方面分享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个人本科就受启蒙,至今依然受用。最后,在坚定志趣方面,可以看看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致青年学者》或沈宗翰《克难苦学记》。


思考方法与社科思维


最后再叮咛一句:读书需要循序渐进,切莫心高气傲。对于某些巨著,如果几经尝试,实在不懂,那多半是不适合现在阅读;硬读也没用,反而平添挫折,不如从基础开始,逐步渐进为好。到时总有一天能拿下那些经典的。


三、政治学的前景与未来

Q

近期的《环球时报》提到:“疫情政治学已经掀开了国际政治的新篇章,全球治理面对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新的“政治学人”积极面对新的研究挑战,您认为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学未来的研究趋势是什么?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耿曙: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一支,社会科学则与自然科学类似,目的都在解决人类问题,帮助“利用厚生”。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肯定会跟着人类问题走,越是重大的问题,引发的思考与研究越多。之前如社会主义国家转型、亚洲及全球金融危机,还有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都是。一旦面对全新议题,必须转换考察视角,带动学界研究热潮,最后形成新的理论积累。所以人类挑战不断,社会科学进步不息。

目前所处的新冠疫情,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防疫工作”,的确引起我们对政府应急、公卫体系、国际互赖、乃至社会不均等的深刻思考。上海交大的陈玮与我及浙江大学的卢媛,也正在合作一篇论文,以此次防疫绩效为例,说明现有的各种解释都过于静态——总希望在政治体制、国家能力、医疗资源、甚至社会文化上找答案——但根据我们研究,防控成败的关键,是在危机中学习、调整的能力。这提示我们尝试不同于传统的动态解释。而且这种学习能力,不只展现在疫情应变上,还反映为发展追赶、技术创新的表现,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现实”反映理论不足,激发研究创新的一例。

至于政治学科未来研究趋势为何?个人其实不太能够确定,毕竟未来充满了未知与可能。但是作为中国政治学者,肯定需要关注如下议题: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政府体制的改革、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等,宏观如地区、族群层面,微观如家庭组织、人际关系,考察其过程,探讨其影响。由于现有的社会科学,主要基于17、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变迁的经验。对于这个“现代化”的范式,最有可能提出挑战或补充的,就是中国发展的经验。中国作为大型、早启、完足、且持续的农业文明,包括其官僚体制、儒家意识,面对科技经济冲击,将如何转型发展?能否演化出“非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这将是具有人类历史意义的议题。作为中国政治学者,身处变化之中,具有天然的关注、深刻的体会,如果再结合恢弘的视野、良好的训练,也许可以做出真正的大学问。

Q

对于广大学子来说,选择自己的专业一方面是出于志趣,另一方面也有实际的考虑,所以想问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能否结合您的从教经验,谈谈政治学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出路有哪些?近几年“考研热”居高不下,您觉得作为一名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读研深造吗?

耿曙:

刚刚谈理想,现在再到现实。有关同学未来的去向,我一般将其分三个方向:学术研究、党政公职、民间企业。其中,去企业比例最大,学术研究最少。除了学术道路外,其他两个方向都未必需要考研(硕士训练),但当然也未尝不可,最好能与生涯规划相搭配就是。但不论怎么选择,本科接受的训练,可以让我们更关注政治,更能意识到政治运作,也将更深刻、平和地理解“政治”或“权力”。这很重要的,因为不论哪个领域,到了一定层级,都在做“管理”工作,广义上就是“政治的事”。即便民间企业,无处没有“office politics”,这不说明了政治的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要走科研与教学的路子,博士学位是入场券,硕士是必经途。但在此也想再提醒几点。第一,学历无需过高。我曾经遇过不少博士,毕业后去了政府或企业,有些甚至读博是为了去政府或企业。但就个人看来,无论政府或企业,都用不到太多博士阶段培养的能力。纯粹为学位读博,有点浪费时间,尤其现在读博越来越辛苦,时间越来越久。所以,读博最好是为了志趣,志在科研与教学。

第二,方向选择不能太晚,不要未确定方向就继续读。生涯方向的选择,是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择之一,会决定我们未来30-40年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须要慎重,要思考、要研判、要决定。如果一直不做选择,随时间推移,将错过其他选项,其实也等于做了抉择,只不过有点无可奈何。一旦有了方向,就可以进行规划,开始培养、积累未来所需要的能力。所以建议同学最好能在大三到硕一期间,尝试确朝哪个方向发展。

最后,有关未来方向的选择,关键在“自己抉择”,而且得适才适性。一方面基于终身志趣,才能走得长远,同时乐在其中;另一方面考虑能力优势,才能发挥所长,充分自我实现。所谓社会评价、出路收入等,并不那么值得参考,因为一则付出与收获大体一致,二则供给往往会跟上需求,世上没那么多好果子吃。我们羡慕这、仰望那,其实看得不一定很全面。况且,出路、前景总是起起伏伏的,有时看涨,有时看跌,没人能看得很准。与其追逐变幻的形势,不如深刻了解自己,做出此生的抉择。在此之后呢?“此心安处是吾乡”。


嘉宾介绍

对话访谈

小编总结


通过本次参与耿老师的访谈活动,小编感到受益匪浅。耿老师通过对“政治学之于我们”和“如何学习政治学”以及“政治学的前景与未来”三个问题的解答,阐述了自己透彻的见地,同时也表达出对新新政治学人未来成长的殷切期待。

耿老师提到政治学之于我们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深刻的智慧:任何重大的问题都离不开政治,而且越重大越离不开。无论想成功办成大事,或者想真正了解大事,都得掌握其中的“政治”!我们通过学习政治学,进行政治学训练,可以“拨云散雾见月明”,给了我们一双看透社会的慧眼。

在“如何学习政治学”的问题板块,老师建议我们现阶段别太考虑就业,应该以基础能力、发展志趣为中心。多读书,读好书,同时阅览范围不必局限政治;“开卷有益”,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甚至部分理工著作,都会对我们有启发。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专业读物,同时提醒我们:读书需要循序渐进,切莫心高气傲。对于某些巨著,如果几经尝试,实在不懂,那多半是不适合现在阅读;硬读也没用,反而平添挫折,不如从基础开始,逐步渐进为好。到时总有一天能拿下那些经典的。

对于很多同学关心的政治学专业的就业问题:一般将其分三个就业方向:学术研究、党政公职、民间企业。如果要走科研与教学的路子,博士学位是入场券,硕士是必经途。但在此也想再提醒几点。第一,学历无需过高。第二,方向选择不能太晚,不要未确定方向就继续读。有关未来方向的选择,老师着重提到:关键在“自己抉择”,而且得适才适性。一方面基于终身旨趣,才能走得长远,同时乐在其中;另一方面考虑能力优势,才能发挥所长,充分自我实现。

最后,非常感谢耿老师的指导和建议,祝福莘莘学子在探索政治学的路上充满希望,斗志昂扬!


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文中推荐的电子书资源(仅供阅读使用)

提取码:nwdk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回顾

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答案——专访浙江大学耿曙研究员

世界读书日 | 来自20+所高校的政治学重磅荐书

文科“无用”吗?| 圆桌论坛第038期

政府介入与发展阶段:发展策略的新制度分析

如何分辨省级领导的政治地位?


策划|大  兰、吉先生、张  昕

负责|曹  越、刘  苏

编辑|张  昕

审核|大  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