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家长的这一“点”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首都教育 2021-06-23


万平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语文特级教师


“我自己当老师这么多年,我觉得最难的就是靠近一个孩子,读懂一个孩子,最终能够走进孩子的心里。


那么走进孩子心里这个“点”,就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家长,在与孩子交往中,一定要耐心地去寻找。


世界上任何一个孩子一旦我们打开了他的“点”,孩子未来(做事或是学习)就有可能经由努力到尝试、到探究、到发现、到有所成就。这是一个小小的伴随着规律的一个路径。”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和父母发生过这样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这次考试进步可大了,进了全班前十!”

妈妈:“那有什么好高兴的,等你进了前三再说,赶紧做题去。”


每当孩子向父母分享喜怒哀乐时,父母总能用几句话浇灭孩子倾诉的欲望,仿佛我们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似乎只有“好成绩”才代表你是个“好孩子”……


但在史家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万平老师看来: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世界上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明亮的发光的“点”,只是很多家长并没有发现这个“点”,只有我们打开了孩子的“点”,他就有可能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最终有所成就!


那么,您找到孩子心里的那个“点”了吗?


我们究竟该如何当一位合格的家长?如何当一位合格的老师


请从彼得·雷诺茲所著的《点》这本书中找寻答案吧 

……




↑↑↑

孩子,我只愿你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

若有启发,欢迎转发




1

关于本书


《点》这本书是加拿大著名童书作家、插画家彼得·雷诺茲创作给孩子看的绘本。在《点》的最后一页,有这样一句话:


献给我七年级的数学老师——马特森先生,是他鼓励我“画一笔”。



这是根据彼得·雷诺茲自身经历创作的书,花了他大概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才完成。雷诺兹曾在采访中说:


“故事情节很快就来到了我的脑海中,我想象了一个女孩(瓦士缇),她盯着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发呆,因为不会画画所以感到沮丧。而我又创作了一个温柔的、充满智慧的教师形象。一张空白的纸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有无限的潜力值得发挥。这个老师帮助了这名女孩开始了她的创作之旅。”


故事饶有趣味且富含哲理。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一下这本书,那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能从中悟得一些教育艺术的真谛。

 

那么,这本《点》,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给孩子以最真诚的关注


在这个故事里,老师第一次看到的瓦士缇是这样的:

一动不动,画纸空白,背对着黑板、桌椅、门、钟表;

双手交叉,很是无奈且带着闷气,头发乱糟糟的趴在椅子背上,一副怼天怼地的小模样。


《点》插图


如果您是老师,您会怎么做?是张开责备的嘴巴?还是摆出愤怒的面孔?


但绘本中这位老师的做法却让我们觉得很高明!


对孩子没有一丝丝敌对和否认感,而是准确地判定了孩子此时的症结:


因为没有能够课上完成作业而产生的沮丧与无奈,甚至既是对自己的,也是对课堂和周围环境的愤怒……


要是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又会做何反应呢?



与孩子平等包容的沟通


在老师准确判定了孩子的症结后,她弯下腰去看了看那张白纸,说:

“啊!暴风雪中的一只北极熊。”


可即便老师给了瓦士缇一个绝对完美的称赞,但瓦士缇还是不领情,甚至气急败坏的回答到:

“真可笑!我就是不会画画!”


面对孩子的崩溃状态,老师还是不生气,而是笑着说到:

“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


于是孩子抓起一支笔,生气的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一下:

“完了”。


《点》插图


老师还是没有生气,甚至对这纸上的这个“点”仔细地研究了起来,并轻声说:

“现在,请签名。”


面对一个生着闷气、闹着脾气、还不完成作业的个性孩子,绘本中的老师非但没有任何情绪化的神态、语言、动作,反而用一种平等、包容、理解的方式来对待她,不做痕迹的保护了孩子那无力地自尊,并给予接纳和疏导,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智慧吗?



对孩子化指责为鼓励


时隔一周,瓦士缇再上美术课时,发现自己那个小小的“点”,被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并悬挂在老师的办公桌前


《点》插图


这一刻,瓦士缇的内心发生了巨变,她认真地说:

“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


从抗拒、到接受、到改变、到尝试、到探究、到成就,瓦士缇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虽然之后绘本中并没有出现老师的画面,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到这幅挂在墙上的“点”背后的力量,这个“点”仿佛是一个让人开窍的神秘密码,让一个孩子发生了巨大的能动变化。


尊重!认可!包容!最高级的关注!

这些都化作了对孩子激励的力量。


在万平老师看来:


世界上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点”,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点”,并打开它。


一旦我们打开了他的“点”,他就有可能经由努力、到尝试、到探究、到发现、到成就,这是一个小小的伴随着规律的一个路径。


《点》插图


有读者说,看完绘本《点》,发现对一个人来说,生命中最幸运的一点不是上天给了你一种天赋,而是安排你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遇到一位像瓦士缇的老师那样的人


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任性的,无能的,还是麻木的,遇到这样的老师/家长,都不会放弃自己的。


可以说,彼得·雷诺茲根据自己童年故事创作的《点》,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点》的出版日9.15被命名为国际“点”日,每年都有近800万人用自己的方式创作“点”,同名电影荣获芝加哥国际儿童节电影大奖、入围奥斯卡动画短片奖。




2

关于作者



“我去学校访问的时候经常问孩子们谁喜欢画画。”


“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举手。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孩子都不举手了,或者都指向班里的‘小艺术家’。看着孩子们的创造力一点点减弱、消失,是件很悲哀的事。我确信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知道,有些‘规矩’必须要遵守。但是,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改变规矩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规矩,甚至忽视规矩,从而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多面手”彼德·雷诺兹喜欢坐在咖啡馆,画画、聊天,享受思考、写作、分享乐趣。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每一位大小读者都能通过阅读他的故事,找到能够激励自己的独特之处。


他尊重所有孩子的创造精神,包括那些已经长大的孩子。


更重要的,他对孩子有着深切的期待,期待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即便是长大了也依然充满创造力。而他的许多绘本,也清晰地体现出这点:

(推荐阅读)


☉ 《我在这儿》讲述了自闭症儿童追寻友谊的故事;


☉ 《我爱美术馆》从孩子的视角解释艺术,新鲜而有趣,通过一种美妙的方式,展现出视觉艺术的魅力,是一本了不起的艺术启蒙书


☉ 《北极星》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旅行的故事。他慢慢会爬、会站、会走、会跑。他一边漫步,一边探索和感受新鲜的世界。他两次迷路,都有一只猫催他走回到正确的那条路。最后他陷入沼泽,迷失了方向。沼泽中一只鸟儿的提示,让小男孩发现了给他指路的星星,让他学会了爱和勇气……


☉ 《心底的琴声》是雷诺兹献给音乐学童、家长、老师以及所有向往艺术却被一些桎梏束缚住的人们,故事中那个因乐趣而敲响琴键、因束缚而放弃音乐、因亲情而再现心底琴声的主人公,既是雷诺兹,也是每一个有类似经历的孩子和成年人……


☉ 《有一天》则像《点》一样,是每位妈妈都会喜欢的书,短短的诗歌班的语句,和孩子交谈,母亲喃喃自语,讲述对孩子最深厚的感情……



彼得•雷诺兹一直有一个梦想:


“愿我的书,给人们指引,让他们学会做一个好的老师、朋友、家人。在别人感到失望、沮丧、胆怯、恐惧的时刻,给人以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他更加希望,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能通过他的绘本,学会真正的学习、创造和自我表达:


“准备好去做你想做的事,也许第一次并不完美,但这是你的故事、你的艺术、你的创意,是你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最宝贵的东西。”




3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不少家长认为,只有用严格、冷漠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才能培养出孩子独立、良好的抗挫精神



但他们却从没想过,这样的方式会成为多年后孩子难以解开的“症结”


倘若绘本中的老师没有以包容、理解的心态对待瓦士缇,想必也不会有瓦士缇之后的巨变,也许多年后瓦士缇还是那个个性少女吧!


《点》插图


在万平老师看来:


如果父母想成为更好地家长,那就一定要在大大小小的家庭事务、学习事项中,适时地给孩子以包容、尊重、理解、引领与点拨,这就是家长的教育智慧,也是每一个家长都需要学习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他有通过自主探索、形成自我的权利。当孩子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自然就会有自我意识,变得独立、健康。但这个真实需求绝不是家长的冷漠与严苛,而是来源于爱。



请所有的家长、老师去“看到”并“感受”孩子


当孩子产生情绪,或是表达情绪,你不能视而不见,而要去确认他的情绪。


就如绘本中老师去确认瓦士缇的“症结”一样。这一确认,是真正从感情上建立联系,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的。


我们家长要学会承认孩子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要理解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


比如老师明白瓦士缇莫名的情绪源于她没能够完成作业,从而产生的沮丧与无奈,甚至是对自己或课堂环境的愤怒。


所以老师才能对症下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来用心与瓦士缇交流。而不是简单地说“没关系,要坚强”这样的话。




家长、老师要学会包容、理解孩子的情绪


心理学家比昂提出了“心理容器”概念,他认为:


“如果我们能作为一个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的情绪,接住他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


能够共情地去理解他的情绪,承受住他的情绪带给你的焦虑,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这样,你就能看到他情绪外表下隐藏的脆弱,接纳这部分脆弱,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学会包容孩子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万平老师特别希望各位家长能够本着一个不要着急的原则,一点一点的对孩子成长的预设,怀有一颗包容的心,和孩子一同学习、成长。




家长、老师要学会给孩子以探讨、支持和引导


探讨,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


当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我们不要马上就张开指责的嘴巴,要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谈一谈,让孩子勇敢的表达出他的内心。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用我们的共情力,去发现、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从而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建议


不要忽视、指责孩子,我们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脆弱的阶段,让他看清生活的本质,并拥有面对的能力。


其实包容、认可、全方位的尊重,并且智慧引领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使命,也是我们和孩子的缘分。


我们的宝贝就是我们最亲密的孩子。


所以,为了我们的宝贝,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教育的艺术,并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热爱阅读,可以让孩子,获知人类最精华的智慧,可以足不出户便体验别样的人生,可以让孩子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为此,首都教育《师说》栏目将在未来的两个月中,每个周末晚19:30,推送名师推荐阅读节目《给孩子的一本书》。


我们将邀请了人大附中、101中学、北京四中、北京五中、中关村一小、北京小学、中关村三小、史家小学等等名校特级教师,为我们的孩子推荐了一系列开启智慧,不流俗众的书籍。


一期一师一本书

用一份好书单来抵抗岁月的腐蚀

在喧嚣的世界中

带着孩子静下心来阅读

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